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身處現(xiàn)代,我們不經(jīng)意間,就會被種種世俗裹挾著向前,因而會產(chǎn)生各種精神內(nèi)耗,焦慮壓力,而我們今天講的王陽明心學,就是要幫我們找到獲得安定心靈的良方,指引我們?nèi)松姆较颉?lt;/p><p class="ql-block">本文從如何定心?到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吾性自足、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其中“知行合一”中,一次講明白什么叫致良知。再到王陽明心學的踐行方法:立志,勤學,改過,擇善。逐一展開解讀,用心讀完,必有收獲,一文讀懂王陽明心學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日常定心的功夫上,功夫淺的人,哪怕閑來無事,也難以定下一顆心,總能憑空想出一點事來,讓自己擔憂煩惱生氣,種種雜念擾擾的自己片刻不得安寧,功夫深的人,或許善于過濾外界繁雜的信息,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鎮(zhèn)定,善于從有利的一面看問題,遇事不慌不忙,冷靜的分析問題,方能開好花,結(jié)好果。</p> <p class="ql-block">要了解王陽明心學,就要先搞明白心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們知道心肝都是有形的東西,它們安穩(wěn)地安放在我們肚子里,而王陽明心學的心,卻是指心靈,心靈是無形的東西,一個無形的東西怎么安放?怎么讓它安寧呢?</p><p class="ql-block">王陽明在37歲到45歲這一段時間,他在不斷地“默坐澄心”,就是每天靜靜地打坐。</p><p class="ql-block">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倡導的就是讓自己慢慢地去分辨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假我。</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真我?真我是本心、真體。他經(jīng)常提醒自己,觀察自己,做自己的觀察者,少一些私意。</p><p class="ql-block">什么叫私意?。磕X子里面在想的是跟此刻無關的東西,你會發(fā)現(xiàn)你根本心不在焉。這就是私意泛濫。</p><p class="ql-block">一個王陽明的學生,孩子生病了,然后就非常焦慮,很痛苦,坐臥不寧。王陽明就告訴他說,孩子生病了,父母覺得很難過,這是人之常情,這個符合天理,沒問題。但是如果這個痛苦過分了,這就是私意在了。就是當你已經(jīng)痛苦到六神無主的時候,說明你的私意太多。</p><p class="ql-block">在這里要切記一點,“默坐澄心”是王陽明開始倡導的一點,后來他又在此基礎上升華了。</p><p class="ql-block">王陽明提出“默不假坐,心不待澄”。默不假坐,就是如果我希望自己安靜,我不需要坐,我走路也能安靜,我跟別人說話也能安靜,我的心時刻都是在靜中的。然后心不待澄,就是我的心不需要坐在那兒,也可以慢慢地沉淀,我的心永遠都是定的。</p><p class="ql-block">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非常靜坐在哪里才可以定心,定心是可以在工作上、生活中時時刻刻可以鍛煉的事。</p><p class="ql-block">在尋常人眼中,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二者無法混為一談,而在王陽明眼中,定心的功夫就在平時,無論是工作中,還是閑來無事時,都可以留心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并非獨自坐在房中,煮一壺茶,燃一爐香,閉上眼睛才能定心,定心需要在世上磨,在事上磨,在不知不覺中心就變得安定而平和。</p><p class="ql-block">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人為了尋求自己內(nèi)心的安寧,辭掉工作,或者請假,去到很遠的地方去修身養(yǎng)性,到寺廟里燒香拜佛。</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讀到王陽明的“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你就會明白,想要心定,就是無時無刻的都在修行,隨時都可以進行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所以定心,是無處不在的修行。那么定心怎么與生活相結(jié)合呢?</p><p class="ql-block">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就是在上大學時期,我們想著畢業(yè)后能買輛好車,買套好房,有一個知冷知熱的愛人,就會覺得人生足矣。但畢業(yè)了,原本的這些理想都實現(xiàn)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好像沒有那么心安,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們失去了本心,我們把心放錯了地方,因為我們看到別人有更好的車,有更豪華的房子,然后我們又想去實現(xiàn)第二階段理想了。有更高的追求本無可厚非,但我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無法安寧,甚至是充滿焦慮壓力,為什么會這樣?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天,神出游,遇到了一位滿臉憂郁的人。他對神說:“雖然我什么都不缺,但是我還是感覺不到快樂,你能幫我嗎?”于是神拿走了他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走他的財產(chǎn)和妻子孩子,做完這些后便離開了!一個月后,神來到他身邊,看到衣衫襤褸、餓得半死的他無力地躺在地上掙扎,神將一切交還給他后便悄悄離開了。