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天到江南西約人見面,順路去了十香園。</p><p class="ql-block"> 十香園的地址是懷德大街8號。早些年開車上下班,下高速接著上內(nèi)環(huán),內(nèi)環(huán)下來便到了海珠區(qū)的江南大道。廣州是花繁樹茂的城市,小葉榕織成的濃蔭之間,十香園的褐色景點(diǎn)標(biāo)示牌時隱時現(xiàn)。人在職場沉浮,即便偶有閑暇,也未必便有了閑心,一直沒有起念進(jìn)去看看。跳出三界外,不再營營茍茍時,生活才真正開始。</p> <p class="ql-block"> 懷德大街通寶崗大道。寶崗大道啊,像廣州人喝茶時的聊天,日常而冗長,西面的路口在幾里地外。既然已在江南西,便踱步走到遠(yuǎn)洋大廈,沿隔山新街進(jìn)去。走過比巷子寬,比馬路窄的一段小街,來到橋邊。那橋不知叫什么名字,也許因為過于平凡,從來沒有得到過名字,更觸目的是橋下的河涌,不堪人類生活侵蝕,水流渾濁,步履沉滯,裹挾著污物去往不遠(yuǎn)處的珠江。站著橋上眺望,聳立在河涌左岸那座青磚老宅,便是十香園了。</p> <p class="ql-block"> 宅院前有塊空地,大小跟鄉(xiāng)村里的曬坪差不多,卻有個宏大的名稱:隔山廣場。屋宅一側(cè)種著綠植,綠植間有個平臺,臺上是雕塑家潘鶴、潘奮父子創(chuàng)作的《隔山祖師》塑像。兩位隔山祖師便是十香園的主人居巢和居廉,晚清時代人,祖籍江蘇寶應(yīng),因為先世任官嶺南而定居廣州。二居開創(chuàng)“撞水撞粉法”花鳥畫,結(jié)合地域特色發(fā)展出鮮明的個人風(fēng)格,開啟“嶺南畫派”先河,畫風(fēng)稱為“隔山畫派”。</p> <p class="ql-block"> 隔山祖庭的隔山,眼下是看不到的。二居之前更遙遠(yuǎn)的時代,隔山另有個名字叫“南昌”,山崗叫“南昌崗”,地點(diǎn)在現(xiàn)今的昌崗路,具體說是昌崗路上的南昌街、南昌鄉(xiāng)約一帶。清末時的二居時代,這里是珠江南岸的郊野,屬番禺縣隔山鄉(xiāng),附近另有青山,喚做傍山。門前流過的河涌,有個古雅的名字叫“瑤溪”,不是現(xiàn)今沒情少趣的“馬涌”。</p> <p class="ql-block"> “十香園”和”祖庭” ,代表宅子的不同含義?!笆銏@”匾額掛在正門入口門楣上,”隔山祖庭”的牌匾懸在宅院的側(cè)門。牌匾下是嶺南風(fēng)情的趟龍門,看樣子是曾經(jīng)的正門吧。十香園的建造,跟東莞的可園有些關(guān)系??蓤@是東莞官宦張敬修的家宅。咸豐六年,張敬修在廣西落職返籍東莞,邀請二居到可園居住。張敬修是頗有建樹的地方官,琴棋書畫也樣樣皆能,著有詩集《可園剩草》。二居在可園寓居近十年,與張大人亦師亦友。張敬修去世,倆人從東莞返回故里,以可園為藍(lán)本建造了十香園。</p> <p class="ql-block"> 步入宅院,左側(cè)是"紫梨花館",二居當(dāng)年吟詩作畫的工作室,也是交友會客的地方。居巢去世后,居廉在這里教課授徒。嶺南三杰中的高劍父和陳樹人兩位大師,就是在這里受的啟蒙。</p> <p class="ql-block"> 門上的隸書體“紫梨花館”木匾,是居巢之孫居秋海所題,門聯(lián)是“月在凝枝梢上,人行未麗花間”。月在枝頭隱現(xiàn),人在含苞待放的花叢間漫步,真?zhèn)€好意境。想自己生在八桂,中年流落粵地,為生計半世勞碌,豈敢奢望古人的花月閑情,也是慚愧。</p> <p class="ql-block"> 紫梨花又叫紫薇花,夏秋時節(jié)花開,花朵絢麗多彩,花香芬芳馥郁。二居后人回憶,當(dāng)年園內(nèi)栽種紫薇,為的是對花寫生。因為喜愛有加,指花得名,便有了紫梨花館。</p> <p class="ql-block"> 紫梨花館旨在呈現(xiàn)兩位祖師當(dāng)年的生活,陳設(shè)中有居巢親手制作的藏書柜,顏料柜里有二居使用過的作畫用具和顏料。展示的畫作,都是居氏后人及嶺南畫派傳人作品,其中歐豪年的《十香二老圖》,畫里的二居站著老柳樹下,樣貌古拙而傳神。二居都早在民國前辭世,但頭上沒有辮子,身上的衣袍也是民國時代風(fēng)范,畫家這樣處理,表達(dá)的是對師祖思想境界的理解吧。歐豪年是趙少昂的門生,嶺南畫派再傳弟子。在別的場合見過歐豪年的國畫,水墨質(zhì)感結(jié)合西方繪畫的光影手法,有北派山水的雄渾,也有南派山水的氤氳之氣。張大千說歐豪年落筆便覺宇宙萬象奔赴腕底,與造物同功。這評價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 墻邊的展示柜旁,擺放居巢和居廉的半身塑像。 居家世代書香,居巢是素養(yǎng)深厚的文人畫家,文翰丹青、金石篆刻等國學(xué)修為無不精湛。