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土耳其共和國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亞歐大陸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首都安卡拉。</span></p> 伊斯坦布爾——世界首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拿破侖曾說,如果整個世界是一個國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建城的歷史近3000年,歷史上曾經(jīng)作為首都的時間就長達1600多年,是世界上作為國家首都時間最長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到達伊斯坦布爾正是清晨,整個城市寂靜無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土耳其的第一餐:精致、豐富、多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歷時10多個小時的飛行,沒來得及倒時差,早餐過后,便急不可耐的開始了土耳其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君士坦丁堡賽馬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君士坦丁堡賽馬場在公元4世紀(jì)由君士坦丁一世皇帝建造而成。它是一個羅馬競技場,曾是拜占庭帝國京城君士坦丁堡的體育和社交中心。今天,這里是伊斯坦布爾老城中心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原來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數(shù)的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銅蛇柱原在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由相互纏繞的三條蛇構(gòu)成,柱身高8米,原本是公元前5世紀(jì)希臘各城邦聯(lián)軍慶祝戰(zhàn)勝波斯大軍所建造的,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希臘時代紀(jì)念碑。君士坦丁下令將其從德爾斐移到了君士坦丁堡賽馬場中間?,F(xiàn)在廣場上保存的只剩蛇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廣場上矗立的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是另一位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從埃及購買的,這塊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方尖碑的底座由大理石制成,上面裝飾著浮雕,顯示皇帝觀看戰(zhàn)車比賽的場景,周圍環(huán)繞著他的家人和保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10世紀(jì),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賽馬場的另一端,興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它覆蓋著鍍金銅牌,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期間被拉丁軍隊洗劫并將其熔化。這個紀(jì)念碑的石質(zhì)核心幸存了下來,被稱為墻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廣場附近集中了伊斯坦布爾著名景點:藍色清真寺、圣索菲亞大教堂、考古博物館、托普卡帕宮等,被譽為“世界露天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原名阿罕莫德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第十四任蘇丹阿罕莫德一世所建。但與先輩們不同的是,藍色清真寺卻是在戰(zhàn)爭失利后,蘇丹為掩飾失敗而大興土木,借以重振奧斯曼的國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以其華麗的建筑風(fēng)格而聞名于世,以展示奧斯曼帝國的強大和繁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庭院出入口的上方系著一條鐵鏈,只有蘇丹(統(tǒng)治者)才可以騎著馬進入庭院,蘇丹得彎腰低頭進入庭院,這象征式的動作已視統(tǒng)治者在清真寺面前的謙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造藍色清真寺沒有使用一根釘子,而且歷經(jīng)數(shù)次地震卻未倒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最大的圓頂建筑,四周建有六座宣禮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也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進清真寺, 映入眼簾的是溫暖的橙色色調(diào),這給人的感覺非常舒適。清晨的陽光把宣禮塔染成了金色,更增加了溫暖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是整座清真寺的靈魂。清真寺內(nèi)部全部使用了藍、白兩色的伊茲尼克磁磚作為裝飾,故又被稱為藍色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真寺最引人注目的在于它那透光性能極強的260扇窗戶。當(dāng)陽光透過260扇彩色玻璃窗投射進來的時候,就會與瓷磚和燈光激發(fā)出奇妙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幻光明舞,像是來到了一個虛擬的空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美麗潔凈的大紅地毯踩在腳下,感覺綿厚踏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646 平方米的大廳可以容一萬人,加上室外場地,整個清真寺可以容納一萬五千人同時禱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以優(yōu)美的身姿、艷麗的內(nèi)飾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層層疊疊的穹頂凝重莊嚴(yán),環(huán)繞著尖聳的宣禮塔,輕盈優(yōu)雅,勾勒出獨具特色的土耳其風(fēng)情。它也是土耳其全境中級別最高的清真寺,它是唯一一個有六個宣禮塔的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真寺出來,當(dāng)?shù)厝擞押玫暮爸鳦hina、China,并請求和我們一起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圣索菲亞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藍色清真寺的對面,艾哈邁德廣場的另一端是圣索菲亞大教堂。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境外傳遞第二站就是從這里啟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公元537年完工。1453年以后被土耳其人占領(lǐng),改建成為清真寺。1935年改為博物館,198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平面設(shè)計,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圓頂,在室內(nèi)沒有使用柱子支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教堂營造的神秘光線效果充斥在正廳各處,使圓頂看起來好像懸浮在正廳之上。高而圓的圓頂,讓人們仰望上天的壯麗和神圣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一個到訪這里的參觀者都可以欣賞到壁畫、鑲嵌作品、雕刻和瓷磚等精美的藝術(shù)品,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宗教的深厚底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索非亞大教堂是2008北京奧運火炬?zhèn)鬟f在伊斯坦布爾的起跑點。