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柏林游玩一天之后,我們轉戰(zhàn)波茨坦。</p><p class="ql-block">按照原定的計劃,應該繼續(xù)在柏林游歷,前往柏林的博物館島,參觀島上兩家著名的博物館,但到了柏林才獲悉,其中一家正在整修,把一天的時間用于一個博物館有點奢侈,就臨時決定將目的地改為德累斯頓,但將原先安排在第三天的波茨坦游覽提前到第二天,第三天則去德累斯頓。</p><p class="ql-block">我對波茨坦耳熟能詳,在教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的歷史時,波茨坦會議以及在這次會議中達成的波茨坦協(xié)定和宣布的波茨坦公告都是必須仔細講解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波茨坦會議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的塞琪琳霍夫宮舉行,當時德國剛在5月8日無條件投降,獲勝的美國、英國和蘇聯(lián)的領導人在此聚會,討論如何處置德國,以及如何盡快戰(zhàn)勝日本并處置日本的問題,這次會議的意義還在于建立戰(zhàn)后國際秩序、簽訂和平條約和處理戰(zhàn)爭后果的這樣的重大原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公告》又稱《波茨坦宣言》,全名為《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由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聯(lián)合發(fā)布,向日本發(fā)出最后通牒,敦促其無條件投降。盡管當時蔣介石沒有與會,僅簽名以示同意,這個公告對中國人來說意義特別重大,是對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開羅會議精神的落實,是對入侵中國的日本的討伐和宣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與會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日美英蘇就德國的占領和重建達成《波茨坦協(xié)定》,正式終止二戰(zhàn),確立東西方冷戰(zhàn)的局面,規(guī)定由美英法三國占領西德和西柏林,由蘇聯(lián)占領東德和東柏林。從1945年至1990年,這一局勢維持了整整45年,直至1989年柏林墻被拆除,蘇聯(lián)在東歐的統(tǒng)治瓦解。1990年9月12日簽署新的條約,終結冷戰(zhàn),《波茨坦協(xié)定》才最終完成歷史任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簽訂《波茨坦協(xié)定》時,美國蘇聯(lián)領導人仍是杜魯門和斯大林,但英國首相換成艾德里,因為在此期間舉行對英國大選中,保守黨的丘吉爾落敗,工黨的艾德里獲勝。丘吉爾盡管在二戰(zhàn)中領導英國人民力挽狂瀾,戰(zhàn)勝納粹德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還是得下臺,他坦然接受這一結果,他表示戰(zhàn)勝法西斯,就是為了保衛(wèi)民主制度。</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我們那天未能前往舉行波茨坦會議的塞琪琳霍夫宮,但因為波茨坦會議意義重大,到了此地不提及此事仍覺不妥。</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毗鄰柏林,有專供上班族使用的輕軌S7號線,從柏林中央火車站抵達波茨坦中央火車站只需四十分鐘,車票也僅四歐元,而且類似地鐵,車次頻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在波茨坦的</p><p class="ql-block">游覽,不必為趕回柏林而焦慮。</p> <p class="ql-block">在波茨坦中央火車站,根據(jù)車站張貼的交通圖,搭乘96路有軌電車前往波茨坦市中心。有種懷舊的感覺,上次搭乘有軌電車還是孩提時代。</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風光令人驚艷,城堡、古典風的建筑,石子路,空寂無人,整個城市似乎還在沉睡之中,空氣中彌漫著中世紀的寧靜典雅。</p> <p class="ql-block">那兒距離我們要去的無憂宮大約1500米,決定步行前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這條街右拐,就進入通往無憂宮方向的林蔭大道。</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無憂宮途中,順便回顧一下波茨坦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波茨坦在歷史上的記載最早見于7世紀,當時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哈弗爾人在哈弗爾河畔,努特河入口處的對面建立了一座城堡,在993年的一份文件中首次提到這座城堡,將其稱為Poztupim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世紀中期,德國人在距原來的斯拉夫人的城堡約700米處建立了一座新城堡,在這座城堡的周圍逐漸形成居民點,而斯拉夫人的城堡則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1304年,波茨坦被稱為小城市(Stedeken),在1317年的一份文件中將其稱之為“城堡和小城市”。