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那年夏天我在塔林

貓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時間:2023.7.13-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塔林的日子很舒服,7月的氣候不冷不熱,微風拂面,陽光正好。漫步在塔林的街頭,細細品味。這里既有北歐的感覺,又有俄羅斯風情,骨子里透漏著一種混血的文化,這座城市既浪漫多元又現(xiàn)代古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林火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流,開放式的站臺就像過街通道,人們可自由來往。附近就是塔林備受歡迎位于Kalamaia居民區(qū)之間的波羅的海果醬市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波羅的海果醬市場(Balti jaa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又稱站前市場,該市場從1993年運營至今,琳瑯滿目的貨品和熙熙攘攘的買賣氛圍吸引了附近居民及眾多游客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個具有獨特氛圍的市場綜合體匯集了各種各樣的物品。其水果和蔬菜攤位、多種多樣的肉類和魚類、街頭美食、咖啡館和迷人的古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車厘子和草莓的價格比國內便宜,新鮮味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愛沙尼亞建筑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座博物館位于一座前儲鹽廠內,展出關于歷史悠久的愛沙尼亞建筑的永久展覽。在這里,您可以觀看塔林中心的比例模型和其他專注于各種建筑主題的臨時展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林維魯酒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維魯酒店(Hotel Viru),建于1972年,是塔林的第一個國際酒店。酒店共有23層,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所有人都以為它只有22層。在蘇維埃執(zhí)政時期,維魯Viru)酒店專門接待外國客人,被認為不存在的23樓是克格勃的辦公室,因此,克格勃(KGB)可以密切關注酒店里的每個人。今天,游客必須在導游帶領下才可參觀23樓的克格勃 (KGB)博物館,但一定要提前在viru.ee網上預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上飛機港-空中港口(Lennusada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該博物館始建于1916-1917年,位于水上飛機庫中,囊括愛沙尼亞的航運史。它擁有一艘全尺寸的20世紀30年代潛艇,一架水上飛機復制品和一系列船只,包括歐洲最大的蒸汽破冰船-大炮(SuurTO1)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上飛機港海岸停靠了很多輪船,如同魯朗帆船節(jié)一樣供游人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另一邊的海域岸邊聚集了很多人,原來這里在進行海上救援模擬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落水人員”被直升機救出水面的時刻,全場報以熱烈的鼓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這些攤位別以為可以吃上孜然羊肉烤串,烤的全都是豬肉雞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帕塔雷(Patarei)監(jiān)獄和海上堡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為彼得大帝海軍要塞的防御工事,始建于1840年。從1919年到2004年,帕塔雷建筑群被用作監(jiān)獄。5月至10月,在東翼可以欣賞展覽《監(jiān)獄共產主義》,該展覽展示了極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卡德里奧海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塔林卡德里奧區(qū)的海濱沙灘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沙灘細膩,視野開闊??ǖ吕飱W區(qū)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一直受到沙皇俄國上流社會的影響,卡德里奧區(qū)的街道就像獨特的建筑博物館,融合了不同世紀不同文化在一起。直到今天卡德里奧區(qū)也是塔林市內氣氛最華麗典雅的區(qū)域之一,同時還是塔林最受喜愛的居民區(qū)之一。愛沙尼亞的總統(tǒng)府和很多外國使館都在這里。