半個月后,神再次見到他,這次這人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雖然這是一則寓言,卻折射了許多人的現(xiàn)狀:身處紛繁的社會中,總感覺缺了點什么,不斷的向外求索,但唯獨忘了向內(nèi)看。但其實,真正的幸福不在他處,而在我們心中。而找到本心,找回內(nèi)心的安寧才會讓我們獲得恒久的幸福。因為外部世界是易變的,有形的物質(zhì)總有它消亡的一天,任何有形的東西,都是無法讓我們的心安放的,如何心有所依?從古往今來的歷史可以看到,從老子到孔子,信念和人生哲學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所以心有所依,內(nèi)心才能安定。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王陽明心學的根本原因。生活中很多人,是沒有自己的標準的,這是很可怕的,只要有一個人來衡量你所做的事情的對錯與否,來衡量你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你的心就會被別人帶走了,因為我們心無所依,內(nèi)心必然不堅定。但是,當你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條與信念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就變得堅定了,堅定的心才會有力量的,我們才更能夠堅信自己的初衷,所有的外在的東西才會為你而來。我們要學的就是用王陽明心學的信仰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用這份力量安心立命。</p> <p class="ql-block">為了更明白這四個字的含義,我們先講一個王陽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王陽明在第一年科考的時候落榜了,很多人安慰他,讓他不要灰心,下次再來,他笑了笑說:“我不以落地為恥,我以落地動心為恥,這句話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他的意思是:我沒考上這件事情,我不以為是羞恥,但是如果因為沒考上這件事我心動了,那我覺得才是恥辱。</p><p class="ql-block">這就相當于說,我不以事情沒有做成功為恥,我以我沒做成功后我心動了為恥。</p><p class="ql-block">這里可以看出,王陽明從小就開始練習不動心,練習不因為易變的外部世界,而擾亂自己的內(nèi)心。</p><p class="ql-block">后來王陽明科舉考試考上了,但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被連累發(fā)配到貴州。</p><p class="ql-block">史書上有記載,有一天晚上,打雷閃電,這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叫龍場的地方,他忽然坐了起來,說了一句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傳說的農(nóng)場悟道,這句話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我想要的在我心里,我要向內(nèi)看,向內(nèi)尋求力量?!?lt;/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陰雨天,我們會說今天太陽沒出來。其實坐過飛機的都有經(jīng)驗,當飛機飛到最高空,就會看到烏云之上是燦爛的陽光。</p><p class="ql-block">人心也是一樣,我們無法看到讓自己幸福的事,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烏云遮蓋了,遮蓋心靈的烏云,就是那些我們給自己設的外界條件。</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陽明心學的第一個點就是吾心自足,一個內(nèi)心富足的人,一個什么都不缺的富足的人,那他才愿意付出。</p><p class="ql-block">其實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的結(jié)合,我們至少跑贏了2億個伙伴,從剛開始,我們成為一個人,本身就贏在起點了。我的起點本身就已經(jīng)很優(yōu)秀了,所以我們要有富足感。</p><p class="ql-block">在這里要提一個詞叫做“分別心”。</p><p class="ql-block">我們知道,人在嬰幼兒時期,在他的眼里是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的,他們也不會父母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這就是孩童的純真,他們心里沒有富人窮人之分,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當長大后,外界的一些標準,開始讓人們有了分別心,痛苦也就來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給一個小孩一顆大鉆石讓他玩耍,過一會你把它拿走,在給他一袋石子讓他玩耍,小孩子可能一樣玩的開心,因為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分別心。每個人都很懷念孩童時的快樂的時光,是因為長大后,我們的心變得不純粹了,變得有分別心了。這也是痛苦的來源。</p><p class="ql-block">所以一個區(qū)別心非常重的人,他是很難體會到吾性自足的狀態(tài)的,區(qū)別心越重,人們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匱乏。</p> <p class="ql-block">莊子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人乘船過河,前面有船要撞上來,這個人破口大罵,罵對方不長眼,等船撞過來,卻發(fā)現(xiàn)對面船上沒人,是個空船,剛才的滿腔怒火,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生氣的不是撞船本身,而是對面有沒有人。