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文亮</p> <p class="ql-block"> 瓢舀井,位于南京市浦口區(qū)泰馮路(也稱馮泰路)上。泰馮路是解放后筑起的一條由浦口通往六合彎彎曲曲,南北走向的其中一段(泰山新村至沿江鎮(zhèn)馮墻村)。該條公路只允兩車相匯,穿越多個村莊,處于寧六高速公路的東邊,如今這條通往六合的老舊公路只存有部分,有的路段已廢棄或被替代。</p><p class="ql-block"> 原先靠近泰山新村的西北部有許多山丘,泰馮路是在兩山丘間開筑延伸的一條公路。瓢舀井就在兩山狹長的北坡道旁,緊貼公路的東側(cè)。</p> <p class="ql-block"> 瓢舀井的井欄離地面大約一尺多高,井口大約水桶般粗細(xì)。由于井的水位高,離井欄近,人彎下身子用瓢即可舀到井水,故而稱之為瓢舀井(過去人們把老的葫蘆縱面剖開,除去內(nèi)瓤即是葫蘆瓢,先人把它當(dāng)作舀水的工具)。瓢舀井距離泰山新村(地鐵3號線泰馮路站)不遠(yuǎn),隸屬浦口區(qū)沿江鎮(zhèn)趙窯村。而今趙窯及鄰村湯莊等早被拆遷,周邊的多個山丘已不復(fù)存在,被幢幢高樓替代。</p><p class="ql-block"> 瓢舀井是有著歷史悠久的一口井。我們這輩及上輩的人每每回憶過往,時常會提起它。目前此井狀況,我不十分清楚。也許,當(dāng)?shù)氐拇迕褚驇资昵帮嬌狭俗詠硭辉僖烙镁?,瓢舀井可能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被廢棄;也許被當(dāng)?shù)卣鳛槲奈锉4嫦聛怼?lt;/p> <p class="ql-block"> 有關(guān)瓢舀井,傳說楚漢相爭時期,項(xiàng)羽和劉邦爭天下,項(xiàng)羽吃了敗仗,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追趕。項(xiàng)羽從卸甲甸(現(xiàn)在的江北新區(q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xué)旁)向西南逃至寶塔山(現(xiàn)在的泰山新村旁)一帶,只見四面山巒,不見水塘,兵馬口渴難忍。此值午時,楚王跳下戰(zhàn)馬,脫口說出:“難道天要亡我”,隨手將長戟猛地往地下一插,就勢癱坐在土墩上。</p><p class="ql-block"> 不一會兒,他的烏龍駒發(fā)出低沉的叫聲并向插戟的地方掙脫。項(xiàng)羽一看插戟地方竟然有水浸出,上前拔出長戟,只見一股清泉涌了上來。項(xiàng)羽大喜,隨即招呼兵馬飲水,之后有了精神,甩開了追兵往江浦方向而去。自清泉涌出之后,山里有了人煙,開筑了這口瓢舀井。</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瓢舀井的由來,除傳說之外,還有另一版本,我孩兒時曾聽大人們說起。說的是在東漢末年,兵荒馬亂,遠(yuǎn)在外鄉(xiāng)的趙姓堂兄弟兩家婦夫,帶著孩兒逃難來此山間落腳。他們在山間開挖窯洞,居住下來,并在山丘較平坦處墾荒種地。</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山間野獸較多,特別是狼、獾、野豬、野兔等白晝出沒,嚴(yán)重干擾他們的種植和生存。莊稼時常被啃食、糟蹋,還將傷及家禽、家畜等。無奈之下,兩家人開墾種植的同時,堂兄弟倆還得自制或購置獵具。獵取些野獸,以此減少其數(shù)量,保護(hù)家人及莊稼;所獵取動物的皮毛和肉類也可輔助和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親密無間的兩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勉強(qiáng)度日。不過,偶爾也有過不去的時候,落腳不幾年遇上了大旱。炎熱的夏日,山間許多雜草樹木已干枯,莊稼地里幾乎顆粒無收。他們只得采摘野果,挖些葛根來充饑。與此同時,堂兄弟倆拿起獵具滿山丘地轉(zhuǎn)悠,射獵幾只狍子、野豬、山雞之類來維持生機(jī)。</p><p class="ql-block"> 一日,兩人狩獵回返,精疲力盡,又饑又渴,坐在山嶺高坡休息時,只見前方山腰處一塊綠蔭茂盛。兩人近前查看,原來是一叢有著特殊氣味的艾蒿。</p> <p class="ql-block"> 他倆有些納悶,周邊草葉都已干枯,唯有這艾草生長的又高又密,難不成這艾草不怕火熱,有著先天之氣的不滅之身。堂兄弟倆靠近艾蒿時,感覺清涼,加之艾草的特殊醒腦的氣味,于是干渴疲乏頓消。</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個有著靈氣的地方,堂兄弟倆動手在此處搭起了乘涼的蔭棚。由于這里沒有蚊蟲叮咬(艾草的氣味具有驅(qū)蚊蟲的作用),有著清涼之感,他倆每次狩獵歸來,路過此處時,都要來蔭棚落腳閑聊(休息)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 突然有天在此閑聊之時,堂兄弟倆產(chǎn)生了把家搬到這里來的念頭。