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著名軍事學校——黃埔軍校,1924年建校,到今年(2024年)整整一百周年。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創(chuàng)建的培訓陸軍初級軍官的學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所以在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生中,既有國民黨,也有共產(chǎn)黨,并且分別成為國共兩黨軍事、政治力量的中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孫中山</b></p><p class="ql-block">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chuàng)立了《五權憲法》。黃埔軍??偫怼?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的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保髞砀拿爸腥A民國陸軍軍官學?!?,只是因為校址在黃埔長洲島上而被叫做黃埔軍校,而這個完全是非正式的名稱卻遠遠比正式的校名要有名的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張?zhí)?lt;/b></p><p class="ql-block">張?zhí)祝?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讓,字泰來,學名復,自號長鋏,參加革命后初名春木、椿年,后改太雷,原籍江蘇武進,生于常州。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家,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孫中山從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中受到鼓舞和啟發(fā),決心向蘇聯(lián)學習,建立革命政黨和革命軍隊。1921年12月23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張?zhí)捉榻B下,孫中山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在桂林9天會談,對其提出的改組國民黨、謀求國共兩黨合作和建立軍事學校等建議十分贊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廖仲愷</b></p><p class="ql-block">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zhèn)窯前村人(今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qū)陳江街道幸福村),祖籍廣東梅縣程江鎮(zhèn)。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政治家、社會活動家,黃埔軍校國民黨代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3年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率領由國民黨人和共產(chǎn)黨人聯(lián)合組成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lián)考察黨務和軍事。11月,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國民軍軍官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李濟深</b></p><p class="ql-block">李濟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原名李濟琛,字任潮,廣西梧州市龍圩區(qū)人。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chuàng)始人,領導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在蔣辭職(未準)赴滬后,由廖仲愷代理,繼續(xù)進行籌備工作和負責招生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校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4年1月26日,孫中山委任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為籌委會會員。1924年1月28日,孫中山指定黃埔長洲島原廣東陸軍學校于廣東海軍學校為陸軍軍官學校校址,黃埔軍校校名由此而來。1924年1月30日,國民黨“一大”閉幕,參加大會的國共兩黨代表受托,回原籍地秘密招收軍校學生,計劃招生324名。1924年3月中旬,毛澤東負責從各地轉(zhuǎn)到上海的長江地區(qū)的招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在參加首期開學禮后步出黃埔軍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4年3月27日,黃埔軍校以廣東大學、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為考場,舉行最后一關的入學考試??荚噧?nèi)容有作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等科目,分筆試和口試兩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黃埔軍校建校七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參加考試的有1200多人,考試整整進行了3天,12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學及專科學校畢業(yè)生,在當時情況下絕對是社會的青年才俊,平均素質(zhì)相當高。再經(jīng)過軍校嚴格的軍事教育,自然都是真正的人中俊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生入學考試后,正取350人,備取生120人,其中許多是共產(chǎn)黨從各地選派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黃埔軍校建校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4年5月5日新生陸續(xù)入校編隊,進行入伍教育。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發(fā)表演說,明確指出軍校宗旨是培養(yǎng)革命的軍事人才,組成以軍校學生為骨干的革命軍,重新創(chuàng)造革命事業(y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建軍》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國國民黨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蔣介石: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廖仲愷:黨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濟深:教練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鄧演達: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武漢分校代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柏齡:教授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戴季陶: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邵元沖: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振雄:管理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駿彥:軍需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俞飛鵬:軍需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榮昌:軍醫(yī)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其芳:軍醫(yī)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杜景祺:軍醫(yī)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何應欽:戰(zhàn)