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5日下午游覽完單橋,戰(zhàn)友們帶著我到獻縣縣城看望了我們汽教隊的一位老班長盧學忠(74年入伍,78年退伍)。在道路旁我們合影留念,就此別過,因為我還要去河間府署看看,晚上任丘市的戰(zhàn)友們還得相聚。</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合影留念。從左至右:鄒寧、李章存、盧學忠、顧俊卿、孫國強(除鄒寧外,其余四人都是74年從河北任丘、獻縣入伍的)。</p> <p class="ql-block"> 與盧學忠老班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府衙,始建于北宋大觀二年,氣勢雄偉,遠近聞名,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昔日與保定、濟南、開封齊名的京南四大名府之一。 河間府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恢弘,衙署的主要建筑均分成東中西三路軸線。其中,中軸線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穿堂、二堂、三堂、內(nèi)宅。東軸線依次為土地祠、清軍衙、清軍廳、理刑廳、馬權(quán)衙、河間驛(因時間關糸,東軸線未看)。西軸線依次為司獄司、獄神廟、同知署,現(xiàn)為廉政教育基地。府署內(nèi)部主要有河間歷史沿革展、河間文物展、四大衙門展、官制文化展、知府生活習俗展、古代刑罰展、廟宇文化展、非物質(zhì)文化展等30多個展室。大門兩側(cè)楹聯(lián):"瀕滄海襟太行京南第一府;理繁難剸緊要冀北無雙衙。"</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大門前左右有兩個古代建筑,左邊一個叫旌善亭,右邊一個叫申明亭。 旌善亭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表彰那些在社會上做出良好行為和貢獻的人(如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修橋鋪路、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從而達到教化鄉(xiāng)民之目的。旌善亭也是明朝時期的一種司法輔助機構(gòu),負責解決自治鄉(xiāng)里的糾紛,同時起到普及法律知識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申明亭:是明清時期在各地方用以張貼榜文、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罪犯或犯錯人員姓名及其罪錯內(nèi)容的地方。而且推舉德高望重之人在,在申明亭主持調(diào)解民間輕微糾紛。它在明清兩代被廣泛設立,隨著亭子角色逐漸擴展,成為了當時調(diào)解矛盾的中心,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平穩(wěn)。</p> <p class="ql-block"> "府署"大門左邊立有兩塊石碑,"越訟杖五十"、"誣告加三等",意思是:在明代,如果有人越級告狀,那么告狀人需要被杖五十大板,如果告狀內(nèi)容屬實,那么就不需要受罰。如果有人想誣告別人,那么他需要承擔比被誣告的人更嚴重的懲罰,即誣告加三等。</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張河間府管轄范圍圖:東至山東濟南府海豐縣三百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德州界二百九十二里,西至保定府蠡縣界六十里,北至保定府雄縣界一百三十里。統(tǒng)領州二、縣十六的領地。</p> <p class="ql-block"> 府衙石獅:這對石獅為原河間府衙大門前舊物,根據(jù)其風格推斷為明朝雕塑。</p> <p class="ql-block"> 白玉石馬槽:乾隆南巡六過河間,于河間府境內(nèi)修建行宮五座。此漢白玉石馬槽即太平莊行宮舊物。</p> <p class="ql-block"> 走進河間府署,心情豁然開朗,偌大的府衙,卻只有零星可見的游客,與其他熱鬧擁擠的景區(qū)相比,這里更顯清凈別致。入大門回頭望,兩側(cè)楹聯(lián)"一路通天熙熙近甸昔雄鎮(zhèn);九河行地蕩蕩遼原此巨樞。"道出了當肘河間府熱鬧繁華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qū)大門后,便是儀門。儀門_禮儀之門,是迎接皇帝圣旨或者接待貴賓時所走之正門。儀門內(nèi)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儀門是縣衙的禮儀之門,取孔子三十二代孫孔穎達《周易正義》中“有儀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轎、騎馬的起止點。儀門在古代稱為桓門,漢代府縣治所兩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間加木為門,日桓門。宋避欽諱,改為儀門,即禮儀之門。明清衙署第二重門通稱儀門,是主事官員迎送賓客的地方。兩側(cè)楹聯(lián):"五百里地接郊圻恩光沐?。欢臧罘Q文獻詩禮傳延正堂一。"</p> <p class="ql-block"> 穿過儀門,正中甬道上,矗立著一座“公生明”戒石坊,氣勢磅礴,讓人不覺駐足。