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鹮(學名:Nipponia nippon)屬鸛形目鹮科。古稱朱鷺、紅朱鷺,朱鹮系東亞特有種。朱鹮性格溫順,我國民間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稱為“吉祥之鳥”。朱鹮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稀世珍禽),又被認為是我國的國寶。是世界最瀕危的鳥類,被譽有“東方寶石”之稱。</p> <p class="ql-block"> 朱鹮是稀有的美麗鳥類,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和觀賞價值。是一種從滅絕的邊緣上,被我國給拉回來的珍稀鳥類,最少的時候,全世界只有7只。</p><p class="ql-block"> 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于環(huán)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從1981年我國科學家在陜西漢中市洋縣發(fā)現(xiàn)7只野生朱鹮種群以來,到2014年,中國朱鹮種群數(shù)量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種群數(shù)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經(jīng)從陜西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p><p class="ql-block"> 朱鹮在非繁殖期時,全身羽色以白色為基調(diào),但上下體的羽干以及飛羽略沾淡淡的粉紅色,尤以初級飛羽的粉紅色較濃,頭頸部的羽毛特化伸長形成下垂的冠羽,整個面部,包括額部、眼周、眼瞼和下嘴基部裸露無羽毛,且呈鮮艷的紅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紅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黃色,腳亦為鮮亮的紅色。 </p><p class="ql-block"> 性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行動時步履遲緩,飛行時兩翅鼓動亦較慢,頭、頸向前伸直、兩腳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于高大樹上。</p><p class="ql-block">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huán)境地帶。在野生環(huán)境中非常喜歡濕地、沼澤和水田。</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小魚、泥鰍、蛙、蟹、蝦、蝸牛、蟋蟀、蚯蚓、甲蟲、半翅目昆蟲、甲殼類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通常在水邊淺水處或水稻田中覓食。在地上覓食時常慢步輕腳行走,兩眼搜覓前面地上,發(fā)現(xiàn)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淺水處或泥中覓食時主要靠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覓食物。</p> <p class="ql-block">一對朱鹮比翼雙飛</p> <p class="ql-block">朱鹮們在河塘里捉泥鰍</p> <p class="ql-block">朱鹮與白鷺共舞</p> <p class="ql-block">一行朱鹮越飛越遠</p> <p class="ql-block">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jié),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jié)成配偶,分散于水域附近高大的楊樹、松樹和其他樹的枝杈上去筑巢、產(chǎn)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p><p class="ql-block"> 3~5月開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chǎn)卵2~4枚。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上體被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橙紅色。</p><p class="ql-block"> 出殼后的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yǎng),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來喂養(yǎng)。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里,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喂完食物后,還要清理糞便,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后再叼來新的進行補充。 </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近50天的喂養(yǎng),雛鳥已有飛翔能力。60天后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在6月份,離巢后雛鳥仍和親鳥在巢區(qū)附近活動和覓食,在7月份以后才離開營巢地。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壽命可達到17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2024.2.17拍攝于河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