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迎著寒冬里的朝霞,騎行去咸陽,參觀陜西博物館秦漢館。</p> <p class="ql-block">一路東行,騎了兩個小時左右路程,到達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初到館前,請路人幫忙拍了個照,打個卡。馬上去與文物對話,心中不禁一陣竊喜。</p> <p class="ql-block">進館前的風景,端莊,雄偉、潺潺清澈的流水,環(huán)繞著主體展館隨風波動,生機盎然。</p> <p class="ql-block">進入展館,古代文物與現(xiàn)代聲光科技相交互映,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國寶兵馬俑更是一窗之隔,人們觀之,久久不愿離去,手機,相機此起彼伏,眼前的武士儼然如眾星捧月一般,,,</p> <p class="ql-block">展廳龐物,吸人眼球,近眼觀看,木船一艘。</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考古人員在古渭河的北岸發(fā)現(xiàn)了兩個漢代的古船個體,并正式對古船進行發(fā)掘清理,經(jīng)過初步發(fā)掘、兩艘古船個體破沙而出,它們相距很近,但是方向卻不一樣,一個東西走向、一個南北走向,根據(jù)露出的位置,可推測有可能一個船幫,另一個是船尾或者船頭,,,</p> <p class="ql-block">然而,接下來的事實,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隨著兩艘古船逐漸浮出沙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艘被折斷的船。</p><p class="ql-block">雖身首異處,這首古船的出土部分保存仍然完好,經(jīng)測量,兩截斷體相連總長約10米,寬2米。按照當時的船舶類參考文獻分析,它的承載量可達到3一5噸。</p> <p class="ql-block">古船由16塊木板,通過榫卯結構拼裝組成,在兩塊木板的連接處內(nèi)嵌入一小塊木板,再用兩個鐵釘穿過木板重合處兩端固定。</p> <p class="ql-block">這艘古船,據(jù)專家稱:在2000多年前,是古羅馬人駕著船來到古長安,還是古長安的造船技術傳到了羅馬,至今仍是個迷!</p> <p class="ql-block">當時,西安北部漢長安城北側附近的渭橋,是通向京師大道上的重要建筑,橋長880米以上,橋樁寬近23米,被稱為"絲綢之路第一橋",張騫出使西域就曾走過此橋,古船在此橋區(qū)域被發(fā)堀。</p> <p class="ql-block">今天,它靜靜地佇立在博物館里,經(jīng)過文物專家的修整,如今,讓人們再次目睹它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滄桑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城市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渭水古船,也有一份功績。</p> <p class="ql-block">中華文化,遠源悠長,通古貫今,當以延續(xù)。借鑒歷史,弘我華夏,繼往開來,再創(chuàng)文明。</p> <p class="ql-block">“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基本陳列指導思想。</p> <p class="ql-block">本館,于2023年12月29日10時,正式對外開放。館內(nèi)目前是國內(nèi)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的緣起、發(fā)展、貢獻為宗旨的博物館。旨在以陜西博物館的館蔵為基礎,以考古資料為實證,重點展示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奠基作用。</p><p class="ql-block">館內(nèi)基本陳列分上下兩層共3530平方米,展線為1194米,展出文物共計732件(組)。展覽分為序廳,第一~六單元,尾廳共8個部分,陳列內(nèi)容以新制度,思想奠綦,文化創(chuàng)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鑒等幾個方面,分述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成就和作用,充分展示其發(fā)展的程度與高度。</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館,踏上回程的路,享受現(xiàn)代和諧美好生活的同時,回味著古代生活的趣事,不覺中,全程90公里的行程,畫上了句號。</p><p class="ql-block">今曰,過了有趣的一天,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 2024.01.11 燈下摘錄隨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