因?yàn)樗麄冏〉母G洞不透風(fēng)(即空氣不流通),空氣污濁;還時常遭受蚊蟲的叮咬。他們所住的窯洞離此處雖然隔著一個山丘,不過那里在山凹處有個積水小池塘,家搬了過來只是取水太遠(yuǎn),用水很不方便。兩人心想:“這里若是有個水塘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兩人相互對視一會兒,靈機(jī)一動:“我們?yōu)槭裁床辉谶@里開挖個水塘,讓雨水匯聚,這樣不就有了生活用水”。故而他倆當(dāng)即打算在兩山腰間筑起一條土壩用來攔截雨水,在其下方開墾田地種糧。</p> <p class="ql-block"> 計(jì)劃好后,他倆從艾草茂盛處施工,那知下挖不到一米,發(fā)現(xiàn)土壤濕潤,再往下挖時,有水滴滲出。看此情景,二人繼續(xù)下挖,不曾想挖到了地下的水脈(山泉),地下水一滴滴的從土壤里滲了出來。這下可把堂兄弟倆樂翻了天,當(dāng)即改變了原來的主意,決定在此打出一口井來。之后,他們從山外運(yùn)來了磚石,請石匠做了個稍小些的井欄(便于運(yùn)進(jìn)山來)。兩兄弟僅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就把一口井開筑好了。</p><p class="ql-block"> 他倆看著這口井的水位距離井欄僅有一米多,為了省去用繩子拴住吊桶打水的過程,就把井周圍的土挪開,將井欄降低。這樣由于地面降低,伸手就可用瓢向井里直接舀水了。堂兄弟倆還給此井起了個美名一一瓢舀井。(后來因受“兒”話音的影響,有人將瓢舀井中間的“舀”省略,改稱為瓢兒井)。</p> <p class="ql-block"> 有了水源,堂兄弟兩家人就在附近建起了土木結(jié)構(gòu)的茅草房。并且在房前屋后開出了一片山地,栽上果樹,種植些蔬菜及旱作物…… 就這樣他們由起初住窯洞改為住草房,依井久居下來。</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口的繁衍、流動與交往,莊戶人家逐漸增多。到了解放之初,以趙姓為主的趙窯村(“趙窯村”也因趙氏兩兄弟當(dāng)初住窯洞起家而得名),已有了二十多戶人家,在那漫長的歲月里,瓢舀井一直承載著村里人飲用水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瓢舀井地處山腰,井深只有4~5米,井水主要來源于山丘表面雨水下滲匯聚的山泉。按理瓢舀井應(yīng)在一年四季中,特別是遇到干旱或水澇的年份,井的水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而瓢舀井的水位雖然有一定的變化,可是變化總是在一個較小的區(qū)間內(nèi)。</p><p class="ql-block"> 年遇大旱,水位略有回落,井水依然可以伸手用瓢舀水;雨水再多,水位略有上升,但也未曾溢出井欄,當(dāng)?shù)卮迕穸加H眼目睹著井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遠(yuǎn)近聞名的瓢舀井,在村戶人家還沒飲用上自來水的年代,發(fā)揮了它應(yīng)有的作用。瓢舀井的水清澈甘甜,據(jù)說用他煮出來的米飯噴噴香。村上從老人到孩兒對此井有著特殊的情感,非常愛惜這口井。</p><p class="ql-block"> 村民們在使用井水時,互相謙讓。淘米洗菜、洗衣服時都遠(yuǎn)離井口,洗下的臟水都在斜坡的下方倒棄,省怕臟水滲入井里。前來擔(dān)水的村民從不爭搶,還會主動拿瓢幫助舀水。平日里,那家若遇到難處,大家也都能伸出援手。可謂鄰里眾鄉(xiāng)親,共用瓢舀井,大家互幫襯,擁有一份情。</p> <p class="ql-block"> 回憶過往,我及周邊的一些人每當(dāng)路過此井,都會不由自主的近前俯下身子兩腿彎曲或下跪,將手伸入井中。夠著那四季恒溫的井水,冬暖夏涼的手感,最是讓人神情氣爽。時兒我等還會雙手捧出井水喝上幾口,純凈清新,潤喉入胃,好似甘露,解渴舒心。至今每當(dāng)提起瓢舀井,那股清泉浸潤的感覺以及那里的人文依然留存在我等一代人的腦海中。</p><p class="ql-block"> 天賜人間地下泉,一眼甘甜潤村民。世代伴隨情難斷,瓢舀古井傳美名!讓人們惦記的瓢舀井,它滋潤了趙氏家族,也滋潤了趙窯村的一代又一代人。吃著瓢舀井水,姑娘長得靈秀,小伙身強(qiáng)體壯,人人心如明鏡,個個聰明睿智。清澈的瓢舀井水曾經(jīng)潤澤了田地,養(yǎng)育著一方人,吃著井水長大的人們無不對它懷有一份依戀難舍的情……</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4年2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