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篇關于鄔達克舊居的文章放在了“一房一事”作品集的第一篇,是因為,最近網(wǎng)絡上關于“鄔達克紀念館或將關閉……”的消息特別多。當然這本身也是“一房一事“要中呈現(xiàn)的內容。</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mg3p33?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59621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此處鏈接”一房一事——引“</a></p> <p class="ql-block"> 此書在原來的“修繕實錄叢書”中名為《向大師致敬》,而我原來的本意是名為“向前輩致敬”,這并不是不愿意將鄔達克稱為“大師”,而是覺得稱為前輩似乎更能表達一種親切感。</p><p class="ql-block"> 鄔達克在上海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建筑,其形式涉及多種流派,許多建筑曾經是城市的標志(如國際飯店)或形象代表(如武康大樓)。但是,對于鄔達克本人來說,都只是一樁樁的生意。他也只是19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間,上海蓬勃發(fā)展的建設中的一員。作為從事設計工作的我,也更加愿意將尊稱他為“前輩”。所以在這里我還是把題目恢復成“向前輩致敬”</p><p class="ql-block"> </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0.01 原書籍封面 </span>↓</h5> <p class="ql-block"> 2013年公司完成了對鄔達克舊居的修繕,希望我出一本小冊子。為此我來到了番禺路129號的工地辦公室,也拜訪了此項目的甲方——劉素華女士。還去到了長寧區(qū)革命文物陳列館了解相關情況。</p><p class="ql-block"> 這本小冊子的內容后來也編進了公司的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叢書——《修繕實錄》第一輯中。當時為了避免同已出版的書的編排思路雷同,而此書也是以他自己設計、居住的房屋為中心展開的,所以就以鄔達克在上海的幾套住宅為主線來開展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文字,仍與書籍的章節(jié)保持基本一致,除了有底色的文字之外,都是從該書中摘錄的(局部有小改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4px;">一</b></p> <p class="ql-block"> 在這幢英國都鐸復興式建筑西南側大屋頂上,聳立著一桿飛鳥的雕塑。它或向下俯沖;或向上飛翔;或向前搏擊。它雖然沒有出現(xiàn)在鄔達克原設計圖中,卻在建成后的歷史照片中清晰可見。因此本次修繕便依據(jù)這些老照片進行了恢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這些鳥代表的是什么?是何時加上的,目前根據(jù)手頭的資料尚無法考證。但有一點,根據(jù)鄔達克小女兒回憶,這個屋子西面的三層閣曾經養(yǎng)了一群鴿子,西山墻的幾個洞,就是鴿子進出之所。</p><p class="ql-block"> 這些“鳥”是為了迷惑鴿子、招引它們回家?還是鄔達克為了寄托綿綿的思鄉(xiāng)之情呢……?</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1.01 鄔達克舊居屋頂上各個角度的鳥</span>↓</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鄔達克的舊居。在此次修繕前,曾經被碩大的玉蘭樹遮掩;曾經窗損瓦落、雜草蔓越、白蟻侵蝕……而現(xiàn)在,它又開始重放光華,又能重現(xiàn)當年的風韻了,雖然已沒有昔日屋前的大片綠茵。</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1.02 坐落于綠樹叢中的鄔達克舊居</span>↓</h5>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8日,鄔達克誕辰120周年紀念暨鄔達克陳列室開放儀式在此舉行。從此,這位為上海近代城市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建筑前輩的舊居及其陳列室,將成為尋找、了解鄔達克文化內涵;探索上海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海建筑特征和發(fā)展的基地。</p> <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1.03 開放儀式當天現(xiàn)場照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 靠下面的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inherit;">鄔達克的女兒阿萊莎·德威特女士</span></p></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 1918年,身為奧匈帝國陸軍中尉的鄔達克,在一次戰(zhàn)斗中成了沙俄的戰(zhàn)俘。在轉運囚犯的列車到了中俄邊境附近時,他毅然跳下列車并成功逃離。</p><p class="ql-block"> 鄔達克逃到中蘇邊境,謊稱為波蘭工程師,謀得西伯利亞鐵路某工程師職位,并悄悄地用盧布買了一個俄國人的護照,換上他的照片和名字。