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90])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jù)1973年專家現(xiàn)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7間。</p><p class="ql-block">故宮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sh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jié)(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jié)構(gòu)的復雜。</p><p class="ql-block">故宮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cè)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cè)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cè)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nèi)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p><p class="ql-block">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群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西華門</p><p class="ql-block">是北京故宮的西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西華門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nèi)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于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檐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zhì)漢字[2]</p> <p class="ql-block">六十歲以上可以直接到票務(wù)中心買半價票</p> <p class="ql-block">午門</p><p class="ql-block">午門(Meridian Gate),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nèi),是北京故宮的正門,位于北京故宮南北軸線,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2]。午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cè)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p><p class="ql-block">故宮午門——紫禁城(故宮博物院)的正門,皇家威儀的象征!"推出午門斬首"的情況到底有沒有呢?<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I3sasForCQXqN2nlWkTh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昭德門</p><p class="ql-block">故宮東側(cè)宮門叫做“昭德門”,昭德出自國語,意思是美好的品德。穿過昭德門,可以看到紫禁城中恢宏的太和殿廣場。</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殿內(nèi)金磚鋪地,明間設(shè)寶座。寶座前兩側(cè)有四對陳設(shè):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shè)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huán)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xiàn)千龍吐水的奇觀。</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p><p class="ql-block">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xiàn)天花內(nèi)構(gòu)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殿內(nèi)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nèi)設(shè)地屏寶座。</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p><p class="ql-block">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00㎡,高29.50m。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nèi)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nèi)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shè)雕鏤金漆寶座。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滴踝约次恢涟四辏?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p> <p class="ql-block">大石雕</p><p class="ql-block">保和殿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大石雕,保和殿。The Forbidden City-Large Stone Craving,Baohe Hall大石雕由整塊石雕刻而成,石長16.75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為宮中石雕之最,俗稱大石雕。明初建造三大殿時雕刻,清乾降二十六年(1761年),鑿去舊有的花紋重新雕刻。四周為纏枝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牙,中間雕刻流云以襯托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的九條蟠龍,石料來自北京西郊的房山大石窩,以冬季沿途汲水潑成冰道拉運的方式運到紫禁城。大石雕的兩邊立著一公一母的兩只獅子。保和殿是明清傳統(tǒng)宮殿建筑,屬于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jīng)焚毀、重建?,F(xiàn)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筑。明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氨:汀背鲎浴兑捉?jīng)》,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之意。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多座,房屋九千余間。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sh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找個外國小姑娘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p><p class="ql-block">乾清宮,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shù)次被焚毀而重建,現(xiàn)有建筑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400㎡,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殿內(nèi)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jié)構(gòu)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nèi)空間。后檐兩金柱間設(shè)屏,屏前設(shè)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后檐設(shè)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nèi)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shè)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p><p class="ql-block">交泰殿為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梁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余三面次間均為墻。殿內(nèi)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shè)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shè)銅壺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間設(shè)大自鳴鐘,宮內(nèi)時間以此為準。</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p><p class="ql-block">坤寧宮是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后,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余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室內(nèi)東側(cè)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cè)四間設(shè)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滴跛哪辏?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jié)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養(yǎng)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p><p class="ql-block">御花園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面積12015平方米。其南側(cè)為坤寧門,左右分別有瓊苑右門和瓊苑左門。北面過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門和順貞門。園內(nèi)建筑以欽安殿院落為中心,采取中軸對稱的布局,東西兩路建筑基本對稱,是古典宮廷園林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欽安殿</p><p class="ql-block">欽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的宮殿,位于北京故宮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添建墻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間曾經(jīng)在前檐接蓋抱廈3間,最后拆除。欽安殿是紫禁城中軸上唯一一座供奉神像的宮殿,地位顯赫,所供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銅像亦為永樂時鑄造。</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p> <p class="ql-block">堆秀山</p> <p class="ql-block">東六宮</p> <p class="ql-block">鐘粹宮</p><p class="ql-block">鐘粹宮(The Palace of Purity),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nèi),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鐘粹宮”,是故宮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明朝時期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朝時期為后妃居所[1]。鐘粹宮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占地面積共2269.5平方米,分成前后兩進院落。正門名鐘粹門,座北面南。前院正殿即鐘粹官,座北面南,面闊5間,東西配殿各3間。后院中間有南北向甬路,與前后相通。后殿屋頂為硬山式,兩側(cè)有東西耳房,前有卡墻,自成小院。院內(nèi)西南角有井亭1座[1][5]。鐘粹宮的彩畫對于研究明、清官式彩畫發(fā)展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6]。</p> <p class="ql-block">永和宮</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永安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永和宮為二進院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門為永和門,前殿為永和宮,后殿為同順齋。永和宮是紫禁城內(nèi)保存較為完整的妃嬪居住宮殿,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同順齋</p><p class="ql-block">后院正殿名為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中間兩扇外置風門,兩側(cè)次間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cè)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p> <p class="ql-block">景仁宮</p><p class="ql-block">景仁宮是明清宮殿建筑,屬于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繕。</p><p class="ql-block">景仁宮明代時為嬪妃居所。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廢之后就居住在此宮。清順治年間,這里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當時為佟妃)的居所。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宮??滴跛氖?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宮暫居。其后此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光緒帝的寵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宮居住過。</p> <p class="ql-block">延禧宮</p><p class="ql-block">延禧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延祺宮,更名為“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之意。延禧宮于康熙年間重建后,曾于清嘉慶七年(180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咸豐五年(1855年)發(fā)生火災,并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火災最為嚴重。[2]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后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筑共25間,僅余宮門。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xiàn)。[3]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執(zhí)掌后宮的隆裕太后親下懿旨,決定改建延禧宮。[2]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并添安電燈。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民國二十年(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2005年,故宮博物院在此成立古書畫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西六宮(只開三宮)</p> <p class="ql-block">太極殿</p><p class="ql-block">皇極殿為寧壽宮區(qū)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qū)建筑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后臨朝受賀之所?;蕵O殿位于寧壽宮區(qū)中軸線前部,與后殿寧壽宮前后排列于單層石臺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shè)殿門,余各次間下砌檻墻。后檐明、次間辟為殿后門,可達寧壽宮,余各間砌墻。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shè)寶座,品級僅次于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栩坤門</p> <p class="ql-block">體和殿</p> <p class="ql-block">儲秀宮</p><p class="ql-block">儲秀宮,北京故宮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位于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宮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檐下斗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東、西配殿分別為養(yǎng)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頂建筑。后殿麗景軒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光室、猗蘭館。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宮后曾居住儲秀宮后殿(今麗景軒),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婉容曾居住于此,并在裝修陳設(shè)中融入西洋元素。現(xiàn)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p> <p class="ql-block">對面的景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云南壯族</p> <p class="ql-block">東華門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nèi)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東面檐下“東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zhì)漢字。</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VpWS_MZOnx9oYrEPb_6Kw"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去了故宮三次,但是一次都沒看全過,這是為什么?</p> <p class="ql-block">故宮古建筑蘊含的歷史文化訊息<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ZlqkNW0B2nXchVd8Vd3i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故宮旅游攻略,看這一篇就夠了<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KUOmaqLKn4d3mxiOqAW7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宮】旅行路線攻略(附高清原圖和預約入口)<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F_gDLP9E9JD-dZckvzEG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故宮中的前朝后寢、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你知道都是哪些嗎?東華門為什么被稱為"鬼門、陰門"!<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NZKmXxzzbKGgkBe86ePT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網(wǎng)頁鏈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