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年味道兒</p><p class="ql-block"> 時光又給生命畫上了一圈年輪,這一年的終點就要到了。按說,已經過了臘月二十,過年的氣氛應該很濃了,但我無論如何也嗅不到懵懂的幼時過年的味道兒。</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悠閑的午后,一縷陽光斜照進窗戶,享受著冬日里難得的溫暖,獨自品著一壺清茶,半閉著朦朧的眼睛,慢慢品味起久遠的陳夢里童年的過年滋味兒。</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一邁進臘月,孩子們便掐著指頭算日子,盼望著新年早日到來。少年不知愁滋味,那難以言表的興奮,全然顧不上老人們“熬年”的感受。那時,無論日月多清貧,老人也要“忙年”,用他們的話說,“年,就是為孩子們過的”。</p><p class="ql-block"> 忙年,先從母親忙碌的身影開始,臘月初,母親和奶奶就給她的六個孩子縫制過年的衣服了。我和姐姐,母親好在還能給買塊新布做個棉衣,小的弟妹就只能穿拆洗翻新的衣服了。那時候,一個農家的孩子,很難得穿上過年的新衣服,過年穿新衣,那是一件很奢侈的欲望,能穿件翻舊如新的舊衣也算得上風光了。</p><p class="ql-block"> 老人忙,孩子也不能閑著。推磨,是過年最讓人討厭的事情。過年,正月十五前是不能推磨的。為了滿足一家人正月十五前的飯食,我們起早貪黑被父親攆著,圍著磨盤沒完沒了的轉悠,石磨轉動發(fā)出的“嗡嗡”響聲令人心煩。直到等奶奶、母親攤出幾大摞地瓜干煎餅,蒸出黏米面做的年糕和白面饃饃,這才結束了轉不完的圈圈,剩下的,才是屬于自己過年的時間和快樂。</p><p class="ql-block"> 臘月二十三,是辭灶的日子,記得每年的這一天好像都是好陽光。母親帶領我們把所有被服、家什拿到太陽底下晾曬。然后綁上掃把,將屋內上上下下、旮旮旯旯里沉積了一年的陳灰雜垢打掃干凈。過年了,即要圖個干干凈凈,還能掃除舊年里殘留的煩惱晦氣。</p><p class="ql-block"> 趕年集,也是過年難忘的事情。逢四排九的羅橋集,從臘月十九就熱鬧起來。擁擠不堪的集市上,孩子們擠在鞭炮市里,賣鞭炮的點上一卦鞭炮吆喝著,“聽??!看??!響亮的鞭炮在這里?。 焙⒆觽冸S著賣家的喊聲,擠來擠去,遇到個啞了引信的炮仗掉在地下,孩子們便一擁而上,趴在地上你搶我奪,集市將散,花塊兒八毛買幾掛鞭炮回家,順便搶到幾個鞭頭兒,即可成為小伙伴互相炫耀的資本。</p><p class="ql-block"> 過年,更是大犒勞的節(jié)日,無論貧富,家家都要置辦年貨。那時,我家境況雖然寒酸,父親還是大方的殺只不下蛋的雞,再到集市上割幾斤肉,買幾個條咸魚,去供銷社打二斤散酒,留下做了一冬的最后一坨豆腐,排排場場的讓全家過大年。一盆雞肉山藥燉蘑菇,一盆蘿卜白菜燉豆腐,兩盆大鍋菜,足夠吃出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新年臨近,父親趕集,買幾張印著胖娃娃在魚缸里摸金魚,注明年年有余的木板年畫,年三十兒貼在炕頭,把門神畫兒貼在屋門。再揭上兩張大紅紙,請村里的高先生寫諸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兒年”朗朗上口的對子。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我也大膽的操筆研磨,模仿高先生的模樣為鄰居寫對聯。除夕過晌兒,家家門口貼上吉祥如意的大紅對聯,門楣上貼上過門錢,此刻,小院落披紅掛彩,一家人喜笑顏開迎接新年的到來。</p><p class="ql-block"> 請家堂,這是先輩族人的規(guī)矩。除夕傍晚,在村口擺上香案,老人們三拜九叩,把老祖宗請回家過年,泛黃的祖譜,莊重的懸掛在我家南屋正堂,桌子上擺滿各家送來的供品,在煙霧繚繞的昏暗燈光下,父親和幾個叔輩兒說話啦呱為祖宗守夜?!凹漓氩豢刹徽\”,老人對先祖的那份虔誠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兒晚上,父親命我在大門內橫在地下一根“攔門棍”,防止妖魔鬼怪進門來。然后大人和姐姐包餃子,我們男孩兒偷摘幾個鞭頭出去瘋玩兒。凌晨子夜一過,稀稀拉拉的鞭炮聲開啟了新歲,孩子們首先醒來,老人給孩子穿上新棉襖,下炕第一句話就是向奶奶問,“嬤嬤,過年好!”然后靜靜的等著煮餃子,記得年五更里,老人不許我們多言多語或弄出大動靜,煮餃子燒火也不能拉風箱。煙熏火燎中,奶奶端上第一碗餃子,去天井燒紙上香供奉神靈。供奉完神靈,孩子們點燃等了一年的那串鞭炮,然后在悄無聲息中,吃著盼望了一年的那頓略帶肉味的餃子美餐。