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38年農歷七月初七,出生在湖南省東安縣大廟口鎮(zhèn)白沙村老屋樊家,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童年、少年時期,1956年8月以前是在老家白沙度過的,在白沙整整度過了18年,在那十分艱苦的農村環(huán)境里度過的,在這里成長、接受初級教育、參加勞動鍛煉,長大成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那個時候的南方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十分落后,道路狹窄,不是石板路就是山間土路,山高路遠,下雨一片泥濘,環(huán)境很差,而且勞動量非常大,一年四季沒有空閑地時候,而且全部靠人挑肩扛,靠兩條腿走天下,一代一代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可以說是相當辛苦艱難。有人贊揚你們南方人都有一副好腳板和一副鐵肩膀,我可以自豪地說,我也是靠這個堅定地走過來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那樣艱辛困苦的環(huán)境里,我經(jīng)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每天的勞動相當勞累和辛苦。經(jīng)過農村勞動艱苦鍛煉,練就了我的堅強體魄和堅強意志。使我感覺到?jīng)]有什么苦不可接受,因艱苦而堅強,反而感覺到能輕松應對,勞動中實有快中有樂;也可以說既有酸甜苦辣,也可以說是多姿多彩,是值得記憶和回味。隨著年齡越大,還經(jīng)常想起那小時侯的情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地生活是非常充實,歡樂和多姿多彩的,乃艱苦環(huán)境快樂人生。我將這些艱苦生活畫面一一呈現(xiàn)給大家,讓大家一覽。 白沙書院 讀書情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于1946年春上的白沙書院。因為白沙書院就在我的家門口,小的時候曾經(jīng)常在學校周圍玩?;蚍排?、打秋天,看小學生們跑步、玩球、做游戲,就十分羨慕,希望自己也能上學,能和他們一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因此主動向父母提議,讓我自己去學校報名讀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時間過了78年,報名時的情景依然記憶憂新,老師問我的名字,我想了很長時間,說不出來名字,老師問我姓什么,我說姓樊,老師又問你是什么輩份的,我回答是開字輩的,老師在嘟囔樊開什么呢,我馬上回了一句樊開意,老師想了一下,就在報名本上寫下了樊開意三個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樊開意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并沒有任何出處。后來曾經(jīng)常有人對我的名字有各種猜測,如猜我家是作生意的,或為了生意興隆的意思,這都是沒有的事,絲毫不沾邊。在我上學以前,我父母也從沒有給我取過學名,只有少時候父母因為我是民國37年農歷七月初七,都粘著“七”字,就給取了個小名叫“七仔”也叫“老七”,我的家人和親友直到我上中學前都叫我“七仔”,我的小叔后來一直仍然叫我“老七”。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沙書院是我們那里遠近聞名的一所學校,是一所新學,它是一所完全小學,叫白沙書院。我上小學從1946年春季,到1951年冬季,其中1947年因我們的樊氏家族(居住在學校的附近)與白沙書院不知發(fā)生什么矛盾,在我家不遠的社場坪另辦了一個小學,與白沙書院唱對臺戲,樊氏家族的孩子都不許到白沙書院上學,我們在這所學校里讀了一年的書,于1948年大概矛盾得到解決,我們又重回白沙書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沙書院對學生管理十分嚴格,那時還是舊社會那種管理,如遲到早退、上課說話,都要罰站,不會背書或背錯書,是要打手掌心的。 這是白沙書院標志性古樟樹,這里承載了我兒時許多美好的回憶,它在這里矗立了約150年的歷史,見證了歷史變遷。本來與它同在的白沙書院,早已在上世紀70年代被毀了。 這是白沙書院平面圖,在被兩條河流夾持的白沙洲上,白沙書院現(xiàn)在叫白沙中學,后被拆毀,位于圖片的中部,原址上蓋了三棟平房作學生住宿,最左是我家住址,其左邊是我樊氏家族的住地,下方是原楊江河主河道,筑有大壩欄水,供下游農田用水。少年時候我們放牛時趕著水牛,穿著草鞋從大壩的下方過河,黃牛則旁邊的橋上過河,我們挑磚瓦時也從大壩下方而過。上方的原支流,本是小河,建有壩欄水供磨坊所用,下游水不深長水草,魚兒蠻多的,在此摸魚都會大有收獲。