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丁淼</p><p class="ql-block">圖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今天來到洪洞縣,走進“尋根祭祖園”,看到以古槐做為標牌印記的大門和園內(nèi)根系發(fā)達、存活千年的古槐樹,不禁思緒萬千,頗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是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shù)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意,道盡了凝結(jié)于歸鄉(xiāng)游子胸懷間那種復雜的故園家國之感。</p> <p class="ql-block"> 懸掛著“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匾額的這面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支根入土、遒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詮釋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的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不論嚴冬,還是酷暑,總有后裔前來祭祖,游客慕名欣賞。</p> <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的老槐樹,道不盡的思鄉(xiāng)之情</p> <p class="ql-block"> 幾十年來,每次回鄉(xiāng)省親,從我太爺爺在世時開始,就總是有長輩們告誡我,老家就是我的“根”。于是乎,“根深蒂固”“盤根錯節(jié)”“知根知底”“樹大根深”等詞匯就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腦際,引發(fā)諸如“樹根”“墻根”“山根”“草根”等富有形象化詞匯的聯(lián)想?!皹涓甙僬蛇B著根,水流千里終有源”,這是對根的最好詮釋;“樹高百丈,葉落歸根”,這是葉與根的歸屬。說到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老家的那棵多年的古樹,這棵古樹有近20米高,虬枝直指藍天,樹冠濃蔭蔽日,夏天經(jīng)常有人在樹蔭處避暑聊天。兒時曾聽家鄉(xiāng)老人講,樹枝長到哪里,樹根就會跟著長到哪里。我那時就當笑話聽,現(xiàn)在我信了。</p><p class="ql-block"> 支撐起多年古樹的,是根;維持它葳蕤生長的,也是根。根深葉茂的道理人們都懂,有樹根才有樹干,有樹干才有樹枝,有樹枝才有樹葉,有了樹葉才能開花,有了花才有果,這一連串的因果關(guān)系,最終還是歸因于根。</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nèi)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也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qū)中軸線位置上。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帶孫子去井岡山接受紅色教育時,在毛主席當年的舊居前有兩株大樹,一株柞樹,一株紅豆杉,他們曾被敵人放火燒枯過,幾十年后竟奇跡般地發(fā)了新芽,開出了銀色的小花。我當時也感到驚奇,現(xiàn)在想來,樹雖燒枯了枝干,但根沒死,仍有重生的希望,這就是根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人生如樹》的散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樹也是這樣,枝枝葉葉都不忘根的培育,到了落葉的時候,化為泥土、肥料,滋養(yǎng)著根。這就是“葉落歸根”的規(guī)律,也是葉對根的回報,人生歸宿與樹是多么的相似。這其實也闡明了樹的“根”和人的“根”的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這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達遷入地后安居樂業(yè)的情景:當年遷來的青年已是白發(fā)蒼蒼,子孫繞膝。遷來時在庭院中種下的槐樹早已長大,暮年的他在槐樹下講述著移民的往事,兒孫們也津津有味地聽著這講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景區(qū)內(nèi)有一個移民們被連手捆在一起的雕像,路上如果要上廁所了,就要解手。后來“解手”便成為如廁的代稱。</p> <p class="ql-block"> 京劇中“蘇三離了洪洞縣”的唱詞可謂家喻戶曉,讓洪洞成為中國知名縣,文化藝術(shù)作品無形中成為宣傳最有效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有了“根”的意識,就必然會有尋“根”的行動,尋“根”追尋的是姓氏家族的“根”,“血濃于水”表明了自古以來人們的血緣關(guān)系和親情紐帶。于是,近年來續(xù)修家譜成為一種自發(fā)的行動,且越來越多,尋“根”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從家譜圖一代代的譜系中,我看到的是逐步延伸:相連的“根”系,一代一代,一如枝枝葉葉,多么像盤根錯節(jié)的樹的根系啊!于是,我就想到了我們的祖宗、長輩就是樹的根,我們及一代代后人都是葳蕤的枝或散落的葉,還有漸漸成熟的果。</p> <p class="ql-block"> 走出廣濟寺,猛然可見一參天大槐樹,樹身被似藤的植物纏繞,近身細觀,原為人工塑造。在樹的下端,有一巨石,嵌刻三個紅色大字“中國根”,此為第一代大槐樹的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由第一代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第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上面掛滿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p> <p class="ql-block"> 園中的千年槐根,據(jù)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已有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备P枝錯節(jié),形象奇特,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尋根祭祖園早已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p> <p class="ql-block"> 人一旦有了這層層關(guān)系,便知道了“根”在哪里,油然而生出對“根”深深的寄托和思念。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游子,都會思念故土,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有些遠方游子,年輕時遠離家鄉(xiāng),到了人生暮年,思念故鄉(xiāng)心切,就會攜帶家眷搬遷到故鄉(xiāng)直到終生;有的人已在外地扎根,也會抽時間回老家常住住,尋根問祖,人在外,心在思念故土啊。</p> <p class="ql-block"> 這是《移民浮雕圖》,長23.58米,高4.48米,為雕塑家黃劍據(jù)史創(chuàng)作。浮雕整體采用青銅鑄造,自左至右為移民之始、移民惜別和移民遷徙三部分,以書畫長卷的形式具體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這是“家”字影墻,單面青磚,壁上廡殿式頂,頂下磚雕和斗拱?!凹摇弊诸}刻中央,兩邊篆體“故鄉(xiāng)”、“故土”,與“家”字映襯,意義深邃。</p> <p class="ql-block">不管同宗與否,500年前是一家。</p> <p class="ql-block">相比有人發(fā)出對“根”的無限感慨,有的人就付諸了尋“根”的行動,千里迢迢奔赴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尋根問祖,追根溯源,有詩為證:</p><p class="ql-block"> 此地別故鄉(xiāng),明代遷移忙。</p><p class="ql-block"> 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p><p class="ql-block">這是清末劉大觀寫的一首詩,是人們到大槐樹下尋根祭祖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這是石經(jīng)幢,青石砌成,平面八角,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柱身刻陀羅尼經(jīng)文及佛像,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金代雕刻,栩栩如生。這座石經(jīng)幢距今800多年,是明代移民留下來的唯一見證。</p> <p class="ql-block"> 在洪洞縣的大槐樹下,無論“三九”的冬天,還是“三夏”的酷暑,遠方尋根的游子絡繹不絕,有的尋根問祖,有的虔誠祭拜,有的留下標記,有的捐款捐物。惜別的時候,就像當年離別時的祖先一樣,戀戀不舍,頻頻回首。</p><p class="ql-block"> 天長日久,山西洪洞縣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們尋“根”的發(fā)源地,形成了獨特的尋“根”文化。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一株雕刻著歷史滄桑的古槐樹,成了中華兒女的血脈之源,尋祖之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