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安詩話</p><p class="ql-block"> (上)</p><p class="ql-block"> 一一 詩與遠方之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兀立于渭河之南秦嶺之北的長安,早在周、秦時期就是塊風水寶地,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它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長安這顆關中平原上的明珠,建都后更有了風情和詩意,煌煌十三朝歷時千余載,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歷數一千多年的皇城的歷史,唐王朝絕對是一個天花板級的朝代。如今西安的許多主體建筑都是模仿唐代的,即恢宏大氣又端莊肅穆。當你踏上這座昔日古都,稍加端詳就會發(fā)現,遺跡、景點、廣場或街角處的雕塑,大都是唐代詩人的風采,與飛檐翹壁、石雕木刻交相輝映,一同印證著大唐盛世在十三個朝代中的翹楚地位。</p><p class="ql-block"> 唐王朝發(fā)展了隋朝科舉選仕的官僚制度。特別是實行以詩賦取士的科舉考試,推動了唐代詩壇的興旺與繁榮。</p><p class="ql-block"> 己知的二千多位唐代詩人大多出身庶民。從風格和流派上論,唐代的詩人們又都有著不同的圈子:“初唐四杰”、“吳中四友”、;“邊塞軍旅”、“田園山水”;“郊寒島瘦”、“元輕白俗”;大歷十才子;“小李、杜”;從個人魅力方面,又冠有詩狂、詩仙、詩圣、詩佛、詩鬼、詩魔、詩豪的美譽;等等。</p><p class="ql-block"> 這些圈子和名家們都留下許多關于長安的詩話。</p><p class="ql-block"> 關于長安詩話最早可追溯到天才少年王勃。</p><p class="ql-block"> 這位祖籍山西的少年才俊,九歲通讀《漢書》,十歲通曉《元經》,十六歲入朝為官,做沛王李賢的幕僚。不久,王勃杜姓好友外放四川崇慶縣做縣尉,王勃寫下了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當然,王勃臨摹的長安是幅遠景圖,是背靠陜北黃士地、立足關中的長安城的剪影,表達的是送別好友遠眺津渡去蜀州的暢想。四通八達的長安城就這樣在詩人筆下登場了。緊接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庇职阉蛣e之情推向高潮。其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千古絕唱。有人用大數據做過統(tǒng)計,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位列全唐詩前十名。王勃到長安之后,他的人生像開掛了一樣,無論在朝堂還是在文壇,都格外令人囑目。王勃少年成名,少年得志,很多人一輩子的奮斗目標,王勃僅僅在幾年之內就輕松完成了。對此,張愛玲總結的很到位:出名要趁早。不是么,蘇軾不也提倡:詩酒趁年華嘛。說來詭異,王勃成也文章,敗也文章。他替沛王寫的一篇《檄英王斗雞》文,無意間冒犯了官家大忌,揭開了血濺朝堂,兄弟相殘的瘡疤,被唐高宗李治逐出了長安。王勃無奈,只好去交趾(今越南境內)探望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福畤。王勃由洛陽順運河一路南下,寒煙哀草雁陣驚寒徒增了許多煩惱,況且交趾又是夜郎以南的煙障之地,王勃惆悵之余又開始作詩了:“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薄伴L安悲已滯,萬里念將歸”。王勃怎么也沒想到,途經南昌竟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在贛江邊,王勃白蹭了一頓飯,忽悠火了一座樓,陰差陽錯地寫了下天下第一駢文《騰王閣序》。無人企及的《騰王閣序》也成為王勃的最高藝術成就。</p><p class="ql-block"> 王勃筆下的長安顯得有些朦朧。王勃的人生軌跡相當逼仄。王勃二十七歲時弱水而亡,墳墓至今仍留在交趾。</p><p class="ql-block"> 開國不久的大唐皇都長安究竟什么樣子呢,應該是車如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吧。當然,那里少不了勾欄紅院,茶樓酒肆,商賈云集,鬧市紛呈;大明宮的巍峨自不必去說,通衢充盈的六部官邸與府宅深院更是帝都獨有的景致;慈恩塔張榜處的人流與曲江池、杏園瓊林宴的身影,都盡情地訴說著大唐云蒸霞蔚般的俏麗與繁華。</p><p class="ql-block"> 與王勃齊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寫</p><p class="ql-block">了首 三十四行 近五百字的 七言詩《長安古意》,全方位地勾勒出皇城市井的樣貌:“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地,金鞭絡繹向侯家?!笨上н@位富二代才子很不走運。本來后面的“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講的是東漢順帝外戚的故事,而武則天的弟弟武三思看了很不爽,硬說盧照在鄰諷刺他這個新晉升的王爺。