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全民攝影的數(shù)字影像時代,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暗房里的那些事都已是上古時期的故事了。尤其是PS等各種圖片處理軟件的普及,各種圖片處理技法和效果幾乎無所不能。這倒使我想起一幅“遠古”時期的暗室技法作品——相紙傾斜中途曝光作品,似乎較難用現(xiàn)今的軟件制作實現(xiàn)其效果。</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拍攝于1989年5月,是當時上海植物園的一處園藝景觀,由十多株造型別致的鐵樹組成,拍攝時選取了其中幾棵組合。這幾棵鐵樹各自形態(tài)優(yōu)美又相互呼應(yīng),形成一種剛勁和柔美兼具的獨特造型。當時天氣陰到多云,拍攝使用海鷗4A相機,1/60秒、F8,上海牌21°黑白膠卷,D76顯影。由于天空沒有云彩襯托,盡管鐵樹形態(tài)優(yōu)美,照片仍顯得平淡,缺乏視覺張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圖</span></p> <p class="ql-block"> 為了改善照片的視覺效果,運用了“相紙傾斜中途曝光”的暗室技法對圖片進行處理,主要思路是改善圖像整體影調(diào),尤其是改變天空部分的蒼白,并增強主體(鐵樹)的視覺沖擊力。</p><p class="ql-block"> 具體操作如下。</p><p class="ql-block"> 將底片在放大紙上按正常曝光,使用的是廈門3號放大紙, D72顯影液顯影。相紙曝光后浸入顯影液不要擾動,顯影約1分半鐘,圖像已基本正常顯現(xiàn),然后將相紙從顯影液中撈出,將它平鋪在事先準備好的平板上(有機塑料板),并將此平板傾斜35°~45°度傾斜放置,使相紙表面殘留的顯影液朝著某個預期的方向流動,同時開啟暗室可調(diào)節(jié)亮度的白色照明燈進行中途曝光。由于在前期顯影時沒有擾動,附著在深色影像區(qū)域表面的顯影液已經(jīng)對相紙充分感光的銀鹽進行了化學反應(yīng),其顯影力已經(jīng)下降或耗盡,在傾斜流淌過程的中途曝光時,其流經(jīng)之處已無力對再次曝光的區(qū)域進行顯影,因而留下白色流動軌跡。而相紙第一次曝光時圖像的高光區(qū)域(底片高密度黑色區(qū)域),由于相紙銀鹽感光不足,相應(yīng)區(qū)域附著的顯影藥液沒有經(jīng)過較強的化學反應(yīng),依然保持著很強的顯影能力,當相紙在傾斜的狀態(tài)下受到第二次曝光時,其流經(jīng)的區(qū)域被迅速顯影成灰黑色,與上述已經(jīng)老化的顯影液流經(jīng)的區(qū)域形成了白與灰相間的流動軌跡。由于此時相當于在燈光下操作,很容易觀察中途曝光時影像的變化情況,根據(jù)需要也可在結(jié)束中途曝光后稍增加顯影時間(保持原來傾斜狀態(tài)),當圖像整體顯影密度達到預期效果時,迅速放入清水漂洗后定影。這期間的中途曝光的時間,主要取決于中途曝光使用的燈光強弱,燈光太亮相紙過曝迅速發(fā)黑不易控制;燈光太暗則曝光、顯影時間過長,顯影液流淌軌跡容易發(fā)生不可控的偏差。本幅作品是使用可調(diào)亮度暗室燈,中途曝光控制在6~8秒左右。</p> <p class="ql-block"> 總結(jié)以上制作程序再特別說明以下幾個要點:1、根據(jù)畫面所需,要事先構(gòu)思好“傾斜”方向,以達到作品的預期效果。2、根據(jù)上述原理,第一次曝光后的顯影不要擾動、不要擾動、不要擾動。3、中途曝光量的兩個要素——光源亮度和曝光時間相互影響,可先用邊角相紙測試曝光量和重點區(qū)域軌跡效果。4、由于是暗房手工操作,特別是液體在相紙表面流動會受各種因素影響,每次操作所形成的流動軌跡都會有些許不同,也常會出現(xiàn)顯影液流動軌跡不均形成的畫面瑕疵,或者顯得臟污,滿意的成品率較低。同理,制作多幅作品嚴格來說沒有兩幅是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相紙傾斜中途曝光8×8吋原作翻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幅作品完成后取名《鐵骨錚錚》,經(jīng)過暗室技法處理后,很大程度改善了視覺效果,表現(xiàn)了鐵樹抗擊風暴、引吭向上的不屈精神,更好地展現(xiàn)了這組鐵樹群體的優(yōu)美身姿。作品曾參加了1990年中攝協(xié)、北京攝協(xié)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福達杯》全國攝影藝術(shù)暗室技法作品展覽》,獲得了優(yōu)秀獎(展覽設(shè)一、二、三等獎、優(yōu)秀獎、入選)。獎項雖然不高,但在同期的《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等報道這次影展時都引用、點評了這幅作品,也說明這幅作品的暗室技法運用得當獲得大家認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北京圖書館舉辦作品展覽時,特邀了老一輩攝影家的作品同臺展覽(參展不參賽)?,F(xiàn)今的攝影人可能不知道石少華(時任中攝協(xié)主席),但不能不知道吳印咸、徐肖冰、侯波等響當當?shù)拿?,這些從延安走來的中國攝影前輩。有這些老攝影家的“站臺”背書,為影展增色添彩,也使我們能有這樣的同臺機會倍感榮幸。</p> <p class="ql-block"> 時過境遷,30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數(shù)字影像早已取代了銀鹽,暗室技法已成昨日黃花,許多攝影技術(shù)、影像技法也都可以借助器材、軟件變得容易實現(xiàn)了。隨著AI技術(shù)的應(yīng)用,或許模擬這樣的中途曝光效果也將成為易事。但是,真正要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形成自己的風格依然很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還有,就是那曾經(jīng)在暗室里看著圖像在顯影液里慢慢呈現(xiàn)時的愉悅,真的無法忘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參賽投稿作品制作時藥液流動軌跡略有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感謝您瀏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