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華連氏祖源系出魯周公姬旦子孫后裔,連氏根祖在上黨襄垣,開宗始祖為春秋時齊大夫連稱,據(jù)專家考證,早期連氏發(fā)祥地為襄垣縣純孝鄉(xiāng)桃樹村,陽澤河、南豐溝、黃樓北、九莊分別為元代后連氏發(fā)祥地之一。襄垣連氏在族裔家族生活方面有著許多獨特的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不斷更新、完善,形成了連氏宗族獨特的信仰、習俗。</p><p class="ql-block">連氏宗族信俗主要表現(xiàn)在婚嫁、生養(yǎng)、喪葬等方面,婚俗中表現(xiàn)為:結婚當天新郎必須戴上舅舅買的帽子,到女家不吃雞肉。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衣服忌有口袋。和新郎、新娘屬相相克的男女賓客和瘝寡之人不能進入新房。新郎、新娘臨行前要“挖富貴”,結婚頭一天要到祖墳去祭祀;生養(yǎng)方面表現(xiàn)為:請全福之人為新郎理發(fā),為新娘開臉。入洞房后新人需吃兩碗生“疙瘩湯”,借文生意。孩子生下由族中長者按輩詞起名;喪葬習俗表現(xiàn)為:初終入殮時,為死者換上預先特制的“送老衣”,件數(shù)為單,忌用皮、毛料。出殯之日,由連姓主喪人邀請兩個不同姓氏的人,站立墳頭,從背后手握“柳栽”,象征性地往上拔三下,寓意后世子孫發(fā)達之意。治喪期間,嫡親孝子戴“抓髻帽”,其余孝子則戴“平頂帽”,出殯三日后,到墳塋祭奠。此后,過單七、百日,每逢一、三、五、七、九周年,孝子拜祭,九周年又稱“完周年”,至此,喪葬禮儀全部結束。</p><p class="ql-block">連氏宗族信俗的傳承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人們的價值認同、心理趨同和協(xié)助共事、團結互進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為譜牒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的實物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