</p><p class="ql-block">1345年,波茨坦獲得城市權,但不具重要性。</p><p class="ql-block">1573年時,波茨坦只有2000居民,市內僅有192座房屋。</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戰(zhàn)爭后,城內的198座房屋中有119座荒廢,人口也只剩下了7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蔭大道上秋意盎然,樹葉及地上的落葉黃澄澄金燦燦,明艷靚麗,有種滿城盡帶黃金甲之感覺。</p> <p class="ql-block">1660年時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開始將波茨坦的城堡改建為王城宮邸,波茨坦才得到發(fā)展。</p><p class="ql-block">但開始時這個王城宮邸只是一個打獵用的行宮,后來才變成了普魯士王家的夏宮。</p><p class="ql-block">從此時起波茨坦成為普魯士的一個重要兵營。許多對軍事重要的手工業(yè)者在這里定居。市內的居民數(shù)大增,城市不斷擴大。</p><p class="ql-block">1745年腓特烈二世國王在市外造了一座人工的葡萄山,圍繞著這座葡萄山修建了無憂宮、一個大花園和其它建筑。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這個無憂宮。</p><p class="ql-block">19世紀時許多德國的官員在波茨坦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氣象預報有雨,雨未預期而至,但天色陰沉,周圍的一切顯得凄美古舊,與我們即將造訪的無憂宮情調倒是頗為一致。</p> <p class="ql-block">柏林先后成為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的正式首都,但是宮廷依然駐在波茨坦,許多政府官員也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新宮簽署文件正式對協(xié)約國宣戰(zhàn)。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威廉二世退位,波茨坦喪失了作為副都的地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蔭大道上的這座牌坊,類似柏林的勃蘭登堡,盡管規(guī)模小了很多,牌坊上的羅馬數(shù)字MDCCXXXIII轉換成阿拉伯數(shù)字是1733,應該是牌坊建立的年份,近三百年了,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在納粹德國初期的1933年3月21日,在波茨坦的兵營教堂中舉行了所謂的“波茨坦日”的活動,年邁的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與總理希特勒握手,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德國軍隊與納粹黨聯(lián)盟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14日,波茨坦市中心受到盟軍轟炸,損毀嚴重。同年4月30日波茨坦被蘇聯(lián)紅軍占領。</p> <p class="ql-block">在林蔭大道盡頭的丁字路口,我們右拐,無憂宮已經(jīng)遙遙在望。</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風格的建筑,盡管只是無憂宮的一個邊門,氣勢已是不凡。</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入口處的地圖,冠以無憂宮公園的名稱,當年的皇家宮闕園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人民大眾的游樂場所了,進入公園無需付費,只有參觀宮殿才需購票入內。從地圖看,這個園林面積很大,王宮只占一隅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波茨坦的游覽,就集中于這個無憂宮,我們先后參觀了原先的無憂宮以及后來在無憂宮宮墻內建造的新宮。</p><p class="ql-block">無憂宮德語為Schloss Sanssouci, 此名源自法語,在法語中sans意為“無”,souci意為“憂慮”,無憂宮是普魯士國王的度假勝地,類似中國清朝皇帝的頤和園,以無憂為名,表達了國王希望在此處無憂無慮度假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是無憂宮的正門入口,古木參天,盡顯皇家風采。</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是德國勃蘭登堡州的州府,距離柏林市中心約26公里,是柏林/勃蘭登堡大都市區(qū)的一部分,它是勃蘭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該州的一個中心。</p><p class="ql-block">波茨坦之于德國正如溫莎之于英國,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將夏宮建造于此,這就是無憂宮的由來。由于德國皇室的精心經(jīng)營,無憂宮成為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門無人把守,任何人均可免費入內。</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位于蘇聯(lián)占領區(qū),屬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政府嘗試消除掉普魯士軍國主義的痕跡。