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大西北,一場不負此生的旅行 ——2023年陜、甘、新、青四?。▍^(qū))自駕游記(1∕10)

大胡子哥哥

三年疫情結(jié)束,終于重新開啟了追夢之旅。<br> 2023年4月30日,懷著躁動已久的心,驅(qū)車駛上了前往大西北的漫漫旅程。<br> 大西北,那是片神奇的土地,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是無數(shù)旅人魂牽夢繞的地方。那里遠離紅塵喧囂,那里有不一樣的民俗、風(fēng)光,那里是一片凈土,那里是人間天堂。<br> 帶著對大西北期盼已久的向往,用64個日日夜夜,走過了陜西,走過了甘肅,走過了青海,走過了新疆。走過了大漠戈壁,走過了雪山草原,走過了山川河流,也走過了都市村莊。<br> 一路上,追尋當年紅西路軍將士征戰(zhàn)河西的足跡,我們看到了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拼殺、血灑祁連的不屈和剛強。<br> 一路上,追隨當年玄奘大師西去取經(jīng)的身影,我們聽到了他雖歷九死一生、仍“寧可西行死,絕不東歸生”的錚錚誓言的回響。<br> 一路上,透過歷史的煙塵,我們還看到了大敗匈奴的霍去病、出使西域的張騫、遠嫁烏孫的漢家公主、流放伊犁的林則徐、抬棺出征的左宗棠……他們?yōu)橹腥A民族開疆拓土、收復(fù)失地、守邊安民、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在大西北這塊熱土上,寫下了一頁頁氣壯山河、驚天動地的宏篇偉章。<br> 這次大西北之行,是最觸動心靈的一次自駕旅行。不僅僅因為大西北的處處美景怡情養(yǎng)性,更因為大西北的歷史文化厚重深沉,那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歷史故事和一個個鮮活不朽的英雄形象,總是不斷蕩滌心靈、給人以強大的精神力量。<br> 一次旅行,一生記憶。感謝大西北,敞開懷抱,讓我們飽覽了你壯麗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感謝大西北,讓我們走進你底蘊豐厚的歷史,更加了解了你前世今生的不同凡響。就把這一千張照片作為禮物送給你吧,以表達我們對你真摯的熱愛和崇仰。<br>  大西北,若有緣,再相見!<br> 充滿激情,充滿期待?!皦糁谩被锇?023年大西北追夢之旅快樂啟程。 第一站——陜西商洛塔云山,大西北追夢之旅開篇,由此掀開。<br> 道教名山塔云山,主峰海拔1,665.8米,位于秦嶺南段。云霧飄渺,古松參天,既有北山之雄,又有南山之秀,乃秦嶺第一仙境。 金頂觀音殿,建于萬仞絕壁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鬼斧神工,令人驚嘆。置身金頂,流云繞膝,清風(fēng)撲面,猶在天宮。 觀音殿面積不足6平方米,由4根石柱插入石縫支撐,用條石鋪墊立基,可謂“秦楚一柱,絕頂?shù)烙^”。 塔云山,中國最險道觀。 摩月樓與踩云橋,多好聽的名字。 一代美人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中,被唐玄宗賜死,葬在陜西咸陽馬嵬村。墓園門樓"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個大字,為民國25年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題寫。<br> 楊貴妃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整座墓冢用青磚包砌。 貴妃墓后的半坡上,立有一尊3米高的貴妃雕像。神情凝重,眼瞼下垂。不知是在悔恨自己的無能,還是在抱怨玄宗的無情。 貴妃雕像背后是太真閣,里面有楊貴妃生平展,可全面了解楊貴妃非凡而不幸的一生。 太真閣后面有一精致小巧的水池,一泓碧水讓貴妃墓園顯得更加靈動、幽靜。 墓冢左側(cè)是一排畫廊,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敘述了楊貴妃的一生。 墓冢右側(cè)是碑廊,保存有唐、宋以來歷代名人憑吊、抒懷的詩作石刻。 墓園里還有一堵毛澤東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書寫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墻。 