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開遠鳳凰湖生態(tài)公園,就在昨天入住的小村莊不遠,五公里路,路邊景色就已經(jīng)很美。開車繞湖一圈,湖光山色,綠樹成蔭,鮮花點綴叢林。一輛綠皮火車緩慢穿過公園。很多年沒有看見這種綠皮火車,忍不住停車坐上小火車,尋找流逝在記憶中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開遠市的綠皮火車,全程11.6公里,七個站點。10元一趟,半途五元。坐著火車慢悠悠的晃著時間,感受記憶中那種慢了時光和一路的咣當聲。想起父親每次從山東坐火車回甘肅上班,車里擠滿了旅客,父親將我塞在過道的縫隙里或者座位下面,怕我被擠壓一直在護著我的眼神。三天的路程,上車下車再上車,一路行程漫長的在記憶里只剩下腦海中火車的咣當聲和父親的背影。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現(xiàn)在的動車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只是,那關切的眼神和父親背上的溫暖卻是再也不會有了。</p> <p class="ql-block">?開遠鳳凰湖生態(tài)公園景色宜人。1909廣場,位于鳳凰山下滇越鐵路旁,有滇越鐵路主題浮雕、主題陳列館、米軌軌道及火車車箱主題水吧等組成,因紀念滇越鐵路1909年5月1日通車修建而命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綠皮火車依然走的是這條承擔著歲月歷程的路,只是慢了時光,不知是否還有人記起它曾有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美好的風景都是拿來路過的,別停留,繼續(xù)前行。燕子洞位于云南紅河州建水縣城東30公里處。燕子洞是個高大的溶洞,因為從前洞里有無數(shù)雨燕在此筑巢而得名。洞長4000多米,洞口高50多米,寬30多米,氣勢雄偉,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燕子洞不僅以神奇的鐘乳石著稱,更以大量的燕窩聞名。洞內(nèi)寬闊高大,洞頂石鐘乳形狀怪異,被人們賦予了一個個凄美的故事,增添了神秘感。成群的雨燕嘰嘰喳喳穿飛在洞內(nèi),絕壁上落巢繁衍生息。步行道緊貼石壁,順著地下河蜿蜒盤旋在巖洞內(nèi)。</p> <p class="ql-block">?每次進溶洞運氣超好,回頭看看再抬頭看看,找不見一個游客相伴,只好一個人行走在燈光幽暗的洞內(nèi)。高大的洞內(nèi)除了水聲燕子的歡叫聲,就是自言自語的驚嘆聲。燈光打在巖石上,光怪陸離,有種。。。。。。趕緊給丫頭發(fā)短信,丫頭,快來段盜墓筆記的片段,這里都不用搭片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溶洞內(nèi)仿佛是地下的精靈王國,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林立,又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驚嘆不已。那些形象的鐘乳石,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建水縣古稱步頭,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六百年前是古臨安府的所在地,所以這里的歷史古跡眾多,特別在建水老城區(qū)里面,從朝陽樓開始順延著老街步行,你會看到街道兩旁的古建筑鱗次櫛比,灰磚木雕?的門楣,樹隙里飛檐的大氣顯露,青石鋪就的路面,猶如進入江南水鄉(xiāng)一樣。</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建于清末的張家花園;有著“西南邊陲大觀園”之稱的朱家花園;還有一座距今700多年歷史的文廟;載入中國造橋史冊,建于乾隆年間的雙龍橋;還有臨安府署、學證考棚、云龍山寺、指林寺、燃燈寺和清真寺等,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曾經(jīng)擁有過的輝煌。夜晚燈光下的古城更是美的醉人心脾,靜得讓人沉迷。</p> <p class="ql-block">有著“小天安門”之稱的朝陽樓,為建水古城中最為古老的建筑之一。朝陽樓原名迎輝門,當?shù)厝艘卜Q它為東門樓,始建于1389年,比天安門早建28年,且兩座城樓的建造者為師徒關系,徒弟借鑒了師傅的朝陽樓。每當微風吹來,城樓四周懸掛的銅鈴發(fā)出清脆悅耳聲響,仿佛踏上了絲綢之路耳畔駝鈴聲聲傳來的清脆悠揚。</p> <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歷經(jīng)漢唐宋,成長于元明清時期,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在街道兩邊的店鋪,紫陶器具琳瑯滿目的陳列,大到陶罐陶缸小到茶杯酒具把玩,做工大氣畫工精致,每一件器皿都有它獨特的韻味。而夜晚的紫陶坊更是熱鬧繁華、燈光絢爛。</p> <p class="ql-block">云南地處邊遠,由于地理因素,科舉時代的成就無法與江南內(nèi)地相比,但諸多文廟建立之后,成為當?shù)氐木駱藯U,極大推動了云南教育的發(fā)展。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在地都有孔廟或文廟。據(jù)考證,云南已有文廟 86 座。除極偏僻地區(qū)外,絕大多數(shù)府、廳、州、縣都已設學建廟,這是云南文廟的極盛時期(網(wǎng)絡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臨安府出過1905名舉人,162名進士,幾乎占據(jù)全云南半壁江山,人稱“臨半榜”。直到現(xiàn)在,家里有學子的會去文廟參拜,期望及第高中。</p> <p class="ql-block">建水歷史古跡眾多。沿著古城老街漫步而行,幾乎隔不多遠就會有一處古跡。步行街青石鋪就,兩旁樹木高大茂密成蔭,沒有了陽光直曬,游人放慢了腳步,享受著古城的慢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