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打算去孔廟、國子監(jiān)看紫藤聽講解,來的早,先到地壇轉(zhuǎn)一圈。</p> <p class="ql-block">南門東側(cè)的一樹紫藤開的正好。</p> <p class="ql-block">與天壇相同,到處都是古柏,與天壇不同,沒有二月蘭。</p> <p class="ql-block">方澤壇空曠少人。</p> <p class="ql-block">玉蘭已謝,綠葉扶疏。</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小草,倔強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北京高檔素餐館京兆伊前面的楸,一樹繁花。</p> <p class="ql-block">來過孔廟國子監(jiān)幾次,還是第一次聽講解,也是第一次在這個季節(jié)看到古藤花開。</p> <p class="ql-block">聽不懂的講解,日文?韓文?</p> <p class="ql-block">我估計是韓國旅行團。</p> <p class="ql-block">參觀從孔廟門入,從國子監(jiān)門出。進門,還沒到講解時間,自己先溜達一圈兒。</p><p class="ql-block">孔廟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先師門(是孔廟和國子監(jiān)這一組建筑中唯一保留元代風格的。檐下斗拱碩大稀疏,給人古樸的感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這個院落是不開放的,里邊供奉的是孔子的祖先),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并有持敬門,與國子監(jiān)相通。</p><p class="ql-block">從唐朝開始,凡是學校都要建孔廟,廟學合一是我國古代教育的一大特點,除了曲阜孔廟以外(曲阜孔廟是家廟)北京孔廟在全國上千所孔廟中是規(guī)制最高的(我的小學府學胡同小學,也是有文廟的)。</p><p class="ql-block">第一進院落里,兩側(cè)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萬多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我們熟悉的很多歷史人物都是進士出身,在碑上能找到他們的名字,例如于謙、袁崇煥、張居正,嚴嵩,劉墉,紀曉嵐,李鴻章,林則徐、蔡元培等。志愿者講經(jīng)常有這些進士的后人,進京游玩,會特意來訪),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史實資料。當然這些都是聽我們的志愿者講解才得知的,如果不聽講解,自己亂逛又不詳細的看說明牌那肯定是一無所獲。</p><p class="ql-block">因為是自己先溜達,所以照片的順序有點亂。</p><p class="ql-block">我們遇到的志愿者講得很好,一個多鐘頭的講解使我了解了很多事情:孔廟的建制、號稱中國第五大發(fā)明的古代科舉制度……等等等等</p> <p class="ql-block">4月中下旬,正是紫藤花開時節(jié)。在這兒拍照的人很多,誰擋誰的鏡頭了,說話當然會客客氣氣的,因為這兒是文廟啊!</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孔廟的第三進院落崇圣祠(原名啟圣祠)始建于嘉靖九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場所。每年國家祭祀孔子時,皇帝會派官員到崇圣祠祭祀孔子的先祖。</p><p class="ql-block">崇圣詞是相對獨立的院落,院子里有孔子72弟子的大型瓷板畫,是由景德鎮(zhèn)燒制而成,院內(nèi)的孔子像是由一整塊遼寧岫巖玉按照孔子身高等比例雕刻而成,高1米92,形象采用的是吳道子的孔子畫像。</p><p class="ql-block">崇圣祠也是大成禮樂的演出場所,問過講解,她說了一個629會有演出,我沒明白到底是日子還是什么?反正今天是看不成!</p> <p class="ql-block">在門外窺一下崇圣祠。</p> <p class="ql-block">這是什么情節(jié)?</p> <p class="ql-block">孔廟的第二道大門是大成門,大成一詞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lt;/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東西兩側(cè)各有乾隆石鼓五枚,共十枚。為清乾隆年仿先秦石鼓復(fù)刻而成。鼓上刻有文字,字形為大篆。</p> <p class="ql-block">蹭拍</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一口明代古井,乾隆題名為硯水湖。據(jù)說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文思如泉涌,如用井水磨墨就可筆下生花??