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悉達多》經典語錄</p><p class="ql-block">1.他們的周身回旋著一種寧靜的激情,一種不惜一切的奉獻,一種殘酷的自我棄絕。</p><p class="ql-block">2.他那因瘦削而變大的眼睛中閃耀著灼熱的幻夢。</p><p class="ql-block">3.悉達多只有一個惟一的目標——使“自我”化為空無,拋卻一切渴望、欲念、夢想、快樂與悲傷——讓自我死滅;在空寂的心靈中尋得安寧。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維中等候奇跡——這就是他的目標。當自我被征服而寂滅,當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歸于靜默,那終極之物必然會覺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層存在,那偉大的秘密。(以為忽視自我的一切需求,心靈就能安寧,內心的自我就會覺醒。)</p><p class="ql-block">4.悉達多的靈魂死去,腐朽,歸于塵土而重又復活,體驗了生命輪回的陰郁魔力。他像一個獵人,他帶著新的渴望尋覓逃脫生命輪回的某一缺口,在這一缺口中,一切因果都已終結,毫無痛苦的永恒亦從此開始。他扼殺自己的感官,他除滅自己的記憶,他逃脫出自我并融于世上萬千形態(tài)之中。他是動物,是尸體,是巖石,是木,是水,而每次他都再度清醒,在日光下,在月華中,他又成為自我,再次投入生命的輪回,再次感到渴望的躁動。征服了舊的渴望,又會感到新的渴望。(始終得不到內心的安寧,痛苦于生命苦難的輪回。)</p><p class="ql-block">5.悉達多從三位沙門處學到了很多:他學會了許多摒棄自我的法門。沿著棄絕自我之路,他經受了痛苦,經歷了自覺的受難并征服苦難,經歷了饑餓、干渴與疲憊。沿著棄絕自我之路,他冥想,入定,拋卻一切心識之相。他嘗試了種種不同的修行之路,他千萬次拋棄自我,連日沉浸于虛空無我之境。然而盡管所有這些修行使他遠離自我,最終卻仍舊引導他回到自我,盡管悉達多千萬次地逃離自我,宅于虛無,宅于動物或巖石,但回歸卻總是無可避免。在無可挽回的回歸時刻,他在陽光下,在月華里,在陰影中,或在雨中再度發(fā)現自己,再度成為自我和悉達多,再度感受生命循環(huán)的繁重折磨。(如果認為人生是來受苦的,你會發(fā)現,這一生都在受各種苦難的折磨。)</p><p class="ql-block">6.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對肉體的棄絕?什么是齋戒和調息?那只不過是在逃離自我,只不過是對自我所受苦難的一種短暫的逃避,只不過是針對生命荒謬與痛苦的一副暫時的麻醉劑。(悉達多開始主動思考,自己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是對的嗎?這樣真的就能做到內心的安寧?)</p><p class="ql-block">7.在正確的路途上?我們是否在接近智慧?我們是否在趨于救贖?抑或是我們只是在原地兜圈?——而我們原本的目標卻是逃離輪回。</p><p class="ql-block">8.于是悉達多道:“他已經六十高齡而仍未證得涅槃去除一切執(zhí)著的解脫狀態(tài),圓滿與極樂。他會這樣一直到七十歲,然后八十歲;而你我也將如他一樣老朽卻仍在無休止地修行、齋戒與冥想,但我們無緣證得涅槃,無論我們自己還是那位長者都不能。僑文達,我相信所有沙門中甚至不會有一人能夠證得涅槃。我們只找到一點安慰,找到一些麻醉,我們只學會一些把戲來欺騙自己,但那件最根本的大事——道中之道——我們沒有找到?!保ㄋ虻缴抽T中的一位最年長沙門,通過修行、齋戒與冥想不能達到涅槃,認為這條苦行僧一樣的追求方式,不能逃脫生命的輪回。)</p><p class="ql-block">9.悉達多以一種滿含悲哀與嘲弄的語調,半是惆悵、半是調侃地輕聲道:“僑文達,不久之后,你的朋友就會離開這條曾與你一同走過漫長征程的沙門之路。我苦于渴望的煎熬,僑文達,而在這漫長之路上,我的渴望并未絲毫減少。我一直在渴求知識,我一直充滿了疑惑。年復一年,我求教于婆羅門的智者們,年復一年,我求教于神圣的《吠陀》經典。很有可能,僑文達,即使我去求教于犀?;蚝谛尚梢矔瑯佑杏谩⑼瑯用髦且餐瑯佑幸?。我耗費了很長時間才終于明白:一個人無法通過學習得到任何東西!