在這眾多的建筑設施中,而最令卡德里奧區(qū)聞名遐邇的則是1718年為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家族建造的夏宮,一座巴洛克式庭園宮殿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路薩爾卡( Russalka)紀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紀念碑是一個高16米的青銅天使塑像,位于卡德里奧沙灘,在皮里塔 (Pirita)漫步長廊的起點。青銅天使雕像紀念俄國裝甲船路薩爾卡號 (Russalka)的沉沒。1893年,該船從塔林開往赫爾辛基的時候被風暴掀翻沉沒,其全部177名船員均沉到了海底而喪生。該Russalka雕塑由A. Adarson設計,這是愛沙尼亞一個古典藝術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路薩爾卡紀念碑面朝大海,背對著的一條路直達卡德里奧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卡德里奧 (Kadriorg)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卡德里奧公園位于塔林新城內,又叫葉卡捷琳堡公園,這個巴洛克風格的公園大約300年前由沙俄彼得大帝下令建立。公園還設有日式花園和愛沙尼亞最廣闊的杜鵑花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園里有很多這樣的排水渠道,也是彼得大帝時期修建的保留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卡特里奧 (Kadriorg)皇宮-藝術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座宏偉的北部巴洛克風格的皇宮是彼得大帝 (Peter the Great) 為其皇后凱瑟琳一世于1718年建造的,負責設計的是意大利建筑師尼科洛?米凱蒂 (NiccoloMichetti)?,F(xiàn)在它是愛沙尼亞藝術博物館的外國藝術收藏品的所在地,展示了數(shù)百幅繪畫、版面、雕塑和其他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卡德里奧公園是典型的歐式皇家園林,宮殿建筑群莊重大氣,色彩鮮明奪目,園內綠色植被茂盛,法式浪漫花園,設計感的噴泉,精美的雕塑……無不體現(xiàn)出皇家的高貴和奢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nt)小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卡德里奧皇宮快要建成的時候,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在這座簡陋的、17世紀風格小屋中度過了他對塔林的夏季訪問。該房屋于1806年作為博物館開放,因此成為塔林最古老的博物館。它展示了俄羅斯彼得一世和凱瑟琳一世在愛沙尼亞的日常生活中圍繞的獨特真實物品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說彼得大帝不喜歡居住大房間,所以這所故居面積不大,共有三層。地下一層之前是儲物室,現(xiàn)在有彼得家族人物塑像展廳及影視循環(huán)播放廳,一樓是前臺接待和小禮品展臺,二樓是彼得大帝起居室,餐廳,會客廳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1714年以來,彼得大帝夫婦在這所房子里住過幾次。這座17世紀的莊園是彼得大帝從一位市議員的遺孀那里購買的。俄羅斯沙皇還購買了鄰近的莊園,總面積達100公頃。1718年,沙皇在那塊士地上開始布置名為(Kadriorg)的宮殿和公園建筑群,以紀念他的妻子凱瑟琳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彼得大帝小屋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彼得大帝小屋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彼得大帝親筆手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愛沙尼亞大使館 鄰近卡德里奧公園西北處,使館樓后面就是卡德里奧公園。大門一側的展窗里全是中國各地風俗名勝宣傳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Kumu)藝術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既是愛沙尼亞的國家美術館,也是當代藝術中心,展示18至21世紀愛沙尼亞創(chuàng)作的作品。愛沙尼亞藝術博物館建立于1919年,旨在收集、保護和展出從中世紀至今的愛沙尼亞藝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庫木博物館已經發(fā)展成為由五個博物館組成的世界級博物館,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作為愛沙尼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從中世紀祭壇的裝飾品至當代藝術作品,館藏可達60000件。雖然博物館內也收藏有西歐和東歐的的歷史藝術品,但主要還是側重于愛沙尼亞藝術品的收藏和展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博物館列寧、斯大林時期展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種“社會主義”的畫報風格是不是似曾相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Kumu)藝術博物館建筑群外觀設計新穎,建材考究,石灰石和銅巧妙結合打造出這座有著獨特的曲線和構造的建筑。