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獻給未來的回憶

水晶球

編者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母校七十五周年建校紀念日到來之際,翻出老照片,仔細端詳上面的張張笑臉,有尊敬的老師,有親愛的同學,那一樁樁一件件令人難忘的師生情,同學情,那深深的實驗情結(jié)立刻涌上心頭……學生時代無疑是我們?nèi)松凶蠲篮玫臅r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實驗中學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校風的學校,七十五年來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棟梁之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zhàn)線輸送了大批的佼佼者,為此我們?yōu)槟感8械津湴?,並衷心祝愿她今后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好!</b></p> <p class="ql-block"><b> 一一 趙宏音書</b></p> 開 ?篇 ?詞 <p class="ql-block"> 作者:申力立</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是怎樣一個概念?就人的人生命來說,它幾乎是生命的全部,是一個花甲歲月。而我們的同學情就是這樣一個花甲情!</p><p class="ql-block">我們是1962年考入遼寧省實驗中學初中的,剛?cè)雽W時我們班課堂紀律比較差,是出了名的小亂班。但是我們班的同學思想活躍,學習風氣較濃,在1965年中考時,我們班政治單科成績?nèi)司謹?shù)排沈陽市第一名,為此當我們班大多數(shù)同學考入實驗高中時,學校還讓我們班的同學在一起,這樣從初中到高中我們都是同班同學。</p><p class="ql-block">后來我們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9月19日,我們班整體來到了遼寧省昌圖縣大洼公社團結(jié)大隊插隊落戶。在成為知識青年的幾年里,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共同經(jīng)受風雨。吃的是一鍋飯,睡的是一樣的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很多人家庭都遭遇了變故。這種情況下,同學們勞動中生活上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保持著樂觀情緒。那時候田間地頭到處能看到我們生龍活虎,充滿青春朝氣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幾年后同學們陸續(xù)離開了青年點,有的入伍當了兵,有的去了軍馬場,有的去了煤礦,也有的跟隨老革命的父母走了“五七”。后來隨著知青被大批抽調(diào)回城,同學們分開了。這期間除了少數(shù)人還保持著書信聯(lián)系外,大部分人沒有了交集,但同學情卻留在了心底。</p><p class="ql-block">個人的命運是與祖國的發(fā)展同步前行的。同學們經(jīng)歷了父母平反,或短學制的工農(nóng)兵大學學習,或在廠礦企業(yè)的辛勤勞動,或恢復高考的拼搏,或電大、業(yè)大的刻苦鉆研,以及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的努力奮斗,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全班有75%以上的同學都取得了大專以上文憑。現(xiàn)在都已是退休老人了。是校慶把同學們又聯(lián)系了在一起,從四十年校慶直至七十年校慶,同學們又聚在了一起。特別是為紀念下鄉(xiāng)五十周年,由全班同學集體編寫的《起步在鄉(xiāng)間》一書出版了,這本書讓同學們進一步增進了了解,感情更深了。</p><p class="ql-block">始于1962年的中學同學情誼維持至今,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花甲。六十多年過去了,同學們?nèi)匀槐3种芮械穆?lián)系。有心的趙宏音、張犁和王陽等同學收集了一部分照片,由高晶同學制作成美篇,展示出來,共同分享這集體的記憶。當年的照片留下了青春的朝氣,現(xiàn)在的照片則反映了壯心不已的老年睿智。愿我們這群共和國的同齡人,同時也是實驗母校的同齡人,好好保重,爭取在國慶校慶八十周年、九十周年,甚至百年大慶的時候,仍能留下我們鶴發(fā)童顏的容貌!</p> 1962年至1968年 <p class="ql-block">我們1962年9月進入實驗中學初一一班,經(jīng)過三年的學習,1965年7月初中畢業(yè)。中考后,大多數(shù)同學升入了本校高一年級,共同努力學習。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1968年9月19日班級里絕大多數(shù)同學隨學校下鄉(xiāng)至遼寧省昌圖縣大洼公社,成為了一名“知青”。下面這組照片是在校期間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65屆初三、一班畢業(yè)合影留念(左起)第一排:李桂清、趙宏音、吳晶、金曉青、劉智、郭志英、胥秀珍、門麗雅、李文華、張景蘭、紀玉華、唐寶珍。</p><p class="ql-block">第二排:金宏燦、趙北柯、張萬森、周振范、王駒、錢永耀、荊志明、張景義、王立如、王蘭菊、吳承棣。(這排都是老師)</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張錦華、莫宏、龐維克、任仲遼、王侖、鄭建中、王新華、張林、李潤西、趙振偉、黃真立、高金寧。