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聲明:轉(zhuǎn)載請注明原作者和岀處。侵權(quán)追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武城隍廟</b>位于新鄉(xiāng)市平原示范區(qū)原武鎮(zhèn)東街村,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現(xiàn)存前殿、中殿、拜殿、大殿等建筑,為河南省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城隍廟。1952年至2009年初,城隍廟大殿被用作糧倉,經(jīng)近年發(fā)掘保護和申報,于2016年1月22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初見,大殿糧食滿倉</b></p><p class="ql-block">“原武城隍廟舊在城東門云,先皇帝定天下,乃建城隍廟于郡縣以祀之。”明萬歷二十二年《原武縣志》“皇明重修原武城隍廟記”如是記載,這是我探尋原武城隍廟最初發(fā)現(xiàn)的主要線索。</p><p class="ql-block">2007年7月,因工作調(diào)動我到原武鎮(zhèn)政府工作,稍息安頓后就向同事們打聽城隍廟的位置和情況,但同事們說只知道原武糧站內(nèi)有一些老房子,不知道是不是城隍廟。</p><p class="ql-block">“聽老人們講,這個老房子就是城隍廟大殿。”原武糧所位于東街村,我聯(lián)系到該村黨支部書記郝書貴一同到糧站尋找,郝書貴指著一座糧倉說。</p><p class="ql-block">該座糧倉建筑恢弘氣派,墻體由大塊藍磚砌成,自地面一米高處的墻體四周藍磚風化嚴重,距地面兩米高處的南北墻上留有多個扁窗。房屋南墻居中有一米多寬雙扇門,門上斑駁脫落的黑灰色漆塊下透出一層天藍色油漆,處于糧倉的密封性考慮,糧站從門里邊用磚墻將門已堵死。在糧倉東山墻處辟有一個約一米寬的小門,小門左邊標有“國糧三號”字樣,其中“三”時疊加在“五”字上的,說明該糧倉用時已久,原被編為“國糧五號”倉。透過門逢看,借助昏暗的光線發(fā)現(xiàn)滿屋子全是裝滿糧食的麻袋,密密麻麻堆到屋頂。</p><p class="ql-block">據(jù)明萬歷二十二年《原武縣志》“皇明重修顯佑伯寢殿成記”記載,“粵稽我朝太祖高皇帝即大寶之二年,首封天下城隍,我原武顯佑伯尊神,頒有命誥……至今垂二百年?!北砻髦煸胺Q帝的第二年封原武城隍為顯佑伯(四品官級),說明該城隍廟的建造時間不會晚于洪武二年(1369)。</p><p class="ql-block">另據(jù)民國二十四年《原武縣志》記載“城隍廟在東街路北,坐北向南。正殿寬長方三丈,脊五,四角撐卷,頗壯麗。前有拜廈,后寢殿三間,左右廊十間。中門外,頭門洞辟,大石獅二蹲東西,如官署狀?!痹诔勤驈R院內(nèi)有財神廟,后院有廣生殿、眼光殿,西跨院有魯班廟、火神廟、藥王廟,東跨院有東岳廟、呂祖廟、土地廟。民國十七年(1928)城隍廟及所附各廟神像被毀,廟因公占用。</p><p class="ql-block">原武城隍廟盛于明清兩代,其間多有修整和重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寢宮,明隆慶元年(1567)香火旺盛。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寢宮。萬歷三十五年(1607)重修兩廡跨院。崇禎三年(1630)金繪兩廂神像。崇禎十年(1637)原武知縣褚公(姓褚、字昌公、山西榆次人)命田道官添建二殿,田道官與徒陳常清籌資四年,于崇禎十四年(1641)移寢建二殿三間竣工。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二殿??滴跷迨辏?714年)繪前寢宮和重修后寢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大殿,嘉慶二年(1797)重修門頭,嘉慶二十二年(1817)興工重修后宮、頭門、東西兩廊并金妝圣像。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其它廟宇。</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原武城隍廟大殿原有模樣,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較為全面的原始記載,不過,據(jù)東街村已故老藝人孫丙南的《夏街演故》里“城隍大殿威嚴壯觀,整個殿堂立柱支撐,結(jié)構(gòu)緊密處處相牽,四周無墻”的描述,以及目前大殿四周墻內(nèi)或多或少露出的柱子判斷,當年的城隍大殿應全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四周磚墻為后期某個年代所加筑。</p><p class="ql-block">至于大殿內(nèi)部情況,雖未見史料記載,但從與1952年原武糧站首任站長秦老四的談話中可見端倪。秦老四講:“1952年我被調(diào)到原武糧站當站長時,整個院落非?;臎?,除幾座破廟外別無他房,奉上級指示以廟為倉,職工食宿設在城隍廟西跨院的火神廟里,條件相當艱苦。當時上級還指示,志援軍和國家建設急需糧食,務必盡快完成儲糧任務。任務壓在我的頭上,一沒資金二沒工人,我便雇傭東街村婁少春、婁文中等十幾個人以每天三毛六分錢的工資開始工作。我領(lǐng)著大家來到城隍大殿,由我首先錘打城隍像,背起一塊扔到廟后的水坑里,其他人才動手推打搬運。