庫木藝術博物館被認為是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設計者是在1994年比賽中脫穎而出的芬蘭建筑師佩卡?瓦帕江(PekkaVapaavuori),建設工程從2003年至2006年,為期三年。庫木經過了近10年的設計和建造,于2006年開始運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庫木藝術博物館全景圖(來自網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9月在中國上映的美國影片《信條》中主角找畫的奧斯陸自由港取景在庫木藝術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林音樂節(jié)廣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是愛沙尼亞音樂節(jié)盛事的舉辦地,塔林音樂節(jié)廣場以戶外演出為主要目的,于1959年建成,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音樂盛會或活動,最富盛名的愛沙尼亞音樂節(jié)盛事每次都匯集了約3萬表演者和20萬觀眾參與。音樂會舞臺造型呈拋物線,背靠波羅的海,旁邊是一個42米高的歌詠光塔,每次慶典開始時都有點亮歌詠光塔的傳統(tǒng),歌詠盛典的圖片展覽布滿光塔的每一層,人們還可以登上頂層的觀光臺極目遠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1869年開始,愛沙尼亞人每五年便會在首都塔林舉行一次歌詠節(jié),在這個人口只有一百三十萬的國家里,這是一次全國性的盛會。用音樂表達民族獨立意識,這是塔林作為一個小國家獨特的抗爭方式,無論是被德國、丹麥、瑞典還是被蘇聯(lián)占領,愛沙尼亞長久以來一直都依靠著音樂,在外國勢力的統(tǒng)治下艱難保持著部分民族意識,從這個意義可以說愛沙尼亞的歷史是“唱”出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塔林音樂節(jié)廣場之所以成為讓世人皆知的景點,還源于一場“歌唱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蘇聯(lián)統(tǒng)治時期,由于愛沙尼亞國歌“我的土地,我的歡愉”被禁唱,在1947年的音樂會上,愛沙尼亞作曲家古斯特夫Gustav Ernesaks)將一首老詩“Mu Isamaa On Minu Arm”(我的國,我的愛)改編成了歌曲。愛沙尼亞人民在接下來幾年的歌會上連續(xù)演唱這首歌曲,借此表達對當局的憤怒。此歌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愛沙尼亞的非官方國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8年6月,一場反對蘇聯(lián)統(tǒng)治的“歌唱革命”在此舉行。在“歌唱革命”運動中,10萬愛沙尼亞人連續(xù)5晚聚在一起,高唱抗議歌曲直到天明,為愛沙尼亞邁向獨立的道路奠定了基礎。塔林音樂節(jié)廣場因此被世人矚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音樂會舞臺對面是古斯塔夫·埃爾內薩克斯(Gustav Ernesaks)的塑像:他坐在山坡上,深情的面對著音樂節(jié)舞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愛沙尼亞音樂家古斯塔夫·埃內薩克斯(Gustav Ernesaks)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目睹參與并指揮了當年“歌唱革命”音樂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在愛沙尼亞裔電影制片人詹姆斯 ?塔斯蒂的組織策劃下,將這段重大事件拍攝成電影紀錄片《Singing Revoluti on》,于2006年上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愛沙尼亞歷史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塔林瑪利亞堡公園內的瑪利亞堡內,通過博物館內的主要展品《我的自由國家》可了解到19世紀以來的愛沙尼亞歷史,讓游客領略愛沙尼亞一個世紀的旅程,而孩子們則有自己的 《兒童共和國》游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愛沙尼亞歷史博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瑪利亞堡(Maarjam?e Palac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瑪利亞堡曾是奧爾洛夫-達維多夫伯爵在塔林郊外的夏日住所。后來,這里成為愛沙尼亞歷史博物館的分館。1874年,奧爾洛夫-達維多夫伯爵在這里建造了一座中世紀城堡,城堡的名稱是用于紀念伯爵的夫人和女兒。如今在城堡內,還有愛沙尼亞電影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著瑪利亞堡公園內的這片紅毯向東,可走進愛沙尼亞電影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過紅地毯,走進博物館,享受電影明星般待遇。