</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張玲玲、徐立、丁佳林、申力立、張竹敏、王翠玉、佟葵、張小津、高新亞、高晶、邵勝利、滕愛民、王瑩、鄭金環(huán)。</p><p class="ql-block">第五排:周建生、李怡華、黃延華、史小平、齊宏達、孫家浩、郭新城、祝沖立、徐義春、張犁、朱曉山。全班共四十九人。</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16日初三一班團支部、班委會與班主任、教育處主任及校領導在校園內(nèi)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張玲玲、門麗雅、胥秀珍、張景蘭、王瑩</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班主任王駒老師、教導處主任金慶恒、校黨委書記張景義、校團委書記姬慶生</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金曉青、張小津、莫宏、王新華、李怡華、李潤西、申力立、丁佳林</p> <p class="ql-block">1966年高一?二班花名冊</p><p class="ql-block">(姓氏筆畫為序)</p><p class="ql-block">最后排左起:1丁佳林 2門麗雅 3王侖 4王陽 5王又立 6王江輝 7王向陽 8王新華 9石立君 </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左起:10申力立 11史曉平 12朱江 13喬軍平 14任仲遼 15蘇雙潔 16李東義 17李成林 18李玫玫 19楊靜 </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20吳晶 21佟葵 22張林 23張玲 24張犁 25張威 26張秀英 27張海妮 28陳淑琴 </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29邵勝利 30金曉青 31龐維克 32趙宏音 33趙振緯 34胡元 35費玉華 36姚達 37莫宏 38賈玉珠 </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39徐立 40高晶 41高克利 42高新亞 43郭志英 44黃真立 45董新生 46謝綠江 47翟力軍</p><p class="ql-block">(計47人,照片由趙宏音同學合成)</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前班級部分男同學在校合影,前排左起:王侖、胡元、王新華、張犁、史曉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董新生、賈玉珠、龐維克、李成林、姚達、王冮冮</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前在校內(nèi)的合影,左起:龐維克、王新華、董新生、胡元</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前部分女同學在校內(nèi)的合影,前排左起:佟葵、徐立、高晶</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蘇雙潔、費玉華、呼延玫玫、金曉青</p> 1968年至1975年 <p class="ql-block">我們班34名同學外加三名外班的(鄧邊疆、馮新、高沈陽)、一名外校的(黃小森是遼大附中的)、一名同學的妹妹(邵勝利妹妹邵青青)和兩名同學的弟弟)王新華弟弟王新民、任仲遼弟弟任光大),共計41個人被分配到大洼公社團結(jié)大隊4個小隊,即三隊(李屯)、四隊(宋屯)、七隊(西小房身)、八隊(小房身),除八隊11人外,其他都是10人,5男5女。</p><p class="ql-block">從1970年開始各青年點人數(shù)發(fā)生了變化,有的同學回到了下鄉(xiāng)走“五七道路”的父母身邊,有的參軍走了,有的去了煤礦、軍馬場、有的上了學,后來國家又進行了大批抽調(diào),到1975年為止,最后一名同學也離開了農(nóng)村青年點。下面是我們在農(nóng)村廣闊天地中留下的青春影像。</p> <p class="ql-block">團結(jié)三隊部分男知青,從左向右:王侖、姚達、鄧邊疆</p> <p class="ql-block">團結(jié)四隊男知青,前排(左起)莫宏、張犁,</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成林、朱曉山、馮新</p> <p class="ql-block">部分男知青的合影,左起:王陽、朱曉山、任仲遼、王侖、李成林、姚達、張犁 (拍撮于1971年8月)</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夏,部分男知青在團結(jié)大隊的合影,左起:任仲遼、莫宏、賈玉珠、姚達、馮新、李成林</p> <p class="ql-block">下地干活去!三隊知青鄧邊疆(中)王侖(右)及另一位同學高高興興地下地去。</p><p class="ql-block">鄧邊疆同學雖然是高一三班的,但下鄉(xiāng)是和我們一起走的。插隊期間他和大家相處得象親哥們一樣,而且在勞動中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為團結(jié)大隊改變落后面貌無私地奉獻出青春和熱血,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F(xiàn)在他雖然因病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容笑貌卻始終活在我們心里!</p> <p class="ql-block">鄧邊疆(左)生病期間,王侖(右)去北京探望。</p> <p class="ql-block">1970年四隊女知青徐立(左)和佟葵在大洼公社養(yǎng)豬場。</p> <p class="ql-block">團結(jié)四隊的莫宏(前)與李成林在田間。