于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盧照鄰被捉入獄,長安古意變成照鄰故意,童子雞變成了叫花雞,初唐才子變成了朝庭反賊。最后盧照鄰忍受不了獄卒折磨,中風之后自盡,死的很慘。由此可見,即便你才高八斗,聲名遠播,來長安展才藝、混官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得罪了權貴,又沒有后臺,決不會有好果子吃。與王勃一樣,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也為后世留下了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p><p class="ql-block"> 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總是令世人無限向往。特別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孕育了恢宏瑰麗、氣象萬千的盛唐文化,同時也讓中華民族的子孫能夠千秋萬代地為之神采飛揚。</p><p class="ql-block"> 李白與杜甫也被長安深深吸引過,他們懷揣“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入仕理想來到了長安。</p><p class="ql-block"> 賀知章把李白推薦給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翰林待詔。這個官職品級雖然不高,卻相當于皇帝身邊的秘書,主要做些為皇帝起草文件、文告的差事。遺憾的是,此時的李隆基玩心太盛,他讓李白作詞,李龜年譜曲,交給教坊演奏,以此來討楊貴妃的歡心。一心輔政的李謫仙做夢都沒想到,千辛萬苦地來到長安,卻弄了個討好娘們的差事兒,完完全全有悖于他入仕的初心。憑心而論,李隆基是個很不簡單的封建帝王。說不簡單是拋開他的政治智慧和掌控政權的能力。這個不簡單是說李隆基的文化修養(yǎng)和個人涵養(yǎng)。李隆基開辦了歷史上第一個戲曲學校一一梨園,一時間涌現出一批像李龜年、董庭瀾那樣的音樂人才。李隆基愛才的同時又十分大度。他要李白填寫新詞詠頌牡丹,李白卻架子端的相當離譜,一會兒要高力士脫靴,一會兒又要楊國忠捧墨。折騰人玩兒卻也相當在行。寫《清平調》時,開始還有模有樣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可寫著寫著就“可憐飛燕依新裝”了。李白創(chuàng)作很自由,甚至有點自由化。按照李隆基具備的文學素養(yǎng),不可能看不出李白在挖苦楊玉環(huán)??纱筇铺熳觿t一笑了之,即沒有給他戴上別有用心的帽子,更沒有去追究他尋釁滋事的責任。人家照樣給李白官做,照樣給“詩仙”酒喝。從初唐四杰到邊塞詩派,從“郊寒島瘦”到“元輕白俗”,李唐王朝在客觀上成就了唐詩這朵奇葩的綻放,大唐天子政治開明與個人喜好引領了詩壇的繁榮。開元天寶后期發(fā)生了“安史之亂”,政局不穩(wěn),軍閥混戰(zhàn),仍產生了大量的詩作,如《三吏》、《三別》、《北征》乃至《捕蛇者說》。這些作品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折射出了特定的社會內容與社會走向。唐詩璀璨的藝術成就,某種程度上應該有當時執(zhí)政者的一份功勞。余光中曾贊嘆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倘若大唐天子興 起 文字獄來,李白還能斗酒詩百篇么?唐玄宗李隆基的確不簡單!于是詩仙詩圣筆下的長安,如夢如幻般地清新瑰麗:“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李白)、“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p><p class="ql-block"> 孟郊十幾歲便參加科考,直到四十六歲才中了進士。于是一首行云流水般的快詩問世了:“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種苦海超渡,天宇高遠,大道空闊,馬蹄生風,神采飛揚的暢快心情,酣暢淋漓地灑滿春日的長安,同時也化作別具一格的小詩在春天里定格。當然,寫雁塔金榜題名題材的不止老孟一個。詩魔白居易可謂少年得志,第一次參加科考便進士及第了。隨即,激情四射的詩作也脫口而出:“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樂天先生那種躊躇滿志的神情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門學子考中進士后,就會立刻進入體制內,由老百姓變成了公務員,獲得人生四喜之中的大喜??捎姓娌艑崒W的人,又不一定都會被朝庭看好,這里的學問很深,深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張祜與徐凝的“擅場之爭”,張籍的屢試不弟,都是很好的例子。正所謂:功名半紙,風雪千山。難怪卓越的當代歌者刀郎在他的新作《翩翩》中唱道:辛酸只為長安遠,倒臥在瓊臺。</p><p class="ql-block"> 功名利祿從古至今都是些不省心的玩意。</p><p class="ql-block"> (鑒于本平臺字數所限只能拆一為二。見諒?。?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