然后,父親帶著家里男丁,五體投地給奶奶磕頭。</p><p class="ql-block"> 黎明時分,在族內大哥的帶領下,到村里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年磕頭。老人們連說“免了,來了就是頭”。回走的時候,小孩子或故意落在人群后面,因為,老人往往給來拜年的小孩子,往兜里塞瓜子糖果之類好吃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下午,在鞭炮的炸響中,族人在村頭擺好香案雙膝跪地三叩首,送走了先輩祖先,過年的高潮就算過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年初二的鬧女婿也很熱鬧。大年初二是新女婿來丈人家拜年的日子。新女婿拜年就像過關。村里的嬉皮士來鬧騰,全村人湊過來看熱鬧兒,這給過年帶來了另一份歡樂。往往女婿經不住輪番灌酒和百般戲虐,丈母娘疼在心里,在她的周旋下,女婿瞅個空子,撇下妻兒,丟盔棄甲落荒而逃。</span></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的幾天里,就是串門兒走親戚了。老人把餑餑裝進籃子,讓我挎著走姥姥家、姨家。這樣的好差事,我可是樂此不疲,因為走親戚串門兒,一定會有餑餑魚肉之類好吃的。臨回家,舅母、姨媽還給我放上東西,回家來,籃子里的餑餑增多無少。</p><p class="ql-block"> 看大戲,也是過年的樂子。鄰村有戲班子,在村口搭起戲臺唱京戲、呂劇,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到戲場,人頭攢動中,小孩子也看不懂戲臺上為啥出出進進,只能擠在人群里跟著打擁呼,民兵則拿著竹竿打場子,戲演完了,盡管也不知臺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兒,但還是不亦樂乎的四莊八疃看熱鬧。</p><p class="ql-block"> 年初五、初十、十五,都是新年里的節(jié)日,老人都要為神仙送錢燒香,小孩兒不懂老人的講究,那三頓白面餃子才是孩子最實惠的節(jié)日。興高采烈過了正月十五,隨著過年大戲的結束,過年的興頭就等來年了。</p><p class="ql-block"> 驚蟄無凌絲,萬物待復蘇。春耕農時,把人們從忙年的節(jié)奏里召喚回來,又一個日出日作輪回歲月開始了。</p><p class="ql-block"> 幼時的新年,雖然已是遙遠的故事,但它在久遠的記憶里依然是那么鮮活的留在心中。舊時的新年,貧苦而坦然,古樸且安怡,人心干干凈凈,交往坦坦然然。</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們已不因衣食住行而憂,孩子們也不再為吃餃子穿新衣而期盼。時代的節(jié)奏也由不得那般模樣過年,古老的年文化,已被現代文明沖擊的支離破碎。形形色色的匆匆腳步,跨越了許多傳統(tǒng)的習俗。過年,已漸漸成為了時間分割,新舊交替的符號。但年是誰也跨不過去的,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庶民百姓,在新年里,都會有新的祈盼,新的祝福,新的理想,新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回憶過年無憂無慮的童真情趣,可不是想繼續(xù)再過那么寒磣的新年。今非昔比,年文化的變遷里,顯示出的是時代的進步,人類的發(fā)展,社會的多元。</p><p class="ql-block"> 當下我的年,有了新味道兒,親人一家團聚,給我?guī)Я司裣硎埽缓⒆觽兯蛠矶Y物,讓我感覺無比欣慰;貼對聯、掛燈籠,門窗張貼的中國紅,呈現一派吉祥氣息;春節(jié)晚會,陪伴全家迎來新年鐘聲;多媒體傳遞著拜年的信息,祝福著八方親朋;人們碰面請安問好,洋溢著團結祥和;我看孫子點炮仗,身心其樂無窮。還有,過年不忘祭奠祖宗托哀思,上香焚紙敬神靈,遺風舊俗也不受冷落。新世代的新年,新文化里貫穿著老傳統(tǒng),舊風俗中包容著新思想,這經久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年,永遠是炎黃子孫不朽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歲歲年年新氣象,一年更比一年好。盡管歲月又給生命刻深了一道印痕,它留給我們的,不是對時光流年的感嘆和悲鳴,更多的,還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