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長江,古稱"江″、"大江″,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全長6300余千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東部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峰,穿越我國西南、中部、東部,流經(jīng)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qū)、市,在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流經(jīng)我國五分之一的陸地,流域生態(tài)類型多樣,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中國郵政于2014年9月13日發(fā)行特種郵票《長江》一套九枚。</p> <p class="ql-block">郵票一《大江東西》,郵票包涵了格拉丹東雪山、虎跳峽、長江第一灣三大元素。</p> <p class="ql-block">長江的源頭沱沱河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冰峰西南側(cè)的姜根迪如冰川。</p><p class="ql-block">格拉丹東雪山海拔6621米,在它的東面山腳下有一個面積800平方千米的冰塔群,被稱為"崗加巴巧(意為百雪圣燈)。冰塔林中冰塔形狀各異,猶如精工細(xì)琢的水晶塔,高聳林立在山腳下的地平線上。塔身通過陽光照射,閃動著五顏六色的光柱,縱橫交錯,整個冰塔林便成了彩虹世界。一座座高聳直立的冰塔,塔頂隨風(fēng)傳出悅耳的淡淡的鈴聲。有的冰塔?部,經(jīng)過融化形成了許多干凈而舒適的冰屋,門前掛著許多細(xì)長的冰柱構(gòu)成的簾子,步入其中,稍坐片刻,就有一種溫暖如春的感覺。如此千姿百態(tài)、光彩奪目的冰塔林,無疑是大自然千百年間塑造的冰雕,屬于造物主的工藝品,可稱得上舉世無雙。</p> <p class="ql-block">虎跳峽位于云南省玉龍縣納西族自治縣(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龍蟠鄉(xiāng)東北,距縣城60千米,在金沙江長游,全長18千米,東面為玉龍雪山,,西面為迪頭的哈巴雪山,峽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⑻鴯{以"險″聞名天下,峽谷分為上、中、下三段,共有</p><p class="ql-block">18處險灘,江面最窄處僅30米,相傳猛虎過江,在江中石頭上一點,便凌空飛越而過,故名虎跳峽。峽內(nèi)礁石林立,高達(dá)10米的跌坎有7處,瀑布有10條,江水被玉龍、哈巴兩大雪山挾持,江流湍急,與礁石沖擊,浪涌飛濺,聲振如雷。</p> <p class="ql-block">長江第一灣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縣城南部的沙松碧村與麗江石鼓鎮(zhèn)之間,海拔</p><p class="ql-block">1850米。</p><p class="ql-block">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在巴塘縣境內(nèi)進(jìn)入云南,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中穿行,到了香格里拉沙松碧村,突然來了一個100多度的急轉(zhuǎn)彎,轉(zhuǎn)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形大彎。"江流到此成逆轉(zhuǎn),奔入中原壯大觀",人們稱這一奇觀為"長江第一灣"。</p><p class="ql-block">長江在沙松碧村一帶水勢寬衍,兩岸綠柳依依,這里是觀賞長江第一灣落日的最好處所。登臨沙松碧村后的小山,長江第一灣盡收眼底,夕陽下江西金光耀眼,斑斕無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周山頭一片金黃,觀者也被籠罩在金光之中,漁舟往來于青江之上,魚網(wǎng)撒處,金珠飛濺,景色奇美。</p> <p class="ql-block">郵票二《山水重慶》,郵票包涵的元素有重慶市、渝中半島。</p> <p class="ql-block">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古稱為"渝州″。在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在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封為恭王,二月即即帝位為宋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重慶位于我國內(nèi)地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qū)。于1997年6月18日經(jīng)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zhǔn)成為我國第四個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shè)與發(fā)展的新紀(jì)元。重慶幅員遼闊,面積8240平方千米,為京、津、滬三直轄市面積總和的2.4倍,主城區(qū)面積64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在重慶北、東、南三面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huán)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有"山城"之稱。流經(jīng)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等。長江干流自西橫貫全境,流程達(dá)665千米,貫穿巫山三個背脊,形成著名的巫峽、瞿塘峽、西陵峽(西陵峽在湖北省境內(nèi)),即舉丗聞名的"長江三峽″。</p><p class="ql-block">嘉陵江于渝中區(qū)匯入長江,烏江于涪陵區(qū)匯入長江。