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字樂天)卸任杭州刺史;2024年正值白居易離任杭州1200周年。遙想當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的金秋十月,白居易來到杭州,遇上杭州大旱之年,錢塘湖(西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葑田數(shù)十頃,嚴重影響了六井的水源。作為剛擔任市長的白居易,充分明白錢塘湖(西湖)對于杭州超過十萬民生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錢塘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陰竇,使之恢復水源充沛。</p><p class="ql-block"> 為了保障杭城市民的飲水,及農(nóng)田水利灌溉。白居易在石涵橋附近,其位置大約在今寶石山東至武林門一帶,明朝時依然存在,今湮沒成交通要道。修筑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shù)尺。從而增加了錢塘湖的蓄水量。使杭州東北瀕河之田有數(shù)千頃,皆資以灌溉,無復兇年。農(nóng)村的富饒,促使都會繁榮滋長。</p> <p class="ql-block">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出自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老市長”在杭州期間,最愛逛湖東沙堤,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流露出喜悅輕松的心情。后人為紀念白居易,將白沙堤易名為白公堤簡稱白堤,這是對“老市長”的敬仰和最好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 “老市長”白居易還頒布了行政令,宣布錢塘湖(西湖)周邊之樹均不允砍伐。那么有人砍伐怎么辦?他規(guī)定了懲罰條例,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條例:如果是窮人就罰他在湖邊種樹,是富人就罰他到湖上除葑草。除葑草相對補種幾棵樹,要付出更多代價。數(shù)年后,“湖葑盡拓,樹木成蔭,”錢塘湖(西湖)景致在歲月中漸漸形成?!北Wo西湖有法可依,所以得到了當時杭州人民的竭誠擁護。</p> <p class="ql-block"> 有關(guān)西湖的名稱及湖泊的性質(zhì):西湖在其海灣和瀉湖時代,由于沒有歷史記載,所以沒有留下名稱。西湖作為一個天然湖泊,人們稱它為明圣湖、上湖、金牛湖,自秦以來一直沿用錢唐湖(唐朝起,因與國號“唐”相同而改作錢“塘”湖)。西湖一名,在民間何時開始流傳,無從考證。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因此,可以肯定,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們說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歷史地理學與地名學的角度,都是正確的。</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親政事”,始終關(guān)注普通百姓的饑寒溫飽問題。身居繁華之郡的要職,他常與百姓平易交往,體恤民情,傾聽平民疾苦,并盡量為他們解危濟困。他曾多次接濟身邊的僮仆。蕭悅、殷堯藩是他手下的“寒士”階層,生活清貧、缺衣少食。白居易把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衣服送給他們御寒過冬。并作《酬蕭、殷二協(xié)律》,詩中感到?jīng)]能為黎民盡責解困而愧疚。他又說“如此小惠何足論?”他還要把更大的“大裘”披在所有杭州的百姓身上。他所說的“大裘”,用的不是絲織原料,也非刀尺所能裁剪,他要用法律制度去“剪裁,用仁愛作棉絮?!?lt;/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心系庶民為官從政的準則和理想,多么高尚。他的“親政事”就是實行法治,推行仁政的實踐。</p> <p class="ql-block">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卑拙右自诤贾萑温毱陂g,孤山聽雨、湖堤踏沙、海樓觀霞、月下尋桂、枕上看潮……他詩性大發(fā),新詞艷曲,疊出不窮,其湖上春行,春題湖上,余杭形勝諸詩,已曲盡風物之勝。他賦詩200首,為杭州的湖山增色,也使西湖聲名遠播。“錢塘可稱風雅,樂天實屬首功?!?lt;/p><p class="ql-block"> 山水是杭州這個空間非常獨有和獨特的城市風貌,城市和山水相融在一起。有山水就有人文,詩的語言對這片土地的詮釋和贊頌,呈現(xiàn)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luò)。</p> <p class="ql-block">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閑心對定水,清凈兩無塵?!焙贾萦袢纱嗽姸鴣?。