后來把這條小河挖寬,到火燒橋約8里筆直,變成主河道,挖去了大量肥沃的良田。沙洲再右方,兩條河合二為一,上方則是門前樊家。 我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在學校里總是第一名,不但從沒有受過責罰,因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優(yōu)異,而受到學校和老師的各種褒獎。我的最大長處是記性好,什么東西一學就會,而且記得特別清楚,老師教的課,我讀一、兩遍,就能背得很熟,算術也特別好,腦子里算得特別快,在老師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理解快,還能幫助老師輔導同學,聽了老師講故事好能舉一反三,還能編一些故事給小朋友講或在班上講,我活躍而不搗亂,因而非常受老師的寵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解放后,我們上學的白沙書院改名為白沙完全小學,校長叫鄧濟元,此人系白沙旁邊不遠的鄧家灣的人,一幅笑咪咪的樣子,對學生十分和善,彬彬有理,從不罵人。1950年正是我們農村進行土地改革的時候,他積極領導學校配合土地改革,組織學校學生合唱隊參加土改大會,宣傳黨和政府的土改政策,斗地主,斗惡霸,搞得紅紅火火,我也至始至終參加了這些活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時的白沙小學有5個班約近200多人,上高小的學生中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是住校的,班上的學生組成與我在初小時已大不相同,因為初小時的不少同學已不再讀書,回家勞動去了,這時的學生有一些是周圍較遠的農村來的,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也要好一些,但我在學校的學習第一的位子,仍然無人撼動,我依然在學校的老師里非常受寵。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記得清楚有趣一件事,有一個同學叫鄭美松(男,初中畢業(yè)后在家務),是我們白沙街上的人,他的家是做賣糖果餅干等小生意的,我們非常要好,上課、玩耍都在一起,他和我是同年出生的(稱老庚),是非常好的兄弟,幾年里我們總是坐同桌,他的學習比我差,在考試的時候,經(jīng)??次业拇鸢福乙矎牟谎谏w,有時還有意放在他最方便看的位置,讓他看讓他抄,他也經(jīng)常帶些小吃如糖果餅干之類的東西給我吃,我們就是這樣互相幫助,有來有往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愛好廣泛,是體育活動的積極分子,我跑的快,在學校里沒有人能追得上我,我喜歡打籃球、排球,踢毽子等;1951年的夏天我們那個區(qū)(大廟口區(qū)),在我們白沙小學召開了第一次小學生運動會(同時有知識競賽)。解放后大廟口區(qū),已發(fā)展有了三個完全小學和好幾個初級小學了,我當時是高小二年級,代表白沙小學參加與其他學校三年級的學生一同比賽。我參加了知識競賽、100米跑、200米接力賽、和排球比賽等四項比賽,其中知識競賽得了第一名,200米接力第一名,排球(9人制定點)第一名,而100米只得了第二名。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應該說這是非常榮耀的了,為學校爭取了榮譽。然而包括我自己和一些老師對我沒有取得100米第一名表示遺憾,因為在比賽中從起跑后我都是一路領先,已經(jīng)把第二名拋在了后面,我也是滿以為我得第一名是沒有問題了,我放慢了步伐,回頭看了幾次,結果處在第二名位置的人很快趕上來了,再等我加速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最終只獲得第二名,悔之晚矣!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1年的第二學期,學校里舉行了第一次學生演講比賽,比賽規(guī)定可以拿稿講演,也可以脫稿講演,有時間限制,我是采用的是脫稿講演,事先我作了一篇作文,讀熟背下來,再上臺講演,我講(實質是背)的很流利,沒有任何出錯的地方,結果我得到了第二名,老師給我的評價是音質好聽,說話流利,問題說的清楚,內容也好,只是缺乏陰陽頓錯,得第一名的是采用拿稿講演的,在這一點上比我好。我自己也覺得他比我老練。 東安中學 學習生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1年冬季我在白沙小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1952年初參加東安縣中學升學考試,考試地點在東安縣城(白牙市)的龍溪小學里進行。當時東安縣的教育依然是非常落后的,全縣只有這一所中學,即東安中學(在蘆洪市,唐生智家的住地,解放前叫耀祥中學),招生兩個班80人。