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丁丑元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吳與弼(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往事渾如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風忽又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浮生空白發(f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依舊一瞢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首詩初讀時,便令我耳目一新,后來再讀,依然如是。吳與弼是誰,丁丑年是哪一年,都不必去管,就問自己:有沒有被詩句擊中,有沒有哪一句讓你直見性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首好詩的標準,我認為首先是過目不忘,不一定馬上背誦下來,但一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你想要反復去讀,想要把它背誦下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一首好詩應該是非個人的,也必然如此。如果有誰寫詩,只有自己才知道寫的什么,那根本就不叫詩。詩一定來自人類的原型,即我們潛意識的深層,一定是非個人的,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對于詩沒有多大意義。從這個層次來說,詩人是無名的,沒有故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代很少有元日詩寫得這么好,好在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句應景的俗套。這首《丁丑元日》,每一句都擊中心靈,開口就是“往事渾如夢”,作為成年人,過年這一天,可不就是這種感覺嗎?從除夕到大年初一,不過一天,卻已隔年,回想去年的往事,都已覺得遙遠,渾然如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風忽又新”,忽然又到春天,春風永遠新鮮!這里有某種既叫人感動,又叫人傷心的東西。</p><p class="ql-block">春天永遠新鮮,人一年比一年衰老?!案∩瞻装l(fā)”,浮生如夢,白發(fā)卻很真實,這是怎樣悵恨的事。二者之間,一個“空”字,把人生全空掉了,也許好多事想做沒能去做,有些事做得不盡如人意,總之,所謂人生,到頭來不過是可憐白發(fā)生。 詩的最后一句,尤其對于絕句,一定要有力,要能使整首詩飛走,或回味無盡?!耙琅f一瞢人”,首先擊中我的,就是最后這句?!稗恕?,這個詞叫我笑出聲,應該就是懵人吧,專門查了《說文解字》,瞢,目不明也,引申為暗昧、昏聵。 年紀增長,智慧不一定隨之增長,遺憾的是,多數(shù)人都不會,只會在慣性思維里越來越頑固。要么就是身體每況愈下,成天受病痛折磨,或為了養(yǎng)生而養(yǎng)生,每天活在對死亡的恐懼里,這些都不會帶來智慧增長。 能夠看到自己“依舊一瞢人”,這樣的人就不算瞢,知道自己無知,就不是真的無知,看到自己的無知,才是智慧的開始。真正無知的人是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事實是他們什么都不知道。 在了知生命真相之前,誰不是瞢人,誰不是夢中人,誰敢說自己活明白了?所謂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也不過是在世間游戲里玩得如魚得水而已,可能根本都不知道,那只是個角色罷了。以為角色就是自己,便談不上真正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辰龍年:2024/02/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