很多歷史建筑被夷為平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內朝外看去,不見金碧輝煌,卻顯陳舊滄桑。</p> <p class="ql-block">池塘水榭,述說著陳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滿眼金色,秋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建造于1745年至174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此設計了草圖,而真正的設計者是建筑師格奧爾格·文策斯勞斯·馮·克諾貝爾斯多夫。在1840年至1842年間,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擴大了宮殿的規(guī)模,將兩邊的側殿向外延伸。</p> <p class="ql-block">199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的宮殿建筑以及起周圍廣闊的園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原因是“無憂宮的宮殿與園林,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結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在建筑和園林中體現(xiàn)君主制的精神。在無憂宮中體現(xiàn)的君主制建筑特色是凸顯權力和榮耀,因而在宮殿建筑中包含了圓拱、拱頂和圓穹和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宮殿的正面。宮殿的規(guī)模宏大、結構堅固,體現(xiàn)了功利和炫耀的目標。</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遠遠在望,宮殿在葡萄山梯形露臺的頂端。</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決定將無憂宮建造在博恩施泰特的山丘上,而在此山的南側山坡改建成梯形的葡萄園林,原先這兒只是長著橡樹的小丘,而且由于樹木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下令砍伐,用于波茨坦的建筑和沼澤地帶的土地加固,這兒已經(jīng)變成光禿禿的“沙漠之山”。1744年8月10日,腓特烈二世下令,將其開墾成葡萄梯形露臺。</p> <p class="ql-block">于是,將這片斜坡規(guī)劃成六個寬闊的梯形露臺。為了盡可能地利用日照,露臺的墻建成以臺階為中心的微弓形狀,并以來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國的單株葡萄藤,加固露臺的墻面。還在這兒安置了168個玻璃罩子,罩子內種上了無花果樹。梯形露臺的前端則以綠色的草坪覆蓋,并以紫衫樹和加以區(qū)隔。在其中軸線上,建造了120個臺階(現(xiàn)為132個)。除了臺階,山的兩側還建有坡道。</p><p class="ql-block">毫無疑問,這一景象體現(xiàn)了人與環(huán)境的融合,早在十三世紀,葡萄的種植在這一地區(qū)就已蔚然成風,但在皇家花園從無立足之地。但在無憂宮,這些普普通通的葡萄藤卻成為梯形露臺的中心裝飾,與山頂精致的宮殿更相映成趣。腓特烈二世極為喜歡這一場景,他說,無憂宮就是我在葡萄上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1745年,在山下的空地建造了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花園,1748年,更在花園的正中心建造了一個帶有噴泉的蓄水池,但腓特烈二世未能親眼目睹噴泉噴水,因為當時還有足夠的技術讓噴泉噴水。1750年,在水池四周放置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羅馬神話人物美神維納斯、商神墨丘利、太陽神阿波羅、月神狄安娜、生育和婚姻之神朱諾、眾神之神朱庇特、戰(zhàn)神馬爾斯智慧之神密涅瓦。這些雕像都出自當時的名雕塑家之手。在水池旁邊還安放了具有象征意義的火、水、風、土四元素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站在葡萄山上,山下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身后則是金碧輝煌的無憂宮的殿堂,在無憂宮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jié)是夏季,因而,普魯士王室將其用夏日的宮殿,我們是在秋日來此探尋,無法見到夏天百花怒放的盛景,但誠如一路行來所見,秋日金色的意韻,也風情萬種,不遑多讓。</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站在葡萄山上,山下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身后則是金碧輝煌的無憂宮的殿堂,在無憂宮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jié)是夏季,因而,普魯士王室將其用夏日的宮殿,我們是在秋日來此探尋,無法見到夏天百花怒放的盛景,但誠如一路行來所見,秋日金色的意韻,也風情萬種,不遑多讓。</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與中國也有關聯(lián),在其一側,有一個小巧玲瓏的“中國樓”,這是一座圓的亭樓,四周站立著一些鍍金的亞洲人物雕像。