公生明取自《官箴》中的公生明,廉生威,意為公正使人顯得光明磊落,廉潔則使人顯得不怒自威。官者坐大堂,抬頭可見警戒旗,要秉公辦案,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p> <p class="ql-block"> 牌坊背面刻的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大字的官箴。意思是說:做官的吃喝穿用等所有花費都是來自于老百姓,老百姓才是為官者的衣食父母,當官者心里一定要有老百姓,要有報恩思想。不要以為老百姓處于弱勢就可以隨便欺負,假如你仗權(quán)仗勢欺壓百姓,上天是不會饒恕你的,最終必會遭到報應。</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大堂正中“畿輔南屏”,是說河間屬京畿要地,也是北京南下的第一道屏障。"畿輔南屏"匾額下方楹聯(lián):"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匆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 <p class="ql-block"> “我司燕南”為紀曉嵐所書(紀曉嵐是河間人),河間位于京城之南,燕山之南。"我思燕南"匾額下方楹聯(lián):"恤眾憂民情糸二州十六縣;安居樂業(yè)顏笄廣廈萬千間"。 </p> <p class="ql-block"> “保厘堂”的含義在于提醒官員在職期間應致力于維護民眾的安全褔祉。這三個字據(jù)說為明代嚴嵩所書。"保厘堂"匾額下方楹聯(lián):"氣漸皆春遠野近郭咸沐雨;心常似水買牛賣劍已成風。"</p> <p class="ql-block"> 大堂:為審理案件之場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眾旁聽,借以顯露"清官大老爺"的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明鏡高懸",意為告訴百姓,知府辦公廉明公正。 匾額前柱上楹聯(lián):"秉公理政是非聞談一任知我罪我;悟入比定罰賞急穩(wěn)在于信民親民。"</p><p class="ql-block"> 明鏡高懸匾額下方兩側(cè)楹聯(lián):"此地是七省通衢冠蓋往來工役紛繁漫說一官能盡職;自古稱九河故道田多斥鹵歲苦災歉評將何屬為斯民。"</p> <p class="ql-block"> 大堂又稱"公廉堂",是知府發(fā)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大堂立有萬民傘(圖右側(cè)),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傘上留有贈送人之名氏。萬民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紳商都得表示一點挽留的意思,比較通行的方式是送"萬民傘",意思是這個父母官,像傘一樣遮蔽著一方的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 " 明鏡高懸"牌匾下的圖為"山水朝日圖",喻為: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與匾額"明鏡高懸"相吻合。圖中有一仙鶴(在明清時期為四品官員的標志),在此辦案的官員為四品。兩側(cè)則是紅底黑字的“清正"“肅靜”等匾牌,恍惚間似聽到官員拍案、士兵“威武”的回聲。</p> <p class="ql-block"> 大堂內(nèi)兩側(cè)擺放著古代官員出行的交通工具一一轎子、馬車、鑼鼓等。</p> <p class="ql-block"> 古代判官大堂上擲的令牌。判官擲下有"親民"二字的令牌,表示官員將參與此案的調(diào)查了解,通過了解來確定案件的處理。</p> <p class="ql-block"> 如判官擲下的令牌是黑牌,上面的字為"四十笞",表示對該犯抽四十鞭或打四十大板。</p> <p class="ql-block"> 此圖名為:"瀛洲行樂圖",為明進士陶君懋作《行樂圖》,畫河間城內(nèi)湖泊菡萏,河間府判官馬文奎坐磐石瞰清流而得其樂。明禮部右侍郎、河間人程敏政曾為此圖做《瀛洲行樂圖記》。</p> <p class="ql-block"> 穿過大堂到達穿堂,河間府署是故宮以外唯一設有穿堂的地方衙署。穿堂是府署身份的象征,因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第一站就要經(jīng)過河間。穿堂的主要功能是在大堂審理案件的前后或中間在此臨時休息,遇有案情變化在此商議策略的一個場所。穿堂的設計,巧妙絕倫,仿佛在告訴世人,這里曾是古代官員們澡思熟慮、決斷千里的地方。穿堂匾額兩側(cè)楹聯(lián):榆枌其樂升平日;禾麥當歌大有年。</p> <p class="ql-block"> 穿堂的屋內(nèi)靠著墻排滿的桌椅,更像是一個會客廳。看著好像不起眼,可正是這,彰顯了河間府署的地位,河間府署是除北京故宮之外,唯一建有穿堂的衙署建筑。在前方大堂審理案件累了或者需要決策,就來穿堂休息商議,相當于現(xiàn)在法院的合議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圍欄圍著的是明清時期庭院舊基。2010年復建時,清理出來的河間府署庭院部分舊基,按原樣原址保護未動。</p> <p class="ql-block"> "勤事樂群",兩側(cè)楹聯(lián):"重門盡啟迎朱履;甲第常開萃好音。"