</p> <p class="ql-block">渝中半島位于重慶市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狹長半島形陸地,全境都在渝中區(qū),故稱"渝中半島″,為重慶市政府駐地,是重慶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區(qū)域內(nèi)建筑鱗次櫛比,道路隨地形蜿蜒穿行于高樓綠樹之間,車流擁擠;入夜燈火輝煌,五光十色,各色燈飾令人目不暇接,如臨仙境,聞名遐邇的重慶夜景的主體就在渝中區(qū)。在重慶南岸區(qū)的一棵樹觀景臺和虎頭巖觀景臺是觀賞渝中半島夜景的絕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郵票三《三峽奇觀》包涵了白帝城、巫峽、瞿塘峽三元素。</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位于重慶市奉節(jié)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jié)市東的白帝山上,是三峽著名的游覽勝地。原各"子陽城",后為西漢末年割據(jù)蜀地的公孫述改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將名改為"白帝城"。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曾登臨白帝城,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有"詩城"的美譽。</p><p class="ql-block">由于公孫述非正統(tǒng)而是僭越,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改祀江神、土神和馬援,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和諸葛亮,名"正義祠",以后又添供關(guān)羽、張飛像,遂形成白帝廟內(nèi)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巴東三峽巫峽長"。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0千米,有大峽之稱。巫峽綺麗幽深,以俊秀著稱天下,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巒疊嶂,云騰霧繞,江流曲折,百轉(zhuǎn)千回。舟行其間,宛若進(jìn)入奇麗的畫廊,充滿了詩情畫意又驚險刺激,"萬峰磅礴一江通,鎖玥荊襄氣勢雄"是其真實寫。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舟行峽中,時而大山當(dāng)前,石塞疑無路;忽又峰回路轉(zhuǎn),方開別有天。巫峽猶如一條迂回曲折的過道,兩岸群峰各有特色,"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屏列于巫峽南北的十二峰極為壯觀,其中又以神女峰最為清麗,古往今來的游人莫不被巫峽的迷人景色而陶醉。</p> <p class="ql-block">瞿塘峽西起奉節(jié)縣的白帝山,東迄巫山縣的大溪鄉(xiāng),全長8千米是長江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谷,卻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峽。瞿塘峽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大江在懸崖絕壁中兇涌奔流,自古有"險莫若劍關(guān),雄莫若夔門″之譽,有"西接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之勢。瞿塘峽在三段峽谷中是最短、最狹、最險,氣勢和景色也最為雄奇壯觀,其"雄"首先是山勢之雄,進(jìn)入峽谷,但見兩岸險峰上懸下削,如刀劈斧削而成,山似拔地起,峰欲刺破天,峽中主峰高達(dá)1500米;峽中河道狹窄,河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50米,這使兩岸峭壁相逼甚近,仰視碧空,云天一線,更增加了幾分雄氣。峽谷西端的夔門尤為雄奇,兩岸若門,呈欲閉未閉之狀,堪稱天下雄關(guān),"鎖全川之水,控巴蜀咽喉″。</p> <p class="ql-block">郵票四《楚湘臨江》包涵了武漢長江大橋、三峽大壩、黃鶴樓、洞庭湖諸元素。</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漢市武昌蛇山與漢陽龜山之間的江面上,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復(fù)線鐵路、公路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是武漢市的標(biāo)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lián)當(dāng)年援華156項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動工,于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1670米,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巨輪。8個橋墩除第七墩外,都采用"大型管柱打孔法″,這是我國首創(chuàng)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jī)智和精湛的工藝。</p><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qū)⑽錆h三鎮(zhèn)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jìn)了武漢的發(fā)展,同時大橋連接起我國南北鐵路大動脈,串起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形成了完整的京廣鐵路,對促進(jìn)我國國民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峽大壩位于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nèi)的三斗坪。