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幾年我圍繞在知青歲月中,對我?guī)椭^大的原撫順知青辦的趙福榮、當年駐清原縣大窩棚大隊的軍代表王新云,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分別題為《清明灑淚念趙姨》、《難忘?。〔尻爼r的軍代表》的兩篇美篇。省內(nèi)外幾千名名老知青閱讀,許多人還留言和點贊?!哆|寧老年報》還對這兩篇文章及時給予刊登。這使我從中感悟到,在寫知青回憶錄時,應該將感恩的題材適當拓展。這樣就會以比較寬闊的社會視角,更客觀,更生動,更全面地總結(jié)好知青歲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記憶和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在整理知青時的書籍和資料時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一張照片,還是一本書,都記載著一個時代的影像和痕跡,都在敘說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下旬,我利用雨天歇工的機會去離我插隊村子8里地的草市公社郵局投稿。走到途中變成了雨夾雪。到了公社郵局發(fā)完稿件,棉褲已經(jīng)濕透。路過草市中學時,我遇到了曾經(jīng)一起被借調(diào)到公社搞會議材料的徐景利老師,他將我讓到一間教室,用爐火幫我將棉褲烤干。當他知道我是因為往沈陽新聞單位投稿而冒雪而來,便鼓勵我“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徒勞的事情 !只要肯于努力和吃苦,終究會有所收獲的。”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成為我苦學上進的動力。2007年,我終于打聽到退休后的徐景利老師住在清原縣土口子,于是我從沈陽趕到了他家,表達了埋藏在我心底達40年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當我成為縣知青先進典型,遇到了挫折時,當時清原縣縣知青辦的章達老師,年近半百,汗灑山路,不辭辛勞,來到我插隊的草市公社大窩棚大隊,通過走訪和調(diào)查后,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我說:“通過組織的調(diào)查,群眾對您的評價是不錯的,縣里樹你為知青的典型是站的住腳的,你要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繼續(xù)努力?!闭撬臒嵴\和盡責,使我成功地經(jīng)歷了人生成長中的第一次考驗呀!(圖為2010年7月14日我去清原縣看望章達時的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插隊時的清原縣革委會副主任 、負責五七戰(zhàn)士和知青工作的解玉舫(后來擔任撫順市總工會、市體委領(lǐng)導),對我關(guān)愛有加。記得有幾次縣里召開春耕生產(chǎn)動員大會和斗批改大會,他為了讓我代表全縣知青講話時不拿稿,特意讓我住在他的宿舍,深夜燈下,他像可親的長輩或可敬的老師 ,耐心地輔導我講話的技巧。他是我成長道路上的恩人,后來有一次他在省黨校學習,急需一本新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我?guī)退I到了,他堅持給我錢,被我謝絕了。那時的領(lǐng)導呀!那時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14日,我參加了撫順市十六次知青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講用會。當時我因為家庭成分在政審中出現(xiàn)了問題,失去了作為工農(nóng)兵學員去北京念大學的機會。在我思想正處于最低落時,是公社革委會主任王海林及時給予我鼓勵。使我又振奮起精神。那次會后我們合影時,我們這些知青都不太懂事,唯一的作為帶隊的公社領(lǐng)導王海林,照相時竟然站在第二排的左邊,那時的領(lǐng)導沒架子,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 還有這本1965年由民兵之友雜志社編印的《新聞工作手冊》,是當年我插隊時,草市公社的革委會副主任、負責宣傳工作的宋傳德送給我的。他看我熱愛寫作,就將他在部隊服役的兒子帶給他的這本小冊子贈送給我。在那文化奇缺,精神匱乏的時代,此舉真稱得上“贈人與書勝于珠寶”!我經(jīng)常將這本小冊子帶在身邊,隨時隨地的見縫插針學起來?! ?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味人生,無論你今天處于什么樣的境地,都應該莫忘當初。特別是青春年少,上山下鄉(xiāng),起身微步時,誰關(guān)心了你,誰培養(yǎng)過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時,誰理解了你,誰幫助過你,都要牢記心中,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作者為68屆知青,遼寧老年報社原總編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