參加考試的學生相當多,后來得知,大約是21個人錄取一個,參加考試的有應屆畢業(yè)生,也有以前畢業(yè)及同等學歷的學生,如我的表兄陳旺先(后叫陳規(guī)聲)就是比我早幾年白沙書院畢業(yè)的,和我一起參加了考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考試的時間是一天,自己對考試信心十足,所以考試結束我立即回家了,我的表兄陳旺先留下來看出榜(和過去殿試發(fā)榜一樣,將錄取的名單張榜公布),搞清自己是否考上了初中??荚嚭蟮牡谒奶欤业谋硇株愅葟臇|安縣城來到我家,向我報告了好消息,我和他都考上了,當然我和我的父母聽了都非常高興,到了上學的時候才知道,我們那一片周圍包括我和表兄,大約有4、5個人考上了,分別在兩個班學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一次的中學升學考試,其中有一道算術題很有意思,至今我還記憶清晰。題的意思是問:“一斤棉花和一斤鐵,那個重?!蔽耶敃r在做這道題時,很快就過去了,幾乎沒有思考就答:鐵重。在我做完全部試題后,進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仔細閱讀題目,題說的都是一斤,那有輕重之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趕快改過來,才避免了一個大笑話的出現(xiàn)。后來打聽到這道題卻有很多人搞錯了,就連考上中學的不少人也有搞錯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第一次交學費是三擔谷子(300斤稻谷),是我的三個叔叔每人挑100斤谷子和我一起送到東安縣城報名的地方,從我的家經(jīng)小路(山路)到縣城有32里路,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那么遠的路,可見我們當時求學之艱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們白沙這時除我之外,只有一個人在東安中學上學,他是我家對面的門前樊家的樊開高,他也是我的同族兄長。他在東安中學上高中二年級的高9班,他也是我的上學的引路人,有他與我同行,我父母當然就非常放心。1952年春我上初中的時候,僅有13歲半,我背上母親專門為我縫制的新棉被,這床棉被一直伴隨我到青海,到北京,到大慶,到大港,到涿州幾十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隨樊開高走15里路到紫溪火車站,坐火車到井頭墟火車站下車,背著被子及一些日用品走路60里,到達學校趙家井。這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泉水井,井的出水量大,我們學校近千人和周圍的老百姓及行人都吃這口井的水,水質優(yōu)良,透明甘甜。學校的所在地,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 我上學時的東安中學,1989年后改回耀祥中學,這是現(xiàn)在的大門。也是在原來學校的后面,原來大門面向盧洪江和農田。2017年9月我重返學校時的照片。 原耀祥中學由愛國將領唐生智先生創(chuàng)建于1939年,為紀念其父起名耀祥書院,原本按大學創(chuàng)辦,又改名耀祥中學。原來的耀祥中學的規(guī)劃、布局、建筑很有特色,校園十分漂亮和實用,后來不知因何緣故,將學校原址全部拆除,只留有這點建筑了可以留念了。遺憾! 耀祥中學現(xiàn)在的一角,右邊紅房子及兩邊的梧桐樹,乃原耀祥中學的中心廣場部位,各種演出活動在此舉行,原宏大的禮堂也沒有了。 這是唐生智先生故居<樹德山莊> 現(xiàn)在的全景圖,面向盧洪江,背靠郁郁蔥蔥的大王嶺,風景秀麗,左邊就是耀祥中學,右邊不遠則是有名的甜水井趙家井,水質清澈甘甜。 東安中學,距東安縣的重鎮(zhèn)蘆洪市約8里地的趙家井。學校是原北伐名將,湖南省原反蔣軍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湖南省副省長的唐生智先生,于1939年所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的中學。1949年唐生智先生將創(chuàng)辦的耀祥中學,交給東安縣人民政府續(xù)辦,更名為“東安中學”,后又曾改為“東安縣第二中學”。1989年紀念唐生智先生誕生100周年,耀祥中學建校50周年,東安縣人民政府將“東安縣第二中學”恢復為“東安縣耀祥中學”的名稱,以對創(chuàng)始人唐生智先生的紀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東安中學,它集高中、初中、初等師范、完全小學于一身。