<p class="ql-block"> 近日,長沙簡牘博物館的品牌教育課程“簡牘小課堂”走進了湖南大學子弟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與簡牘進行了一次近距離對話,他們跟隨著博物館的老師一起回望華夏文明,解密古老又神奇的簡牘文化。</p><p class="ql-block"> 長沙簡牘博物館是目前國內(nèi)外唯一一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展示于一體的大型現(xiàn)代化專題性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課堂上,講解員老師從倉頡造字、古代文字載體、簡牘知識等不同方面解釋了文字的產(chǎn)生、簡牘的由來,以及文字載體的使用等,讓同學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古代文字,簡牘文化及古人的智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們的收獲吧。</p> <p class="ql-block"> 今天走進教室的是一位從未謀面的年輕女老師,她興致勃勃地對我們說:“大家好,我是長沙市簡牘博物館的王老師,現(xiàn)在我來給大家上一節(jié)既好玩又有趣的簡牘課。”大家頓時開心極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跟隨老師一起了解了“簡”與“牘”的區(qū)別,“簡”是狹長的竹片或者木條制作而成,“牘”是比較寬厚的竹片或木板制作而成。老師用精美的圖片、動畫向我們展示了簡牘的制作過程,包括備料、片解刮削、殺青、編聯(lián)四個基本步驟,先準備好合適的竹子和木料,截取適當?shù)拈L度,使用斧頭、刀子等工具進行片解和刮削,然后放火上烘烤,除去水分,最后書寫完成后,用絲或麻等材料編聯(lián)成冊。千百年來,古人用簡、牘記錄下中華民族的歷史,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是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課堂上我們仔細聆聽,積極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里耶秦簡“九九乘法口訣表”木牘,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比古埃及早了600年,說明秦朝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很完整的數(shù)學體系,古人的智慧真是讓我驚嘆不已。</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師還讓我們嘗試在竹簡上“名刺”,我工工整整地寫下:“弟子康尹懿再拜問起居 長沙”。小小名刺,就是現(xiàn)在的名片,用來結(jié)交新的朋友,展現(xiàn)出古代中國人待人友善、為人謙卑的精神特質(zhì)。</p><p class="ql-block"> 這堂有趣的簡牘課讓我了解古人的書寫歷史,也讓我感受親手制作、書寫簡牘的樂趣,真是收獲頗豐?。。狄玻?lt;/p> <p class="ql-block"> 最近,長沙簡牘博物館的老師教了我們有關(guān)簡牘的知識,簡牘課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底蘊和智慧,我們不僅了解到了古人的書寫工作,還親手寫了關(guān)于自己的名刺。</p><p class="ql-block">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guān)于簡牘的形成,原來看似簡單的簡牘制作流程一點也不簡單。老師告訴我們簡牘是竹或木制而成,在造紙術(shù)還未發(fā)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對后世的書籍制度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制作簡牘首先需要選材,把大塊的竹子或木材加工成簡、牘的坯型,然后再對材料進行加工,經(jīng)過刮削使其平整光滑;再進行殺青,也就是把竹簡烤干,再使用一種膠質(zhì)的液體進行涂染,也叫作上膠;最后一步就是編聯(lián),將單片的簡編連成冊,有的簡要在系繩的部位刻出一個極小的三角形的契口,作用是固定編繩,使簡片不會上下滑動或脫落。</p><p class="ql-block"> 我們還認識了田家莂大木簡和古代重要簡牘用來保密的方法,并親手體驗了在名刺上寫字。我感覺這要比在紙上寫字更難,寫字時手會需要更用力一些,通過在真實的木牘上練習書寫,才能真正體會到古代的人們在竹簡木牘上寫字的真情實感。</p><p class="ql-block"> 通過數(shù)千年的蛻變,無論是從篆到隸、從繁到簡,還是從古代的簡牘到如今的紙質(zhì)書寫,中國的文字都不失優(yōu)美,我想:或許這就是漢字的書法之美吧!(龔晨曦)</p> <p class="ql-block"> 簡牘進了校園,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參與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體驗活動。通過了解簡牘的制作步驟:取材、切片、殺青、編聯(lián)、書寫,方知古代文人學習的不容易。第二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簡牘的幾個形式:簡、牘和名刺。從制作自己的名刺體驗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發(fā)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愛。</p><p class="ql-block"> 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文化體驗課程,讓我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不忘歷史,感受文化的力量。(舒予彣)</p> <p class="ql-block"> 最近,簡牘走進了小學課堂,這個實踐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寶貴機會。通過這次與簡牘的近距離接觸,我了解了文字的起源和文字的演變和載體,還親手體驗了簡牘的書寫與制作,也激發(fā)了我們對中國的古老文化的興趣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更直觀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激發(fā)了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p><p class="ql-block"> 課堂中的互動豐富多彩:親筆書寫名刺送給親朋好友;讓大家親手觸摸簡牘復制品;比賽封印封簡……老師通過有趣的動畫、生動的故事、PPT演示等形式讓同學們深入探索了簡牘文化的奧秘,這些方式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習的過程更加有趣,課堂也變得更加活躍、輕松。(馬藝珂)</p> <p class="ql-block"> 漢字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么古人是怎樣記錄漢字的?“簡牘”又是什么?我?guī)еN種疑問,走進了生動有趣的簡牘課堂。 </p><p class="ql-block"> 通過長沙簡牘博物館老師的生動講解,讓我知道了在古代紙張尚未發(fā)明之前,人們是將文字寫在以竹、木為質(zhì)地的簡條上,再用絲線捆扎聯(lián)結(jié),以方便閱讀和保存。我還明白了“簡牘”的含義、種類、制作等知識。這中間我對竹簡的制作過程印象尤為深刻:備料、片解與刮削、殺青、編聯(lián)、書寫,這讓我感受到了竹簡制作的復雜與來之不易,同時也感嘆古人的智慧與辛勤,他們做事不僅細致認真,還很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是我們應(yīng)該學習的地方,只有不斷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劉凌薇)</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班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老師,她就是簡牘博物館的王老師,她給我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簡牘課。</p><p class="ql-block"> 一張張圖片,一片片竹簡,我仿佛瞬間穿越了時空,置身于遠古時代的文化長河之中。聆聽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我的心被震撼了,我深切地感受到: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和改變著世界,推動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p><p class="ql-block"> 紙張沒有發(fā)明之前,早在殷商時期的先民們,居然想到用竹簡記錄文字,讓他們的文字,遠古的文化得以留存和流傳,這就是中國智慧啊!</p><p class="ql-block"> 簡牘博物館的老師通過PPT,從倉頡造字、古代文字載體、簡牘知識等不同方面解釋了文字的產(chǎn)生、簡牘的由來,以及文字載體的使用等,同學們從中了解到了古代文字與古人的智慧。志愿者的講解風趣幽默,同學們認真傾聽,積極互動,課堂上一片火熱。</p><p class="ql-block"> 小簡牘中有大學問,看似簡單的竹片中卻記載著豐富的史實資料,這些古老的文字如同歷史的瑰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們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這些載體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的智慧與文明。正如毛主席所說:“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闭媸钦嬷埔姡?</p><p class="ql-block"> 小小簡牘見證大大的歷史,這真是一堂有趣、有味、有料、有效的課。(賀天心)</p> <p class="ql-block"> 這次“走進簡牘”的活動,既讓同學們了解了漢字的起源與記載工具的發(fā)展,又讓同學們了解了簡牘文化,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課外知識,同學們無不感嘆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