大壩包括主體建筑物工程和導(dǎo)流工程兩部分,于1994年12月14日動工,2009年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埧頂總長3035米,埧頂高程</p><p class="ql-block">185米,總庫容量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億立方米,能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臺發(fā)電機(jī)組的兩個電站,年均發(fā)電量849億千瓦小時。航運能力從原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dá)重慶。</p><p class="ql-block">三峽大埧建成后,形成一個長達(dá)600千米的巨形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p> <p class="ql-block">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說,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p><p class="ql-block">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有</p><p class="ql-block">1800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為"巴陵城樓′,中唐時巴陵城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自然改稱為岳陽樓。北宋時范仲淹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紛紛在此登覽勝景,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shù)大師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岳陽樓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被反復(fù)描摹、久寫不衰的主題。</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岳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光緒6年(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建筑藝術(shù)價值無與倫比。</p><p class="ql-block">登臨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洞庭湖古稱云夢澤、九江、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xiāng)、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diào)弦四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p><p class="ql-block">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號稱"八百里洞庭",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diào)蓄湖泊,具有強(qiáng)大的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shù)次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zhèn)得以安全渡汛。</p><p class="ql-block">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源地之一,湖區(qū)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洞庭湖也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是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chǎn)和養(yǎng)殖基地。</p> <p class="ql-block">郵票五《廬山》,郵票以江西省的廬山為主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廬山古稱匡山、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依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p><p class="ql-block">25千米,東西長約20千米,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p><p class="ql-block">1474米,云中山城牯嶺鎮(zhèn)海拔1167米。</p> <p class="ql-block">廬山綿延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fēng),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廬山云霧繚繞,群山間散布著崗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fā)育裂隙,形成許多急流飛瀑,廬山有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dá)155米。</p> <p class="ql-block">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李白稱之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具有極高的科學(xué)價值和旅游價值。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四大避暑勝地。</p> <p class="ql-block">郵票六《黃山》郵票以安徽省的黃山為主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黃山古稱黟山,唐天寶六年唐明皇依據(jù)軒轅皇帝在黟山煉丹羽化升天的傳說,敕改黟山為黃山。