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家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宗祠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為主。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廳房上50扇門窗每扇長2米、寬0.6米,均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有不同形態(tài)栩栩如生的仙鶴、四周配以動感十足的云彩,每扇窗上雕刻2只仙鶴,共100只,謂百鶴祥云窗,是“李莊四絕”之一。1940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腳李莊后,張氏族人主動將宗祠讓出,接納了籌備處人員以及一大批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為加強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領導,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第一屆理事會并舉行第一次會議,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聘請蔡元培、王世杰、胡適、李書華、秉志、朱家驟、張道藩、翁文灝、李濟、傅斯年等13人為理事,公推蔡元培為理事長,傅斯年為秘書長。同年11月12日,舉行了隆重的建筑工程奠基典禮。蔡元培到南京,主持奠基典禮及理事會第二次會議。蔡元培先生于1940年逝世后,由王世杰任理事長。1936年6月6日,國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開始動工。同年11月12日,建筑工程奠基儀式舉行。1937年8月,因時局變化,第一期建筑工程完成75%后,被迫停工。1947年,一期工程按原設計繼續(xù)進行,至1948年初完工。</p><p class="ql-block">1937年底,因抗戰(zhàn)原因,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遷離首都南京,將文物分三路轉移到西南各處,經過數(shù)處轉輾,最終于1940年底駐扎于宜賓李莊,與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女子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機構一起成就了李莊"抗戰(zhàn)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運回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鶴祥云窗”制作過程</p> <p class="ql-block">2024.3.17</p><p class="ql-block">宜賓·李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