玉泉、虎跑泉、龍井泉并稱西湖三大名泉。內(nèi)有各色大鯉魚,池西畔筑有敞廳,上懸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手跡“魚樂園”匾額。院內(nèi)還有古珍珠泉和晴空細雨池。“玉泉魚躍”為西湖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萬松嶺路名,出自白居易詩《夜歸》曰: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璁。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比f松嶺上原有報恩寺,寺內(nèi)有舞風軒、萬菊軒、浣云池、銅井等名勝。唐時白居易和宋時蘇東坡都是這里的常客,在與寺僧談禪說理之余均留下了筆墨。</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來杭州時已經(jīng)50歲了,在杭州期間,他四處游歷,這里的湖光山色大大治愈了這位中年才子不得志的心?!霸诳ち偃眨肷绞?,”這里的“山”,即是靈隱天竺一帶。</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白居易來到冷泉亭前,想要修建一座刺史亭,不料被他的好友韜光法師勸阻。冷泉亭由唐元和年間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這之前,曾建有見山、虛白、觀風、候仙四座亭子,合稱“五亭?!睒诽煺J為言之有理,當即在冷泉亭內(nèi),留下“冷泉”墨寶。</p><p class="ql-block"> 那一晚回到府內(nèi),他寫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記》認為這里的山水形勝為東南第一。這篇亭記迅速在文化圈里火了,冷泉亭成為一代名亭就此奠定了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任職到期時,離開杭州前,還做了二件事,其一,成立了“公務(wù)基金?!彼蕴脱?,留下了一大筆錢,放在州庫當中,作為公益基金。后來杭州做官的官員都沒有貪掉這筆錢,即使有人用作應急之用,也在日后補齊歸還。</p><p class="ql-block"> 其二,他為了保護好西湖作了《錢塘湖石函記》。如果說水,是人類第一面鏡子的話,那么,西湖正是歷代杭州人精心打造的一面晶瑩,明亮足以鑒古知今寄望將來的鏡子。</p><p class="ql-block"> 《錢塘湖石函記》是白居易離任前對后來刺史的一份交接資料,雖時隔1200年,但今天讀來有許多值得深思之處。</p><p class="ql-block">一、“石記”對有關(guān)湖水灌溉提出了一些數(shù)據(jù)后,十分具體地談了管理措施,如有疏漏,要追究責任。</p><p class="ql-block">二,“石記”規(guī)定了百姓要求放水的程序,和各級官員必須講究工作實效,服務(wù)于百姓。</p><p class="ql-block">三,“石記”提倡局部服眾整體,提倡權(quán)衡孰重孰輕。</p><p class="ql-block">四,“石記”要求官員重視調(diào)查研究,不搞“本位主義”尊重科學。真是內(nèi)容精深,計劃周密,文風平易,語言清新。</p><p class="ql-block"> 西湖,負載著多少人的珍惜厚愛與聰明才智,經(jīng)受過多少人的深情呵護和勤勉擦試,映照出東南形勝的自古繁華,積淀下三吳都會的深厚底蘊。但愿西湖這面明鏡,與歷史文化名城杭州長相廝守,如影隨形。向杭州“老市長”白居易致敬!</p> <p class="ql-block"> 天竺山景觀美,天竺山石更奇,尤數(shù)下天竺蓮花峰一帶的山石,晶瑩清潤,嵌空玲瓏,俊美無比。白居易任滿離去時,別無所取,僅于天竺山拾取了兩片石頭,返京后作為案頭清供,并詠詩云:“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真是為政清廉的好官,具有很深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p> <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杭州的山水、文化、休閑才真正融為一體,影響著杭州文化和城市氣質(zhì)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錢塘湖開始被稱為西湖,白居易有詩《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留別》,可見最遲到中唐時,西湖已在民間流行。</p><p class="ql-block"> 有了白居易,杭州也因此進入文人墨客的視野,往來居游,詩賦湖山,成為唐代杭州文化發(fā)展之典型。在他之后,蘇軾、林和靖等名人“接棒”對西湖、對杭州繼續(xù)加持,一次又一次助推了杭州的聲名。為感謝他們,杭州市政府在白堤平湖秋月附近,建有白蘇二公祠,供游人永久緬懷敬仰。</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杭州時間里所沉淀下來的,是一張文化金名片。杭州憶最憶白居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