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年正陽嫣春時節(jié)(三月末至四月上旬),我們一行逗留秘境滄源十余天,粗略領(lǐng)悟了滇西南中緬邊境這座佤族自治縣的秀麗山川和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中國云南省的西南部,隸屬于臨滄市。滄源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東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南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該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qū)勐冒縣和南鄧特區(qū)接壤,國境線長147.08千米。滄源縣因其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被譽為“世界佤鄉(xiāng)、秘境滄源”。</p> <p class="ql-block">進縣城前公路邊的佤族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原始佤族部落--翁丁村</p> <p class="ql-block">佤族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村,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xiāng)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位于滄源佤族自治縣西南部,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翁丁村是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tài)村落,“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是云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靈秀的意思。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個寨子形似大椅子,周邊有連綿的大山相圍。村落建筑風(fēng)格統(tǒng)一,為全木結(jié)構(gòu)茅草房,分為干欄式和落地式兩種,民居落地房、干欄式房屋及附設(shè)建筑糧倉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門等建筑構(gòu)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體系。翁丁村共有120項文物,其中105戶是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群,15項是歷史環(huán)境要素。</p><p class="ql-block">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邊陲,彩云之南綺麗的山水之間,生活著一個唱歌比說話多,喝酒比喝水多,跳舞比走路多的民族---佤族。</p><p class="ql-block">翁丁村全貌(不完全)</p> <p class="ql-block">村莊細部拼圖</p> <p class="ql-block">村莊中心廣場的神柱寨樁(從上往下代表著男根崇拜,佤族生命起源司崗里的內(nèi)涵,沒有拍全)。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為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為全村寨佳節(jié)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寄托著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這是剽牛樁,每逢節(jié)慶婚喪建房等重要活動是要在這兒舉行宰牛獲取祭品的宗教儀式。</p> <p class="ql-block">--涅槃重生復(fù)原的民居模樣。</p><p class="ql-block">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翁丁老村建筑,在2021年2月14日傍晚一場連營大火災(zāi)中大部(101戶)燒毀,僅余幾幢?,F(xiàn)在看到都是云南歷時一年依舊貌全力重建的“仿古建筑”-可惜了“省級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游覽中一個節(jié)目“全村定時噴水表演”,以后不會再讓大火連營發(fā)生了!</p> <p class="ql-block">民居室內(nèi)場景</p> <p class="ql-block">村民表演的拼圖</p> <p class="ql-block">迎客鼓舞</p> <p class="ql-block">熱情招呼的佤族老人</p> <p class="ql-block">牧牛佤族青年</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佤族獵手</p> <p class="ql-block">歡樂搗米</p> <p class="ql-block">載歌載舞</p> <p class="ql-block">熱戀情侶(梳頭舞)</p> <p class="ql-block">魔巴,既是佤族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又是擔(dān)負人神交流重任的祭司,這里是佤族寨子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殺雞掛在木頭上,一根大木樁用麻繩拖著,祭司站在木樁上,呼喊著號子,村民們載歌載舞把木樁拖到小廣場神木處。