術總教官;教育長;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胡謙:教育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柏齡:教育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錢大鈞:參謀處處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醉六:長沙分校分校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顧孟余、徐謙:武漢分校校務委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理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另外還有:顧祝同、陳繼承、陳誠、劉重、蔣鼎文、張治中、繆斌、邵力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陸軍軍官學校建校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郵政發(fā)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陸軍軍官學校建校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念郵票小全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國共產(chǎn)黨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張申府:政治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恩來: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佛海:政治部主任(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聶榮臻、魯易:政治部秘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惲代英:本部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陳毅、熊雄、張秋人、肖楚女、包惠僧、毛澤覃、于樹德、胡公冕、韓麟符、安體誠、高語罕:政治教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戴季陶</b></p><p class="ql-block">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初名良弼,后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黃埔軍校第一仼政治部主任。中國國民黨元老,國民黨理論宣傳家,景星學社社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蘇聯(lián)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V·K·瓦西里·布留赫爾(一譯布柳赫爾,化名加倫):顧問團團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A·L·切列帕諾夫(一譯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嘉列里:炮兵顧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互林:工兵顧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喀扶覺夫:政治顧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周恩來</b></p><p class="ql-block">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11月仼黃埔軍校第三仼政治部主任,1925年4月,任黃埔軍校軍法處處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軍校直隸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下設辦公廳、政治部、教授部、教練部、總教官室、管理部、軍需部、軍醫(yī)部和特別官佐。1924年11月以后,增設教育長和軍法處、參謀處。1924年冬,軍校成立教導第1、第2團。1925年4月,以教導團為基礎成立國民黨黨軍第1旅,后又擴編為黨軍第1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葉劍英</b></p><p class="ql-block">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24年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忠誠戰(zhàn)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改革開放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5年起,先后在潮州、南寧、武漢、長沙設立分校。1926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國民革命軍各軍所屬軍事學校與黃埔軍校合并,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直隸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任校長,汪精衛(wèi)任黨代表。設教授部、訓練部、政治部、經(jīng)理部、入伍生部、管理處、軍械處、軍醫(yī)處、編譯處、兵器研究處和高級班,另增設副校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惲代英</b></p><p class="ql-block">惲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蘇武進,出生于湖北武昌。惲代英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部主仼教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7年4月,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軍校于18日進行“清黨”。從此,黃埔軍校變成蔣介石培養(yǎng)反動軍隊骨干的基地。之后,相繼更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0年9月,蔣介石命令軍校停辦。至此,以廣州黃埔為校址的黃埔軍校便告結(jié)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毛澤東</b></p><p class="ql-block">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1924年3月中旬,負責從各地轉(zhuǎn)到上海的長江地區(qū)黃埔軍校的招生工作。黃埔軍校在廣州舉辦期間,多次到校參加校方定期主辦的政治講演會并講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軍校仿效蘇聯(lián)紅軍的經(jīng)驗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這是在中國軍隊中首次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軍校設黨代表外,在各教導團和后來的黨軍中,從連至師均設黨代表。其職責是監(jiān)察行政、參加部隊管理、指導黨務和主持政治訓練,并保障軍事訓練及一切戰(zhàn)斗任務的完成。軍事指揮官的命令,必須有黨代表副署方能有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劉少奇</b></p><p class="ql-block">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湖南寧鄉(xiāng)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黃埔軍校在廣州舉辦期間,多次到校參加校方定期主辦的政治講演會并講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政治部是校長和黨代表的政治教育的佐理機關,專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學生隊設政治指導員,對政治部負完全責任。各級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導員,大多由共產(chǎn)黨員或國民黨左派人士擔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瞿秋白</b></p><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雙,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蘇常州。