中學居中,右邊是唐生智先生故居《樹德山莊》,是一個面積很大的花園式的院落,四周高墻圍繞,十分壯觀,墻院內有一片很大的草坪,院內的規(guī)劃、房屋的建造非常豪華、典雅、別致、動中有靜,建有戲臺等,我們上學時,已經(jīng)沒有人居住,只作為當?shù)氐耐图Z倉庫而被鎖住大門,很少看到開過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中學的左邊是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將軍(愛國人士、國民黨中將)的故居,建筑大致與唐生智家差不多,不過他家門口不是草坪而是水塘,這時候他們家當作了完全小學的地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東安中學環(huán)境非常幽靜,學校和唐氏家族的后面是向后緩慢抬高的山峰大王嶺,假日學生們有的爬上主峰,一覽學校和自然景觀,我也曾想過幾次,但由于種種原因而作罷。學校的前面是川流不息的盧洪江,夏季曾組織學生在河的安全地段游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學校的規(guī)模很大,規(guī)劃得非常嚴整,學校的所有教室都是兩層樓的磚(磚墻)和木質混合結構,氣勢非凡。學校是典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群,中間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的前方是寬大的舞臺,舞臺的正后方便是寬大、雄偉的禮堂。廣場的四周便是各種教室、房間等,樓下是教室,樓上是學生們的宿舍,十分方便。廣場的四周有高大茂盛綠樹成蔭的梧桐樹,就是炎熱的夏天,教室里依然十分涼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學校還專門設有衛(wèi)生室,可以治療一般的頭疼腦熱的,這也是我最早所見到的用西醫(yī)治病,表兄陳旺先不小心左手脫臼,就是在學校醫(yī)務室治好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學校的條件非常優(yōu)越,校園里還有十分美麗、幽雅的公園(當時叫苗圃),有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各種魚兒游玩的水塘,四周的垂柳成蔭,有占地很大的櫻桃和扁桃樹園,以及那一溜溜的葡萄架,組成了一幅非常難得的風景畫面,每到清晨同學們或在水塘邊,或在葡萄架下,或在櫻桃園里讀書,完全使人感到陶醉,把人熔入了大自然之中,熔入那知識的海洋之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學校的規(guī)模大的又一方面,就是學制非常完整,所以學生很多。當時既有初中部,還有高中部,學生達近千人。而且學生的來源面很寬,當時附近有的縣教育都不發(fā)達,所以周圍的縣的學生也都來此上學,據(jù)我所知我們班就有新寧、武岡、祁陽等縣的同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另一個特點是學校的師資力量特別雄厚,都是原耀祥中學老的教師班底,都是一些教學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唐生智原本是為辦大學而準備的老師,所以它的教學質量很高,這在零陵地區(qū)是很有名氣。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管理嚴格是學校出名的又一個原因,當時的校長是劉滌,副校長是周壽嵩,校長一般不怎么管事,周壽嵩副校長主管,要求十分嚴格,記得那時的教育長更是厲害出名的,學生們很害怕他,不管那里亂烘烘的,只要他一出現(xiàn),立刻變得非常寂靜,鴉雀無聲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當然,那時的趙家井處在農村環(huán)境,照明條件的十分落后,1952年的時候還沒有電燈,學校晚自習時點的是菜油燈,兩人兩桌合并一盞燈,光線十分陰暗,但學生們非常自覺,學習也非常努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們1952年級有兩個班,即初21班和初22班,我和表兄陳旺先分在22班的。我在班上的學習成績一直處在第一集團中,這比在小學一直是一支獨秀的我,當然是受到了競爭和挑戰(zhàn),但仍然處在受寵之列,一年級和二年級都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品質優(yōu)良而獲得優(yōu)秀學生獎,其獎狀仍保留至今。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學校的體育活動很活躍,平常我最喜歡玩的就是排球,下課或晚飯后或星期天在學校的廣場或運動場,一些同學圍攏成一個圈托排球,開始托的時候以托起來不掉為主,時間一長,水平逐漸提高,手感覺好起來了,我感覺自己有打排球的天賦。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體育愛好是多方面的,也有一定的基礎,在初中二年級我參加了全校運動會,我參加的是跳高、跳遠和鉛球,沒有參加50米和100米跑,因為在上體育課時發(fā)現(xiàn),我們班上比我跑得快的人有好幾個,所以輪不到我。