</p><p class="ql-block">黃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境內(nèi),南北長約</p><p class="ql-block">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核心景區(qū)面積約160平方千米,主體以花崗巖構(gòu)成。世謂黃山有72峰,或崔嵬雄渾,或峻峭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中心問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最高峰為蓮花峰,海拔</p><p class="ql-block">1864米。</p><p class="ql-block">黃山兼國內(nèi)各大名山之長,為歷代文人、游客所推崇。明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說過"薄海內(nèi)外之名山,無如安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p><p class="ql-block">黃山風(fēng)景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著名,號稱黃山四絕。黃山之松蒼郁虬枝,堅毅挺拔;黃山之石,各具奇形,惟妙惟肖;黃山之云波騰翻滾,浩渺如海;黃山之泉終年噴涌,如瓊漿玉液。</p><p class="ql-block">黃山除松、石、云、泉四絕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廿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山松樹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上,扎根于巨巖裂隙,是由黃山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變體。黃山十大名松為:迎客松、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團(tuán)松、黑虎松、臥龍松、麒麟松、連理松、豎琴松。</p> <p class="ql-block">黃山怪石形態(tài)各異,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可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黃山幾乎每座山峰都有怪石,己被命名的怪石有90多處,著名的有夢筆生花、仙人指路、老僧采藥、猴子觀海、蘇武牧羊、飛來石等。</p> <p class="ql-block">黃山自古是云霧之鄉(xiāng),其瑰麗宏偉的"云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賞,尤以冬季為最。以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當(dāng)云海經(jīng)過北海雙剪峰時,經(jīng)過兩側(cè)山峰的約束,從兩峰之間流出而問下傾瀉,是黃山一大奇觀。</p><p class="ql-block">黃山溫泉源出海拔854米的紫云峰下,水質(zhì)以重碳酸鹽為主,可飲可浴,每天出水約400噸左右,常年不息。溫度在攝氏42度左右,屬于高山溫泉。</p> <p class="ql-block">郵票七《金陵春曉》內(nèi)涵南京、南京長江大橋、紫金山天文臺三元素。</p> <p class="ql-block">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位于長江下游中部富庶之地,江蘇省西南部,是江蘇省省會城市,也是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發(fā)展的重要門戶城市。是連接華北、華東、華中的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國家東部地區(qū)鐵路交通樞紐中心,國家四縱四橫鐵路格局中南北、東西干線的重要交匯點。</p><p class="ql-block">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活動。南京有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500年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歷史上長期是中國南方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自古以來自京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xué)"之美譽,明清兩代的狀元一半出自南京的江南貢院。</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的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長江穿城而過,沿江岸線達(dá)200千米。紫金山風(fēng)景絕佳,幕府山氣勢雄偉,石城虎踞,鐘山龍盤。秦淮河、金川河縈繞其間,玄武湖、莫愁湖點綴城市,使南京成為我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聯(lián)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將獲得城市。</p><p class="ql-block">南京的氣候,春秋短而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季各有特色,皆宜旅游,有"春游牛首煙崗,夏賞鐘阜晴云,秋登棲霞勝景,冬觀石城霽雪"之說。</p> <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選址在南京西北的下關(guān)和浦口間,是長江上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我國自行設(shè)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雙線鐵路公路兩用橋,是我國橋梁工程中的一大創(chuàng)舉,標(biāo)志著我國橋梁建設(shè)的一個飛躍。