會寧是中國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三大主力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實現(xiàn)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轉(zhuǎn)折。 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jié)束的標志,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勝利的起點和里程碑。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王稼祥、鄧小平、李先念、楊尚昆等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賀龍等9位元帥,徐海東、陳賡等8位大將,1955年授銜的宋任窮、楊成武、洪學(xué)智、張愛萍等45位上將,136位中將、1,200位少將都曾在會寧留下足跡。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塔名由鄧小平題寫。 為紀念紅軍長征會寧會師,1958年,會寧縣政府將會寧原西津樓改名為“會師樓”,將西津門更名為“會師門”。 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門前,矗立著一座名為《地球上的紅飄帶》雕塑:三桿直指藍天的步槍,三個目光堅毅的紅軍戰(zhàn)士頭像,環(huán)之以鮮紅的飄帶,立意深刻,意蘊深遠,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 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通過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幅幅影像,全面展示了紅軍長征的歷史畫卷。 紅軍戰(zhàn)士何志漢和戴高明長征過草地時曾穿過的牛蹄窩鞋。 會寧會師時紅軍戰(zhàn)士穿過的羊毛襪和會寧老百姓為紅軍手工編制的毛線鞋。 右為會寧會師時朱德用過的馬鞭、馬叉和馬玲;左為紅軍遺留在會寧老百姓家中的馬鐙。 會寧會師時,朱德用過的煤油燈、銅水壺和徐向前用過的行軍水壺。 會寧會師時,徐向前用過的牛皮文件包、香煙盒和張琴秋用過的眼鏡袋。 會寧會師時,陳昌浩用過的折扇和贈給當?shù)貙W(xué)校的康熙字典。 左為會寧會師時,周恩來用過的文件箱;中為博古在長征時用過的文件箱。 圖為會寧會師時,紅軍女戰(zhàn)士用過的梳妝盒、針線包、擰線架和木水勺。 <div>  十多年前,曾看過一本講述紅西路軍歷史的書籍,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一直想找機會去西路軍將士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實地看看,去傾聽他們當年奮勇殺敵的吶喊,去回望他們與數(shù)倍強敵浴血搏斗的不屈雄姿,更近距離地感受和觸摸那段令人扼腕的歷史,以寄托和表達對西路軍先烈們的無限哀思和崇敬。這次自駕游的首要目的,便是了此心愿。</div> <div>  離開會寧,追尋西路軍足跡的第一站,首先來到甘肅靖遠縣的虎豹口。這里是西路軍當年西征作戰(zhàn)的出發(fā)地。</div><div>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所屬的5軍、9軍和30軍的21,800名將士,還沒來得及從會寧大會師的喜悅中平靜下來,就接到中革軍委下達的西渡黃河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和打通國際戰(zhàn)線的命令。于是,這支年齡大致在17-20歲之間,師、團級干部年齡也只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隊伍,毅然決然地開進到了靖遠縣虎豹口黃河邊。</div> <div>  虎豹口,明清以來靖遠四大官渡之一,兵家必爭之地。1936年10月24日-30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率所屬30軍、9軍、5軍、婦女獨立團、教導(dǎo)團、騎兵師及總指揮部、直屬隊在此強度黃河,攻克國民黨馬步芳匪軍布設(shè)的中和堡防線,拉開了寧夏戰(zhàn)役的序幕,也開始了血戰(zhàn)河西的悲壯征程。</div> 虎豹口黃河邊,一尊紅軍強渡黃河的紀念雕塑巍然屹立,記錄著當年紅軍冒著槍林彈雨,突破敵人防線,強度黃河的英雄壯舉。 <div>  置身黃河古渡,面對滾滾東流的黃河水,當年紅軍將士強度黃河的戰(zhàn)斗場景浮現(xiàn)眼前。</div> 1936年11月11日,中央電令已西渡黃河的紅四方面軍部隊改稱紅西路軍,陳昌浩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總政委,徐向前任副主席兼總指揮,王樹聲為副總指揮,李卓然為政治部主任,李特為參謀長。 甘肅、青海是國民黨馬步芳匪軍經(jīng)營多年的老巢,為防止紅軍搶占地盤,馬匪集中了6倍于紅軍的優(yōu)勢兵力對紅軍進行瘋狂圍剿。彼時,紅西路軍是孤軍深入,既無援軍和后勤補給,也無當?shù)厝罕娀A(chǔ)。加之天寒地凍,天時地利人和均無優(yōu)勢。悲劇的命運似乎從一開始就已被注定。<br> 景泰黃河石林,以它亙古曠世的地質(zhì)奇觀,誘惑著眾多游人。今天,我們也心甘情愿地“自投羅網(wǎng)”。 站在黃河石林景區(qū)碼頭上,看著這塊“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巨大碑刻,滾滾東去的黃河水,引人無限遐想。 石林碼頭背后,是冷峻高聳、連綿不斷的石林壁。 <div>  黃河石林是400萬年前燕山運動,河床下切、風(fēng)化、雨蝕,重力坍塌等地質(zhì)作用而形成的石林地貌。</div> 石林峽谷內(nèi),目光所及皆是陡崖凌空,峰林挺立,且造型各異,讓人不得不贊嘆的大自然杰作。 十里長峽,美如畫廊,行走其間,峰回路轉(zhuǎn),猶如進入迷宮。 黃河石林獨特的地貌和原始風(fēng)韻,吸引了許多影視導(dǎo)演來此拍攝外景,在《阿詩瑪》、《西游記》、《花木蘭》、《少林寺傳奇》等眾多影視劇里,都能看到黃河石林的身影。 黃河九曲,龍灣多嬌。座落在黃河岸邊的龍灣村,濃蔭鋪地,綠蔽河灣,是一片遠離喧囂的清凈之地。 龍灣村街道整潔,到處都是民宿、餐館、小商店。一個好的景點能帶富一村人。 旅游淡季,龍灣村街上游客稀少,顯得有些冷清。 來到黃河邊,豈能不嘗嘗美味的黃河大鯉魚,這可是黃河人家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名菜。 追尋西路軍足跡的第二站,我們來到甘肅省景泰縣。景泰縣人民公園風(fēng)光優(yōu)美,游人如織,一派祥和景象。 公園內(nèi)高矗的紀念碑,記載著當年紅西路軍在景泰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1936年10月,西路軍渡過黃河進入景泰,與圍追堵截的馬匪8個旅6萬多人浴血奮戰(zhàn)14天,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10多次,粉碎了敵人妄圖在景泰境內(nèi)阻止和殲滅紅軍的企圖,西路軍也有1,300多名官兵命隕沙場。 <p class="ql-block">  紅西路軍景泰烈士陵園,大門兩側(cè)“捐軀景泰氣壯山河碧水長歌,浴血祁連功昭日月青山永泣”的挽聯(lián),表達了景泰人民對西路軍烈士的深切緬懷和由衷的崇敬。</p> 走進陵園,高大的紀念碑直指藍天。紀念碑高13.1米,代表紅西路軍在景泰犧牲了1,310名官兵。 紀念碑右側(cè),整齊排列著“血戰(zhàn)一條山烈士之墓”、“蘆塘城攻堅戰(zhàn)烈士之墓”和“大拉牌戰(zhàn)斗烈士之墓”三座陵墓。 三座黑色墓碑的背面分別記載了這三大戰(zhàn)役的戰(zhàn)斗經(jīng)過。<br> 1,310具烈士的骸骨就分別葬在這三個墓冢之下。<br> 永泰古城,位于景泰縣城20公里外的老虎山北麓。是明代為防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而修建的一座城池,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div>  </div> 走進古城,滿目瘡痍。幾近荒廢的古城內(nèi)依然住著幾戶放羊的人家,也許是故土難離,他們割舍不下這個世代安居過的地方。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侵蝕,古城城墻已多處坍塌,昔日城垣的巍峨已不復(fù)存在。 破落的永泰古城,憑借濃厚的歷史底蘊和古樸荒涼的蒼茫感,贏得了《西部熱土》、《汗血寶馬》等多部影視劇導(dǎo)演的青睞,已儼然成了西北地區(qū)一座知名的“影視城”。 <div>  追尋西路軍足跡的第三站,我們來到甘肅省古浪縣。古浪地處河西走廊東端,位于烏鞘嶺北麓,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古浪,自霍去病大敗匈奴后正式納入大漢版圖。