</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后第一次回沈休假時部分女同學的合影,前排(左起)佟葵、張玲玲、金曉青、張威、費玉華、翟力軍</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趙宏音、高克利、呼延玫玫、謝綠江、丁佳林 </p><p class="ql-block">(拍攝于1969年10月14日)</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夏部分知青與大隊干部于團結(jié)三隊青年點土房前合影,后站立者左起:董新生、黃小森、鄧邊疆、王侖</p><p class="ql-block">中間排左起:李淑賢(五七戰(zhàn)士)劉淑華(社員)、邵青青、姚達</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張英杰、李守信(這兩位是大隊干部)</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團結(jié)四隊部分知青的合影,左起:朱曉山、高新亞、馮新、蘇雙潔、李成林</p> <p class="ql-block">1971年8月八隊女知青于青年點土房前合影,左起:喬軍平、呼延玫玫、張秀英、高晶、費玉華</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夏部分女知青在團結(jié)大隊的玉米地前合影,前排左起:喬軍平、邵勝利、佟葵、高晶</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呼延玫玫、徐立、張秀英、費玉華</p> <p class="ql-block">1971年8月部分知青和團結(jié)大隊干部在團結(jié)大隊隊部的合影:前排(左起)佟葵、喬軍平、翟力軍、徐立、費玉華、蘇雙潔、高晶,</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劉國權(quán)(七隊社員)陳鐸(大隊干部)、李樹森(大隊干部)、(?)、李明(社員)、盧濤(五七戰(zhàn)士子女)、李守信(大隊干部)</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呼延玫玫、(?)、(?)、王林(大隊干部)、張英杰(大隊書記)、劉發(fā)(七隊隊長)、(?)、劉淑華(大隊團書記)</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排(左起)王陽、鄭萬友(社員)、李成林、張犁、任仲遼、姚達、(?)、王侖 </p> 1985年至1999年 <p class="ql-block">從農(nóng)村回城后的前幾年,大家都忙于工作、上學、結(jié)婚生子…互相之間少有聯(lián)系。1985年之后,一部分同學恢復了聯(lián)系。直到1989年建校四十周年,大家回到了學校,同學們才又聚在了一起。是母校讓我們永不分離!</p> <p class="ql-block">1988年元月3日我們部分同學回到母校,這是在校門前的合影:左起賈玉珠、王陽、張犁、任仲遼、丁佳林、邵勝利、王江輝、呼延玫玫、董新生、陳淑琴、翟力軍、張威、謝綠江、蘇雙潔、喬軍平、趙宏音、徐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9年建校四十周年,在校園內(nèi)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張威、郭志英、丁佳林、吳承棣老師、錢永耀老師、姬慶生老師、蘇雙潔、趙宏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喬軍平、謝綠江、張秀英、高晶、徐立、翟力軍、張海妮、呼延玫玫、張犁、董新生 </p> <p class="ql-block">1992年在蘇雙潔家舉辦了一次聚會,這是從農(nóng)村回來之后較大規(guī)模的一次聚會,很多同學都參加了。前排(左起)張海妮、謝綠江、喬軍平、高新亞、張威</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呼延玫玫、徐立、張秀英、張玲玲、趙宏音、蘇雙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高沈陽、董新生、王新華、李成林、王侖、張犁</p> <p class="ql-block">女同學合影,前排(左起)謝綠江、高新亞、蘇雙潔、趙宏音、張玲玲、張威</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張海妮、徐立、喬軍平、張秀英、呼延玫玫</p> <p class="ql-block">男同學合影,左起:高沈陽、董新生、王向陽、王新華、張犁、王侖、李成林</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30周年紀念日舉行了聚會,這是與班主任金鴻章(前中)老師的合影,前排左起:蘇雙潔、董新生、趙宏音、梁中鼎(五七戰(zhàn)士)、金鴻章老師、周作輝(五七戰(zhàn)士)、李成林、王江輝、王陽</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東義、張海妮、姚達、賈玉珠、張犁、王侖、申力立、丁佳林、高晶、徐立、翟力軍、謝綠江、喬軍平</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8年9月18)</p> <p class="ql-block">三隊知青與“五七”戰(zhàn)士在一起,左起:陳淑琴、董新生、周作輝(五七戰(zhàn)士)、黃小森、姚達、王侖</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8年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四隊知青和“五七”戰(zhàn)士在一起,左起:李成林、梁中鼎(五七戰(zhàn)士)、蘇雙潔、申力立、徐立、張犁</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8年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團結(jié)七隊部分知青,左起:趙宏音、喬軍平、李東義、高晶、黃小森</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8年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江輝和八隊知青翟力軍、丁佳林、王陽、賈玉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8年9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回昌圖青年點時,出發(fā)前在遼寧大廈門前合影。