</p><p class="ql-block">長江大橋上層為公路橋,橋長4589米,雙向四車道,兩側(cè)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長6772米,寬14米。正橋1577米,9墩10孔,最高橋墩從基出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400平方米。正橋橋孔跨度160米,橋下可通行萬噸巨輪。</p><p class="ql-block">公路橋的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達(dá)70米的橋頭堡,堡內(nèi)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臺。堡前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大型工農(nóng)兵塑像。公路橋兩邊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南堡下是風(fēng)景秀麗的公園。一到晚上,橋墩上540盞金屬鹵素?zé)魺舭呀嬲盏萌缤讜?;橋欄?048盞泛光燈齊放,加上公路橋上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28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p><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主要工程江心橋墩自1960年9月動工,因國家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后又受到十年動亂影響,工期長達(dá)8年,于1968年12月29日正式竣工通車。</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臺坐落在南京鐘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紫金山第三峰頂,海拔267米,占地700平方米。紫金山天文臺前身是我國成立于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科學(xué)院天文研究所,總部觀察站建于1943年,是我國第一座自己設(shè)計建造的融東、西方特征的現(xiàn)代天文臺,其精良的設(shè)備和人才薈萃,曾猶"東亞第一臺"的美稱。</p><p class="ql-block">中國科學(xué)院紫金山天文臺,簡稱"紫臺。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紫金山天文臺的建立標(biāo)志著我國現(xiàn)代天文學(xué)與研究的開始,我國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的許多分支學(xué)科和天文臺站大多數(shù)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于其在我國現(xiàn)代天文學(xué)事業(yè)建立與發(fā)展中的特殊貢獻(xiàn),紫金山天文臺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的搖籃"。</p><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臺在青海、江蘇、山東、黑龍江、云南等地設(shè)有觀察站。</p><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臺不僅是我國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的搖籃,還聚集著我國古代天文學(xué)的輝煌成果,臺內(nèi)保存了明、清時代復(fù)制的古天文儀器件:渾儀,又稱渾天儀,是測量天體位置和運行的儀器,主體由三重銅圓環(huán)組成,由四龍柱支撐,通高3.1米,底邊4.9Ⅹ4.7米;簡儀是由元代天文學(xué)家郭守敬所創(chuàng)制,是渾天儀的改進(jìn)版,較渾天儀簡便易行而得名,通高2.65米,底邊4.4Ⅹ4.3米;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觀天儀,由一臥圭和一立表組成,通高3.65米;天體儀古稱渾象或渾天象,今稱天球儀,用于演示日、月、五星等天體運行的情況。這些天文學(xué)文物現(xiàn)在紫金山天文臺的天文博物館內(nèi)向公眾展示。</p><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臺配置多架光學(xué)望遠(yuǎn)鏡和觀測太陽的射電望遠(yuǎn)鏡。由于20世紀(jì)80年代開始,南京城夜問燈光形成的光污染嚴(yán)重,使紫金山天文臺難以持續(xù)觀測,所以在原址上改建為天文科普基地問民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郵票八《江畔水鄉(xiāng)》,郵票包涵了南通狼山、蘇通大橋、蘇州滄浪亭、蘇州虎丘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狼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黃泥山、馬鞍山、劍山和軍山組成,通稱五山,狼山居中,海拔107米,竣拔挺秀,山中文物古跡眾多,其余四山拱衛(wèi)四周。相傳狼山曾有白狼據(jù)其上,又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為瑯山,又因山中巖石大多呈紫色,故后人稱之為紫瑯山,南通市也因此而獲"紫瑯"別稱。</p><p class="ql-block">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故狼山與長江山水相依。自唐至清,在狼山陸繼興建了廟宇殿塔,總名廣教寺。廣教寺建于唐總章年間</p><p class="ql-block">(668~670年),迄今已有千多年歷史,殿宇雄麗,氣勢恢宏,寺以"龍"形布局:山下金剛門為"龍口",兩側(cè)大悲殿、輪藏為"龍角",法乳堂為"龍頭",葵竹山房、三仙柯等為"龍爪",支云塔為"龍尾"。廣教寺因祀奉"大勢至菩薩″而使狼山為大勢至菩薩道場,列為佛教八小名山之首。