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文學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因負責兩黨合作的問題,常往來黃埔軍校作報告講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軍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務細則》《本校政治部指導員條例》《宣傳隊組織條例》等較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魯迅</b></p><p class="ql-block">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黃埔軍校在廣州舉辦期間,曾到校講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軍校教育采取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方針。學制為3年(因當時用人迫切,實際為半年至兩年半不等)。軍事教育,分學科(步兵操典、射擊教范、戰(zhàn)術學、兵器學、交通學、筑城學、軍制學等)和術科(制式教練、戰(zhàn)斗教練、實彈射擊、野外演習等)兩大類。第一期學生均施以步兵訓練。第二期開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和憲兵五科。第三期起實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經(jīng)過3個月入伍教育,考試及格者升為正式學生。第四期以后增設政治、騎兵、交通和無線電等科。第七期增設英、德、法、日等外語教授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聶榮臻</b></p><p class="ql-block">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駢,曾用名聶云臻,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zhèn)石院子(今重慶市江津區(qū))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學生可閱讀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書籍?!吨醒胲娛抡螌W校政治教育大綱草案》規(guī)定,政治課包括三民主義、帝國主義、社會主義、各國革命史、軍隊政治工作、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18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郭沫若</b></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曾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全國文聯(lián)一、二、三屆主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學方式,以講授政治課為主;同時,定期舉辦政治講演會、政治討論會、政治問答等。國共兩黨和社會著名人士譚延闿、張靜江、毛澤東、劉少奇、魯迅等曾到校講演。軍校為加強對師生和群眾的宣傳教育,大量出版期刊、???、文集、叢書等,向校內(nèi)外發(fā)行。此外,還制定了《革命軍刑事條例》《革命軍懲罰條例》《革命軍連坐法》等軍法,以嚴格軍事紀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董必武</b></p><p class="ql-block">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校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模范領導者,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guī)熒刭|(zhì)不同尋常,黃埔軍校誕生的時候更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為風云激蕩的年代,本來就是孫中山為了給北伐培訓軍事骨干而創(chuàng)辦,軍校幾乎從建校開始就投身于血與火的戰(zhàn)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陳毅</b></p><p class="ql-block">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1927年南昌起義前仼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共委員會書記。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4年10月,開學典禮才四個月后,黃埔軍校師生就會同廣州工團軍、農(nóng)團軍和部分從韶關回師的北伐軍一舉平定了由英帝國主義支持的廣州商團叛亂,第一次經(jīng)歷了實戰(zhàn)的磨練。隨后于1924年11月,也就是開學半年后就成立了教導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李富春</b></p><p class="ql-block">李富春(1900年5月22日-1975年1月9日),字任之,出生于湖南長沙,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奠基者和組織者之一。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5年2月,軍校師生和教導團共3000余人組成的校軍作為主力第一次參加東征陳炯明。他們先克淡水,再戰(zhàn)棉湖,擊潰陳炯明部主力,而教導第1團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全團傷亡過半,9個連長6死3傷,傷亡最重的3營營黨代表、副營長陣亡,3個連長2死1傷,9個排長7死1傷,全營385名士兵戰(zhàn)后僅剩110人。4月,擴編為國民黨黨軍第1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項英</b></p><p class="ql-block">項英(1898年5月-1941年1月),原名項德隆,又叫德龍、飛龍,號江鈞,化名張成、韓應、江俊,筆名夏英。湖北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qū))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chuàng)建人和主要領導人(副軍長)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次東征勝利后,1925年6月,奉命馬上回師廣州,參加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23日,派入伍生和黨軍參加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國主義武裝鎮(zhèn)壓,軍校官兵和學生犧牲23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徐向前</b></p><p class="ql-block">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別名徐象謙,字子敬,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后留校任排長。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jīng)考驗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另外,徐向前的夫人黃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學員,與趙一曼同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5年10月,以黨軍第1師為基礎擴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參加第二次東征陳炯明,在友軍配合下徹底消滅了陳軍,為統(tǒng)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jù)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26年7月之后,許多畢業(yè)生參加北伐戰(zhàn)爭,在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陳賡</b></p><p class="ql-block">陳賡(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陳庶康,出生于湖南湘鄉(xiāng)。