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志華</p> <p class="ql-block">視頻制作 梁永健</p> <p class="ql-block"> 初春時節(jié),我們一行人走出喧囂的城市,來到崖西鎮(zhèn)山河呂家村,逛村踏青挖野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會收獲的喜悅。</p><p class="ql-block"> 山河呂家村,偉德山南部的一個小山村,村中房舍整齊,路面硬化,主要道路兩側(cè)實(shí)現(xiàn)了綠化,不少人家還在門前栽種了樹木,有棗樹、柿樹、石榴樹等。一條源于偉德山的小河穿村而過,小河上游修建了一處假山,山山環(huán)扣,不失典雅。小河兩邊隨勢用石頭砌成了河道,河上架了小橋,恰如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河水碧綠清澈,放養(yǎng)了許多鴨子,鴨子戲水河中,呱呱亂叫聲,讓原本靜靜的小山村多了幾分活潑熱鬧。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視頻制作 李長華</p> <p class="ql-block"> 山河呂家村西南山,剛剛發(fā)芽的花草樹木,茁壯地抬出頭來,好一派新綠生機(jī)! 這幅春意蕩漾的畫面自然少不了野菜的身影,薺菜、苦菜、麥蒿、酸模、折耳根等全都冒了出來。在生活尚不富裕、食物缺乏的那個年代,許多人家靠挖野菜度日維持生活。如今,野菜成了稀罕物、綠色食品。村里的大嫂們也都在挖野菜,她們那野菜挖的多,分門別類,都是一兜一兜裝得滿滿的,賣給城里的飯店超市。</p><p class="ql-block"> 薺菜,最先給人們報春的野菜,其生命力極其頑強(qiáng)。不管是肥田還是瘦地,只要有其生長的地方,就會葳蕤滋生。剛開始,一個跟隨家長出來的孩子不認(rèn)識薺菜,家長給他指點(diǎn)迷津?!八j菜葉子比較細(xì)小,鋸齒細(xì)密,顏色大多呈綠紫色。”在家長的介紹下,孩子可以認(rèn)出薺菜,拿起小鏟子自己去挖。短短的時間,袋子里裝滿了薺菜,孩子和家長都很高興?!巴谒j菜不挖根,不如在家蹲一蹲?!薄按蟛顺孕?,小菜吃根?!焙芏嘁安?,根部的營養(yǎng)更豐富,口感也更好。剛剛化凍的土地輕軟,大家挖的薺菜,連根帶葉,帶著泥土氣息,散發(fā)著淳樸的香味,令人興奮不已。</p><p class="ql-block"> 追隨薺菜來趕春的是苦菜,隱身于泥土里的苦菜根在經(jīng)過一冬寒風(fēng)的侵襲后,春風(fēng)吹過來,陽光照過來,就如同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苦菜是一種生命力很強(qiáng)的野菜,開花后顯金黃色,花凋謝后成了棉絮狀,一陣風(fēng)起,無論勁風(fēng)微風(fēng),就像一個個微小的降落傘,降落到它們能去的各個地方,在那里生根、開花、結(jié)果。苦菜學(xué)名“蒲公英”,性寒、苦,可食,是一味中藥,清熱解毒,也可飲茶。電影《苦菜花》作者馮德英用此花所含的平凡、普通、堅毅、美麗的品格比喻抗日戰(zhàn)爭時期膠東老區(qū)人民與日寇奮力抗?fàn)幍膬?yōu)秀品質(zhì)。</p><p class="ql-block"> “白蒿”,有這樣的說法,“經(jīng)冬不死,春時因陳根而生”,故名“茵陳”。聽老人講這是中藥材,不過人們把它當(dāng)作一種野菜來食用。與“白蒿”長得如同雙胞胎的,還有麥蒿。在農(nóng)村麥蒿可以說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野菜,生長在麥地里面長的比麥子要快。剛長出來的麥蒿能吃,老的可不行。農(nóng)民們?nèi)湹乩锩姘嘻溳铮袝r候會挑一些嫩的拿回家吃,味道有點(diǎn)辛,用開水抄下味道特別鮮。之后包包子、包餃子都非常好,不過就是比較吸油,做餡的時候要多倒一點(diǎn)花生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野菜在大地里自自然然地生長,經(jīng)風(fēng)雨,沐霜雪,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它們除了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還有著很高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這就是常說的“食藥同源”。查閱其功效,薺菜清肝明目,被譽(yù)為“靈丹草”;苦菜清熱解毒,被稱為“藥草皇后”;……不說別的,單聽這些名字,足以讓人心動,胃口大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視頻制作 李濤</p> <p class="ql-block"> 臨近中午了,大家袋里的野菜滿滿的了,坐在田埂上,把它們攤在地上,擇去其中的雜草與干葉,抖掉其中的泥土,分袋存放完畢,觀賞著這美麗的田野:麥苗剛剛生長,處處郁郁蔥蔥,充滿著無限生機(jī)。遠(yuǎn)處,一個個村莊,在綠樹掩映下,不知藏著多少故事。路邊那一排排樹木,在春風(fēng)的沐浴下,正在積蓄力量,準(zhǔn)備穿青換綠。</p><p class="ql-block"> 提著野菜往回走,山坳里一叢高大的槲櫟,讓我們驚喜不已。村民介紹說這叢槲櫟400多年,最高的15米左右,每樹根處分出二、三根叉向外微微彎曲然后向上生長。在一個小山中,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地方,這叢桷櫟,身披過的風(fēng)霜,經(jīng)歷過的雪雨,甚至經(jīng)受過的考驗,誰能說得清,道得明。尤其到了冬天,雪的光顧是一種常態(tài)吧,那蒼老的枝丫,那斑駁的虬枝,是如何經(jīng)受住這經(jīng)年累月的敲打的?只有站在樹下,撫摸斑駁的樹干,或許能讀懂其滄桑年輪中深邃的物語。</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山下,村民說村中還有一株古銀杏樹,被列入《山東省一級保護(hù)古樹名木名錄》。我們在村委廣場找到了這株銀杏樹,樹高20余米,干高2米,有10多個側(cè)枝,像極了一把遮天蔽日的巨傘。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棲,累了的時候,擁坐銀杏樹下,聽山風(fēng)與銀杏樹的對語,看從四面八方趕來旳人們,圍在樹下,發(fā)出多少贊嘆,多少感慨,又有多么的依依不舍,抑或是多少的含情脈脈。</p><p class="ql-block"> “又是間中一日過,明朝活計看如何。拾薪童子歸來晚,報說南山野菜多?!庇崎e自在的古人,南山采集野菜樂趣多。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我們沐浴著燦爛春光,呼吸著清新空氣,走進(jìn)大自然,游覽新農(nóng)村,賞春踏青,開闊視野,收獲了野味,體驗到了野外活動的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