</p><p class="ql-block">所以,與其說配偶惹你生氣了,說孩子惹你生氣了,說現(xiàn)在環(huán)境給你的壓力大,不如說是你的心不定,你的心動了。</p><p class="ql-block">吾性自足,結(jié)果是什么,外面的世界就影響不到你了,用王陽明的另外一句話就是:“心外無物”,本質(zhì)意思就是心外沒有東西可以影響你的心,這種狀態(tài)也是心流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人專心做一件事情完全的投入,就會把外界的一切事物忘掉,甚至忘了自己,如果你再碰到讓你生氣的人或者事,讓你抓狂不開心,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的心動了,心外有物了。</p><p class="ql-block">當然有了吾性自足,心外無物的人生哲學,還需要生活中去琢磨,去練習去實踐,王陽明說道心永遠是在的,只是被人心像烏云一樣遮蓋了,修正內(nèi)心的鍛煉,就是鍛煉吾性自足。</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道的要做到,但這只是表面含義。</p><p class="ql-block">知,代表良知、代表道心。行,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心,把良知活出來,做出來。所以知行合一,是把你內(nèi)心吾性自足的那種狀態(tài)活出來、做出來。</p><p class="ql-block">首先說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你做任何事時,其實你都能夠知道,這事是該做還是不該做,而這個東西,在你的良知呈現(xiàn)的那一刻判斷是最準確的。而良知就是我們的行為準則。</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陽明說:“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真誠惻怛以事兄,便是悌;致此良知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lt;/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說:就是你只要秉持著良知去對待你的家里的老人,那就一定是孝,你秉持著良知去對待你的兄弟,那就是悌,秉持著你的良知去對待你的老板,這就是忠。</p><p class="ql-block">而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致良知”三個字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致的第一步是警覺,就是我們首先得學會對自己的習氣有所警覺。生活中給我們帶來最大困難的就是慣性,比如你習慣了喝碳素飲料,習慣了抽煙,成為習慣之后,就產(chǎn)生了慣性,慣性就是不醒覺的狀態(tài)。而“致”就是醒覺的過程,提醒我們要知道良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知道了“致良知”,就要體現(xiàn)在“行”力也就是執(zhí)行的意思,知行合一的來源還有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王陽明手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弟子叫徐愛,徐愛是王陽明的妹婿,就是他妹妹的丈夫。</p><p class="ql-block">徐愛有一次就問王陽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代表著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會問到的問題,就是關于知行合一這件事。</p><p class="ql-block">徐愛就問:“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悌者,卻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你看,我們每個人說起來都知道對于父親應該孝順,對于哥哥,你應該兄友弟恭,但是做不到,這個孝悌就做不到,這不就是知和行是分開的兩樣嗎?</p><p class="ql-block">然后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lt;/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就是當你知道對父親要好,但你不去做的時候,你并不是真知,你并不真知道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對父親好,你心中的那個良知并沒有被點燃。</p><p class="ql-block">就好像我經(jīng)常舉例子說抽煙這件事,明知道抽煙不對,但為什么還是要抽?我知道抽煙不對,那為什么要抽?只是未曾真知。如果你哪天真的知道了抽煙有什么樣的問題,你很有可能就會愿意放下它。</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真的把良知本體調(diào)動出來的話,你喜歡一個東西,討厭一個東西,你立刻就能夠分辨哪個是你想要的,哪個是你不想要的。</p><p class="ql-block">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lt;/p><p class="ql-block">請你記住這句話:“知是行之始”,意思是你得首先真知,然后你才能夠真行。然后“行是知之成”,你怎么知道你有沒有知道呢?怎么檢驗你有沒有知道?直到做完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你有沒有真的知道。</p> <p class="ql-block">所以“知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你只知道好壞,你不去做,那就沒有做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這是王陽明王學里邊最基本的三個概念,良知、致還有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是什么呢?