此聯(lián)據(jù)說是紀嘵嵐所題。</p> <p class="ql-block"> 顏堂(二堂):舊時知府多在此召集下屬議事,接見外地官員和本地鄉(xiāng)老文??;復審案件,舉行一般禮儀活動的場所。顏堂匾額下方兩側(cè)楹聯(lián):誰能行李一肩琴書而已;我愿瀛臺小坐風月無邊。</p> <p class="ql-block"> 刑名房:刑名房展室內(nèi)主要通過圖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時期著名的幕友手冊及三則警示故事。刑名房兩側(cè)楹聯(lián)"苦心未必天終負;辣手須防人不堪"。</p> <p class="ql-block"> 錢谷房:目前錢谷房展室內(nèi)主要通過圖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了幕僚的由來及清朝時期曾在河間府任職的著名四位幕友。錢谷房兩側(cè)楹聯(lián)"開源節(jié)流裕充國課;量入為出利達鄉(xiāng)黎"。</p> <p class="ql-block"> 堂內(nèi)的一組蠟像,還原了包拯在河間住瀛知州的場景,他在河間府任職的一年中,河間正直洪災,老百姓流離失所,可宋朝跟金兵正在對峙,河間府地處邊關要沖,各地往來官員迎來送往,公費支出開銷甚大,包拯給皇上上書,文《論瀛洲公用》就是在此地寫的。 包拯(包公、包青天),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七月,出任第三十二任瀛洲知州兼高陽關路安撫司(河間帥府)安撫使。任上曾上書《論瀛州公用》、《請放高陽一路負欠》、《請選雄州并高陽關官吏》三道重大奏章。</p> <p class="ql-block"> 蔣之奇,江蘇宜興人,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九月出任北宋第六十任瀛洲知州。 蘇邁,蘇東坡長子,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十月出任瀛洲治下的河間縣知縣。 蔣之奇與蘇邁之父蘇東坡、第五十九任瀛洲知州錢勰、以及王仲關系密切,合稱"元祐四友",著名的"春娘換馬"故事,即發(fā)生在蘇東坡與蔣之奇之間。</p> <p class="ql-block"> 三堂:三堂是知府日常辦公的地方。審案時間一般在上午,有案則在大堂或者二堂審理,下午在三堂辦公、批閱各種文件。三堂又稱"鑒押房"。三堂兩側(cè)楹聯(lián)"明日休歌任前志即眼前事;諸君試想去后聲乃身后評"。</p> <p class="ql-block"> 三堂內(nèi)的物品擺放布局。</p> <p class="ql-block"> 三堂墻正中是一幅古老的"松鶴延年圖",兩側(cè)楹聯(lián)為:青松不老立雄風;瑞鶴鳴祥舒壯志。意為在此辦公的是一位老者。</p> <p class="ql-block"> 德風殿兩側(cè)楹聯(lián)"世風常伴政風變;人品應隨官品升。"</p> <p class="ql-block"> 雅韻殿兩側(cè)楹聯(lián)"經(jīng)留前漢毛公傳;館刻當年君子名。"</p> <p class="ql-block"> 勤慎堂(內(nèi)宅):知府及其家眷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nèi)宅所懸匾額為"勤慎堂",兩側(cè)楹聯(lián):室內(nèi)青天常照頂;堂前赤子總縈懷。提醒知府雖然回到內(nèi)宅,但依舊要想到隨處有青天,不可欺心而為,并且要隨時牽掛前來求事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 內(nèi)宅中的堂屋,迎客之地,屋中上方匾牌"山水含情",以此說明宅主"兩袖清風寫春秋,崢嶸歲月任去留,滿腹經(jīng)綸無人問,一腔熱血樂悠游。"</p> <p class="ql-block"> 臥室</p> <p class="ql-block"> 養(yǎng)正書院:書院之名出自《易經(jīng).蒙》,原文為"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意思是從童年時代開始就施之以正確教育,培養(yǎng)正派剛直的品行,這是培養(yǎng)"圣人"的基本功夫。從中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官員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視,意在提醒官員,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自省不斷。兩側(cè)楹聯(lián):"養(yǎng)智培仁日新其德;正心誠意三省吾身。"道出了為官之道。</p> <p class="ql-block"> 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 管糧衙:內(nèi)部展品為武將鎧甲。管糧衙兩側(cè)楹聯(lián)"耕九余三荒可救;儲南運北急能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養(yǎng)正書院旁_南亭,亭上楹聯(lián):月移竹影侵棋局;風透花香入酒樽。</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的正大光明殿,是根據(jù)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復制的部分建筑。