</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天主教在狼山北麓建教堂,名為"狼山露得圣母堂",1930年羅馬教廷幾次下詔書頒賜"全大赦″,使狼山列入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在遠(yuǎn)東地區(qū)都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蘇通大橋全稱江蘇蘇通長江公路橋,位于江蘇省東部的南通市和蘇州的常熟市之間,是沈陽~??诟咚俟房缭介L江的重要樞紐,也是江蘇省公路骨架網(wǎng)"縱一″贛榆~吳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于</p><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27日開工建設(shè),2008年6月</p><p class="ql-block">30日正式通車。</p><p class="ql-block">蘇通大橋位于距長江入???08千米處,起于通啟高速公路的小?;ネ⒔?,終于蘇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橋梁全長32.4千米,由跨江大橋工程和南、北岸接線工程三部分組成,其中主橋、專用航道橋和南北引橋組成的跨江大橋長約8146米,北接線長約15.1千米,南接線長約9.2千米。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biāo)準(zhǔn),南北接線設(shè)計速度為</p><p class="ql-block">120千米/小時,跨江大橋設(shè)計速度為</p><p class="ql-block">100千米/小時,通航凈空高度為62米,寬891米,可滿足5萬噸級集裝箱貨輪和4.8萬噸級船隊通航需要。</p><p class="ql-block">蘇通大橋創(chuàng)造了2008年最大主跨(1088米)、最深塔基(主橋墩基礎(chǔ)由131根約</p><p class="ql-block">120米長,直經(jīng)2.5~2.8米的群樁組成)、最高橋塔(300.4米)、最長拉索(577米)、四項橋梁"世界之最",實現(xiàn)了世界斜拉橋的"千米跨越′。</p> <p class="ql-block">滄浪亭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滄浪街3號,始為北宋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是蘇州最古老的名園。未進(jìn)園門,己是綠水環(huán)回,垂柳迎風(fēng)。憑欄依岸,臨水山石嶙峋,復(fù)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nèi)外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nèi)以山為主,山上古木參天,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藏在山頂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園內(nèi)最大的建筑物,墻上懸有三塊宋碑刻拓片,分別為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圖);五百名賢祠中嵌有與蘇州歷史有關(guān)的五百名人物平雕石像,為請代名家顧汀舟所刻。園中兩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蘇州風(fēng)光。</p><p class="ql-block">滄浪亭以清幽古樸見長,融園內(nèi)外景為一體。園外水面廣闊,自西向東環(huán)繞園周一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時見魚戲蓮葉間,蓮花開時,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橋斜渡,橋頭有"滄浪勝跡″坊聳立,坊兩側(cè)沿池北岸,種植青柳碧桃,樹蔭下石凳成排,以供游客休息賞景。滄浪亭園林面積約16畝,布局以假山為中心,簡潔幽靜,落落大方。滄浪亭在假山東首最高處,亭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鳥獸及花樹圖案,建筑古撲,亭的結(jié)構(gòu)形式與整個園林氣氛非常協(xié)調(diào)。在假山與池水之間,隔有一條向內(nèi)凹曲的復(fù)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過漏窗花格,既溝通了內(nèi)山外水,也使池水、長廊、假山自然融為一體。滄浪亭花窗樣式繁多,據(jù)說有108式之多,分布在園內(nèi)各條走廊上,圖案花紋變化多端,構(gòu)作精巧,是蘇州園林花窗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虎丘位于江蘇省蘇州城西北郊,為蘇州西山之余脈,因周邊地形脫離西山山體,成為獨立的小山,山高僅34.3米,但古木參天,山小景多,《吳地記》載"虎丘山絕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享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p><p class="ql-block">虎丘其名,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名″;一說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蘇州虎丘是著各風(fēng)景肚地,已有二千五百余年悠久歷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必游之地,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標(biāo)志。</p><p class="ql-block">虎丘原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xiàn)的小島,歷經(jīng)滄海桑田變遷,最終從海中涌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丘,"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逅稳肃嵥夹さ脑娋湫蜗蟮氐莱隽嘶⑶鸬挠蓙?,所以虎丘的原名為海涌山?;⑶饍H占地三百余畝,山高也僅三十多米,卻絕巖聳壑,氣象萬千,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和劍池。