</div> 看著古浪縣城文化廣場上那些充滿歡樂的休閑人群,怎能想象 87年前,這里曾是紅西路軍遠征河西首場惡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 1936年11月12日,紅9軍西征占領(lǐng)了古浪縣城。馬步芳立即調(diào)動大批匪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晝夜不停地向紅9軍駐地發(fā)動猛烈進攻。 經(jīng)干柴洼突圍戰(zhàn)、橫梁山阻擊戰(zhàn)、古浪縣城爭奪戰(zhàn)三場惡戰(zhàn),紅9軍終因寡不敵眾,20多名團以上干部和2,4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留在城里的紅軍傷員全部被馬匪殺害。剩余部隊于18日夜,在紅30軍接應(yīng)下,連夜向涼州、永昌方向突圍。<div>  古浪三戰(zhàn),紅9軍元氣大傷,戰(zhàn)斗力減半,西路軍三軍折其一,成為西路軍兵殤河西的起點。</div> 古浪戰(zhàn)役紀念館,位于古浪縣城西南角公園路。采用圖文雕塑、情景再現(xiàn)等形式,重現(xiàn)了紅西路軍當年在古浪及河西走廊浴血奮戰(zhàn)的悲壯戰(zhàn)史。 展柜中紅西路軍官兵曾使用過的槍支、大刀及殘缺不全的紅旗,讓我們看到了古浪之戰(zhàn)的慘烈和殘酷。 紀念館里的每一件文物和遺物,都沖擊心靈,給人以強烈感染。 “巍巍祁連埋忠骨,茫茫瀚海慰英靈”。古浪縣紅西路軍烈士陵園,當?shù)厝朔Q“萬人坑”,時為1936年紅9軍古浪戰(zhàn)役戰(zhàn)場遺址。古浪戰(zhàn)役結(jié)束后,當?shù)匕傩兆园l(fā)將紅軍烈士遺體集中在此掩埋?,F(xiàn)陵園紀念碑和公墓就建在當年掩埋紅西路軍烈士的“萬人坑”上。 古浪烈士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李先念題寫的“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15個鎏金大字。紀念碑背倚高山,肅穆莊嚴。 紀念碑后方是紅9軍烈士公墓,公墓里安葬著在古浪戰(zhàn)役中犧牲的2,400多名紅9軍先烈。肅立墓前,垂首致哀,愿先烈在天堂安息。 <div>  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于1,600年前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是太原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源頭,被稱為我國的“石窟鼻祖”。</div> 1927年武威大地震,天梯山十多處石窟被震毀,1959年修建黃羊河水庫,其余洞窟的造像、壁畫全部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目前到天梯山只能看到主窟的大佛。 因主窟里大佛體量巨大,無法搬遷,考古人員精心設(shè)計建造了一座攔水大壩,避免大佛被庫水淹沒。(此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走在攔水大壩頂端的木棧道上,一邊是冷峻的山體、遠古的大佛,一邊是波光粼粼的一池碧水,別有一番情趣。 <div>  沿著攔水大壩木棧道兩端的木梯徑直下到窟底,近在咫尺的大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主尊釋迦牟尼佛高28米。兩側(cè)分立著兩個弟子,文殊、普賢二菩薩和多聞、廣目二天王。造像神態(tài)逼真,生動傳神。仰望大佛,合掌示敬,愿我佛真的能普度眾生,蔭庇天下。</div> 白塔寺,武威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 公元1247年,西藏薩迦派宗教領(lǐng)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與蒙古汗國皇子、西路軍統(tǒng)帥闊端,在白塔寺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達成了西藏歸順蒙古汗國的重大協(xié)議。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qū)域,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r> 白塔寺,是元太宗窩闊臺之子西涼王闊端專門為西藏佛教領(lǐng)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而修建。