比賽的結果還挺好,我取得了跳遠第一名和鉛球第三名。 本人的東安中學畢業(yè)證 東安中學1953年大廟口區(qū)的同學們合影,第二排右二是唐生仁老師,第四是黃松齡老師,前排右二是作者,前排左二是黃力子,左第三是劉可義,后排居中者是陳旺先(后叫陳規(guī)聲) 東安中學同學黃力子,1956年和我同時考上零陵一中,后考入西安某軍醫(yī)大學畢業(yè),分配在天津市461空軍醫(yī)院工作,作者與黃力子于1965年有緣相會,在天津市李七莊合影,左邊就是黃力子同學。 東安中學同學陳旺先(后名陳規(guī)聲),我的兄長、好友,1956年8月被北京618廠招收為工人,工作很有成就,1969年入北京大學工農兵大學生。這是作者和陳規(guī)聲在北京頤和園的合影。 1953年第一學期,學校的高中部遷往東安縣城白牙市,并在縣城的鬧市區(qū)附近開始籌建東安一中,高中部開始在縣城的西面城皇廟里上課。1955年東安一中正式成立,并開始招收初中學生。我于1953年放農忙假時,路過并看望過我的族兄樊開高,這時的條件很差,也不象個學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族兄樊開高,于1953年底高中畢業(yè),他是我們家鄉(xiāng)那一帶當時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家是個中農,家里只有他和父母三人,有田有地,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可以過的去,但并無力供他上大學,所以畢業(yè)后留在家里務農,不久找了個女的結婚了,當時家里的農活也不多,又找不到工作可做,情緒非常低落,整天就是下河摸魚捉蝦、玩耍、逛蕩,有了魚、有了錢就喝酒,鄉(xiāng)里的干部對他印象不好,有點另眼看待,我在55年回家時,曾看到我們白沙街上的黑板報上登載了一篇批評、諷刺、挖苦他的一首打油詩,我感到很不是滋味,也曾經(jīng)去看望過他,他很不在乎,可我發(fā)現(xiàn)他確實有點打不起精神,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1958年回家過春節(jié)時,父親告訴我族兄樊開高已經(jīng)去世了。我當時很難過,因為我實在為他的去世感到惋惜,我覺得他真的是個難得的人才,很有才華,他書讀得很好,成績優(yōu)異,他沉穩(wěn)、有頭腦,他的排球打得也好,是學校排球隊成員,音樂也很好,樂理知識豐富,而且歌唱得很好,在學校里,他的男中音是出名了的。<div> 1950年冬學校為了配合農村土地改革,學校組織的宣傳隊排練了歌劇《赤葉河》,在全縣各地農村巡回演出很多場,他扮演其中的主角,一位農村老大爺,被地主老財逼迫致死,他的表演,他的歌唱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得到廣大農民群眾普遍贊揚。然而,他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我實在接受不了這個嚴酷的現(xiàn)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3年春節(jié)前的放寒假期間,大廟口區(qū)組織在東安中學的老師和學生們成立文藝宣傳隊,到全區(qū)的農村進行文藝宣傳活動,以活躍農村的文藝生活,在東安中學的唐生仁老師的組織下,我被入選宣傳隊,在大廟口小學排練了幾個短小的節(jié)目,有獨幕話劇,有大合唱等,我被安排演獨幕話劇中一個初中畢業(yè)生,下鄉(xiāng)當農民的故事,劇中只有四個人,即畢業(yè)生及其父母及女同學,我演哪個初中畢業(yè)生,春節(jié)前在大廟口進行排練,春節(jié)過后即到各地演出,從初三到十五,大概一共演出了四場,雖然我們的演技很差,因為這是新事物,每到一處,農民們觀看的還是有很多人,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賣力氣,從一地到另一地從不耽誤,演出的效果還是蠻好的。我感覺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很有意義的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4年底,我初中畢業(yè),時16周歲多一點。在東安中學的三年,從學習而論,雖不是名列前矛,但也總是處在第一集團的學習好的行列,更由于我的愛好廣泛,什么都可以來兩下,書讀的活、成績又好,屬于那種化的時間少,學習效果好的那類學生,所以深得老師的喜歡。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也有些同學對我卻不以為然,曾不時給我出一些難題,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使我難忘,臨近畢業(yè)時一次總結會上,一位來自新寧縣的同學,在小組會上批評我,大意是“樊開意學習不大用功,有時上自習時干別的事,另外就是愛吃零食,經(jīng)常看到嘴里總是吃個不?!?,并堅持將愛吃零食當成缺點寫進我的評語里。