</p><p class="ql-block">云巖寺塔又叫虎丘塔,現(xiàn)在殘高48米,為八角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七層磚塔,是江南唯一現(xiàn)存的始建于五代的多層建筑。腰樓、平座、勾欄等全用磚造,外檐斗拱用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F(xiàn)塔頂軸心己向東北傾斜約2.34米,據(jù)專家推測,因塔基巖在山坡上,填土層厚薄不一,所以塔未建成時己問東北方問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成為世界第二座斜塔。</p><p class="ql-block">劍池是崖壁下一窄如長劍的水池。相傳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并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其殉葬,故名劍池。劍池幽奇神秘,風(fēng)壑山泉,令人流連。</p> <p class="ql-block">郵票九《東流入?!?。郵票包涵陸家嘴、南浦大橋等元素</p> <p class="ql-block">據(jù)地方志載,迤邐而來的黃浦江在這里拐了個近90度的彎,留下了一片突出的沖積灘地,從浦江之西向?qū)Π短魍?,這一灘地就如一只巨大的金角獸伸出腦袋,張開嘴巴在這里飲水,又因這一灘地上明代大文學(xué)家陸深的舊居及陸氏祖瑩都建在此,故這一灘地被命名為陸家嘴。</p><p class="ql-block">陸家嘴位于浦東黃浦江畔,與上海外灘隔江相望,被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和上海市內(nèi)環(huán)線所環(huán)繞。1990年國務(wù)院宣布開發(fā)浦東,并在陸家嘴成立首個國家級金融貿(mào)易開發(fā)區(qū),整個金融貿(mào)易開發(fā)區(qū)總面積28平方千米,其中規(guī)劃開發(fā)地區(qū)6.8平方千米,按功能布局,區(qū)內(nèi)分為若干重點開發(fā)小區(qū):金融中心、竹園商貿(mào)區(qū)、行政文化中心、龍陽居住區(qū)等。陸家嘴匯集了東方明珠、環(huán)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等眾多地標(biāo)性建筑,還有100多座大廈已落成。每到夜晚,這些大廈燈火通明,璀璨迷人的夜景與黃浦江對面外灘相映成輝,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經(jīng)營人民幣的外資金融機(jī)構(gòu)必須在陸家嘴金融貿(mào)易區(qū)開設(shè)辦事處,己有如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等總多銀行在陸家嘴金融中心設(shè)立在華總部。陸家嘴金融中心己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也是業(yè)界的重要金融中心。</p> <p class="ql-block">南浦大橋是上海市區(qū)第二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于1988年12月15日開工,于</p><p class="ql-block">1991年11月19日正式通車。總長8346米,其中主橋長846米,為一跨過江的雙索面疊合梁結(jié)構(gòu)斜拉橋,兩岸各設(shè)一座</p><p class="ql-block">150米高的H型鋼筋混凝土主塔,橋梁兩側(cè)各以22對鋼索連接主梁橋面,呈扇形分布。主橋?qū)?0.35米,設(shè)置機(jī)動車道7條,其中浦東往浦西3條,浦西往浦東4條,機(jī)動車道兩側(cè)各設(shè)2米寬的觀光人行道。浦西引橋長3754米,以復(fù)曲線呈螺旋形、上下二環(huán)分層,分別銜接中山南路和陸家浜路;浦東引橋長3746米,采用復(fù)曲線呈長園形與浦東南路相連,并直通楊高路。南浦大橋設(shè)有觀光電梯,游人可乘電梯直達(dá)橋面觀光游覽。</p><p class="ql-block">大橋主塔的橫梁上有鄧小平題寫的橋各。南浦大橋是一座現(xiàn)代化橋梁,猶如一架橫臥的豎琴,橫跨在黃浦江上,其規(guī)模在當(dāng)時世界同類橋梁中位居第三。南浦大橋規(guī)模之宏偉、工藝之嚴(yán)格、技術(shù)之復(fù)雜、施工難度之高、建設(shè)圍期之短,是我國橋梁史上少有,在世界橋梁史上亦下多見。</p><p class="ql-block">南浦大橋在浦西陸家浜路至浦東新區(qū)南碼頭之間,是上海內(nèi)環(huán)線的重要樞紐,也是浦東開發(fā)的起飛工程。</p> <p class="ql-block">用一張浦東發(fā)展郵票的小型張作為這一集的歸結(jié)。郵票主圖為陸家嘴,郵票輔圖的右側(cè)即是南浦大橋。</p><p class="ql-block">《郵票上的中國》第一部《山河壯美(一)長江》到此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附記:</p><p class="ql-block">在1972年,北京市興建北京飯店,擬為飯店作巨幅壁畫作裝飾。經(jīng)討論認(rèn)為長江的激蕩、雄偉、開放和包容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本質(zhì),遂委托中央工藝美院的教師袁運甫作畫。袁運甫在1973年繪出了《長江萬里圖》60米長卷,后因故未被采用。2013年中國郵政決定發(fā)行特種郵票《長江》向國慶65周年獻(xiàn)禮,自然而然想到了袁運甫所作《長江萬里圖》。袁運甫和其子袁加又做了大量基礎(chǔ)工作,補(bǔ)充完善了40年來長江沿岸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進(jìn)行了再創(chuàng)作,將特種郵票《長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