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yīng)該是我從07年以來<div>過的最為慵散的一個春節(jié)</div><div>聚會很少酒亦很少</div><div>早上睡睡懶覺</div><div>下午玩會摜蛋</div><div>晚上追個《狗?!?lt;/div> 知道初八會提前上班<div>考慮最后一天遛一圈</div><div>早上起來時已經(jīng)不早</div><div>就決定去常熟吃碗面</div> 虞山蕈油面是江蘇常熟傳統(tǒng)的特色面點,有"素中之王"之稱,興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蕈(xùn)是一種野生菌,而松樹蕈則是常熟虞山的一種特產(chǎn)。用蕈油作為面"澆頭"的蕈油面,鮮美異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真是嘆為觀止<div>粗略算下應(yīng)有300桌左右</div><div>而且是從早到晚</div>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興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來得到了食客們的青睞。1947年10月19日,宋慶齡 宋美齡姐妹暢游罷興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興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撲鼻,宋氏姐妹品嘗后覺得名不虛傳,更是贊不絕口,連聲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這么好吃的菜和面"。<br> 價格其實還行<br>35元的蕈油面+15元的大排或爆魚 記錄美食<div>記錄生活</div> 從面館出來,就是興福禪寺 興福寺位于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國務(wù)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文物保護單位。南齊延興至中興年間(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擴建,改名"福壽寺",因寺在破龍澗旁,故又稱"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賜"興福禪寺"額,興福寺成為江南名剎之一。 唐代著名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馀鐘罄聲。" 自此古寺名聲愈盛,成為江南四大名剎之一。 <div>微風(fēng)徐來</div><div>一聲聲清脆的鈴聲</div><div>反而讓人感覺心更靜</div> 這是可以在殯葬行業(yè)借鑒的一些東西<div>寄存格位設(shè)計</div><div>告別儀式后的祈福</div> 一切放下<div>字簡行難</div> 后山的竹、樹、野花 君子泉:志載《泉銘》曰:石竇出泉,澄清瑩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豈伊謙受,將毋安節(jié)。君子飲之,潔厲冰雪。 從興福寺出來,便驅(qū)車趕往燕園。<div>燕園又名燕谷園,位于常熟古城區(qū)新峰巷,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是常熟古典園林中存世時間最長、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園林之一。<br><br></div> 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為最。常熟為倚山之城。燕園地處深僻小巷,臨近間有高墻,其借景虞山之法,別具匠心。 燕園花木景觀豐富。園中除現(xiàn)有白皮松、廣玉蘭外,昔有桂樹、辛夷、紫藤、修竹、梧桐、柳樹等,池中植以荷花。晚清更有牡丹種植極盛,品類繁多。 按照提前做的功課<div>跟隨攻略去河?xùn)|街</div> 下一站<div>方塔公園</div> 從方塔公園出來<div>本想去趙園曾園</div><div>不巧的是當(dāng)我們騎車到那時</div><div>已經(jīng)不讓進了</div> 打道回府<div>本想在疊石橋覓下美食</div><div>轉(zhuǎn)了一圈很多店還沒開</div><div>回到西郊找了家蒼蠅館</div><div>點了牛腩煲與荊沙黑魚</div> 很放松的一次說走就走<div>春節(jié)假期也就這樣結(jié)束了</div><div>下次的出行不知道是什么時候</div><div>但有期待就是好事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