上У氖乾F(xiàn)在由于地下水位的變化,井已經(jīng)干枯了。</p> <p class="ql-block">這株古柏有點意思。</p> <p class="ql-block">觸奸柏,也叫辨奸柏。這棵柏樹植于元朝,至今已經(jīng)八百年。據(jù)說在明嘉靖年間,有一次嘉靖皇帝派嚴嵩代替他祭祀孔子。當時他準備上月臺行禮(除了皇帝是不可以進殿祭拜的),走到臺階中央時忽然刮起了大風,樹枝擺動,掀掉了他的帽子,弄得他非常狼狽。沒多久嚴嵩就被罷官,所以百姓認為這棵樹很有靈性,可以辨別奸臣,因此稱此樹為觸奸柏。這個故事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現(xiàn)存大成殿為清光緒32年擴建而成,五進九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金磚漫地,整體規(guī)制與故宮太和殿無二,可見孔廟的地位非同小可。</p><p class="ql-block">邁進大成殿堂,迎面繡有吉祥圖案的金色幔帳簇擁著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龕,看兩邊的楠木大柱,乾隆御筆名聯(lián)躍然其上,大成殿內(nèi)的禮器、祭器、樂器,多為祭孔大典及平時供奉所用,多為清康、雍正、乾隆三代的遺物,那些樂器在現(xiàn)今很難見。</p><p class="ql-block">跟著講解員,我們也隆重的拜拜孔子:女士右手在外貼住左手,胳膊伸平,跟著講解員的口令,一拜(鞠躬長揖)、起,二拜、起,……一共四拜,據(jù)說四拜禮是華夏禮儀中最高的禮節(jié),屬于明代禮制,華夏禮儀中最高禮節(jié)為四拜,是對天地、君父、先師才有的大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內(nèi)所有匾額文字均出自儒家經(jīng)典,藍底金字為清朝皇帝御匾。我特別奇怪的問導(dǎo)游為什么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的“道洽大同”題匾會放在最中間,導(dǎo)游回答我:民國建立后,根據(jù)當時教育總長指示將所有清帝匾額全部取下,只中間懸掛大總統(tǒng)黎元洪的題匾。1985年恢復(fù)懸掛清帝題匾以后,大總統(tǒng)黎元洪的題匾保留,只能委屈康熙皇帝所題“萬世師表”匾掛在外面大成殿匾額下面。</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匾額原來是有滿文的,現(xiàn)在雖然去掉了滿文,但是字體還跟當年如出一轍。</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經(jīng)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展廳,里面主要陳列著乾隆年間所刻的儒家13部經(jīng)典,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左傳、論語、爾雅、孝經(jīng)、孟子。整個展廳的石碑都是1956年從國子監(jiān)各堂移過來的,大部分是御制石碑,也有不少是御書石碑,都十分珍貴。</p><p class="ql-block">講解員身后的是康熙皇帝的《御書圣經(jīng)碑》,因為此碑內(nèi)容是《四書》中“大學”第一章內(nèi)容,俗稱大學碑。</p><p class="ql-block">乾隆石經(jīng)進門的匾額居然是莫言題的!現(xiàn)代文學作家在這里題字分量不會太輕嗎?</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刻十三經(jīng)的目的有二:第一是要出一套標準版教材,第二是希望這些儒家經(jīng)典可以更長久的流傳后世。乾隆石經(jīng)為楷書,是工匠門照一人手稿所刻。此人是江蘇金壇人,叫蔣衡,是清代國子監(jiān)的貢生。</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guān)和最高學府,占地面積比孔廟還大,有28000平方米,也是由三進院落組成,中軸線的建筑,由南到北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樓、辟雍、敬一亭。</p><p class="ql-block">說是當年的最高學府,也有人說并不相當于北大清華,而相當于中央黨校,這就是調(diào)侃吧!</p><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的第一道大門叫集賢門,顧名思義是指國子監(jiān)是一個聚集培養(yǎng)賢能人才的地方。國子監(jiān)作為行政管理部門,大門的顏色是黑的,這是現(xiàn)在北京唯一一個可以看到的黑色大門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一進院落是古代官員們??寇囻R的地方。東側(cè)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連。