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2015年,百歲高齡的母親仙逝,我們送老人家回到了故鄉(xiāng)寧波,從此,每年清明便去給母親掃墓,順便,會到寧波周邊的一些景點逛逛。2024年3月26--4月1日,我赴甬掃墓并與表姐、表妹一起游覽了幾個地方,收獲頗多,印象深刻。</b> <b> 27日上午,我們來到了寧波市圖書館。</b> <p class="ql-block"><b> 進門,直上四樓,步入“寧波人文館”。正如人文館前言所述:寧波是一座“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養(yǎng)育了一批在各行各業(yè)大放異彩的寧波人,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心念家鄉(xiāng),回報桑梓,傳承、弘揚寧波的文化之魂。在商界,世界船王包玉剛于1987年捐資支持寧波圖書館建設(shè);在文藝界,翻譯家草嬰先生和書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的大量藏書和遺物贈予寧波圖書館收藏。</b></p><p class="ql-block"><b> 這是包玉剛先生的簡介和塑像。</b></p> <b> 而我們姐妹仨要認真、仔細、虔誠地參觀的則是前不久剛設(shè)立的“草嬰文獻館”,因為,草嬰先生是我們的長輩。</b> <b> 草嬰(1923年3月24日~2015年10月24日),本名盛峻峰,草嬰是他的筆名,他是著名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中國譯協(xié)副會長,中國譯協(xié)名譽理事。</b><div><b> 草嬰先生是我外婆的親侄子,我的表舅,我表姐、表妹的表叔,兒時,外婆經(jīng)常帶我去舅公(草嬰的父親)家作客,有時,兩位長輩會帶著我去聽評彈,他們最愛去的飯店是位于復興公園旁邊的潔而精。</b></div> <b>舅公既行醫(yī),又從商、從文,知識淵博,談吐幽默;草嬰先生的姐姐盛梅卿是留美醫(yī)學生,回國后在某醫(yī)院任婦產(chǎn)科主任;弟弟盛曉峰是研究中國古籍的專家,姐弟三人在各自專攻的領(lǐng)域都頗有建樹。</b> <b> 草嬰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翻譯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譯家,他還曾翻譯過萊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國讀者中產(chǎn)生極大的社會反響。</b><div><b> 草嬰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的翻譯工作,這一壯舉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他1960年參加《辭?!肪庉嫻ぷ鳎巍掇o?!肪幬嫱鈬膶W學科主編。</b></div> <b> 譯作等身!</b> <b> 2003年,在草嬰先生80歲生日時,俄羅斯駐上??傤I(lǐng)事柯福安先生在生日宴會上的祝壽詞以及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先生的賀信。</b> <b> 2004年,原總理溫家寶寫給草嬰先生的親筆信以及2006年著名作家馮驥才評論草嬰先生的一段話。</b><div><b> 作家、資深出版人袁敏在評價草嬰先生譯作時說:"文學翻譯者很多,而翻譯家寥寥??催^草嬰先生翻譯的《復活》、《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那是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他不是簡單的直譯,而是一個藝術(shù)家的再創(chuàng)造,文筆優(yōu)美,對話尤其生動。"</b></div> <p class="ql-block"><b> 2015年10月24日,草嬰先生因病逝世,當天,溫家寶總理即寫信給草嬰先生夫人盛天民以表哀悼:</b></p><p class="ql-block"><b>盛天民先生:</b></p><p class="ql-block"><b> 驚悉草嬰先生逝世,深感悲痛。謹表示沉痛哀悼。先生于2004年致信給我,承贈《托爾斯泰小說全集》,讓我深為感謝,我即函復,由衷說道"您的宏篇譯著飽含了您的心血,表現(xiàn)出您對翻譯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也反映了您對讀者的熱愛。"</b></p><p class="ql-block"><b> 草嬰先生是我國卓越的文學家、翻譯家,他的成就、品格和精神值得我們紀念、學習、傳承。他的為人和作品將永遠留在人間。</b></p><p class="ql-block"><b> 望節(jié)哀保重。</b></p><p class="ql-block"><b> 溫家寶</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10月24日晚</b></p><p class="ql-block"><br></p> <b> 草嬰先生在翻譯界成就斐然,獲得眾多獎項,但為人處世始終非常低調(diào),他的成就如同他的本名“俊峰”,高山仰止;但他的為人又恰如他給自己取的筆名“草嬰”,甘為一株無人注目的小草。