腓特烈二世喜歡各種文化,對神秘古老的中國也充滿好奇和向往,因而建造此亭樓,并用他收集的東方的絲綢和瓷器作為裝飾。只是他從未離開過歐洲,對中國的了解有限,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來體現(xiàn)東方世界的富裕華麗,因而那些雕像盡管形似東方人,但人物造型特征仍不脫歐洲人的范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的設計和建造反映了腓特烈二世的理念,按照建筑師原來的設計,無憂宮是一個帶有高聳的基座和地下室的宮殿,但腓特烈想要的不是雄偉壯麗,而是舒適私密,一座以山為基座的洛可可風格的建筑,他可以從宮殿走到露臺,然后通過臺階到達花園,與大自然親近。因而在他的干預和親自督導下,成為現(xiàn)在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他每年四月底至十月初都住在這里。除了他本人,與其他宮殿不同的是,這里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選出的男賓才可住在這里,他1740年登基以后與妻子長期分居,他另外賜予她宮殿,但不允許她踏入無憂宮,因此,無憂宮又被稱為“無婦宮”(sans femmes)。</p> <p class="ql-block">步入無憂宮園林,驚喜連連,水池、雕像、噴泉、樓臺亭閣,以及樹木蔥郁的花園,令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無憂宮的風車名聞遐邇,從1736年起就矗立于此,成為田園風光的標志,腓特烈二世對此也十分贊賞,他說,那個風車裝點了我的宮殿。</p> <p class="ql-block">進入花園不用門票,花園入口處寫有無憂宮公園的字樣,但進入宮殿參觀則要付費,每人十四歐元,有中文導覽,描寫得非常詳盡。這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寢宮,豪華奢侈,一如其他歐洲君主,但我們參觀的部分顯得狹小,只是一間間房間,沒有金碧輝煌的大廳,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和俄國的東宮相比,相形見絀。</p> <p class="ql-block">這間房間,陳式簡單,應是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這里珠光寶氣,應是會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廊柱高聳,希臘羅馬的風格,但給人的印象更像神廟,而非寢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鶴和青松的裝飾,有點中國風。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崇尚東方的藝術,但往往難以把握其神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從無憂宮出來,準備去無憂新宮,但去那兒的X15路公交車只在周末行駛,其他去新宮的公交車不經(jīng)過此地,我們決定步行前去。但正在此時,小王看到一輛隨意上下hop on hop off 的游覽車駛來,當機立斷,決定買票上車,每人二十歐元。</p><p class="ql-block">這個決定十分明智,因為在到達新宮以前,我們乘坐這輛巴士在波茨坦兜了一圈。真是不虛此行,波茨坦是一個極美的花園城市,我們仿佛漫步在花草樹木叢中,掩映在樹木之中的房屋小巧典雅,二三層的公寓很多,整齊有序,民主德國時期為大眾建造了許多這樣的公寓。當然這些建筑都有其故事,好一些的房屋都是蘇聯(lián)機構的駐地和和官員的住宅,可以想象當年蘇聯(lián)人太上皇的嘴臉。</p> <p class="ql-block">民主德國時期建造的公寓,美觀大方,屋內設施完備,但只有政府官員才能入住。</p> <p class="ql-block">沿途風景如畫。波茨坦的綠化程度很高,跟著巴士緩緩前行,仿佛置身于大花園中。</p> <p class="ql-block">途徑著名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r Brücke),此橋位于哈弗爾河上,是連接西柏林和波茨坦的橋梁。橋的名稱來自于附近的格利尼克宮?,F(xiàn)在的是第四代橋梁,建于橋梁1907年。</p><p class="ql-block">冷戰(zhàn)時期,格利尼克橋因為連接西柏林與東德波茨坦,有地利之便,被東西方兩大陣營用于交換被捕諜報人員的場所,因而有“間諜橋”之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總共進行了三次人員交換。</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在1962年2月10日,美國人釋放了1957年為蘇聯(lián)從事間諜活動的魯?shù)婪颉ぐ⒇悹?,換取1960年被蘇聯(lián)俘虜?shù)腢-2偵察機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在1985年6月12日,23名被關押在東歐的美國間諜與波蘭間諜馬利安·卡扎爾斯基和另外三名被西方逮捕的三名蘇聯(lián)間諜進行了交換,東西方為此進行了歷時三年的談判。</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在1986年2月11日,西方以波蘭人權活動家納坦·夏蘭斯基和三名西方特工與卡爾·科赫等四名東方的間諜交換。</p> <p class="ql-block">巴士到達無憂新宮,映入眼簾的是三座巍峨的宮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們在波茨坦參觀的第二個景點新宮(Neues Palais),</p><p class="ql-block">從無憂宮出來,巴士繞了半個城,才到達此地,但這所宮殿仍在無憂宮的園林范圍內,可見園林之大。