左起:趙宏音、高晶、喬軍平、申力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8年回農(nóng)村時知青們在團結(jié)大隊(現(xiàn)十家子村)的合影。前排左三張犁、右二趙宏音、右三高晶</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賈玉珠、左三起王新華、王陽、申力立、喬軍平、黃小森</p> <p class="ql-block">一同前往的知青們,左起:張犁、賈玉珠、王陽、黃小森、王新華、申力立、喬軍平、高晶、趙宏音</p> <p class="ql-block">劉福(右二、十家子村主任)在社員孫殿和(右三)家院子里向我們講述玉米大豐收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1998年團結(jié)七隊的知青們和老隊長劉發(fā)在一起。左起:趙宏音、喬軍平、黃小森、(社員)、劉發(fā)(隊長)王新華、高晶</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在團結(jié)八隊生活過的幾位知青和老隊長在一起,左起:賈玉珠、張犁、孫殿和(原老隊長)高晶、王陽</p> <p class="ql-block">五十周年校慶時在校園中的雕像前留影。前排(左起)張錦華、李成林、姚達、王侖、申力立、董新生、高晶、丁佳林、趙宏音、張玲玲</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謝綠江、蘇雙潔、郭志英、喬軍平、翟力軍、董新生、張犁、王陽</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99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五十周年校慶時和金宏燦老師在校門前留影。前排(左起)蘇雙潔、郭志英、張玲玲、張錦華、金宏燦老師、張犁、高晶、翟力軍、丁佳林、趙宏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申力立、謝綠江、喬軍平、王陽、賈玉珠、王侖、董新生、姚達、李成林 (拍攝于1999年5月4日)</p> 2000年之后 <p class="ql-block">2000年之后,我們做了幾件大事。一是在下鄉(xiāng)四十周年時又回了一趟青年點,看望那里的老鄉(xiāng)親們,看看自己奮斗過的那個地方一一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第二,在慶祝建校60周年的同時集體過的60周歲生日。第三,為紀念下鄉(xiāng)五十周年我們班編寫並出版了《起步在鄉(xiāng)間》一書。</p> <p class="ql-block">2008年回青年點時全體知青和村干部在村委會門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張犁去原四隊老隊長王儉家探望。</p> <p class="ql-block">申力立、李成林、馮新和原團結(jié)四隊生產(chǎn)隊長王儉(左二)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團結(jié)三隊知青陳淑琴(右三)、邵勝利(右四)和社員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知青姚達(左一)、邵勝利、(左三)、陳淑琴(左四)和李屯的社員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當年團結(jié)八隊的知青,左起賈玉珠、丁佳林、翟力軍、張犁(從四隊調(diào)到八隊任生產(chǎn)隊長)、李成林</p> <p class="ql-block">2008年回青年點時和團結(jié)七隊的知青和老隊長劉發(fā)的家人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2008年在大洼鎮(zhèn)政府門前知青們的合影,前排左起:陳淑琴、申力立、高晶、喬軍平、趙宏音、邵勝利、丁佳林</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成林、賈玉珠、馮新、董新生、翟力軍、王新華、姚達、張犁</p> <p class="ql-block">2009年5月4日,慶祝建校60周年時我們又相聚了,既慶祝母校的60華誕,我們也集體過60歲的生日,因為我們這撥人和祖國同齡,和母校同齡,我們?yōu)榇烁械津湴粒?lt;/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張海妮、郭志英、邵勝利、高晶、丁佳林、金曉青、蘇雙潔、趙宏音、張玲玲、高新亞、喬軍平、張錦華、徐立</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張犁、姚達、朱曉山、董新生、李東義、王陽、李成林、賈玉珠、翟力軍、謝綠江、申力立</p> <p class="ql-block">60周年校慶合影,前排左起:申力立、張玲玲、金曉青、徐立、郭志英、丁佳林、蘇雙潔、高新亞、趙宏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高晶、王陽、張犁、董新生、姚達、李成林、翟力軍、康榮平</p> <p class="ql-block">左起:郭志英、趙宏音、高新亞、金曉青、朱曉山、申力立、張玲玲、邵勝利、翟力軍、高晶、張錦華和王駒老師(前排中)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女同學們的合影,象60歲的老太太嗎?