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zhèn)來堡村</p> <p class="ql-block">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朝初年名臣。</p><p class="ql-block">于成龍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曾參加鄉(xiāng)試并中副榜貢生,但因父親年邁而未就職,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歲時才以明經(jīng)謁選吏部,授羅城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滴趿辏?667年)升任合州知州。后遷任黃州府同知、知府,歷任武昌知府(代)、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等職,累加兵部尚書??滴醵辏?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滴醵辏?684年),奉命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死后遺物僅有破袍一件、鹽豉幾罐。其靈柩歸葬故里時,有數(shù)萬民眾步行二十里,在江邊伏地痛哭相送??滴醯燮评H自為他撰寫碑文,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為“清端”。</p><p class="ql-block">于成龍善于決獄,以執(zhí)法嚴(yán)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稱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龍三次被舉“卓異”,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成為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康熙帝曾贊諭道:“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shí)天下廉吏第一。史稱“閭巷誦其績,久而弗渝”百姓呼為“于青天”,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p> <p class="ql-block">于成龍出生地簡介</p><p class="ql-block">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丑時出生在這孔土窯洞里。于成龍之父于時煌是其祖父于采第三子,于采是其曾祖父于恩長子,于恩是來堡于氏高祖于素第四子。來堡村于氏族人至于成龍這一代計有30余人,來堡村至今尚有于氏家族90余人。五百年桑田滄海,時隔400余年,于氏族人多有遷徙在外定居,但來堡于氏后人仍然銘記著于公的出生地,口口相傳著于公故事。于公出生地一排五孔窯洞,窯洞之間間隔九尺,現(xiàn)在這孔窯洞是2019年模擬修復(fù),最東一孔窯洞2022年下雨損壞,尚能辯識。2023年于成龍廉政文化園啟動于成龍出生地保護(hù)工程,用以保護(hù)這方神圣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永寧書院</p> <p class="ql-block">離石縣安國寺</p><p class="ql-block">于成龍在安國寺文化魂鑄,耕讀傳家。</p> <p class="ql-block">于成龍故里方山縣來堡村、祖籍地柳林縣于家溝、讀書地離石安國寺,透過300多年前留下的清廉遺跡,追溯其清廉思想形成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68歲的于成龍積勞成疾,卒于兩江總督任上,謚號“清端”,歸葬今方山縣峪口鎮(zhèn)橫泉村。</p> <p class="ql-block">于成龍墓地莊嚴(yán)肅穆,墓冢背靠高山,綠樹環(huán)抱,墓前有牌坊,兩旁豎立著石人、石馬、石羊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