出身將門,祖父為湘軍將領。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秀領導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曾留校任連長、副隊長。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從1924年創(chuàng)建到1930年停辦,歷時6年,共招收七期學生,畢業(yè)8783人,培養(yǎng)出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許繼慎</b></p><p class="ql-block">許繼慎(1901年-1931年11月),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早期杰出將領,軍事家。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先后參加黃埔軍校兩次東征,并歷任工農(nóng)紅軍葉挺獨立團隊長、營長和團參謀長,在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1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過真正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從1924年6月開學到1930年9月遷往南京,實際總共只有七期,時間跨度也只有短短的六年多,其中在大革命失敗前畢業(yè)的只有四期。第五期、六期是在大革命失敗前開學,七期更是是在國共分裂前才開學的。而且從第五期開始,已經(jīng)在廣州黃埔和南京兩處同步開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蔡申熙</b></p><p class="ql-block">蔡申熙(1906年-1932年10月9日), 湖南醴陵人。1924年春入孫中山陸軍講武學校,后轉(zhuǎn)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畢業(yè)后留校教導團工作。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所以確切來說,真正能叫黃埔軍校的就只有前四期,勉強算上還有部分在黃埔開班的五期、六期和七期,也不過七期,這七期畢業(yè)的學生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12887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左權</b></p><p class="ql-block">左權(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字孳麟,號叔仁,原名左紀權。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一期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八路軍高級將領,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但是后來在南京、抗戰(zhàn)時在成都,甚至到了臺灣鳳山延續(xù)下去的這所軍官學校,都被稱為“黃埔軍?!?,因為這所軍校實在太出名了!在黃埔軍校的領導層中,就有蔣介石、廖仲愷、周恩來、李濟深、鄧演達、王柏齡、戴季陶等人,在教官中有何應欽、葉劍英、陳誠、包惠僧、顧祝同、聶榮臻、張治中、葉劍英、陳繼承、陳果夫、劉峙、嚴重、蔣鼎文、錢大鈞、惲代英、肖楚女、周佛海、張國燾、張申府、陳毅、高語罕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黃公略</b></p><p class="ql-block">黃公略(1898年-1931年9月),湖南省湘鄉(xiāng)人,是紅軍將領、軍事家、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黃公略曾在黃埔軍官學校學習,畢業(yè)后參加北伐戰(zhàn)爭。同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高級班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參加領導平江起義。曾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副軍長、第三軍軍長。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三次反“圍剿”戰(zhàn)役中屢建戰(zhàn)功。1931年9月在戰(zhàn)斗中負傷犧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5年起,黃埔軍校先后在潮州、南寧、武漢、長沙設立分校。其中以武漢分校最著名,那里設立女生隊,第一次招收了女生。截止民國二十四年四月(1935年)成都分校開學,黃埔軍校所設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寧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廣州分校、成都分校八個分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戴安瀾</b></p><p class="ql-block">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市洪巷鎮(zhèn)練溪社區(qū)風和自然村人。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y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是如此名聲顯赫,國共雙方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身于黃埔,尤其是在國民黨軍中,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更是蔣介石的嫡系,因此形成了國民黨軍的“黃埔系”。確切來說,在中央軍中的非黃埔出身的不能稱為黃埔系,同樣在地方雜牌軍中的黃埔出身也不能稱為黃埔系。只有中央嫡系中的黃埔出身的將領才能被稱為“黃埔系”,這是蔣介石最可倚重的嫡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段德昌</b></p><p class="ql-block">段德昌(1904年8月-1933年5月),字裕厚,號魂,出生于湖南南洲廳九都山九屋場(即現(xiàn)在的南縣南洲鎮(zhèn)火箭村)。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軍事家。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蔣介石與“黃埔系”的關系是相互利用。一方面,蔣介石依靠“黃埔系”起家,“黃埔系”成了他維持統(tǒng)治的基礎力量;另一方面,“黃埔系”的成員也要依靠蔣介石來實現(xiàn)自己在仕途上的步步高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曾中生</b></p><p class="ql-block">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鐘圣,湖南省資興市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指揮員。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6月,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前敵總指揮部組織科科長。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開始軍事生涯較早的一位,也是軍事論著最豐富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蔣介石也確實對“黃埔系”格外器重,在職務、裝備、后勤、作戰(zhàn)等各方面都大加關照,給與種種特權;而“黃埔系”也效忠蔣介石,甘愿為其所用。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民黨軍的高級將領中“黃埔系”可謂是一枝獨秀,將星如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劉志丹</b></p><p class="ql-block">劉志丹(1903年10月4日-1936年4月14日),名景桂,字子丹、志丹,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5年冬天,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劉志丹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炮兵科學員。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5年4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對之前混亂不堪的軍銜進行整頓重新銓敘,在第一批9名一級上將中,何應欽一人是黃埔教官出身;在第一批20名二級上將中,有劉峙、顧祝同、蔣鼎文三人是黃埔教官。