居廉卻是居家的異數(shù),因為早年失學(xué)而識字有限,題畫時常寫錯別字。居廉跟著堂兄學(xué)畫,不是士大夫或者書香望族的閑情逸致,純粹為了謀生。</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居廉藝術(shù)之途的低開高走,兩居的同時代人,出生東莞的國畫大師黃般若,有頗為全面的記述。“過去曾見古泉錄古人詩或錄梅生詩詞于自己的畫上,很多錯誤,很多別字,故梅生常警告古泉不必多題字,這是藏拙之道,古泉早年題字,往往犯此毛病,晚年已極力避免了。”古泉與梅生分別是居廉與居巢的名號。居巢是文人雅士的樣板級人物,一生只收居廉為徒。半文盲的居廉,門下學(xué)生繁星璀璨,發(fā)展出震古爍今的嶺南畫派,在繪畫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老人心思莫測,不總是按理出牌哦。</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廣州,多少得些樓臺之便,近年在不同畫展見過些二居畫作。前年春天,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有個“惠風(fēng)和暢”展。這個以“春天”為主題的畫展,有唐寅、仇英、文徵明等名家之作,有嶺南大家謝觀生的《珠江春棧圖卷》,也展出居廉的《十二分春色圖》。</p> <p class="ql-block"> 居廉作品大多是扇面或者冊頁,尺幅大的畫作很少?!妒执荷珗D》絹本設(shè)色,撞粉折枝花卉,是居廉作品中罕有的長卷。撞粉折枝花卉是居廉的絕活,絹本作畫更見功夫,落款“己亥花朝”,推算作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花朝節(jié)。那年的居廉已經(jīng)七十二歲高齡,畫技可謂爐火純青。這畫實在長,就豎著上圖了。</p> <p class="ql-block"> 看《十二分春色圖》,畫面各色花卉橫向排列,錯落疏密有致,盈盈春意躍然紙上。 二居獨(dú)創(chuàng)的撞水撞粉技法與沒骨花卉技法,源頭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南田。用居巢的話說,是“宋人骨法元人韻”。二居復(fù)興宋代繪畫微觀體物的精神,對景寫生,注重生活的真實感受,技法上融合工筆與寫意,達(dá)到形神兼?zhèn)涞木辰纭?lt;/p> <p class="ql-block"> 曾在另一個展會邂逅居廉的《百味天成圖》,同樣是長橫幅,鋪排各種的嶺南花卉蔬果,有種“寫生”的趣味。如果非要總結(jié)居廉特點(diǎn),我會說是畫作筆法工整,設(shè)色妍麗,羅列卻不呆板,生動活脫而有節(jié)奏變化。</p> <p class="ql-block"> 二居生活在嶺南, 描繪的對象有國畫常見的花卉草蟲、鳥禽水族,也有荔枝、龍眼、香蕉、芒果、橄欖、木菠蘿、菖蒲等嶺南風(fēng)物。為了對景寫生,二居在庭院里種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十種有香氣的花,“十香園”以此得名。居氏后人與弟子回憶,居廉常在豆棚瓜架、花間草叢觀察動植物的生態(tài),甚至夜間挑燈,用燈光引誘昆蟲,捕捉放在玻璃罩里,以活態(tài)寫生,蟲子死后又制成標(biāo)本釘在墻壁或案頭,以便繼續(xù)觀察摹寫。后人評價居巢繪畫以“草蟲尤勝”,也是得自他以自然為師的執(zhí)著吧。</p> <p class="ql-block"> 兩位祖師以嶺南常見事物入畫,超脫了文人畫的隱逸高雅的審美趣味 ,以寫實之筆繪景畫物,就像這座我熱愛的城市,有種生意盈然的平民氣質(zhì)。辭別宅院,走出門外,來時的河水依然靜靜流淌。沿著這條久遠(yuǎn)年代的“雅溪”,走過兩岸蜿蜒的林蔭小路,驚喜地發(fā)現(xiàn)路旁的小街還保留有嶺南風(fēng)情滿滿、讀來沁人心扉的名字。它們是青柳街、青竹巷、青蒲街……</p> <p class="ql-block"> 居巢有幅《雙魚圖》,題款中有“借得幽居養(yǎng)性靈,靜中物態(tài)逼孤吟”兩句。廣州正在初春時節(jié),沿著河畔漫步,走過一條條青字頭的小街,誠然是走在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景致里。 居巢《雙魚圖》里的兩條魚,隱喻的是兩位亦師亦友的堂兄弟,他們蟄居田園,在幽居中養(yǎng)性靈,潛心作畫吟詩,在遠(yuǎn)離天闕的嶺南大地開創(chuàng)畫壇新風(fēng)。光陰荏苒,人間又經(jīng)歷了多少滄桑,但此刻的心情,多少有些畫中人的意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