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繁星</p><p class="ql-block">攝影: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音樂:女人花</p><p class="ql-block">編輯日期:20240307</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現(xiàn)代女作家張愛玲,一九二零年九月出生,生于上海,七歲開始寫小說,十二歲開始發(fā)表于??碗s志上,二十三歲她的小說以名震上海灘。</p><p class="ql-block">不管處在什么年代,有點名望的人總會有一段逆境之旅,而后走出低谷活成人們羨慕的樣子。張愛玲好像不是這樣,她出身于名門望族,奶奶李菊藕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藕生下了張愛玲的媽媽黃素瓊一個敢做敢當極有主見的女人。以致張愛玲讓我感覺到她的少年缺少母親的關(guān)心和柔愛,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為了追尋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和姑姑遠渡重洋,丟下女兒張愛玲和沒有主見的父親一起生活,父親張志沂也是一介書生,腹有詩書無數(shù),卻因母親家庭的優(yōu)越和個性壓制著父親,難施才華,張父張母女強男弱性格不合,父親感情得不到慰藉,抽大煙,逛窯子,讓我心痛小小的張愛玲少了一些孩子該有的童真和快樂。</p> <p class="ql-block">好在母親是一個有見地的女人。他雖然裹著一雙小腳,卻是深一腳淺一腳摒棄舊觀念踩著新思路一路走過來的,內(nèi)心剛烈要強,從不服輸。她和張愛玲說自己是上一輩的女人沒得選擇,曾想去讀書都不行,故此把滿腔希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張愛玲的才情遺傳了父親的文學(xué)和母親的藝術(shù)造詣。最近,我讀了幾篇她的短篇小說,足見文字功底深厚。</p> <p class="ql-block">一篇《多少恨》,篇幅不長,沒有一個恨字,都道出了恨之憤然,恨之無奈,恨之唾棄,“多少恨“延升出的逃離與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看后讓人驚奇,年紀輕輕卻把婚姻里的男人寫了個透徹,紅玫瑰與白玫瑰男人都想要擁有,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就仿佛與生俱來似的,以至后來成為了人們諷刺男人花心的經(jīng)典說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篇《等》,煙火氣里的人間百味,啼笑皆非又不盡然,講的是一個私人推拿診所里聚集了幾個鄰里鄰居的太太們的眾生相??此埔患彝バ∈?,肺都能被氣炸,“花七千塊錢把他從班房里撈出來,他卻說花那么多錢干啥,我在里面吃的好睡得好。” 嗔怪浪費錢,他卻不知不是花錢撈你,你能吃的好睡的香。到家后既不問童太太是怎么把他救出來的,也不說班房里的情形,直接鉆進小保姆房間。因生氣有人勸她去教堂里聽聽課,獲得平靜就不會生氣了。牧師說,兩人不要吵,前世因為吵,延至今世,再吵下世更甚。別說還真有點用,不吵了,從而道出了一個等字。大有妙筆生花獨辟蹊徑之才,淺笑其愚昧,過后深深贊嘆她對人物的深刻把握。我也只是淺淺的看過幾篇與大家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進張愛玲,人們更愿意走進他的情感世界,走進他和胡蘭成的圍城,在這段情感里,張愛玲愛的卑微愛的受傷。張愛玲曾這樣寫過: “雨聲潺潺,象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胡蘭成朝三暮四很有女人緣,他享受著外面的野花,競恬不知恥說出,“愛玲沒有生氣,大家都是善良的人?!比徊辉诤鯊垚哿岬母惺堋_€好,值得欣慰的是張愛玲對胡蘭成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想過,我倘若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至于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lt;/p> <p class="ql-block">三年后他們兩人離婚,胡蘭成成了張愛玲心中永遠的痛,不能觸碰無法釋懷,愛不知從何說起,不是值得不值得,但在讀者看來張愛玲真是托付錯了一個有才無德的漢奸,在愛的圍城里面張愛玲有情有義,真愛另人感動。張愛玲才華橫溢,讀她的傳記另人心痛難掩。她為愛情活成了孤寂、冷漠、離群索居,享年七十五歲。</p> <p class="ql-block">讀張愛玲的小說,她的平生過往游走在腦海,她的經(jīng)典語錄象水印慢慢滲透小說文字獨自浮現(xiàn)自成一體,凄楚悲涼,想著她有如此的才華以及對愛情的忠堅,應(yīng)該有個好的歸宿。</p> <p class="ql-block">在當今快餐式的文化屬性里,去讀三十年代里的小說,陳舊的故事,讀它思想是不是落伍了,拿起書本安靜不下來總覺得無用,總覺得沒有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缺少新聞時效性造成一篇小說看的拖拖拉拉,在美篇,在抖音、在西瓜、在頭條、生活氣息更濃厚,更具象,但碎片化的東西太占時間,不敢回頭望,象一把沙子捏的緊流的也快,那就偶爾看看張愛玲的小說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