</b> <b>斯人已逝,留存精神給后人,我們姐妹仨在文獻館逗留了很久很久,不忍離去,長輩的成就是我們無法企及的,但他執(zhí)著的治學態(tài)度、正直的為人品格是值得我們以及我們的后輩銘刻在心的,這是長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彌足珍貴。</b> <b> 與草嬰文獻館毗鄰的是著名書法、篆刻家高式熊的“紅葵花館”。很多年前,因工作關(guān)系,我曾與高先生有過交集,這是一位有趣的老人,愛書法、篆刻,也愛騎摩托、打高爾夫,性格十分開朗。</b><div><b> 如今,在人文館里,包玉剛、草嬰、高式熊三位寧波籍老人相聚一堂,應該會很熱鬧,很開心吧!</b></div> <b> 寧波圖書館,下次回甬時,再來造訪!</b> <b> 27日下午,外甥驅(qū)車陪我們?nèi)ユ?zhèn)海,參觀鄭氏十七房。</b> <b> 鄭氏十七房,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4A級景點,系鄭氏一支南遷后世居之地,位于鎮(zhèn)海澥浦,建筑面積4萬多平方米?,F(xiàn)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筑,現(xiàn)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b> <b> 鄭氏祠堂分男祠和女祠,這是男祠通德堂,距今200多年歷史,是十七房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鄭氏宗族的政治、法律、文化中心。</b><div><br></div> <b> 鎮(zhèn)海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b> <b> 佛跡湖</b> <b> 明清街</b> <b> 煙雨亭</b> <b> 風景十分秀麗</b> <b> 恒德堂</b> <b> 十七房有三寶,棋桿最多、最高;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涸;十七房馬頭墻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環(huán)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寧波,河邊小橋流水、鴨子戲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b> <b> 據(jù)有關(guān)專家稱:"十七房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且保存甚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對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更是繼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國封建社會民宅建筑的最后一個高潮"。</b> <b> 棧房</b> <b> 老鳳祥的圖標起源于此:老鳳祥創(chuàng)始人鄭熙是興房主人鄭勛的弟弟,他創(chuàng)辦銀樓后,苦于想不出合適的商號,興房屋檐下的鳳凰磚雕激發(fā)了他的靈感,他便將商號稱作“鳳翔”,并以鳳凰形象作為LOGO。不過,關(guān)于老鳳祥的由來,還有另外幾種說法的,也不知道孰真孰假。</b> <b> 圣旨匾額:據(jù)記載,咸豐年間,恒德房張氏和周氏兩位夫人年青守寡,她們孝敬公婆,撫養(yǎng)諸侄子如同親子,勤儉持家,深受族人敬仰,后由官員上奏朝廷,咸豐三年(1853年),皇上為表彰兩位夫人,下圣旨,賜牌樓一座,御賜“圣旨”匾額一塊。如今,牌樓不復存在,匾額卻還保存完好。</b> <b> 十七房的雕塑藝術(shù)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礎(chǔ)、門上、窗上承重輕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磚雕,這些雕塑以細膩、精致著稱;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為主,雕琢粗獷,線條簡練。門窗裝飾,獨具匠心,考慮非常周密,甚至連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鳥。興房、恒德、后堂樓等很多窗盤、門盤上都刻滿多種花紋圖案。恒德的窗盤特別考究,四周花草,中間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羅漢,十七房人稱它為一百羅漢圖。很多花格欞窗,無一相同花紋。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門中雕著各種各樣的奇異珍果,寄托著五谷豐登,年年有魚(余)的美好愿望。</b> <b>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環(huán)繞,又有小漕、小池無數(shù),這些水系數(shù)百年來一直保持水清如鏡,他們在主要河道上豎碑立牌,上寫:"禁放牛羊,禁堆雜物"等族規(guī)。若族內(nèi)有人往河里投扔雜物,要罰犯規(guī)的人挨家挨戶分饅頭,或者立著曬太陽示眾,從中可看出他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b> <b> 走進"鄭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環(huán)繞的河邊,推敲一扇扇充滿故事的門窗,徘徊在浙東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之中,讓人如夢如戲、如癡如醉。