就是做事情要真的想做,真的愿意去做,在知行合一上,一個人的意愿很重要。</p><p class="ql-block">比如,你規(guī)劃自己要健身,那就要去做。規(guī)劃自己要學習某項技能,不用考慮,只要在良知上是正確的,那就去做,就做到了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舉個反例,比如你今天看來這邊文章,你說從明天開始,我要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我要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氐郊依?,你的妻子正在做飯,讓你幫忙丟下垃圾,你卻說:“我沒空,我在看電視”,那這就是典型的“知行合一”妄想癥。</p><p class="ql-block">“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詩,我們都聽過。重點是什么是“千百度”?千百次的追尋就是磨練的過程。</p><p class="ql-block">所以,一直無法做到知行合一,也不要氣餒,要常在事上磨,這也就是修的過程。</p><p class="ql-block">以上三點,就是我們要從王陽明心學中學習的重要的人生信念和哲學。</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可以一直相信吾性自足,那么你就不會覺得匱乏,那么你就可以心外無物,也就不會輕易被外界事情動搖了,這個時候如果你再能夠,把你內(nèi)心吾性自足的那種狀態(tài)活出來,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你就可以達到了致良知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那么,有哪些踐行王陽明心學的具體方法呢?</p><p class="ql-block">第一個,立志。想要踐行王陽明心學,想要做到心有所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立志。</p><p class="ql-block">為什么勵志如此重要,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手,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如一盤散沙。</p><p class="ql-block">王陽明十八歲那年,他去江西上饒拜訪了一個大儒。這個大儒叫婁諒,婁諒應該是程朱理學的繼承人之一,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婁諒跟王陽明談話,具體談了些什么咱們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婁諒告訴王陽明一句話,他說,“圣人必可學而至”。</p><p class="ql-block">心感謝他,因為這個世界,敷衍的,說好聽話的人太多,但沒幾個人會跟你提醒你的缺點,所以如果有這樣的人,要珍惜。</p><p class="ql-block">另外一個方面是,你怎么擇善?你怎么影響身邊的人?</p><p class="ql-block">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多贊美別人,少夸贊自己,舉個例子,你的朋友告訴了你一件事的結(jié)果,這時你可能會很驕傲的說:“看到了吧,早就給你說是這樣的結(jié)果,你還不信?”這句話背后突顯的是傲慢,證明自己我比你厲害多了。</p><p class="ql-block">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瞬間把別人拿到的結(jié)果,變成了自己的預知,自己只是逞了口舌之快,而買埋沒了他人的認知。</p><p class="ql-block">如果這句話改為夸獎,比如說太棒了,我真為你高興,或者太佩服了,我怎么沒想到,把“對的”留給別人,把空間還給別人,只是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就能給別人完全不一樣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王陽明說擇善,是朋友相處之道,必須要真誠地勸告對方,善意地引導對方,勵志勤學改過,擇善就是踐行王陽明心學修心的重要一環(huán),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管理自己的心,每個人都需要好好練習。</p><p class="ql-block">我們再來回顧下:</p><p class="ql-block">王陽明最重要的三個理論就是:吾性自足、心外無物、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踐行王陽明心學的具體方法:立志,勤學,改過,擇善。</p> <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要注重的“覺醒”二字,即使你今天讀了這篇文章,收獲很大,日后也要保持時刻覺醒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我們每個人不論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人生都是在路上,你時刻在行路,你的心也在走心路,你如何在行路的過程中找到行路的方法,心路的智慧得到提升,心學與覺醒就是你有力的抓手。</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其實要生兩次,一次是父母物理的誕生,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把自己重生一次,那是在精神層面的誕生,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出生。</p><p class="ql-block">在心上學,在事上練。在心上升維,在事上降維。在壓力和迷茫時,先把心定下來。人人皆有定盤針,找到你的定盤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