</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祭祀活動集圖</p> <p class="ql-block">織錦</p> <p class="ql-block">與游客們共舞</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p><p class="ql-block">班鴿村千米崖畫長廊</p> <p class="ql-block">千米國畫(崖畫)長廊位于滄源縣勐來鄉(xiāng),距離滄源縣城約30多公里。滄源崖畫谷風(fēng)景旅游區(qū)是一個以崖畫為依托,充分展示佤族民俗文化為核心,集民族文化、民族風(fēng)情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風(fēng)景旅游區(qū),全長共78公里,總規(guī)劃面積600多公頃,該景區(qū)分為藏龍谷景區(qū)、千米國畫長廊景區(qū)、崖畫景區(qū)、勐懂口岸景區(qū)、永和國門景區(qū)。這天,我們主要游覽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米國畫長廊景區(qū),實際步行長度一千五百多米。</span></p> <p class="ql-block">進村大門</p> <p class="ql-block">夢幻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太陽升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村邊山崖上的畫。下面是己結(jié)籽的油菜花大田一片黃。晚來了半個月哈,己經(jīng)基本上看不到成片的菜花了。</p> <p class="ql-block">崖畫對側(cè)的山村</p> <p class="ql-block">驢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p><p class="ql-block">葫蘆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葫蘆小鎮(zhèn)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縣城西南3公里處,于2013年建設(shè)完工,小鎮(zhèn)占地面積202畝,共有民居180戶,建筑風(fēng)格保留佤族民居獨有的建筑特點,外形特征為紅色弧形屋頂及屋角裝飾交叉角。小鎮(zhèn)兼具農(nóng)田、山體、水體景觀,環(huán)境優(yōu)美,風(fēng)格獨特。葫蘆小鎮(zhèn)取材于佤族《司崗里》傳說,“司崗里”意指葫蘆。在佤族的神話傳說中,人類是從葫蘆中再生的,葫蘆上面的這些圖案,再現(xiàn)了佤族歷法中的生肖和崖畫圖案。每年新米節(jié)的時候,葫蘆底座上都要陳列阿佤人民豐收的果實。</p> <p class="ql-block">與大葫蘆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綠化集圖</p> <p class="ql-block">佤族村寨中心小廣場都有的寨樁。這是圍著寨樁舞蹈的佤族民眾雕塑</p> <p class="ql-block">葫蘆小鎮(zhèn)部分夜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p><p class="ql-block">蓮花塘和金龍寺</p> <p class="ql-block"> 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看蓮花塘村暨金龍寺。聽了介紹,才知當(dāng)?shù)胤菜聫R是傣族的,佤族崇拜的就是昨天介紹過的葫蘆和牛。蓮花塘行政村,是以傣族為主,傣、佤、漢族混居的村落。2022年起上海崇明區(qū)承接起40多年前上海知青在此地與少數(shù)民族改天換地的精神,援建新時代的“民俗村”。每年4月12日,此地將隆重歡渡傣族的“潑水節(jié)”。</p> <p class="ql-block">蓮花塘村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金龍寺</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干活的僧侶</p> <p class="ql-block">村外的云煙大田集圖</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p><p class="ql-block">永和口岸、國門新村和龍乃村</p> <p class="ql-block"> 走走永和口岸、國門新村和龍乃村,感恩新中國!</p><p class="ql-block"> ?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lǐng)土。1885年,鄰國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94年,腐朽懦弱的晚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協(xié)議,把班老、龍乃、永和等地劃為“中緬南段未定界問題”范圍;1941年,中國民國政府又與緬甸聯(lián)邦簽訂協(xié)定,將上述地方一并劃給了緬甸。</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堅持與緬甸方面和平談判,歷經(jīng)數(shù)年努力,終在1961年10月1日,中國與緬甸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lián)邦邊界條約》,將“班洪、班老部落轄區(qū)”和“永和寨和龍乃寨”劃歸中國。</p><p class="ql-block">?中緬胞波情誼萬古長青!