我相信,萬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們稱之為‘學習’的事物。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種知識,即阿特曼,它無處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種造物之中。而我已開始相信,這種知識的最大敵人莫過于求知之渴,莫過于學習之路?!?lt;/p><p class="ql-block">10.正如一個國度遭受瘟疫的蹂躪時,就會有這樣的傳言:一位智慧博學的人出現了,他的言語與氣息就足以治愈患者;而這種消息會傳遍全國,人們都紛紛議論;許多人深信不疑,許多人則心存疑惑,而又會有許多人立即上路去尋找這位智者和施恩人;正是以這樣的方式,有關那位釋迦族智者的傳聞,有關佛陀喬答摩的福音般的訊息傳遍了全國。信徒們宣稱他具足無比的智慧:他憶起了自己的前生,他已證得涅槃并永不墮輪回,不再投入陰郁無常的現象之流。關于他有許多奇妙的不可思議的傳說:他曾示現神跡,他降服了魔鬼,他曾與眾天神交談。而他的敵人和懷疑者卻說這個喬答摩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騙子:他奢侈度日,鄙棄獻祭;他不學無術,對修行與禁欲一無所知。</p><p class="ql-block">11.有關佛陀的傳聞令人神往,散發(fā)著極大的誘惑力。這世界令人厭倦,生命之路艱難,而此時卻似乎出現了一掬希望之泉,似乎傳來了一種新的訊息:溫暖而令人感到慰藉,充滿了美好的承諾。到處都是有關佛陀的傳聞,全印度的青年人都在傾聽,并感到一種期待,一種希望。無論城鎮(zhèn)還是村落,任何一個朝圣者或陌生人,只要他帶來世尊釋迦牟尼的消息,都會受到婆羅門子孫的歡迎。</p><p class="ql-block">12.緩緩的,一點一滴,每一點滴都載滿希望,每一點滴都載滿疑惑。</p><p class="ql-block">13.佛陀謙然地走自己的路,陷入沉思之中。他平和的表情既非歡喜,亦非憂傷。他仿佛從內心發(fā)出溫和的微笑。他靜靜地、安祥地走著,帶著一種隱隱的微笑,仿佛一個健康的孩童。他身著僧袍,正如其他的僧侶一樣有條不紊地行進著;然而他的面容,他的步態(tài),他安祥的俯視的目光,他安祥的低垂的手臂,以至他的每一根手指都顯示著寧靜,顯示著圓滿,無所依循,無所尋求,映射出一種永恒的光明,一種無止息的平安,一種無懈可擊的寧靜。</p><p class="ql-block">14.他的聲音明亮而平和,在眾多的聽者的上方盤旋——如光之運行,如夜之星辰。</p><p class="ql-block">15.他深沉地冥想,直到完全沉入那種深潭般感覺的最底處,直到他認識到事物的因緣;因為在他看來,認識到事物的因緣就意味著思想,而只有通過思想,感覺才成為知識并且不會失去,而是變得真實,其內在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16.我欲求摧毀自我、擺脫自我以便在自我未知的最深層發(fā)現萬相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神靈或絕對終極之物。而正因為如此,我卻一路丟失了自我。(像不像那個不滿已有狀態(tài),不斷否定自己,反而從別人身上尋找自己影子,直到丟失自我的你。)</p><p class="ql-block">17.隨即他邁步向前,這次則快步疾行,好像一個人終于知道了自身的使命。(他從佛陀的身上,悟到了一種獨特的求道方式——感知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得到佛陀一樣內心的安寧與圓滿。)</p><p class="ql-block">18.他舉目四望,仿佛初次見到這個世界。這世界美麗而斑斕,奇特而神秘。瞧!那兒是金黃,那兒是湛藍,那兒又是碧綠。漫流的天空與河流,高聳的森林和山巒,一切都如此美好,如此神秘,如此誘人,而在所有這一切之中,他,覺醒的悉達多,正走在通向自我的道路上。有這一切,所有這些金黃與湛藍,河流與樹木,第一次映入悉達多的眼簾。那不再是魔羅又作“魔”,指妨害修行者的一切魔類。魅惑迷人的幻術,不再是瑪耶虛幻女神。虛無縹緲的面紗,也不再是世界萬象毫無意義的偶然世相。盡管這一切為那些追求圓融統(tǒng)一、輕視個別差異的思想高深的婆羅門貴族所鄙棄,而河流畢竟就是河流。