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個爸爸打電話直接問我“請問老師,我的孩子是什么病,用什么方法解決,多久能解決,啥時間能去學校。。。?!?lt;/p><p class="ql-block"> 看起來問的問題沒什么毛病,但其實爸爸太著急了。我回答他“這位爸爸,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孩子幾個月沒去學校了,你肯定也試了很多種方法,沒有效果。那現(xiàn)在你可不可以問一下孩子,接下來,愿不愿意再來這里呢?”孩子爸爸接著說“在路上我們就問孩子了,她覺得還可以,愿意再來?!薄澳蔷秃?,這說明孩子對我有了一些信任,下次來,我們會慢慢靠近孩子的心,聽聽她內(nèi)心的聲音,也許問題的答案就在前面,有了答案,對癥處理就變得容易了,在對癥處理中,需要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給出“藥物”(建議)治病,所以第一步主要是建立信任關系,第二步貼近孩子內(nèi)心,作出正確診斷,第三步才是解決問題,這是工作思路,所以現(xiàn)在我還不能準確的回答你提出的問題,能理解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治療過程中,很多人都希望咨詢師直接給個方法支個招,但是咨詢師通常都不給。為啥呢?是吝嗇嗎?是不知道嗎?當然不是,咨詢師這樣做是對來訪者的負責。因為很多的建議,如果直接實施的話,可能根本就是無效的,甚至是很容易起反作用的。要想從根上去解決問題,不是幾個建議的事情,單純的固定的招式應對不了瞬息萬變的實際情況,因為孩子每次遇到的問題都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時咨詢師的建議容易把本是來訪者的責任轉移到自己身上,只有誰的責任誰去承擔,誰出狀況誰成長,只有真的漲了本領,才能處理好自己遇到的問題。 一些很具體的建議,給了還不如不給,因為會破壞掉當事人原本的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然了,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議還是可以給的,比如說多注意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去欣賞孩子,多換位理解孩子,多去看到孩子做到的部分并肯定孩子,多去觀察,什么時候和孩子關系不錯,等等!因為大方向上的建議,既能給當事人帶去思考,又不會導致在實際中生搬硬套帶來負向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