進入后,通過俏皮的藝術作品了解愛沙尼亞電影的歷史,并探索幕后發(fā)生的故事,將您喜愛的電影帶入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瑪利亞紀念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前蘇聯(lián)時代這里曾是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紅色紀念園和蘇聯(lián)紅軍陵墓。今天,這里是愛沙尼亞共和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追思在蘇聯(lián)統(tǒng)治時期遇難的同胞,銘記一個波羅的海小國重獲新生的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人們在瑪利亞山上看到的大多數(shù)蘇聯(lián)紀念建筑,都是圍繞二戰(zhàn)期間紅軍從德國法西斯手中解放愛沙尼亞的主題興建的。按照當時設計,紀念園的入口和主軸是山腳下的灰石甬道。游覽者從甬道上山,來到兩墻相夾、垂死掙扎的海鷗雕塑隔斷門面前,穿過隔斷,即置身山頂?shù)募t軍烈士陵園。墓地以常青的松柏作背景,與可俯瞰港灣的紀念廣場遙相呼應。廣場上矗立著刻著雙手掌雕塑的石屏風,腳下有長明火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蘇俄海軍“冰上航行”1918方尖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瑪利亞山成為紅色紀念地始于1960年。當時,蘇聯(lián)政府在山坡上修造這座方尖碑,以紀念一戰(zhàn)期間蘇俄海軍的“冰上航行”行動:為躲避德軍進攻從塔林轉移艦艇到芬蘭赫爾辛基和俄國喀瑯施塔得(圣彼得堡)的軍事行動。由于提前撤離,當1918年2月德軍抵達塔林時,俄海軍在破冰船的護衛(wèi)下已基本完成了艦艇和裝備轉移,為日后防御圣彼得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蘇聯(lián)時期修建的海鷗雕塑隔斷門,穿過后就是紅軍烈士陵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蘇聯(lián)紅軍烈士陵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是蘇聯(lián)建筑“長明火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面刻有雙手掌雕塑的石屏風,意味護佑著長明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蘇聯(lián)解體后,象征革命精神永存的長明火于上世紀末被熄滅,護墻上的磚石近來也搖搖欲墜。與之相對照的是1998年落成的二戰(zhàn)德軍和愛沙尼亞陣亡將士紀念碑,靜立于蘇聯(lián)紅軍墓身邊,僅采用最基本的十字架造型,外觀簡樸卻又意味深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蘇聯(lián)紅軍墓身邊的十字架是愛沙尼亞陣亡將士紀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4年守衛(wèi)愛沙尼亞德軍犧牲官兵紀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共產主義遇難者紀念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進入21世紀,愛沙尼亞開始對紅色紀念園進行全盤改造,政府最終決定保留前蘇聯(lián)標志物以警后人,同時打造一座與舊建筑群平行的“共產主義遇難者”紀念園:兩面高大的黑色亡靈墻夾出一條筆直狹長的甬道,與旁邊的蘇聯(lián)紀念碑隔絕,上面寫著蘇聯(lián)統(tǒng)治時期的遇難者名冊,把參觀者瞬間帶入苦難與哀思的凝重氣氛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瑪利亞紀念公園,從前蘇聯(lián)1960年始建到70年代擴增,再到愛沙尼亞2018年落成的遇難同胞悼念園,這座海風吹拂、綠茵鋪地的山丘,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建造出的造型各異、意義不同的紀念建筑,即彼此矛盾,又相生相伴,愛恨情仇,是非曲直均統(tǒng)一在愛沙尼亞坎坷的獨立進程中,成為塔林城內的一處奇特所在,也是我們了解愛沙尼亞近代史的一部歷史教科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瑪利亞紀念園下來到對面的波羅的海,海濱大道幾乎沒有行人,海風微微拂面,氣候舒適宜人,沿著海濱大道一直向東北行走,就來到了塔林奧林匹克帆船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塔林奧林匹克帆船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該帆船中心是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而建。也許是前蘇聯(lián)的建筑沒有得到進一步提升發(fā)展,現(xiàn)在的塔林奧帆中心不論從城市天際線還是建筑規(guī)模都不如我們青島帆船中心宏偉大氣,漂亮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年夏季我在塔林,感受太多……,唯愿望世界和平,美好永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