假如悉達多中的惟一與神性隱秘地居于湛藍或河流之中,那么金黃與湛藍、天空與森林,以及站在這里的悉達多的存在本身也正是天意,正是神的安排。意義與實在并非隱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現象。</p><p class="ql-block">19.我將向自我學習,以自我為師;我將從自我證得悉達多的秘密。</p><p class="ql-block">20.光明與陰影穿流在他的眼里,月亮與星辰運移在他的心中。(他進入了俗世,要體驗這人生百味,這就是他后來的求道之路。像不像一個人通過各種努力,都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的那種目標,最終發(fā)現隨波逐流,也好玩的很。體驗人生,才能真正看透人生,得到無欲無求的內心圓滿。)</p><p class="ql-block">21.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它會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線。悉達多有了目標時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22.世俗的事務就像一顆沉向水底的石子,他無需行動,他也無需激動,他只是被牽引并且任憑自己的沉落。他只為自己的目標所牽引,他不允許任何擾亂自己目標的東西進入他的靈魂。</p><p class="ql-block">23.有時他會聽見自己心中有一個瀕臨熄滅的輕柔聲音在靜靜地提醒他,在靜靜地抱怨;這聲音如此細微以至于極難覺察。</p><p class="ql-block">24.你可以隨時退避并在那里成為你自己,我也會這樣做。極少人具備這種能力,然而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p><p class="ql-block">25.大多數人都像一片片落葉,在空中飄浮、翻滾、顫抖,最終無奈地委頓于地。但是有少數人恰如沿著既定軌道運行的星辰:無常的命運之風吹不到他們,他們的內心有著既定的航程。</p><p class="ql-block">26.他曾一度體驗到那種崇高輝煌的覺醒,那種敏感的期待,那種拋卻一切導師與教義而獨立天地的豪情,那種傾聽自心神圣之音的急切愿望。</p><p class="ql-block">27.那種在他自心中曾一度親近并高聲歡唱的惟一之泉源現在則僅僅在遠方輕輕私語。(他太過于沉迷俗世,再一次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28.他保存了其中的某些東西,而另外的部分則由于棄置不用而湮滅蒙塵。正如陶匠的旋輪,一經開動便會持續(xù)旋轉很久,然后則漸趨緩慢并最終停息下來,悉達多靈魂中的禁欲之輪,思維之輪以及辨識之輪也如此轉動了許久,它仍舊在轉動,不過已變得緩慢而猶豫,幾乎陷于停頓。漸漸地,就像濕氣侵入已然垂死的樹干,緩緩地充斥其中并使其腐朽;塵俗與怠惰也如此深入了悉達多的靈魂,緩緩地充滿其中,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而倦怠,沉入了昏睡。但在另一方面,他的感官卻變得更為醒覺,它們學會了許多,體驗了許多。</p><p class="ql-block">29.慢慢地,富人們靈魂中特有的病癥浸染了他。</p><p class="ql-block">30.像一層紗幕,像一層薄霧,一種心靈的厭倦在悉達多身上沉積下來——一天又一天地更加濃厚,一月又一月地更加灰暗,一年又一年地更加沉重。正如一件新衣服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破舊,失去了往日鮮艷的顏色,變得骯臟起皺,縫邊已經綻開,而且到處都出現了磨損而易破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31.伽摩拉美麗的臉龐上已出現了倦怠的神情——那種沿著沒有任何快樂前景的漫漫長路艱難跋涉而產生的倦怠,漸漸逼近的枯萎,以及那種潛伏的、尚無人言及的、也許是尚未意識到的恐懼——對生命之秋的恐懼,對暮年的恐懼,對死的恐懼。他嘆息著離開了伽摩拉,心中充滿痛楚和隱秘的恐懼。</p><p class="ql-block">32.悉達多的心中充滿了難言的痛苦,他覺得自己再也不堪忍受。