</p><p class="ql-block"> 1918年9月,鄔達克和三名同伴偷偷用手搖軋道車,沿鐵路逃往中國。后來被邊境上的哨兵發(fā)現(xiàn),車上一人被擊斃,另外三人分頭逃竄。鄔達克拖著在集中營受傷而成為殘疾的傷腿,越過冰封的黑龍江進入中國。在哈爾濱,用鐵路工作證和假護照補辦了鐵路旅行證,又用僅剩的盧布買票搭乘日本郵船南下,1918年11月28日,25歲的鄔達克抵達當時世界第四大城市——上海。</p><p class="ql-block"> 當歷經磨難的鄔達克來到上海后,卻是帶著腿傷,身無分文。此時此刻,他只想醫(yī)好腿傷,賺夠路費,回到他的家鄉(xiāng)。但就在前幾周奧匈帝國宣布向協(xié)約國投降,其皇帝宣布退位。作為曾是帝國軍人的鄔達克倍感渺茫。為了逃避被關入?yún)f(xié)約國集中營的命運,鄔達克用西伯利亞鐵路旅行證換到了協(xié)約國俄羅斯帝國的護照。不過,匈牙利救濟會為他提供了住所和食物。并在救濟會會長保羅·科莫的幫助下,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號外僑聚居的樓里租了個房間。 </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2.01 鄔達克在赫德路的住所</span>↓</h5> <p class="ql-block"> 鄔達克憑借自己在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科技大學建筑系獲得的建筑學學位,以繪圖員的身份加入了美商克利洋行。 從此,曾經接受了歐洲學院派建筑風格熏陶的他,有了展現(xiàn)才華的地方,雖然他兒時曾經的理想是當一名牧師。</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2.02 早年克利洋行工作間和洋行集體照</span>↓</h5> <p class="ql-block"> 鄔達克加入克利洋行半年后,他憑借自己扎實的建筑學基礎和聰敏靈活的設計才能,被老板羅蘭德·克利晉升為主任建筑師,并將其介紹給當時上海租界的上流社會,使其融入在滬外僑團體。</p><p class="ql-block"> 1920年12月,鄔達克與克利洋行的老板羅蘭德·克利簽署了合作伙伴協(xié)議,鄔達克正式成為其合伙人。洋行改名為克利和鄔達克洋行。</p><p class="ql-block"> 1920年,鄔達克的父親去世了,他幾經轉折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但那里已經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城市,還有就是父親留下的巨額債務。面對著“家”、“祖國”,鄔達克感受到了空前的無助和惆悵。他在父親的墓前告別后再也沒有回去過。從此他一直試圖著撇清自己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此時的上海正經歷著自清政府垮臺以來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時期。1912—1927年間,上海的工業(yè)平均增長率高達15%,鄔達克將思鄉(xiāng)之情深深地埋藏于心,全身心投入到上海建筑業(yè)發(fā)展的滾滾熱潮之中。隨著一系列優(yōu)秀設計作品的面世,使得鄔達克在上海建筑界聲譽鵲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2年,他與在上海出生的德國少女吉賽拉·梅爾結婚。并設計了第一幢自己的宅院——位于呂西納路(今利西路)17號的一棟住宅(該房屋約在1999年被拆)。</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雖然鄔達克在事業(yè)方面已有成就,但他還是謹慎而努力。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只能設計那些傳統(tǒng)的、古典的建筑,因為現(xiàn)代風格的建筑會被認為是由德國人設計的,對于我這樣身份來說相當于自殺。雖然我設計了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大量的美麗建筑,但在洋行里的工作并不是我在大學生涯中所想象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建筑師工作?!?lt;/p><p class="ql-block"> 1924年年底,在其岳父的資助下,鄔達克成立了他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這樣他終于能夠做“真正意義上的建筑師”,能夠在設計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了。</p> <p class="ql-block"> 擁有了自己的事務所以后,鄔達克的事業(yè)開始走上了全盛時期。如果說,剛到上海時需要小心翼翼,內心籠罩著戰(zhàn)敗國軍官的陰影、刻意回避捷克斯洛伐克的身份;設計風格不敢過于領先而參照歐美古典主義建筑的原型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已經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5年里,他的作品涵蓋了醫(yī)院、教堂、學校、銀行、辦公樓以及私人住宅等各種類型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28年,鄔達克開始承接了美商普益地產公司(Asia Realty Co.)開發(fā)的別墅群——哥倫比亞住宅圈(Columbia Circle),也就是今天新華路一帶的眾多別墅。