這個話,后來真的出現(xiàn)在我的畢業(yè)評語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當時,全國都實行地是學校春季招生制度,卻就在我即將畢業(yè)的1954年底時,國家對招生考試制度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從1955年開始實行全國夏季招生,因此我們畢業(yè)后就沒有學校可上,只好回家一邊種田一邊等待機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5年春天,東安縣政府辦公室給我發(fā)來通知,要求1954年底畢業(yè)的初21、22班的學生到縣政府報到,進行工作培訓。<br data-filtered="filtered">我以為這是可以參加工作了,我的父母也以為我要參加工作了,遠離家里,遠離父母了,我的父母都表現(xiàn)出非常難舍難分的情感,特別是母親在我去縣里時,依依不舍,熱淚洗面,現(xiàn)在想起來也是非常感人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次在縣里學習了三天,我的理解是工作前的培訓,或是錄取參加工作人員的選拔。培訓后都回家等待通知,我怎么等也沒有等來我想要的通知。后來我才得知參加工作的人員早已去報到工作了,我的好幾個同學也都參加工作了,其中一個學習比較好,離我家很近的同學叫陳保初,被分配到了縣公安局,聽說文革后被調到省公安廳去了,而我卻落選了。原因是我的出身不好,是富農,屬于剝削階級,當然是不能錄取了,學習好,有再大的能耐也沒有用,這就是那時侯黨的政策。我只有在勞動中等待,等待著機會的到來,最終什么也沒有等來。</div> 勤勞辛苦 幸福一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參加工作無望的情況下,只有老老實實地參加農業(yè)生產(chǎn)勞動。不過我當時好象并沒有感到太大的打擊,思想上也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心中只想等待考高中上大學,還想著有朝一日當工程師。<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和大多數(shù)農村的孩子,特別是南方孩子一樣,在農村過的生活是非常單調、辛苦,甚至是十分艱苦的。不過,對我而言,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還是非常有趣,還感覺到是有點多彩,有聲有色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大概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干農活,大約是6、7歲,從我記事起,就知道我的父母是非常勤勞,非常辛苦、受苦受難,也堅韌不拔,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沒有歇息的時候,父母的行動,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從小就熱愛勞動,成為了一種責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開始的時候,從幫助家里放牛,打打豬草,喂喂雞鴨什么的,再大一點就是學著插田(插水稻秧苗),割禾(割水稻子)、耗田撒灰(為水稻除草)、施肥等。我十來歲就成為了我們那里插田、割禾(稻)的一把好手了。我插田的速度很快,而且直,插得穩(wěn),不會浮秧,在同小伙伴的插秧比賽時,從沒有輸過;割禾時既要快,更要安全,鐮刀如鋸子,如果把手割到了那不是玩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插田、割禾都是種稻田勞動中最主要的農活,也是最累、最難承受的農活,因為插田、割禾都需要彎腰,而且彎腰地時間很長,特別是割禾,一般是在天氣十分炎熱的夏天,在稻田里,又悶又熱,天上太陽曬著,口干舌躁,腰更痛,十分難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再大一些我就學會了犁田、耙田等全套種水稻的農活,而且都很漂亮,得到父親和鄉(xiāng)親們的贊揚。我除了干這些種水稻的農活以外,還要砍柴、種甘蔗、砍甘蔗、鋤草、挖紅薯、砍灰柴和燒石灰、燒磚瓦、挑擔子等等什么都能干。<div> 有些農活在我們那里也不是每個成年人都干過的,如種甘蔗、榨甘蔗、燒磚瓦等并不是每家都干的,可在我家是必干,因為只有干才能得到我們所需的東西,在我家只能由我及父母和一起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農村的農活確實很苦、很累。