從他心底涌起的那種惡心欲嘔的感覺完全湮沒了他,就像已酸腐的酒,或像那種過分甜膩和俗淺的音樂,也像那些舞娘過分甜膩的媚笑以及她們的頭發(fā)和乳房飄出的過分甜膩的香氣。但更主要的是他對自己感到惡心,他厭惡自己。</p><p class="ql-block">33.就在同一瞬間,悉達多大驚失色,感覺自己的心在絞痛,仿佛他已經把自己身上的所有善良和有價值的東西都隨這只死鳥一同拋棄。</p><p class="ql-block">34.一條大路已展現在你的面前,你已被特別召喚去循路前行,諸神在等待著你。</p><p class="ql-block">35.一切目標都已磨滅,剩下的只是一種深切而痛苦的渴望:渴望徹底擺脫這場昏亂的迷夢,渴望嘔出這已經酸腐不堪的酒,渴望結束這令人心酸的苦澀的生活。</p><p class="ql-block">36.悉達多的兒子并未帶給他絲毫快樂和安寧,而只是增加了他的煩惱和悲傷??伤麗圩约旱膬鹤?,他寧愿承受自己的愛所導致的煩惱和悲傷,而不愿接受沒有孩子的快樂和幸福。</p><p class="ql-block">37.他不再追求實在,不再企圖在這現象世界的另一邊追求自己的目標。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輪和星辰很美,小溪、海灘、森林和巖石,山羊和金龜子,花兒與蝴蝶都很美。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p> <p class="ql-block">悉達多這本書的簡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悉達多》是由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22年。該書的副標題為“一首印度的詩”,反映了主人公悉達多一生中對精神和宗教的探索。悉達多出生在高貴的婆羅門之家,外貌俊美且具有極高的智力。他的一生充滿了對知識和理解的渴望,以及與之相伴的痛苦和困惑。</p><p class="ql-block">小說的主線是悉達多從一個高傲的婆羅門之子轉變?yōu)閷で缶褡杂傻牧骼苏?,再到最終實現精神覺醒的過程。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人物和經歷,如聆聽佛陀喬答摩的教義、與名妓伽摩拉的關系以及作為一名富商的生活,都是他探求真理的一部分。悉達多在外在世界中的經歷使他意識到物質生活的虛無和無常,從而激發(fā)了他對內心和平與永恒價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在《悉達多》中,黑塞不僅展示了主人公的個人成長和對世界的深刻理解,還通過悉達多的人生旅程探討了個人如何面對有限生命中的無限追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永恒的人生境界。小說的主題涉及人類對自我意識的追求、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索。</p><p class="ql-block">此外,《悉達多》也被視為黑塞對當時德國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應,特別是在19世紀末的德國,他生活在一種充滿浮華、功利和物欲的環(huán)境中,對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追求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悉達多》通過主人公的經歷,試圖探索人生的真諦和內心的平靜,并對現代社會中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提出了質疑。</p> <p class="ql-block">思考:活著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是極盡奢靡的物質享受,還是心無旁騖的修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經歷所經歷的一切,接納所接納的一切,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求內心平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