在第一批89名中將中,不算陳誠等教官,僅黃埔學生就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等三人,后來還有俞濟時補敘中將,共4個黃埔學生。在首批少將,有桂永清、黃杰、李玉堂、黃維、霍揆彰、關麟徵、宋希濂、陳琪、劉戡、王敬久、孫元良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謝晉元</b></p><p class="ql-block">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人,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被譽為梅州蕉嶺“抗日三英杰”之一、中國抗日英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中國成立后,宣布了36位軍事家的名單,其中就有14人是黃埔出身,超過了三分之一。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出自黃埔軍校的不完全統(tǒng)計,就有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等5名元帥;陳賡、羅瑞卿、許光達等3人大將;周士第、陳明仁、陳奇涵、張宗遜、楊至誠、宋時輪、陳伯鈞、郭天民等8名上將;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倪志亮、郭化若、譚希林、王諍等9名中將;袁也烈、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運周、張開荊、周文在等8名少將,還有數(shù)十名擔任中央部級以上黨政職務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林彪</b></p><p class="ql-block">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北黃岡林家大灣,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1年9月8日,林彪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后,于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qū)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反革命集團案主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戰(zhàn)爭年代犧牲的左權、劉志丹、盧德銘、李之龍、蔣先云、金佛莊、曾中生、許繼慎、方志敏、伍中豪、王爾琢、周逸群、劉疇西、蔡申熙、段德昌、趙尚志、趙一曼等人也都是黃埔出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許光達</b></p><p class="ql-block">許光達(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南省長沙縣東鄉(xiāng)蘿卜沖人。1921年,考入長沙師范學校,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guī)熒诜吹鄯捶饨?、爭取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陶鑄</b></p><p class="ql-block">陶鑄(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際華,號劍寒,曾用名陶磊,湖南祁陽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黨和軍隊卓越的政治工作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0年前,在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國際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島,國共合作建立了現(xiàn)代中國第一所軍事政治學校。當時祖國四面八方的志士英豪,云集黃埔,廣州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羅瑞卿</b></p><p class="ql-block">羅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1926年,羅瑞卿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成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軍銜,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chuàng)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培養(yǎng)了許多在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共內(nèi)戰(zhàn)中聞名的指揮官;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yǎng)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干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tǒng)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方志敏</b></p><p class="ql-block">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zhèn),乳名正鵠,號慧生。江西上饒市弋陽九區(qū)漆工鎮(zhèn)湖塘村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nóng)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人。1924年春與同學、好友、后來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黃維在上海一起報考黃埔軍校并通過初試,后因組織安排,回江西領導弋陽橫峰起義,與黃埔軍校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位于廣州黃埔區(qū)軍校路170號,占地面積71939平方米,建筑面積14782平方米,陳列面積1700平方米。集社會科學類、革命史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隸屬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是國內(nèi)惟一以保護黃埔軍校歷史文化建筑,展示黃埔軍校發(fā)展歷程為核心內(nèi)容的紀念館。自1984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革命遺址、文物資料的收藏保護、展覽展示、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普通版參觀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4年6月,正式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由徐向前題寫?zhàn)^名。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主要陳列有《黃埔軍校史跡展》《黃埔群英館》《小樓昨日——粵海關黃埔分關及其舊址變遷》《孫梅逸史——孫中山、梅屋莊吉與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跡展》《黃埔軍校史跡展》《黃埔群英油畫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第一套紀念版參觀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館藏文物主要有《黃埔日刊》《陳毅安結(jié)婚時用過的蚊帳》《鄺鄘在黃埔軍校時用過的書箱》《李治魁在黃埔軍校穿過的軍裝》《許德珩的皮箱》《鄭洞國印》《指揮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第二套紀念版參觀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僑聯(liá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嶺南文化十大名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特別版參觀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