大殿、拜殿的隔扇也是我指揮搗毀的,所有石碑也是我?guī)ь^推翻的,還有大殿四角撐卷和四周檐廈及其他妨礙建倉的部分結(jié)構(gòu)也都是我?guī)ь^鋸掉拆毀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騰倉,大殿顯現(xiàn)真容</b></p><p class="ql-block">城隍廟大殿內(nèi)的小麥為國家儲備糧,搬遷需向上級糧食部門申請并層層簽批,程序繁瑣,加之原武糧站雖在平原示范區(qū)地域,管理權(quán)仍在原陽縣,協(xié)調(diào)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出于對歷史的敬重和對文物保護的需要,困難再大也要克服,問題再多也要推動解決。為此,我與時任原武鎮(zhèn)東街村黨支部書記郝書貴反復商討,并多次征詢省市文物界朋友的意見,對城隍廟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有了確切的初步定位,更加堅定了發(fā)掘保護的信心和決心。我們與原武糧站溝通起初,糧站主要負責同志對城隍廟的文物價值雖有認識,但對外調(diào)大殿內(nèi)的數(shù)百噸糧食感到勉為其難、心存顧慮,后經(jīng)再三溝通,形成共識,糧站決定向上級主管部門一步步申請審批外調(diào)糧食。</p><p class="ql-block">好事多磨。經(jīng)長達一年多的多方協(xié)調(diào)和爭取,最終于2008年底完成了外調(diào)糧食的種種審批手續(xù),因當時已臨近春節(jié),糧站年底工作繁忙,決定春節(jié)后即行外調(diào)大殿糧食。</p><p class="ql-block">春節(jié)剛過,我們即與糧站溝通,糧站負責同志態(tài)度很好,并積極與縣儲備庫進行聯(lián)系調(diào)糧具體事宜。2009年2月22日,萬事俱備,糧站啟動大殿糧食外調(diào)工作。東街村民在村委的組織下,積極協(xié)助糧站加入糧食搬運隊伍。當推開大殿東山墻的小門時,滿眼的麻袋和堆積如山的小麥高至大梁,很是震撼,真有天下糧倉之感。</p><p class="ql-block">說干就干。一班人將散糧裝袋,一班人將裝滿糧食的一包包麻袋肩扛手抬到等待外運的卡車上。雖是寒春,人人干得滿頭大汗,有的村民磨破了手皮仍不停歇,到了晚上挑燈夜戰(zhàn)輪流干。經(jīng)過三個多晝夜的搶運,在二月二龍?zhí)ь^的前晚,大殿內(nèi)540多噸小麥清倉,并在文管部門指導下拆除用作糧倉時搭建的頂棚。至此,被用作糧倉長達57年的城隍廟大殿終露全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尋碑,發(fā)現(xiàn)重要信息</b></p><p class="ql-block">原武城隍廟歷經(jīng)600多年,期間定有諸多碑刻,但清倉后的大殿內(nèi)外一通未見,無法進一步獲取有關(guān)城隍廟的歷史信息。我當時想,碑刻的損毀或消失應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文革”期間的打砸;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作橋梁、水塔等建筑基石。尋找城隍廟碑刻,這是我繼大殿清倉的第二個心愿。其實,早在協(xié)調(diào)大殿清倉的初期,我已多次與郝書貴在糧站院內(nèi)四處尋找過碑刻,并對村莊附近的橋梁仔細查看,但均未發(fā)現(xiàn)。不過,據(jù)郝書貴講,他曾聽村上的老人們講,緊鄰原武街中心十字路東南角的水塔下、糧站院內(nèi)道路的地面下埋有城隍廟碑刻。</p><p class="ql-block">對于埋有城隍廟碑刻的兩點說法,尋找起來均有難度。一是緊鄰原武街中心十字路東南角水塔的位置夾在街中心大道和兩層臨街樓房之間不足5米的間距內(nèi),如向下挖掘,一邊會損毀路面,另一邊會對樓房地基造成損害,綜合權(quán)衡后放棄挖掘;二是糧站院內(nèi)道路地面為該糧站唯一出入的主路,路面一旦掘開,勢必會嚴重影響糧站正常工作和糧食調(diào)運,但相比起來,刨路尋碑比挖塔尋碑較為可行。于是,我們向糧站負責同志講碑刻對保護開發(fā)城隍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影響糧食調(diào)運的時間段刨路尋碑。幾經(jīng)協(xié)商,征得糧站同意后組織村民挖開路面,遺憾的是,一無所獲。</p><p class="ql-block">決心已下,路面下挖不出,就把重點放在了城隍廟周邊,后經(jīng)東街村熱心村民和村委干部的努力尋找,18通碑刻、20件石刻相繼出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碑刻,為了解研究城隍廟的歷史背景和歷次修復提供了直觀的原始材料,如出土的《康熙十年城隍廟重修二殿落成碑記》《乾隆四十一年創(chuàng)建門樓落成碑記》等,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修建情況;如在中殿兩側(cè)山墻地面下挖出的《康熙五十三年繪樁寢宮碑記》《康熙五十三年重修后寢碑記》兩通碑刻,碑的頂端距地表20公分,碑身通高2.2米,呈直立狀,為當年立在大殿前地面上的原始狀態(tài),其碑身高度證明當年城隍廟大殿是建在不低于2米高的臺基上;如大殿附近出土的《康熙二十二年重塑圣像碑》《雍正九年火神廟重修碑記》等,印證了民國二十四年《原武縣志》對城隍廟跨院其他廟宇的記載。</p><p class="ql-block">在出土的20件石刻中,均雕有精美的龍紋或花紋圖案,最為精美的一件是石供桌,該桌通體黑亮,長2.8米,寬0.8米,厚0.22米,桌面四周沿邊凸起,兩端雕刻花瓣圖案,前立面居中雕刻二龍戲珠,左右依次為成對的麒麟、鳳凰圖案,雕工細膩,造型逼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勘鑒,目標鎖定國保</b></p><p class="ql-block">大殿清倉、碑刻石刻已多有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邀請專家現(xiàn)場勘查鑒定,提出權(quán)威意見建議,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13日,新鄉(xiāng)市文物管理局文物管理科科長賀惠陸率先對原武城隍廟建筑及碑刻進行認定。