</p> <p class="ql-block"> 鄔達克很善于與業(yè)主打交道,設計隨俗而又前衛(wèi)。他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非凡的能力,使他能自如地應付各種復雜問題,不斷創(chuàng)造建筑的表達形式。不僅用五年時間還清了債務,他的事務所也成了當時著名的設計事務所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鄔達克在哥倫比亞路購地,開始設計他的第二處住宅。后因感謝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孫科在他困難時給予的幫助,鄔達克便將即將完工的住宅低價轉讓給了孫科,自己在斜對面重新購地,設計建造了自己的新家,即我們今天看到的番禺路129號。</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至5月,鄔達克到美國旅行,看到了鋼結構的摩天樓?,F(xiàn)代主義設計思潮深深影響了他。與此同時,ART DECO(藝術裝飾風格)剛剛登陸上海,本身就善于汲取各種設計風格、善于應變的鄔達克便成了“現(xiàn)代的裝飾藝術派”的先鋒。他的建筑開始轉向為現(xiàn)代派。</p><p class="ql-block"> 鄔達克在這座宅院(番禺路129號)里渡過的時期,正是他的設計風格的轉型時期。也是他的作品的豐收之期。</p><p class="ql-block"> 1932年月,鄔達克的事務所搬入現(xiàn)今圓明園路的真光大樓并改名鄔達克洋行。</p><p class="ql-block"> 1937年,鄔達克將住宅給了德國外交官,自己舉家住到了達華公寓。據(jù)鄔達克女兒回憶,他們是1938年的秋天搬入達華公寓的。</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在沒有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悄悄地離開了上海。-</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2.06 小冊子中鄔達克1918~1925間設計的作品</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2.07 小冊子中鄔達克1930~1937間設計的作品</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圖2.08 鄔達克家鄉(xiāng)所屬國的變遷</span>↓</h5>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三</span></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有這樣一段生動地描寫: “曾經陪同一位女攝影師去那棟深藏不露的舊房子拍過照片,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們繞到酒店后面,看見一片雜草叢生的院落,跨過兩道形同虛設的柵欄,一座破舊、古老的洋房出現(xiàn)在眼前……這房子一看就不是一般的人住過,它像是狄更斯小說里那種身世神秘的主人公住的,雖然破損不堪,但也不能掩蓋它曾經的榮華,像是一個衰老的、遭人冷棄的美人……”</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1 2011前的番禺路129號</span>↓</h5> <p class="ql-block"> 正是鄔達克在番禺路的舊居。這幢房子現(xiàn)在確實已被周邊林立的高樓淹沒,然而就是在這幢房子里,成就了鄔達克現(xiàn)代新風格建筑風格的轉變,完成了他一生約40%的設計作品。</p><p class="ql-block"> 這里也是鄔達克在上海第三次為自己設計的房屋,并在此居住了7年。</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2 番禺路的地籍圖</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3 鄔達克的設計圖(他用了自己事務所的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 鄔達克當時設計的都鐸復興式住宅,有著碩大的花園。在當年哥倫比亞路剛剛開發(fā)時,周邊沒有高樓大廈,一片平坦曠野。這才是英國鄉(xiāng)村別墅應有的氛圍和情趣。</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4 建筑與圖紙的關系</span></h5><h5> 右側半透明的房子是后來的主人加建的↓<span style="font-size: 14px;">?</span></h5> <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6月舉辦的“鄔達克年”活動的一次演講中,意大利學者盧卡·彭切里尼(Luca Poncellini)說,鄔達克將番禺路的自宅設計成英國都鐸復興式是為了滿足妻子的“個人愛好”。</p><p class="ql-block"> 都鐸復興是對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的社會趨勢采取抗拒的態(tài)度,并從更為古遠的中世紀都鐸王朝時期的農舍汲取靈感,通過對一些細部特征的重新塑造,這種風格呈現(xiàn)出一種古樸、愜意的味道來,給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的憧憬。顯然,作為漂泊異鄉(xiāng)、事業(yè)家庭有成的;一向將業(yè)主的喜好放在首位且設計作品風格多樣化的鄔達克來說,不會抗拒大工業(yè)的趨勢,也不會是對自身設計哲理的表達。