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子監(jiān)的師生會在祭酒(校長)的帶領(lǐng)下到孔廟去祭拜。</p><p class="ql-block">到第二道的太學門,就進入教學區(qū)了。</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國子監(jiān)又被稱為太學、國學,是當時國家唯一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的學生通常被稱為太學生、監(jiān)生。學生的主要來源是各府、州、縣通過考選的優(yōu)秀學生,就像進貢一樣被送到國子監(jiān)讀書,所以也被叫做貢生。在官辦學校讀書的學生,他們的目標基本只有一個,那就是做官,所以官辦學??梢哉f是培養(yǎng)官員的場所,這里被戲稱為中央黨校也是情有可原。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當上官兒的,有可能只做一個普通的書記員。</p> <p class="ql-block">這座三門四柱七樓琉璃牌樓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而建的牌樓,也是北京唯一不屬于寺廟的牌樓。上面是乾隆皇帝的御書“圜橋教澤”。背面題寫的是“學海節(jié)觀”。這牌樓跟北海的牌樓、臥佛寺前面的牌樓有點相似,不管是形制還是色彩搭配,都是我喜歡的。</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的中心建筑為辟雍,建于乾隆48年,匾額為乾隆皇帝御書。辟雍四面環(huán)水中間是一個正方形大殿,形制獨特。有水有殿合在一起稱辟雍。</p> <p class="ql-block">我特別喜歡有水的地方,有水就有靈性。想起我的一雙女兒小時候早早的就被外公外婆、姨和姨父帶來這里,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自古中國皇帝就非常重視教育,從東漢開始,每位皇帝都會親自到太學來講學。1783年乾隆皇帝下旨遵照周禮修建辟雍,以供清朝皇帝講學之用。</p><p class="ql-block">領(lǐng)命修建辟雍的總負責人為劉墉。他帶領(lǐng)工部連設(shè)計帶建造用了一年多。在乾隆49年冬天完工。這座辟庸是我國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專供皇帝講學的宮殿,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辟雍內(nèi)部約300平方米,采用的是找角架海梁法,俗稱斜角架大梁,是北京少有的無梁無柱殿。</p> <p class="ql-block">皇帝來講課稱為臨雍講學,講學時要求京城所有學校學生都要參加,包括在京官員,所以一般都有四五千人,而聽講的人員只能在環(huán)水以南,不能進入辟雍,在沒有擴音設(shè)備的古代,臺階下站兩名專門為傳話的傳臚官,太學門口還有兩名,皇帝講一句傳臚官傳一句,兩名傳臚官同時喊,太學門口的傳臚官聽到后再傳一遍,這樣就可以保證參加活動的所有人都能聽到了。</p><p class="ql-block">據(jù)說皇帝講學的時候,午夜就要從皇宮出發(fā),真是有點拼!</p><p class="ql-block">辟雍內(nèi)有三塊皇帝御筆匾額。乾隆皇帝的《雅涵於樂》、道光皇帝的《涵泳圣雅》、咸豐皇帝的《萬流仰鏡》。</p> <p class="ql-block">彝倫堂也是國子監(jiān)的主建筑,是舉辦大型活動和儀式的場所。沒有建辟雍之前皇帝就在這里講學。正中的匾額是康熙皇帝御筆題寫。它是國子監(jiān)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朝,用于藏書。</p><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的第三座院落不對外開放,主體建筑叫敬一亭,是存放嘉靖皇帝縮寫的一組石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過了彝倫堂,游客們就不可以再往前走了,但這里會有熱水可以打,還有衛(wèi)生間可以上,在此我們與志愿者講解員道謝,再見!</p><p class="ql-block">其實在孔廟和國子監(jiān)的偏殿里還有幾個非常值得看的常設(shè)展,只能有時間再來了。</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當年是唯一一所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多數(shù)的學生都來自琉球。</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jiān)也曾作為首都圖書館存在,70年代很多人在這里查找資料備戰(zhàn)高考,后來才與孔廟一起形成一個接待中外游客的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出集賢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