2009年4月5日,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時任河南省古建專家組組長楊煥成和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原所長、時任河南省木質(zhì)古建鑒定專家組組長張家泰等文物專家親臨原武城隍廟考察鑒定。綜合全貌情況鑒定如下:</p><p class="ql-block">1.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灰瓦頂;</p><p class="ql-block">2.中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灰瓦頂;</p><p class="ql-block">3.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卷棚灰瓦頂;</p><p class="ql-block">4.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磚墻硬山灰版瓦屋頂,脊飾已被改建,重昂有五采斗拱,明、次間平身科各二朵,梢間各一朵。斗拱全為假昂,昂嘴稍稍加厚。大殿建筑保留有若干元代建筑風格,內(nèi)部七架梁對單步朵,并殘存有彩繪圖案。</p><p class="ql-block">大殿立柱二十四根,柱子兩面砍殺,中間左右兩架大梁二龍戲珠彩繪清晰,前廈布局較為完整,彩繪可見。十余米長的平板坊暫無發(fā)現(xiàn)對口痕跡,十數(shù)架斗拱交凜而過,廈下排有十余架斗拱相支而撐。拜殿與大殿相對,支柱十二,六架托頂,但已向南傾斜。兩殿相隔留有天溝?,F(xiàn)存地面高于原地面半米有余,所有柱底已埋入土中,底部年久腐爛。柱礎(chǔ)下方上圓,厚約二十公分。</p><p class="ql-block">原武城隍廟大殿建筑規(guī)模龐大,主體結(jié)構(gòu)完整堅固和規(guī)范,在省內(nèi)比較少見,斗拱的花漏斗、三梁兩端所用叉手等元代風格明顯,斗拱的中部結(jié)構(gòu)和料型、兩斗拱中間拱隔壁的裝板和大、二梁兩端無有斜撐(叉手)等,屬于明代早期做工。</p><p class="ql-block">綜合鑒定后,楊煥成、張家泰一致認為:該大殿為明早期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部分建筑保留元代風格,為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城隍廟,亦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河南省不可移動文物的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楊煥成老先生并講:“在全省現(xiàn)存的古代城隍廟中,規(guī)模沒有突破五間,年代沒有突破明代,原武城隍廟目前現(xiàn)狀申報省級文保單位綽綽有余,下步要重點向申報國保單位發(fā)力?!贝舜舞b定,為原武城隍廟的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發(fā)出了最強音。</p><p class="ql-block">隨后,又有多位專家和領(lǐng)導對城隍廟進行考察調(diào)查鑒定。2009年5月2日,考古學專家郝本性、河南省外事僑務新聞處處長賈獻賓、河南省文物攝影委員會副會長王蔚波一行到城隍廟考察。2009年6月26日,新鄉(xiāng)市委、原陽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到城隍廟考察。2009年7月4日,河南省文物局資源處處長郭振勇到城隍廟調(diào)查并認為,“原武城隍廟為明初磚木結(jié)構(gòu),保存完好,在城隍廟磚木建筑中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同時,原武城隍廟的發(fā)現(xiàn)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關(guān)注,《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等眾多主流媒體進行專題報道。文物保護申報工作亦同步啟動,歷經(jīng)省、市、縣文管部門多方努力,歷經(jīng)十年,原武城隍廟最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成了從糧倉到國保的華麗轉(zhuǎn)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后記</b></p><p class="ql-block">原武城隍廟在被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申報過程中,我出于對文物的喜愛和保護,主要參與了前期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工作,此后的省保、國保申報工作,各級文管部門和專家學者均作出了極大努力,特別是與楊煥成、張家泰、賀惠陸等專家的權(quán)威鑒定和再三助推、原武鎮(zhèn)東街村委干部和熱心村民前期發(fā)現(xiàn)保護及原陽縣文管部門在邀請專家鑒定、整理材料和申報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密不可分。在此,對他們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