然而,這種“田園牧歌”式居住環(huán)境,除了“迎合妻子的愛好”外,是否可看出他對繁雜的工作、事務的另一種態(tài)度呢?</p> <h5>圖3.05 鄔達克番禺路舊居的外形↓</h5>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這整個充滿鄉(xiāng)村風味的別墅,并不是他原先的初衷。在建造這幢別墅之前,鄔達克還為自己設計過兩處住宅。</p> <p class="ql-block"> 1922年6月1日,29歲的拉斯洛·鄔達克與旅滬德國富商的女兒吉塞拉·梅爾結婚后,在其岳父的資助下,設計和興建了自己的第一棟房子,它位于呂西納路17號(17 Lucerne Rd 今利西路)。其設計融合了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的風格。他的事業(yè)也隨著他的新婚開始漸漸進入了全盛期。</p><p class="ql-block"> 1924年12月1日,31歲的鄔達克在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內開辦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開辦經費來自其父親老鄔杰茨的部分遺產和從親戚處的借款等,其中最大的一筆來自其岳父的五年期、7萬銀元的借款。</p><p class="ql-block"> 在呂西納路17號這段時間,三個孩子相繼出生。還在1926—1928年間連續(xù)三個夏天去法國、西班牙、瑞士、德國和匈牙利游歷避暑(他的小女兒阿萊莎就是在德國慕尼黑降生的);1929年2月至5月間,鄔達克赴美旅行,從紐約一直到舊金山。</p><p class="ql-block"> 這幢鄔達克為自己設計和興建的第一棟房子大坡屋頂,中間半個八角形向前凸出,一層拱形連廊,二樓兩側則是內廊。有著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的雙重風格。房屋南面一片大花園,整個住宅占地約4000 平米。</p>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6 鄔達克在上海為自己設計的第一套住宅</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圖3.07 鄔達克第一套住宅的其它照片</span>↓</h5>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套住宅在呂納西路17號。但根據(jù)1947年版《老上海百業(yè)指南》中沒有找到呂西納路,也沒有利西路。但是在江蘇路和正中西路(即今延安西路)附近有一條沒有名稱的斷頭小路,從位置上看,應該就是呂西納路。而且在路口找到的一處花園住宅,其建筑與鄔達克繪制的圖紙類似,總平面也有些吻合。因此估計這里有可能就是鄔達克第一處自宅。</p> <p class="ql-block"> 或許是自己事業(yè)有了發(fā)展,不想留在由岳父資助而建的房子里;或許是兒女漸大,需要一個更大的獨立空間,也可能因為哥倫比亞住宅圈的設計,可以從地產商普益地產公司手中買到較便宜的“內部地價”。鄔達克從1929年開始設計和建造位于哥倫比亞路22號(今番禺路60號)的第二幢住宅。</p><p class="ql-block"> 第二幢房子相比起第一幢房子,有更明顯的多建筑特色的揉和。建筑本體有著明顯的西班牙特點:緩坡短檐的屋頂鋪蓋著磚紅色的筒瓦,米黃色魚鱗粉刷墻。門廊包括室內過廊用了哥特式的尖拱。落地長窗半圓的上半部卻增加了明顯的巴洛克風格的貝殼狀花飾。二樓中間圓拱落地窗間運用了鼓形的塔斯干柱。庭院又是中式的庭院??吹贸觯鳛橐粋€吸收了多種文化熏陶的建筑師,在為營造自己的愛巢時是如何盡情地發(fā)揮自己所愛。</p><p class="ql-block"> 從這幢房屋的建筑平面圖可以看出,一樓是客廳、餐廳、廚房和較大的書房兼工作室,二樓除了起居室和自己的臥室外,為三個孩子每人設計了一個房間,靠自己臥室最近的、有單獨衛(wèi)生間的估計是準備給小女兒阿萊莎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建造沐恩堂出現(xiàn)了波折,不得不請當時的行政院長孫科出面為他解困。出于感恩,鄔達克便將這原來為自己準備的整個宅院低價轉讓給了孫科。這樣他在該房屋的斜對面重新購地建房,這才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番禺路129號、這幢與呂西納路規(guī)模相仿的英式鄉(xiāng)村別墅。</p> <h5>圖3.11 鄔達克設計第二套住宅后來成了“孫科別墅”↓</h5> 鄔達克在上海三次為自己設計、建造了宅院。<br> 鄔達克的三處住宅都是在當時法租界越界筑路的上海西段,這是否與當時的形勢和地產商有關呢? <h5>圖3.12 “實錄叢書”中的關于三處自宅的頁面↓</h5> 寫到這里對于每篇來說似乎已經夠長了,此書還有后半部分:即修繕過程和完成后的照片。當然由于“鄔達克紀念館”開放十年來,參觀過的人也不少了,許多照片都已見過了。但是,一些修繕前的樣子,和修繕中有些物件并不是按原樣修復的,甚至是“想象”出來的。以及為了“更加好看、協(xié)調”加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展現(xiàn)和說明一下的。<div> 所以就繼續(xù)寫個續(xù)篇吧……<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1erqt1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續(xù)篇此處鏈接</a><br></div><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