</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p> <p class="ql-block">永和口岸</p> <p class="ql-block">國門新村進村廣場景色</p> <p class="ql-block">聽佤族兄弟介紹他的新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的新房)</p> <p class="ql-block">佤族小朋友在家做作業(yè),滿眼透著春天的氣息(男孩手中課本上的標(biāo)題:“找春天”)</p> <p class="ql-block">和國門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阿佤人民唱新歌</p> <p class="ql-block">樹屋</p> <p class="ql-block">龍乃村景拼圖</p> <p class="ql-block">豎在龍乃村口的紀(jì)念碑</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p><p class="ql-block">班洪抗英遺址、中國農(nóng)科院蜜蜂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 班洪抗英事件,是中國佤族等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占云南班洪地區(qū)銀礦的斗爭。1933-1934年,英軍侵占云南班洪和班佬等佤族部落共管地區(qū)(在今滄源佤族自治縣)的銀礦,激起佤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的憤怒。班洪部落首先聯(lián)合本族十余部落進行反擊,十余村寨雖遭敵軍炮毀,仍堅持斗爭。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漢、傣族人民組成千余人的“義勇軍” ,趕赴班洪地區(qū)支援。在當(dāng)?shù)貪h、傣等族人民的武裝支援與全國人民的共同聲援下,擊退了英國侵略軍,收復(fù)了失地。后英國向南京國民黨政府施壓,國民黨政府下令解散“義勇軍”,停止反英斗爭。后又在抗日戰(zhàn)爭中迫使中國政府與英國就中緬南段邊界未定地段劃定邊界,將四分之三的阿佤山區(qū)劃給了英屬緬甸,但之后又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英方強占中國領(lǐng)士的該“1941年線”并未落實,班洪等中緬南段邊界仍處于事實上的“未確定”狀態(tài)。直至新中國成立后,1961年與獨立后緬甸聯(lián)邦談判簽訂邊界協(xié)定,才最終真正使1941年劃出去的阿佤山回歸祖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班洪抗英遺址碑</p> <p class="ql-block">遺址碑前,合抱大榕樹影像</p><p class="ql-block">--團結(jié)就是力量!</p> <p class="ql-block">沿途村景</p> <p class="ql-block">佤族村民</p> <p class="ql-block">佤族兒童(還挺白凈,不像成人黑黝<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黝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蜜蜂研究所滄源工作站</p> <p class="ql-block">拼圖《甜蜜的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p><p class="ql-block">滄源天坑和滄源崖畫</p> <p class="ql-block"> 滄源天坑群位于滄源崖畫谷風(fēng)景區(qū)的半山腰,在10多公里的山路上分布著7個天坑,并且分布在同一水平線上,現(xiàn)至今仍處于半開發(fā)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滄源天坑被垂直的峭壁環(huán)繞,沒有專業(yè)工具根本下不到底部,數(shù)據(jù)顯示,它的直徑達到184米,深約235米,是目前云南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天坑。</p> <p class="ql-block">遠眺天坑全景</p> <p class="ql-block">滄源崖畫</p><p class="ql-block"> 從1962年起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迄今在縣域內(nèi)共有十四個崖畫點,我們?nèi)タ吹氖堑谝谎庐孅c。</p><p class="ql-block"> 據(jù)考證,這些崖畫是3000年前,新石器晚期,當(dāng)?shù)刎糇逑让駛兊淖髌?,是云南省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崖畫,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較早的原始崖畫。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歷史價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崖畫拼圖</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p><p class="ql-block">月亮古寨嘎多村</p> <p class="ql-block"> 嘎多村地處單甲鄉(xiāng),距滄源縣城33公里,嘎多村建寨至今500余年,佤名“來公”,譯作“繁華之地”“河邊街道”,曾是四方馬幫的集散之地、四周商品的交易點,嘎多大寨分為上寨和下寨轄6個自然村設(shè)9個村民小組,全寨共有農(nóng)戶460戶1905人,寨中設(shè)黨的總支部有共產(chǎn)黨員86人,下分設(shè)4個黨支部。嘎多古寨是沿邊現(xiàn)存體量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佤族傳統(tǒng)特色民居群,2016年被國家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是東方小夜曲《月亮升起來》創(chuàng)作地,《阿佤人民唱新歌》采風(fēng)地,被譽為“月亮古寨”?,F(xiàn)為AA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走走看看寧靜悠遠、鄉(xiāng)愁四溢的月亮古寨,雖說在中央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中,嘎多村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從占32%的嚴(yán)重貧困率中終在2019年實現(xiàn)了全面脫貧。