</p> <p class="ql-block">參加校慶60周年的全體同學合影,前排左起:邵勝利、張海妮、高晶、金曉青、蘇雙潔、喬軍平、趙宏音、張錦華。</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張犁、姚達、王陽、丁佳林、徐立、張玲玲、申力立、高新亞、謝綠江</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朱曉山、李東義、董新生、李成林、賈玉珠、翟力軍、郭志英</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下鄉(xiāng)五十周年,班里成立了編委會,編輯出版了高一二班下鄉(xiāng)回憶文集《起步在鄉(xiāng)間》,該照片為編委會成員合影。前排左起:趙宏音、喬軍平、申力立、高晶、丁佳林</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張犁、史曉平、張海妮</p><p class="ql-block">(拍攝于2018年秋)</p> <p class="ql-block">2018年《起步在鄉(xiāng)間》書籍出版,徐立請大家聚餐,其中部分男同學合影,左起:王陽、李成林、賈玉珠、董新生 (拍攝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校慶時在禮堂門前合影,第一排左起董新生、張犁、趙宏音、佟葵、蘇雙潔、姬慶生校長、陳淑琴、張威、丁佳林、高新亞、徐立</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張犁、邵勝利、高晶、王幼立、翟力軍、賈玉珠、王陽、呼延玫玫、張玲玲第三排左起:申力立、姚達、喬軍平、李成林、張景蘭、史曉平、張錦華</p> <p class="ql-block">酒會上大家舉杯歡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慶七十周年高一二班合影,前排左起:張玲玲、陳淑琴、張威、邵勝利、丁佳林、翟力軍、申力立、費玉華、呼延玫玫、張錦華、張景蘭</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喬軍平、徐立、高新亞、李成林、佟葵、姚達、趙宏音、董新生、蘇雙潔、王陽、王幼立、高晶、張海妮、史曉平</p> 日常聚會點滴 <p class="ql-block">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學之間的聯(lián)系多了起來。特別是《起步在鄉(xiāng)間》出版后,同學們相之間加深了了解,來往更密切了,情義更深了。下面的照片是近幾年同學友誼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1995年12月張犁在北京飯店與厐維克、張玲玲、莫宏、高新亞相聚。</p> <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的合影,左起徐立、謝綠江、張海妮、蘇雙潔、申力立、陳淑琴</p> <p class="ql-block">歡迎呼延玫玫回沈時留影。前排(左起)丁佳林、趙宏音、倪曉敏、呼延玫玫、王新華、王陽</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謝綠江、申力立、喬軍平、張犁、賈玉珠、高晶、張海妮 </p><p class="ql-block"> ?。ㄅ臄z于2002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史曉平同學回沈時和部分同學的合影。前排(左起)郭志英、申力立、喬軍平、高晶、趙宏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董新生、胡元、王新華、史曉平、姚達、張犁 </p><p class="ql-block"> ?。ㄅ臄z于2012年7月)</p> <p class="ql-block">2015年朱曉山與在京的部分同學聚會時的照片,沒想到這是他和同學們的最后一張合影。左起:蘇雙潔、高新亞、朱曉山、張玲玲、張威。</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同學們每年都小聚一次。左起:高新亞、張威、翟力軍、龐維克、張玲玲、蘇雙潔</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姚達、李成林、董新生、史曉平、王陽</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謝綠江、丁佳林、郭志英、邵勝利、張海妮、高晶、喬軍平、趙宏音 (拍攝于2016年3月)</p> <p class="ql-block">高新亞同學回沈時聚會合影。前排(左起)王陽、李成林、張犁、姚達、王新華、黃小森、董新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申力立、趙宏音、張海妮、喬軍平、邵勝利、高新亞、高晶、徐立 </p><p class="ql-block"> ?。ㄅ臄z于2016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女同學們和新亞的合影。前排(左起)喬軍平、高新亞、徐立、</p><p class="ql-block">后排:邵勝利、張錦華、申力立、高晶、趙宏音</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2017年夏)</p> <p class="ql-block">2018年大年初七集體過七十歲生日(過虛歲)時的留影。