推開大宅門,身處幽幽長廊,夢回那曾經(jīng)繁華的古村落,戶戶相對,房房相惜,每一扇門里都在訴說著鄭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過去。</b><div><b> 我們遇到一位東北老太太,她說自己是鄭氏后人,到這兒尋根來了!</b></div> <b> 離開古老的十七房,我們來到了繁花似錦的櫻花公園,仿佛一下子從明清穿越到了現(xiàn)代。</b> <b> 賞櫻正當時</b> <b> 徜徉在繽紛的落英中,陶醉在拂面的春風里。</b> <b> 29日,外甥駕車兩小時,將我們帶到了位于四明山腹地的李家坑村。</b> <b> 李家坑,清初形成聚落,至清末,均屬通遠鄉(xiāng)。</b> <b> 2004年5月,李家坑、百步階兩個自然村合并為李家坑村。2007年申報了省級古村名錄,現(xiàn)開發(fā)了四明山大峽谷漂流,促進第三產(chǎn)業(yè)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發(fā)展,增加村民的經(jīng)濟收入。全村占地面積8.2平方公里,現(xiàn)有人口817人,總戶數(shù)374戶,耕地面積642畝,山林面積3700畝。</b> <b> 背靠大山,溪水環(huán)繞,風景獨好!</b> <b> “說事亭”,估計是村里的議事場所。</b> <b> 羽靈廟,建成于康熙年間,距今已300年左右,曾經(jīng)是四明地區(qū)名剎。“羽”即羽翼,含庇護之意;“靈”即靈氣,祈愿李家坑在菩薩保佑下,福澤連綿;同時,祖先也希望李家坑成為人杰地靈之地,族中后人前途無量。</b><div><b> 寺廟幾經(jīng)搬遷,也曾被拆除,2019年在舊址重建。</b></div> <b> 河邊有一些這樣的石碑,上書激勵的字樣。這是“耕讀”碑,希望子孫不忘勞作,不忘學習。</b> <b> 這塊碑上書寫著“宜居”,村民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啊!</b> <b> 這標語有意思:“紅色引領(lǐng)”指的是這兒是老革命根據(jù)地,傳統(tǒng)不能忘;“綠色發(fā)展”說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如今村里堅持不斷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造出一個悠閑旅游的好去處。</b> <b> 看到這房屋格局,便會聯(lián)想到“開軒面場圃”。</b> <b> 這兒改建了不少民宿,節(jié)假日生意還不錯。</b> <b> 曲徑通幽,這也是萬一山洪襲來時的撤退通道,村里的防災意識還是蠻強的。</b> <b> 就地取材,用舊磨盤壘成的矮墻,很有藝術(shù)感。</b> <b> 靠山吃山,現(xiàn)在是收筍季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曬著筍干;靠水吃水,午餐的農(nóng)家菜里炸溪坑小魚很美味。</b> <b> 李家坑溪水中布滿巖石,經(jīng)年累月的溪水沖刷,巖石變得光滑圓潤,層層圓巖相扣,溪水在陽光映照下波光粼粼,遠遠望去像龍身上金光閃閃的鱗片,故村民稱此為“龍鱗巖”。</b> <b> 溪水中央,有一塊石頭,村民稱其為“龍珠”,傳說因有此龍珠石的庇佑,李家坑至今沒有遭受過洪澇災害。</b> <b> 廊橋</b> <b> 我們在村里遇到的都是老年人,但均身體硬朗,種樹、除草、砌墻......70多歲了還是壯勞力的模樣。</b> <b> 這兒有個童謠樂園</b> <b> 墻上嵌有當?shù)赝{,用寧波話讀才夠味兒!</b> <b> 這房子屬于里通轉(zhuǎn)三合院,始建于康熙年間,是李家坑最早的院落,久年失修,現(xiàn)在已經(jīng)破敗不堪了。</b> <b> 李氏家廟</b> <b> 內(nèi)有務本堂和善教初等學堂</b> <b> 李氏書塾,即原來的善教堂,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李家坑紳士李圣良在此開學堂,從此,李家坑書聲瑯瑯,吸引了四明山區(qū)的不少孩子來此讀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紳士李懷科改學塾為“李氏學堂”并親自任教,提升了辦學檔次。數(shù)十年間,學堂的名稱與功能數(shù)次微調(diào),教書育人的宗旨始終不變。</b> <b> 現(xiàn)在,雖然此處不再是學堂,但功能更多元了:既是村黨支部的議事場所,也是村民學習的地方,還是民主黨派的活動地點。</b> <b> 學堂外的粉墻上印的也是童謠</b> <b> 家廟的飛檐與屋脊獸很吸睛</b> <b> 2014年,李家坑被國家住建部命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b> <b> 走過李家橋,準備返程了,怎么有點依依不舍呢!</b> <b> 真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民淳樸,不收門票,不收停車費,一邊勞作,一邊樂呵呵地與游客聊天,一門心思將家鄉(xiāng)建設(shè)得越來越好!有機會再來看望你們哦!</b> <b> 寧波,我深愛的地方,祝愿故鄉(xiāng)的未來更美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