但實地目測看來,雖說最低的機械化每家每戶至少有輛摩托車,但這里要真正脫貧致富,這個“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月亮古寨全貌</p> <p class="ql-block">?哺育佤族后代的少婦(20歲、幼子10個月)的家與室內(nèi)火塘</p> <p class="ql-block">和佤族母女的互動</p> <p class="ql-block">乳兒的爺爺</p> <p class="ql-block"> 寨子中心小學(xué)課間的一年級學(xué)生(都沒有城里孩子統(tǒng)一的校服?。?lt;/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老師與一年級小學(xué)生</p> <p class="ql-block">快樂成長</p> <p class="ql-block">圖片中佤族孩子們滿臉燦爛,雖說穿著還是很寒酸,沒有統(tǒng)一的校服(城里的孩子難以想象的),并且?guī)啄昵斑@里己宣布“脫貧”了。但不管怎么說,古寨最好的房子還是這個地處寨子高處的村中心小學(xué)的教學(xué)樓。孩子們笑容滿面,生活就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 山坡最高處的三層樓教學(xué)樓,是全寨最好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寨民居的明顯標(biāo)志--屋脊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基層黨組織</p> <p class="ql-block"> 退休多年的縣文旅局長在村史室給大家講解村史(是他60年前的老家)。右上角老婦圖片是局長的親姑姑,2018年百歲時才去世,老婦的丈夫也是局長的姑父,是佤鄉(xiāng)1958年才廢除用人頭祭祀的陋習(xí)前,寨里最后一位被砍頭的(佤族民俗中被砍頭祭祀的往往是抓住的盜匪和敵人,猜測其姑夫被砍頭只能是嚴(yán)重違反了族規(guī)被處了族刑,而且當(dāng)時寨子一個村民組是1961年后才回歸中國)。濃濃的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月亮寨中小路上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p><p class="ql-block">林間茶場和緊挨著的166、172界碑</p> <p class="ql-block">晨采“65里林間茶”</p><p class="ql-block"> “碧麗源”公司茶園11000多畝,茶山蜿蜒盤旋在中緬邊境65里,出產(chǎn)云南名牌茶葉“65里林間茶”,茶農(nóng)400多戶,每天早、晚采摘,日產(chǎn)茶約八千斤(除冬天不采,年采春、夏、秋三季茶)。技術(shù)支撐“中央農(nóng)業(yè)廣播電視學(xué)校”,扶貧援助“全國婦聯(lián)巾幗扶貧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題圖采茶的是一個十歲的緬甸小姑娘。后面的采茶工是小女孩的中國親戚。所以,中國滄源和緬甸撣邦兩邊的老百姓其實都是佤族的同族兄弟姐妹。在我后面發(fā)的圖片中,邊境豎起的高高鐵絲隔離網(wǎng),保了國門平安,但也的確給過去可以方便走動的親戚關(guān)系的邊民,添加了不便。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p> <p class="ql-block"> 看了沿邊茶園后,順便看看允許看的中國和緬甸劃定邊界的166和172界樁?。一靠近鐵絲網(wǎng)馬上廣播響起中緬雙語的提示“你已進入邊境線,請盡快從合法路徑離開”。</p><p class="ql-block"> 早在2021年8月,我國為保國民和境內(nèi)安全,在中緬邊境一個月時間里建起了500公里高達4米的隔離鐵絲網(wǎng)。這些隔離鐵絲網(wǎng)一般都建在國境線上的山脊上,我方一側(cè)下邊有水泥小路平行,方便邊防軍人巡邏護邊,應(yīng)付突發(fā)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連續(xù)上千里(五百公里)的隔離鐵絲網(wǎng)(地上4米,深埋也幾米)一個月完成,而且還是在當(dāng)時新冠疫情嚴(yán)格防控時期。只有“基建狂魔”的中國能做成!</p> <p class="ql-block">166號國界碑</p> <p class="ql-block">172號國界碑</p> <p class="ql-block"> 可乘坐一個班(10人)的國產(chǎn)裝甲越野車</p> <p class="ql-block">我們看完172界樁后下山時,正碰上一少校軍官帶隊巡邏(山下停著一輛可載十人的裝甲巡邏車)到此(是否指揮中心監(jiān)控看到我們在鐵絲網(wǎng)邊上而過來查證?),當(dāng)然要問一下。我已先拿出“退役軍人優(yōu)待證”說我也曾是軍人,該軍官馬上說“噢,前輩”。</p> <p class="ql-block">與邊防巡邏官兵話別</p> <p class="ql-block">永和新村遠眺滄源縣城</p> <p class="ql-block">和永和村口的雕塑合影</p> <p class="ql-block">能歌善舞的佤族同胞</p> <p class="ql-block">習(xí)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19日給滄源老支書的的回信雕塑。希望邊境的佤族同胞奮勇奔跑在勤勞致富、幸福致福的大道上!興邊富民??!穩(wěn)固邊彊?。。?lt;/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的話:</p><p class="ql-block">美麗中國,綠美云南;</p><p class="ql-block">醉美臨滄,秘境滄源。</p><p class="ql-block">朋友,想探秘么?心動不如行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