前排(左邊)王陽、于結(jié)弟、王新華、李成林、張犁、董新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謝綠江、高晶、張海妮、喬軍平、陳淑琴、申力立、趙宏音、張玲玲、邵勝利 </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姚達、張犁、王新華、徐立、董新生、王陽、史曉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申力立、謝綠江、陳淑琴、張玲玲、張威、高晶、丁佳林、趙宏音 </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2019年9月)</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賈玉珠,馮新、李成林、王新華、張犁、董新生、王陽、姚達、任仲遼</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邵勝利、張海妮、喬軍平、申力立、陳淑琴、高晶、趙宏音 </p><p class="ql-block"> ?。ㄅ臄z于2019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張犁、王新華、王陽、李成林、董新生、賈玉珠</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趙宏音、張海妮、喬軍平、陳淑琴、丁佳林、申力立、高晶 </p><p class="ql-block"> ?。ㄅ臄z于2020年10月)</p> <p class="ql-block">金曉青回沈陽時和同學們相聚。前排(左起)張海妮、邵勝利、張威、金曉青、蘇雙潔、徐立</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張犁、姚達、王新華、謝綠江、申力立、王陽、趙宏音、高晶、喬軍平 (拍攝于2022年8月)</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2日為歡迎呼延玫玫、張威、蘇雙潔回沈在《水上漁港》聚會。前排左起:徐立、喬軍平、董新生、任仲遼、張犁,后排左起:高晶、張威、申力立、蘇雙杰、呼延玫玫、趙宏音、丁佳林、謝綠江。</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7日為了歡迎高新亞回沈,高一二班和初三一班的部分同學在“王厚元酒店”歡聚一堂。在高新亞的帶領下女同學唱了好幾支歌,很是高興。事后,為慶祝建校75周年,部分同學又去母校大門前照了像。</p><p class="ql-block">參加聚會的有(前排左起):徐立、申力立、高新亞、丁佳林、董新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張犁、張海妮、趙宏音、喬軍平、張錦華、張景蘭、高晶</p> <p class="ql-block">左起:張景蘭、俆立、高新亞、董新生、高晶、張錦華、丁佳林、趙宏音</p> <p class="ql-block">部分女同學即興小合晿,越唱越開心。</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16日為歡迎張玲玲回沈,在沈陽的同學們歡聚在《膳之坊》(三經(jīng)街店)</b></p><p class="ql-block"><b>前排左起:姚達、張犁、張玲玲、董新生、陳淑琴</b></p><p class="ql-block"><b>后排左起:趙宏音、張錦華、丁佳林、喬軍平、張景蘭、邵勝利、高晶</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1日為歡迎呼延玫玫回沈同學們歡聚在三經(jīng)街的《膳之坊》店,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的嗑,滿滿的都是回憶!</b></p><p class="ql-block"><b>照片前排左起:任仲遼、王陽、姚達、張犁</b></p><p class="ql-block"><b>后排左起:丁佳林、高晶、喬軍平、張海妮、呼延玫玫、申力立</b></p> <p class="ql-block">漫畫《昨天一一明天》</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陽</p> 結(jié)束語 <p class="ql-block">照片美篇做完了,希望我們閑暇之余可以翻開老照片,看看年青時的模樣,回想那些年、那些事兒,有苦有痛有甜也有樂!想想難忘的中學時代,難忘的實驗校園,難忘的老師和同學……“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青春是壯麗的,經(jīng)歷是難忘的,同學之情是深厚的,讓我們把照片收藏好,把美好的記憶珍藏在心里,讓友情、快樂和幸福永遠伴隨著我們!</p><p class="ql-block">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農(nóng)村時的許多照片都是朱曉山同學留給我們的,他雖然人不在了,但卻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們衷心地感謝他,懷念他!同時我們也深切地緬懷曾經(jīng)和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勞動過的高克利、王向陽、張秀英、李東義、鄧邊疆、龐維克同學!</p><p class="ql-block">“踏遍青山人未老”,愿各位老同學一路前行,多多保重!</p> <p class="ql-block">美篇開篇詞: 申力立</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輯制作:高晶</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朱曉山(己故)</p><p class="ql-block"> 張犁、 趙宏音等同學</p><p class="ql-block">美篇核實校對:高一二班編輯部</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于沈陽</p>

左起

趙宏音

張犁

同學

高晶

王陽

申力立

前排

喬軍平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