這座建筑不僅是朝會聽政之地,還是舉舉重大慶典之場所。正大光明殿兩側(cè)楹聯(lián)"民情雖有順逆,從修齊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無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p> <p class="ql-block"> "助理"在殿中過足了照像癮(左拍、右拍、前拍),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棵生長在正大光明殿前的古樹,樹枝交叉為一個心,"心懷坦蕩,行為正派,正大光明也。"</p> <p class="ql-block"> 在儀門的背面有一副楹聯(lián)引起了我的注意,楹聯(lián)是"儀路禮門唯生唯死率由唯謹;青天白日唯人唯鬼請托不行"。意思就不用我去解釋了。</p> <p class="ql-block"> 同知署:同知署是同知辦公的場所。同知為明清時期官名,是知府的副職。為四品官員,負責分管地方鹽、糧、捕盜等日常事務。 同知署大門南側(cè)楹聯(lián)"門清且廉,凡諸事無訟莫入;衙肅且凜,越百家盡冤可出。"此聯(lián)上聯(lián)是表示衙門"清正廉潔,肅穆公正",凡無訟狀者不可進來;下聯(lián)是勸百姓少打官司,打官司是一件勞民傷財?shù)氖?,說百姓進來后冤情訴完就可以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 同知署大門北側(cè)楹聯(lián)"攜清風進門心念黎民百姓;留正氣出衙情糸國泰民康。"此處的"清風" 指"兩袖清風",喻為官要清廉。"正氣"即"浩然正氣"。此聯(lián)懸掛門前,警勵出入的官員為官要清廉,品行要端正,為人要正直不阿。</p> <p class="ql-block"> 儀門出口,兩側(cè)楹聯(lián)"門戶光明,一代循良無捷徑;江山秀美,萬家燈火樂豐年。"</p> <p class="ql-block"> "鬼門"是專門用于定罪后的囚徒押往"司獄司"的通道,過了"鬼門"就是"司獄司"的"鬼門關"。戰(zhàn)友們帶著我繞道而行也不從"鬼門"過,他們特別講究這些。</p> <p class="ql-block"> 獄神廟:祭祀獄神的廟堂,廟堂內(nèi)供奉的是皋陶,囚犯被關押入獄后或起解赴刑前都要來此跪拜獄神。</p> <p class="ql-block"> 司獄司:明清時期河間府署收審罪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通往司獄司(也就是監(jiān)獄)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獄神廟:兩側(cè)楹聯(lián)"別笑我竹骨泥身,許個愿試試;莫管你錦衣玉食,燒柱香瞧瞧。"此聯(lián)句語言別具情趣,雖以衙神口吻寫出,詼諧幽默,我想當是知府的夫子自道,言下之意,既不要看我官微位卑,你若違反法紀,以身試法,我定然會要你伏法的。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錦衣玉食,只要在我的屬地,欺虐黎民,我也要你身陷囹圄,不然你就試試!</p> <p class="ql-block"> 警示教育展室:瀛郡循吏,崇廉尚德。</p> <p class="ql-block"> 囚車</p> <p class="ql-block"> 牢房</p> <p class="ql-block"> 司獄司的墻上:刑罰無嬉, 罪惡莫瞞。告訴犯罪之人,里面的刑罰不是兒嬉,犯了什么罪從實招來!</p> <p class="ql-block"> "斬歷育新"室,兩側(cè)楹聯(lián)"春風化雨脫胎換骨;冬日融冰棄舊圖新。"</p> <p class="ql-block"> 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河間府衙,是一座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展覽館,也是一座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警示館。府衙的眾多建筑,如戒石坊、大堂、養(yǎng)正書院等,包含了大量的廉政元素,府衙內(nèi)的一系列匾額楹聯(lián),也包含著警示官員勤政清廉的內(nèi)容??梢允箯V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游覽的過程中,觸"景"生"廉",潛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為營造清正廉潔、健康向上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 河間府署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承載了河北乃至全國的歷史與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認識這座古老的府衙,一同感受它的魅力和價值。</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河北,不妨來河間府署走一走、看一看。相信在這里,你能找到那份屬于歷史的寧靜與美麗。而那些古老的故事和傳說,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河間市的馮國璋故居、國葬墓因時間關系未去,可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