公元1251 年,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在白塔寺圓寂,闊端將其舍利供奉于塔內(nèi)。 在武威市區(qū),多地都能看到這個著名的雕塑——馬超龍雀,它是國家旅游局的標志,更是武威的標志。武威也因此被稱為“天馬”的故鄉(xiāng)。 武威,古稱“涼州”。四千年前就已有許多北方民族在此居住。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將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為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漢武帝設(shè)立河西四郡,并將涼州改稱“武威”,為河西四郡之一。 十六國時期,武威又先后有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和西涼五個政權(quán)在此定都,史稱“五凉”。絲綢之路的繁榮,使武威一度成為當時全國排名第三的大城市。 雷臺公園,內(nèi)有著名的雷臺漢墓。雷臺漢墓,系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的一座大型墓葬,墓主人為駐守張掖的武將張君。著名的“馬超龍雀”就出土于該墓。 雷臺公園門前一側(cè),有個立于高臺之上的“馬超龍雀”雕塑。藍天下,只見它昂首奮發(fā),四蹄飛揚,勢不可擋的氣勢真的如同天馬行空一般。 <div>  走進雷臺公園,迎面是一個仿照雷臺漢墓出土的一組銅馬車儀仗軍陣整體放大6倍的巨大模型。儀仗軍陣由 38 匹馬、1 頭牛、14輛車、17個手持兵器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再現(xiàn)了漢官的威儀和出巡場景。</div> <p class="ql-block">  雷臺一號漢墓,1969年9月由當?shù)剞r(nóng)民挖防空洞時發(fā)現(xiàn)。漢墓內(nèi)共出土各種文物231件,古錢幣3萬枚,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馬超龍雀”便出土自該墓。</p> 出于科普和大眾旅游的需要,雷臺漢墓經(jīng)考古挖掘后恢復(fù)了原貌,并進行了加固處理。游人可直接進入墓道,身臨其境進行參觀。 墓道有的地方很低矮,需彎腰弓身才能通過。 雷臺漢井,直徑1米,深12米,井壁用漢磚壘砌而成。像這樣保持原貌的東漢古井,全國僅此一眼。奇怪的是,落到井底的東西,看起來會比原物大一倍。因而引得游人紛紛將錢幣拋入井中,以遂前(錢)程(沉)遠大之愿。 二號漢墓在一號漢墓北側(cè),1996年3月發(fā)現(xiàn)。墓道長50余米,曾4次被盜,墓中物品基本被洗竊一空。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尸骨推測,二號漢墓擬是兩對夫妻的合葬墓。 雷臺公園內(nèi)的漢文化陳列館,展示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文化,精彩呈現(xiàn)了雷臺驚世、漢風(fēng)馬韻、馬嘯河西、絲路馬影等主題,值得一看。 雷臺漢墓出土的“馬超龍雀”青銅瑰寶,重17.5公斤,造型俊美,鑄造技術(shù)精湛,堪稱青銅藝術(shù)極品。 武威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了獨領(lǐng)風(fēng)騷、千古絕唱的涼州詞。涼州詞中那壯闊蒼涼的邊塞景象,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為盛唐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而又沉重的悲壯之風(fēng)。 《涼州詞》本是涼州樂曲,經(jīng)傳唱而流播中原,成了盛唐流行的曲調(diào)名。全唐詩有近兩千首邊塞詩,以《涼州詞》為題或以涼州為背景的詩就有百首之多。 盛唐時期,無數(shù)文人墨客留下了諸多以涼州為名的千古名作。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div>  古代涼州,還是歌舞之鄉(xiāng)。從晉末到盛唐,《西涼樂》、《霓裳羽衣曲》等風(fēng)靡朝野,天下聞名。在涼州詞陳列館里,可以看到模擬再現(xiàn)的西涼樂舞場景,近距離感受涼州歌舞繁華及千百年來人們追求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