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萬春園系宋時萬春庵舊址,庵廢后辟為茶園。武夷山園林管理局利用此地較清幽的環(huán)境,建成一處園林式的植物園。園內(nèi)遍植熱帶、溫帶、中亞熱帶、植物和各類珍稀花卉達2000余種,精心制作了大量的盆栽、盆景,與一曲溪畔諸峰巖交相輝映。雅景小徑兩側(cè)的各類植物濃蔭蔽日,藤本植物互攀如網(wǎng)如織,千姿百態(tài),四時常青。在萬春園內(nèi)重要節(jié)日有武夷茶文化表演,品武夷巖茶活動。</p> <p class="ql-block">水光石上“九曲溪”3個大字的左側(cè)有王守禮的“漸入佳景”,下側(cè)有百山的“智動仁靜”,這4個字很有意蘊,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武夷山山水俱佳,故仁者、智者俱有所愛。智者愛水,故曰智動;仁者愛山,故曰仁靜?!靶奚頌楸尽备浇念}刻就更多了,右上方有“萬丈丹青”和“秀”字,左側(cè)有“塵寰別界”和“碧水丹山”,后4字刻于明建文年間,但落款人名已蝕,這是借用南朝文人江淹對武夷山北面浦城縣九石渡風光的經(jīng)典評語,用來概括武夷山水極為準確形象,最具凝煉之美。</p> <p class="ql-block">止止庵位于一曲水光石后,傳說是皇太姥、張湛及魚道超、魚道遠的修煉之所。爾后又有晉代的婁師鐘、唐人薛邴避此修道。宋代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接踵居此,名之止止庵。南宋名臣李綱曾至此造訪道人。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出資重建,并延請著名道士白玉蟾住持。由于環(huán)境絕佳,又有高士駐足,因此風流相繼,屢有道眾居此,甚至還有程斯道在此獲異書,黃咸中在此遇仙等神話。后人還在觀后建祠,祭祀被封為紫清真人的先輩道士白玉蟾。明景泰中(約1454年),道士王宋端、江一真等修復觀宇。正德末年(約1521年),方道明增建。嘉靖十六年(1537年),李元陽主持增建玉皇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由韓士望主持重修。民國30年,此觀改為墨三(顧祝同之表字)圖書館。20世紀50年代拆毀,現(xiàn)僅存遺跡。</p> <p class="ql-block">道亭 勞堪的詩:一曲大王峰下</p><p class="ql-block">嵐光參曙氣,潭影浸長空。</p><p class="ql-block">試聽賓云曲,虹橋何處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