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時,在瀏覽網(wǎng)頁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的舊書店在出售我第一部散文集《山水之間》,當時感到很驚訝,我這本書并未進新華書店銷售過,基本都是贈與好友、親友或同學閱讀惠存的,舊書店怎么會獲得我的書呢?我回想了一下,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從受贈者手中流出去的,至于怎么流落到舊書店,我弄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想,可能有幾種原因吧:一是讀者家原本藏書就多,堆放不下那么多書籍,在清理藏書時處理了一部分,我的贈書正好在處理之列;二是由于喬遷新居,在搬家時忍痛丟棄一些器物,其中包括沉重的書籍;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覺得贈書沒有多少收藏價值,就與廢報紙雜志一同賣到了廢品收購站。</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經(jīng)營廢品收購的人也多了變廢為寶的頭腦,他們并不是簡單的把以極低價格收購來的報刊書籍直接運到造紙廠化為紙漿,而是和經(jīng)營舊書刊的人保持聯(lián)系,一旦收購的舊書刊集多了,就會通知舊書店老板來,在這些廢舊書刊中挑選尚有市場價值的圖書或雜志,再低價從廢品收購站打包收購,然后根據(jù)舊書刊的品相和原價打折后上網(wǎng)銷售,這樣收購站和舊書店都能賺取更大的利潤,我第一部簽名題贈的散文集《山水之間》應該就是這樣流落到舊書店的。</p> <p class="ql-block"> 其實,平時我也很喜歡逛舊書店,偶爾可以淘到一些自己喜愛的多年前出版或絕版的書籍。比如,我曾在地攤和舊書店買到過解放初出版的《南京市街巷名冊》,還有《明清清言小品》、豐子愷《緣緣堂隨筆集》、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梁實秋散文》、《錢鐘書選集》、《黃裳散文》、《張愛玲經(jīng)典作品集》、《席慕蓉經(jīng)典作品》、《三蘇文選》等等,這些舊書有的是被單位圖書室處理掉的,封底還夾著當年借書人借閱和還書日期的卡片,有的書扉頁上還能看到作者“贈某某某指正”的字樣。</p><p class="ql-block"> 這些書雖是舊書,其實有的書品相還挺新,即使年代比較久,但也很完整,通常三元或五元就可買上一本,對愛書的人來說物超所值。</p> <p class="ql-block"> 最近,在上網(wǎng)搜索時,忽然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不僅網(wǎng)上的舊書店有我的《山水之間》出售,我前幾年出版的《金陵雜記》和《溪上青青草》同樣在網(wǎng)店有售,網(wǎng)店提供了詳細的出版信息,包括封面照片和原價,折扣過的售價等,一覽無遺。其中一本,舊書店還拍下了扉頁上我當年題贈筆跡的照片,不過贈給的是誰我已回憶不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書流落到舊書店至少說明還有它的價值,尤其是看到《金陵雜記》標注已出售,說明還是有人喜歡的,這讓我很欣慰。這些舊書店,還有許多國內外名著和著名作家的作品在等待出售。</p> <p class="ql-block"> 在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時代,信息量成爆炸趨勢,網(wǎng)上閱讀漸漸成為時尚,紙質圖書顯然受到?jīng)_擊,但紙質書便于保存,便于隨時翻閱,那種書香和墨香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也是我喜愛紙質書的原因。當你看到書櫥里精心收藏的圖書,你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富足和充實。</p> <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歡李清照的兩句詞“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我寫的書流落于舊書店,讓更喜歡讀書的人選購,應該說并不是一件壞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