但是這種累和苦,卻能換來歡樂,也可換來實實在在的收獲。事實證明,我們家確實是一個自給自足經(jīng)濟的最好詮釋,有付出才有收獲,才能換來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家的生活過得有濨有味,讓人羨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的父親母親非常勤勞,辛勤勞動,吃苦耐勞,比一般人家付出得更多,甚至多付出幾倍的勞力和辛苦,凡是有利于改善生活的經(jīng)濟作物都要種,都要擁有。</div> 青少年時侯的我,已經(jīng)掌握了全部水稻種植農活,如犁田、耙田、插秧、收割等等。為了還原一些勞動場景,我收集到有關勞動照片,這些照片和當時我的勞動情景是一模一樣的。 這是水田插秧,我們當時的比這個場面火熱,長時間彎腰,最難受就是腰痛。 割稻子,用的是鐮刀很鋒利,不小心就會割到小指頭,烈日炎炎,酷熱口干,再加上長時間彎腰,非常辛苦。 我們小時候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放牛、砍柴,把牛放進山,我們的小伙伴們都進山砍柴,就是砍這樣的棍棍柴,曬干了后火力足。每人一擔柴砍好了,牛也吃飽了,這樣我們一隊人挑著柴趕著牛,浩浩蕩蕩往家回,真是一付靚麗的風景! 初冬時節(jié)甘蔗要收割送入榨糖場,這是砍甘蔗的情景,我家人手不夠,我的叔叔們及家人一齊出動,大家有說有笑,豐收的喜悅感染所有人。 我家常年養(yǎng)豬,有肉吃有油吃,臘肉有滋有味;常年養(yǎng)雞養(yǎng)鴨,就有雞鴨肉和雞蛋鴨蛋吃,而且常年不斷;在自己的稻田里養(yǎng)荷花鯉魚,有魚吃,父親和鄉(xiāng)親合伙下河捕魚,父親還在別人休息的時候,頂著烈日去河里撒網(wǎng)捕魚,我也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一起捕魚,使得我家的鮮魚、干魚、淹魚常年不斷,母親做的淹干魚、淹濕魚別具一格美味之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家每年都種有相當?shù)母收帷km然種甘蔗有甘蔗吃有糖吃,而且榨糖的廢料,如泡沫、碎渣等還可以釀成酒。但種甘蔗是非常艱苦的活,需要有好的田間管理,最難的是除草,一般在盛夏,又悶又熱,甘蔗有一米左右高,特別是甘蔗葉子如鋸子,不小心身上就是一道口子,所以我父母為了保護自己,都穿上長袖衣服就更加熱了,有時父親對人說,這是最不是人干地事,所以從不讓去鋤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每年都種有紅薯,可以吃蒸紅薯,做成紅薯片、紅薯絲、紅薯粉常年有粉吃,可以喂豬催肥;種了糯谷,可以作醪糟、可以打粑粑;種了花生常年有吃,還可以榨油,可以賣;種有糯高粱,做成粑粑是很好吃;還種包谷、綠豆、黃豆、芝麻等等應有盡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家房屋后面還有一塊菜地,母親種有各種蔬菜,吃菜可以不出門,種有芋頭,特別是香芋特別美味,小芋頭也是經(jīng)常吃菜品。所以我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可以說是有滋有味,過得幸福,感覺滿足。關鍵是勤付出,需勤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小時侯,就知道父母親辛苦勞累,天不亮就出工干活,快到中午才回來,這時候我放?;貋?,就學著做飯,切菜、做菜,那時非常簡單,只要做熟了,可以吃就行了,隨著實踐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慢慢摸索出一些經(jīng)驗,做菜的質量也在慢慢提高。小時侯干的這些活,在后來都用上了,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 堅持自信 成全理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5年的秋季升學考試,是廢除春季招生,實行秋季招生的第一次,也是我初中畢業(yè)后第一次參加升高中的考試??忌细咧惺俏业睦硐牒驮竿?。但當時對考試并沒有足夠的重視,以為我的學習基礎是牢靠的,只要梢加復習,考上高中是穩(wěn)拿的。所以只是在勞動之余,抽了一些時間看了看書,在最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沒有干農活,但仍然并沒有全身心的投入,便匆忙、草率地踏上了去東安中學參加升學考試之路。<br> 然而,由于缺乏重視,準備不充分,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我的這一次升學考試失敗了,名落孫山,上高中讀大學的夢想一時破滅了,我的表哥陳旺先也沒有考上。<br> 沒有考上高中,對我而言這是非常遺憾的事,但也是沒有辦法也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沒有充分準備,只好等待明年再來,一定要考上高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上大學。 <div> 1956年在完成了稻田的插秧任務后,在步入水稻田間管理期間,我沒有忘記我的重要使命,那就是要準備復習功課,為考高中做準備。為了吸收上一年的教訓,不打無把握之仗,我與表哥陳旺先商量,提前去他家一同復習功課,他非常贊同這樣做,可以互相幫助。<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表哥陳旺先的家,在大廟口楊江河上游的杉木坳,離我的家約20多里地的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他們家有兩棟木質住房非常寬敞。他家在大片大片樹林和大片竹林的環(huán)抱下,氣候和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寂靜,吃的水是山泉水沒有污染,沒有城市中地喧囂,只能聽到鳥兒的歌唱,特別是夏天非常涼爽,絕對是個絕好的避暑勝地,當然也是非常清靜的讀書的好地方,我去的時候帶去了30、40斤大米,在他家安安心心地復習了約2、3個多月后,我們一同高高興興踏上了赴東安中學參加中考去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一次我沒有辜負父母親對我的期望,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付出,很快就收到了被零陵一中(是當時的地區(qū))錄取的通知書。不久我和同樣考上零陵一中的黃力子同學,一起去零陵作體格檢查,準備入學零陵一中讀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我從零陵回到家,得知表哥陳旺先,已接到北京618廠的通知書,已經(jīng)赴北京參加工作去了。幾乎在表哥收到北京通知地同時,我和黃力子也同樣收到了石油工業(yè)部,青海石油勘探局西寧職工學校地通知,參加柴達木盆地的油氣勘探會戰(zhàn)。<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考慮再三,雖然我家靠父母的辛勤勞動,大概可以支撐我讀高中上大學,但畢竟是十分困難,而且讓父母親肯定更需要艱苦奮斗。所以還不如我去柴達木工作,當一個石油工人,不僅不需父母承受太大的經(jīng)濟壓力,還可以為父母減輕經(jīng)濟負擔,所以我下決心遠赴青海參加石油勘探工作的學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和黃力子相約一起赴青海,一起去衡陽青海石油勘探局報名處報名。黃力子同學考慮到這么大的事,應該經(jīng)求父親的意見。黃力子的父親黃松齡老師,是東安中學的總務主任,這時正在衡陽進行教師的暑期培訓,我陪同黃力子去見他的父親,結果他父親堅決不同意他去青海,原因有三,一是太遠,二是風沙大、太冷,條件太艱苦,三是還是要讀高中上大學。 </div><div> 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得只身前往大西北青海省西寧市,投入到了石油勘探事業(yè)中去。后來知道離我家不遠,我的最好同學李中元等三人,也到了青海省西寧市,因吃不了那里的艱苦生活,不到一個月就自動離開西寧市,返回湖南老家資溪荷葉塘,在家結婚生子,一輩子沒有離開老家,2017年9月我回鄉(xiāng)有幸分別后的第一次在東安相聚,十分難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黃力子返回家后,則去零陵一中上學去了,畢業(yè)后考入西安某軍醫(yī)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天津市的461空軍醫(yī)院。1965年冬通過他的父親,我和他取得了聯(lián)系,有幸我和愛人一起去看望過他,我們真是有緣又一次相會,這也成了一段佳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這次參加中考,完全改變了我人生。有了這次中考,才有我的今天,才有了我這一輩子的石油情結,也成全了我當工程師,而且還是高級工程師的理想。<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 1956年8月放棄上零陵一中,只身前往青海石油勘探局西寧職工學校,成為石油部青海石油勘探局的職工,這是56年冬于西寧市的照片,青海石油勘探局的統(tǒng)一著裝。 這是一張東安中學同學的合影,左起第三人就是與我同去青海又返回老家的李中元,右起第一則是白沙書院的同學鄭美松。右起第二的是好友陳鳳元,2017年9月我回東安時的合影。 大廟口楊江河上游的杉木坳進舜皇山的風景-1 大廟口楊江河上游的杉木坳進舜皇山的風景-2 大廟口楊江河上游的杉木坳進舜皇山的風景-3,茂密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