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瓜洲位于江蘇揚州最南端的長江邊,距離揚州城區(qū)市中心15公里左右,半小時的車程。</p> <p class="ql-block">是京杭大運河揚州段與長江交匯處的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古鎮(zhèn)。瓜洲本是江中沙渚,因為地形如瓜,便叫瓜洲。自晉代1900多年來瓜洲這個地名一直未曾改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瓜洲鎮(zhèn)轄區(qū)面積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左右,別看它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資歷可不淺。曾獲得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中華詩詞之鄉(xiāng)“的美譽,2014年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走進瓜洲古渡公園內(nèi),沿著瓜洲運河經(jīng)過銀嶺塔、錦春園等景點,一直向南走就到了長江邊,岸上有個高大的"含江口"牌樓,門楣上有"江天勝境“四個大字,整體造型莊重威嚴(yán),像一個守護神,日夜注視著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p> <p class="ql-block">銀嶺塔取意瓜洲古十景中的"銀嶺晴嵐”,七層塔式磚混結(jié)構(gòu),六角攢尖頂。</p> <p class="ql-block">距離含江口牌樓不遠(yuǎn)處有座小山,山上建有"觀潮亭",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年間。登上亭子可以看到長江潮起潮落,亭的前方有一塊"瓜洲古渡”石碑。聽當(dāng)?shù)乩先酥v歷史上長江就在小土山腳下,瓜洲渡口就在此處,只不過后來長江位置北移才離得遠(yuǎn)了。</p> <p class="ql-block">走過瓜洲古渡石碑,前方有沉箱亭和杜十娘雕像,相傳這里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法傳經(jīng)就是從這里揚帆起航的。</p> <p class="ql-block">"江河天地"是瓜洲古渡公園的北園。</p> <p class="ql-block">彤云閣是瓜洲古渡北園的標(biāo)志性建筑,為傳統(tǒng)的宮廷式樓閣,從四個方向看完全是一樣的對稱結(jié)構(gòu),以突出建筑的莊重巍峨。它始建于宋代,后經(jīng)多次毀壞和重建,現(xiàn)在的建筑是2019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彤云閣北面的廣場內(nèi)有一只鎮(zhèn)水鐵犀,康熙年間因黃河奪淮,致江淮水患頻發(fā),為鎮(zhèn)水消災(zāi)朝廷下令以生鐵鑄成十二只動物即九牛、二虎和一只雞,其中九牛分別置于漣水、洪澤、高良澗、高郵、邵伯等地。后因瓜洲江堤年年坍塌,遂將原臥于邵伯湖堤墩之上的鐵牛移到瓜洲小南門,該鐵牛著有銘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制水龜蛇降,鐵犀作鎮(zhèn)奠淮楊,永除昏墊報吾皇。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南門與鐵牛皆沉沒于長江中,此鐵牛乃2020年7月重鑄。</p> <p class="ql-block">在廣場最北端中國水文站設(shè)立的瓜洲雨量觀測場。</p> <p class="ql-block">瓜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水運交通樞紐,商船、客船在此來往絡(luò)繹不絕,眾多歷代文人墨客、王候?qū)⑾嘣诠现蘖粝伦阚E的同時,也為這個千年古鎮(zhèn)帶來了無數(shù)的瑰麗詩篇,有資料顯示,歷史上共有183位文學(xué)名家,為這個小小的古鎮(zhèn)留下了270多首詩詞,因而瓜洲古渡又素有"詩渡"美譽。</p> <p class="ql-block">九百多年前熙寧八年二月(1075年)王安石再度被起用為相,赴金陵(南京)途中船停瓜洲小憇,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白居易的《長相思》、陸游的《書憤》、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及孟浩然、劉禹錫、袁枚、張輯等人都在瓜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有的刻在古渡公園詩廊的墻上,有的刻在園內(nèi)石頭上。</p> <p class="ql-block">瓜洲古渡公園附近有張若虛紀(jì)念館,張若虛揚州人,唐朝詩人,《春江花月夜》為其代表作。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唐朝名士齊名,人稱"吳中四士"。雖然張若虛僅以兩首詩留世,但他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譽為"孤篇蓋全唐"。展館為三層樓面約2千平方米,共分七大展區(qū),采取聲、光丶電及音、詩、書畫和非遺技藝,全方位主體式介紹張若虛其人,解讀《春江花月夜》這首經(jīng)典詩詞的魅力,為游客獻上一場精美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瓜洲就是這樣一座古鎮(zhèn),處處散發(fā)著千年文化底蘊和歷史魅力,朋友,你到了揚州怎么能不去瓜洲看看呢?</p> <p class="ql-block">此篇文章中部分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致謝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