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博物館的重生,標(biāo)志著它從一個宗教象征轉(zhuǎn)變?yōu)槲幕蜌v史遺產(chǎn)的展示平臺。這一轉(zhuǎn)變不僅保護了其建筑和藝術(shù)價值,而且為全世界的游客提供了一扇窺視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耶萊巴坦地下水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耶萊巴坦地下水宮的入口就在與圣索非亞大教堂一條馬路之隔的街心花園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水宮入口拾級而下,好似進入了另一個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整座水宮長140米、寬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撐著巨大的磚制拱頂,而這些石柱據(jù)說都是從安塔托利亞地區(qū)的神殿中搬運過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地下水宮里的燈光不時變換的顏色,讓單一的石柱更富層次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柱在燈光的映射下,也更顯得流光溢彩、幽靜深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地下水宮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動用七千名奴隸在教堂廢墟上建成的,一方面為的是保證宮廷用水供給,另一方面是防止敵人圍困,有備無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宮儲水量達10萬噸之多,如果蓄滿了水,據(jù)說可供當(dāng)時全城人喝一個月。到了奧斯曼帝國時期,水宮被廢置,直至十六世紀(jì)中期,荷蘭人無意發(fā)現(xiàn)了它,才使其重見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宮之所以充滿神秘色彩,還因為這里囚禁著的邪惡的神靈——蛇發(fā)女妖美杜莎,在希臘神話中,凡人只要與她對視,便會化作石像。在水宮的一側(cè),兩個巨大的石柱下面壓著女妖的頭像,一個朝下,另一個則側(cè)臉向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昏暗的光影顯得神秘,這個神秘之地使得好萊塢的《007在伊斯坦布爾》和成龍的《特務(wù)迷城》都曾在這里取景。2016年12月28日上映的電影《但丁密碼》也在此處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很難想象這樣一座建于公元六世紀(jì)拜占庭時期的古建筑,僅僅由336根石柱就支撐了它巨大的圓頂,千年巋然不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土耳其境內(nèi),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從中切開,一分為二,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8年,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開始修建,它修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最窄處。1973 年10 月正式通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座橋梁如同一條紐帶,連結(jié)了兩個大陸,成為了溝通交流的重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遼闊的海域和連綿的山巒,它們在視線中交織成一幅壯美的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伊斯坦布爾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一座城橫跨歐洲和亞洲,這里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兼容并蓄了歐亞非三大洲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藝術(shù)精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博斯普魯斯海峽見證著土耳其的興衰更迭,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是一座對歐亞交通和貿(mào)易具有重大意義的大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托普卡帕皇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托普卡帕宮是位于伊斯坦布爾的一座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nèi)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把托普卡帕宮翻譯過來就是“大炮之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帝王進出的通道,出了這扇門,可直達圣索非亞大教堂,然后轉(zhuǎn)向西北抵達宮外的皇宮廣場,蘇丹會經(jīng)過帝王之門進入皇宮,所以帝王之門又稱作蘇丹之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宮內(nèi)各式低矮的建筑環(huán)繞庭院,以回廊及通道互相連結(ji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后,將這座皇宮改為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托普卡帕故宮博物館分瓷器館、土耳其國寶館、歷代蘇丹服飾館、古代刺繡館、古代武器館、古代鐘表館等,還有一座圖書館及書法展覽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皇宮坐落在伊斯坦布爾的半島海角“皇宮鼻”的山頂上?!盎蕦m鼻”的右前方為廣闊的馬爾馬拉海,左前方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皇宮的露臺上眺望博斯普魯斯海峽,遠眺亞歐大橋,風(fēng)景這邊獨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托普卡帕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chǎn)同屬“伊斯坦布爾歷史地區(qū)”,該區(qū)在1985年成為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xué)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chǎn),而托普卡帕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span></p> 以佛所——古羅馬遺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弗所古城,被譽為“亞洲第一個和最大的大都會”。走進古城,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弗所是地中海東岸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典城市,也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城分為兩個城區(qū),上城區(qū)被稱為“國家廣場”,分布著主要的公共和行政建筑,也是城市的信仰中心,出了這道門,就進入了下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著斜坡向下延伸通往遠處港口的道路就是著名的克里斯特商業(yè)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道路兩旁是鱗次櫛比的香料店、絲綢店、雜物店及其他各式商店,足顯當(dāng)時商業(yè)繁榮。