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夏、商、西周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是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朝代更迭,王權政治得以強化并不斷完善。盤庚遷殷之后,商朝開始強盛。青銅鑄造達到鼎盛,輝煌燦爛。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面貌。西周統(tǒng)治者推行的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后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各階層間矛盾激化,社會變革勢在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該美篇從?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強盛,西周的封邦建國和夏商西周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及周邊各族等方面,</span>通過出土的各類文物陳列,<span style="color:rgb(1, 1, 1);">詮釋了這一時期的發(fā)展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治水成功,被推舉為聯(lián)盟首領。禹死后,其子啟繼位。自此,傳統(tǒng)推舉首領的“禪讓” 制為王位世襲制所代替,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第一個王朝~夏。</p> <p class="ql-block"> 夏人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今河南西部與山西南部。1959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發(fā)現(xiàn)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宮殿基址,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內(nèi)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fā)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二里頭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續(xù)年代基本與夏人活動的地域和時間相符,是目前探索夏人歷史面貌的主要遺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青銅爵·二里頭文化,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目前已知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酒器)。</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成湯率領商族趁夏亂起兵,滅夏,建立了商朝。</p><p class="ql-block"> 商朝大約為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稱殷商,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jīng)歷了“先商、早商和晚商”三個大的階段,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xù)500余年。商初建都于毫,后經(jīng)數(shù)次遷徙,約在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 ,直至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盤庚遷殷之后,商朝進入了強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爵·商前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4世紀),1953~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觚·商前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4世紀),1953~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斝·商前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4世紀),1953~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 “后母戊”青銅方鼎·商王武丁時期,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相傳于20世紀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早年流傳經(jīng)歷多為波折,曾多次躲過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新中國成立后,后母戊鼎入藏于前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 ▲ “婦好”青銅三聯(lián)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p> <p class="ql-block"> ▲ “婦好”青銅偶方彝·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股城婦好墓出土。<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 ▲“作冊般”青銅黿·商代末年</p> <p class="ql-block"> ▲ 青銅斝·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商朝后期,居住在陜西岐山之南周原一帶的周人逐漸強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lián)合許多方國、部落,滅商,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攝政,他平定了管叔、蔡叔與商紂王子武庚聯(lián)合發(fā)動的叛亂,并分封諸侯。</p> <p class="ql-block"> ▲ 利青銅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陜西臨潼縣零口鎮(zhèn)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 召青銅卣·西周早期,盛酒器。直筒形,平底,口緣下附半環(huán)耳。通體飾龍紋、云雷紋。</p> <p class="ql-block"> ▲ 宜侯夨青銅簋·周康王時期,1954年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夏商西周時期的經(jīng)濟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農(nóng)業(yè)是這一時期主要的經(jīng)濟部門,管理體制較為完善。手工業(yè)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內(nèi)部已出現(xiàn)專業(yè)分工,到了商代,生產(chǎn)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商業(yè)活動也取得顯著發(fā)展。西周時期,手工業(yè)內(nèi)部分工更細,號稱“百工”,與商業(yè)同為官府壟斷,即所謂“工商食官”。其主要生產(chǎn)門類包括青銅鑄造、玉石器加工、陶瓷器制作、紡織與髹漆等。</p> <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的生產(chǎn)工具以木、石、骨、蚌器為主,青銅工具使用較少。</p>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合金技術普及,出現(xiàn)采用多塊復合范澆鑄的青銅禮器群,工藝頗為復雜。</p> <p class="ql-block"> ▲ 青銅尊·商前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4世紀),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爵·商王武丁時期,1978年河南安陽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gong )·周康王時期,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雁尊·西周早期,1955年遼寧凌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在遺址、墓葬之中大量發(fā)現(xiàn)海貝,在商代遺址中還出土了鱘魚鱗片、鯨骨、海蚌、龜甲、玉料,這些物品大多由遠方貢獻及交換而來。車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fā)明,二里頭遺址內(nèi)已發(fā)現(xiàn)雙輪車轍。車既是當時的交通工具,也是軍隊的重要裝備。