</p><p class="ql-block">七年戰(zhàn)爭后,腓特烈二世在1763年下令建造這所宮殿,1769年建成,但他并未將其用作寢宮,只是將其用作招待外賓之處。</p><p class="ql-block">但是德意志帝國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卻在此長期居住,在1888年至1918年期間,這里成為他的主要住所。</p><p class="ql-block">這座宮殿是普魯士規(guī)模最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宮殿,而且在二戰(zhàn)時期躲過了轟炸,成為普魯士宮殿建筑中保存最為良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如今,這座王宮的各個房間都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p><p class="ql-block">新宮被評為世界遺產(chǎn),由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柏林勃蘭登堡管理。</p> <p class="ql-block">新宮的主要部分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但其西側的陪宮,則成為波茨坦大學部分院系和行政部門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新宮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新宮是腓特烈大帝在他的無憂宮花園中建造的最后一座皇家住所,為了在“七年戰(zhàn)爭”之后彰顯國力,新宮極盡奢華之能事。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SPSG)負責維護宮中約5000件保留下來的家具,讓人能一窺普魯士手工藝最輝煌時期的精工細作。</p> <p class="ql-block">新宮與私密溫潤的無憂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著巨大的建筑結構、高聳的圓形穹頂,并且充斥著華麗精美的設計、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著歐洲最豪華的室內裝飾。腓特烈大帝很少留住于此,只把新宮用作慶典場地和客人寓所。而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則把新宮作為首選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的新宮(Neues Palais)毗鄰無憂宮,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宏偉建筑由紅磚砌成,高三層,中間是帶有半圓形屋頂?shù)乃恰P聦m的外表看上去是用許多寬闊的壁柱分隔開來,屋頂整齊地排列著扶欄,矗立著人物雕塑,其建筑風格和老宮(無憂宮)迥然不同。新宮中包括貴賓室、舞廳、客房等共200間房間,還有一個劇院廳,后面還有一塊單獨辟出來專門供仆人和朝臣們日常起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我們買票參觀,參觀的是其中一個宮殿。這個宮殿與我們以前參觀過的王宮不同,不讓游客自行參觀,而是按照人數(shù),將游客分成十多個人的小組分批參觀。我們正好趕上下午二點二十分的一批。</p><p class="ql-block">一位導游帶領我們參觀,我們只能亦步亦趨地尾隨他前行,不能快也不能慢,因為他是逐個房間講解,全體人員跟著他走進一間房間,眾星拱月地圍著他聽他講解,講完以后所有的人跟著他離開,進入另一間房間,他隨即將此門關上,這樣我們只能與他待在同一個空間,</p><p class="ql-block">他滔滔不絕,但他說的是德語,我們不懂德語,又沒有中文導播,只能聽英文解說。</p> <p class="ql-block">無窗、月桂樹裝飾的圓鼓頂占據(jù)了建筑的頂部,鼓頂上有代表美惠三女神的雕塑群。兩個單層側翼在平面圖中呈 L 形,在視覺上由半圓頂相連,頂部安裝有屋頂燈籠。</p><p class="ql-block">波茨坦雕塑家創(chuàng)作了 400 多個代表古代神話場景和人物的大型雕像,放置在包圍屋頂?shù)臋跅U上以及壁柱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大廳,華美冷峻,空無一物,顯得極為寬敞??梢韵胂螽斈昙澥渴缗诖唆骠嫫鹞璧木跋?。</p> <p class="ql-block">窗戶外面,屋頂?shù)木吧挥[無余,圓頂和雕塑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供茶點的宮廷御廚房,瓷器精美。</p> <p class="ql-block">浴室,浴缸又大又深,但沒有感到皇家的風范。</p> <p class="ql-block">在這兒意外地發(fā)現(xiàn)與中國有關的繪畫,在畫中,因為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事件,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謝罪。</p> <p class="ql-block">從新宮出來,波茨坦游覽即告結束,這一整天的東奔西跑,雖然疲乏,但收獲匪淺,我們在夜色蒼茫中帶著豐富的回憶返回柏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