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昔日曾經(jīng)有過的喧嘩、繁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弗所人將供水管和排污管都埋設(shè)在大理石路板之下,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將水輸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用于洗滌和降溫,不僅保證了基本供水需求,也滿足了羅馬人熱愛洗浴的日常習(xí)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今人的角度來看,將活水巧妙引入公共設(shè)施或私人住宅之中,使得這些建筑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也充分反映了羅馬人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路邊這塊雙翅展開、衣袂翩躚的人物浮雕,就是象征速度與勝利的女神耐克。所以耐克公司,不僅將這位勝利女神的名字作為公司的名稱,還從雕像中選取了那一勾作為耐克的logo。</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羅馬時期的公共廁所:U型大理石板上的是座便位,下面有水池和流動的排水系統(tǒng),以保持清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哈德良神廟是以弗所古城兩旁眾多遺跡中保存最好、最精美的一座建筑,神廟以哈德良皇帝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貫通古城遺址的克利特斯大道當(dāng)年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來訪者通常由海港入口進入,大道全長約 500 米,寬 11 米,從港口運來的貨物都是從這里送到各個商鋪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海港大道的一頭連接著以弗所古城遺址中最為壯觀的建筑之一——大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露天大劇院是公元41年——54年間建造的,公元98年——117年又進行了完善,總共設(shè)置了66排24000個座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不僅表演音樂、戲劇,還上演過古羅馬人喜歡的斗獸表演。當(dāng)年在此看演出的票價很貴:以一頭羊或是一頭牛來計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劇院依山而建的弧形回音壁結(jié)構(gòu),有良好的視聽效果,加上一些特定的傳音道具,在上面座位的人也能聽清下面人的聲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城中的塞爾丘克圖書館建于公元2世紀(jì),以該市前羅馬總督的名字命名,曾是一個擁有12000多卷書的圖書館,是羅馬帝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圖書館面向東方,使閱覽室可以充分利用早晨的光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座曾經(jīng)的偉大建筑只剩下圖書館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墻,它無聲地見證了這座城市在羅馬時期作為一個喜愛學(xué)習(xí)與早期基督教學(xué)術(shù)中心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以弗所這些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侵蝕的建筑構(gòu)件上,仍能清晰地看到昔日被精心雕刻的細節(ji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弗所這個曾經(jīng)容納著 25 萬人的羅馬大都會,歷經(jīng)無數(shù)地震和戰(zhàn)亂之后,一切都化為了斷壁殘垣,留下的只是千年的空曠清幽和滿目的蕭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高聳的石柱、雄偉的石壁、壯觀的拱門和精美的石雕卻在殘陽的輝映下依舊耀眼奪目,宛如一幅恬靜的歷史油畫定格在時光中,令人感慨萬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徜徉在這座廢墟的“城市”里,腳下所踩的,垂手可及的,極目遠眺的,甚至彌漫在空氣中的味道,無不透露著遠古時代的氣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雖然昔日的輝煌只剩下了殘垣斷壁,但人們依舊能從這些殘垣斷壁中感受到昔日建筑的光彩和繁華,親身體會到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古城之獨特!</span></p> 阿拉恰特——風(fēng)情小鎮(zhè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世紀(jì)末希土戰(zhàn)爭期間,大量希臘難民逃往阿拉恰特避難。戰(zhàn)亂平息后,他們返鄉(xiāng)重建家園,卻在阿拉恰特留下了一座典型的希臘風(fēng)格小鎮(zhè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拉恰特充分體現(xiàn)了愛琴海的清新精神,色彩繽紛的石屋和狹窄的小巷帶您進入一個溫暖、真誠和活潑的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鎮(zhèn)街頭隨處可見的咖啡屋和街頭餐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拉恰特建筑為石頭房子,窗戶顏色絢麗多彩,街道與人行道狹窄,中心有超過100年的奧斯曼帝國房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漫步在阿拉恰特狹窄而美麗的小巷中,給你的感受是溫暖、甜美、愉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這里一邊散步,一邊欣賞古老的花石屋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阿拉恰特小鎮(zhèn)街頭,你也可以隨意就坐,享受慵懶的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彎彎曲曲的街巷,不僅有精致得讓人咋舌的各式建筑,還有那些恣意生長的花朵,像瀑布一般傾瀉而下,滿目都是大片大片的繽紛奪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鮮花點綴的鏡子也是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造型古老奇特的風(fēng)車,也是小鎮(zhèn)的一道風(fēng)景線,風(fēng)車的位置就在小鎮(zhèn)的中心城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風(fēng)車作為阿拉恰特的標(biāo)志性建筑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拉恰特是個夢幻、充滿了文藝小清新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5年,由于該鎮(zhèn)建筑物保存良好,被宣布為歷史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橫跨歐亞大陸的土耳其,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從古城遺址到寺廟教堂,從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到奧斯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片奇異而又撲朔迷離的土地記錄下了太多太多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世事滄桑,如此眾多的輝煌歷史遺產(chǎn),確實令土耳其人民深感自豪和驕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