</p> <p class="ql-block"> ▲ 婦好青銅鸮尊·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 后母辛青銅觥·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 子龍青銅鼎·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傳20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 獄盤·西周中期,2013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 ▲ 獄盉·西周中期,2013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 ▲ 青銅瓿( bu )·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 石牛、雙性玉人、玉鳳和玉簋,均屬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二里頭文化時期已發(fā)現(xiàn)原始瓷器。商代的一部分原始瓷器,已經(jīng)具備瓷器的基本特征。西周時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藝比商代有所提高、器類增加、使用更加普遍。</p> <p class="ql-block"> 紡織與髹漆,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平紋絹與斜紋織物均已出現(xiàn),商代絲織品中,出現(xiàn)了菱形紋的回紋綺、大孔羅,表明當時已有了配備提花裝置的織機。髹漆工藝運用較多,商后期,這項工藝還加入了蚌片、綠松石、龜甲片等細小飾物的鑲嵌。西周時期,漆器數(shù)量明顯增加,適用范圍擴大,出現(xiàn)了雕花漆器與漆木、青銅復合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體系,使用時間最長。商代后期,漢字已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面貌。西周統(tǒng)治者以宗法制為基礎,推行一整套完備的禮制,重在彰顯并嚴格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后的中國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 漢字在夏代已經(jīng)使用,商代后期的漢字已經(jīng)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時期,在青銅器、龜甲、獸骨、玉石器及陶器上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漢字材料,內(nèi)容涉及祭祀、政治、軍事、田獵、刑罰、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醫(yī)學與歷法等領域。</p> <p class="ql-block"> ▲卜甲和卜骨·商王武丁時期。</p> <p class="ql-block"> 由于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商人對日食、月食、星等天象以及云、雷、雨、虹、雹、雪、霧、風等氣象的觀察頻繁而細致,使用太陰紀月、太陽紀年的陰陽合歷,其紀日、紀時方式長期為后世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格伯青銅簋·西周中期,器內(nèi)鑄有長篇銘文,內(nèi)容涉及當時田地的使用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時期,樂器種類主要有塤、鼓、鈴、磬。到了商代,出現(xiàn)了鏡、編饒、編磬。西周時期,鉦、編鐘的應用,極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p> <p class="ql-block"> 西周時期,以宗法制為基礎,推行一整套完備的禮制,內(nèi)容包括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宴饗、賞賜及冊命等,重在彰顯并嚴格維護等級制度。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禮器的數(shù)量、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用貴族的禮儀。</p> <p class="ql-block"> ▲ 青銅罍 ·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 ▲ 盂青銅鼎·周康王時期,傳為陜西岐山禮村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 不嬰青銅簋蓋·周宜王時期</p> <p class="ql-block"> ▲ 禹青銅鼎·周厲王時期,傳為1942年陜西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 虢季子白青銅盤 ·周宣王時期,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藍青銅方彝 · 西周中期,1955年陜西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盠青</span>銅駒尊 ·西周中期,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鄭閑叔鐘·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 ▲ 頌青銅壺 · 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夏商西周時期的周邊各族</b></p><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時期,也是中原文化區(qū)周邊各族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周邊各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并與中原文化進行頻繁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時期,肅慎、皮秋等部族曾經(jīng)活動在今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及陜西部分地區(qū)。分布在此地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西團山文化、朱開溝文化等遺存,屬于這一時期。</p> <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時期,今甘肅、青海等地主要有羌、戎狄部族,此地分布著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及卡約文化等青銅時代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 ▲ 陶罐·辛店文化(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臨洮灰嘴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陶鬲·寺洼文化(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夏、商、西周時期,生活在東部地區(qū)的部族主要有東夷與淮夷。分布在山東地區(qū)的岳石文化,其時代大體與夏、商前期相當,是東夷的遺存。</span></p> <p class="ql-block"> ▲ 青銅斝( jia )·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龍虎紋青銅尊 ·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11世紀),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夏、商、西周時期,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西及廣東南部地區(qū),是吳與多支越族的聚居地。在這片廣大區(qū)域內(nèi),普遍發(fā)現(xiàn)幾何印紋硬陶器與青銅器。其中洞庭湖周圍地區(qū)出土的青銅器明顯受到商文化的影響,而且多動物造型,形象生動、工藝精湛。</span></p> <p class="ql-block"> ▲ 四羊青銅方尊·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1938年湖南寧鄉(xiāng)出土(<b>國博十大鎮(zhèn)館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 夔龍形扁足青銅鼎·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1974年江西清江吳城出士。</p> <p class="ql-block"> 商周時期,今四川、重慶主要是蜀人與巴人的活動地區(qū)。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青銅樹、青銅人、青銅面具等造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但其裝飾及青銅尊、青銅罌等明顯受到商文化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 青銅人首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 ▲ 青銅罍( lei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 ▲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標識特征的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 虎紋青銅饒·商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1959年湖南寧鄉(xiāng)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