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癸卯年九月十八日清晨,我們離開遼寧省綏中縣新臺子村的九門口長城,繼續(xù)驅(qū)車300公里,前往河北省承德灤平縣,去看看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堪稱萬里長城的巔峰之作~金山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金山嶺長城地勢險峻、建造精良,也因為它設計先進,保存完好,在細節(jié)處尤顯優(yōu)勢。還因為這段長城有障墻、擋馬墻、文字磚墻,這在萬里長城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設置都與明朝著名愛國將領(lǐng)戚繼光實戰(zhàn)經(jīng)歷相關(guān),在擔任薊鎮(zhèn)總兵官時期(1567年—1582年),他傾注了十六年的心血在此筑起并完善了這座聞名海內(nèi)外的中國最美長城。</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點半我們進入金山嶺長城景區(qū)后,沿景區(qū)小道前往登長城的入口處磚垛口。</p> <p class="ql-block">步行約20分鐘左右,來到金山嶺長城的重要關(guān)隘磚垛口。這個重要關(guān)口,現(xiàn)在是游人登臨長城的首選之路。隘口之間,建有一座磚垛樓,這是金山嶺長城中唯一一座建于低洼處的敵樓。</p> <p class="ql-block">磚垛樓前的平臺上屹立一座戚繼光將軍策馬奔馳的白色雕像。五門大炮瞄準谷口,嚴陣以待。雕像一側(cè)垛樓下的墻壁上,有一幅大型白色浮雕,再現(xiàn)戚繼光1567年調(diào)任薊鎮(zhèn)總兵官后在此演兵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從地圖了解到,從磚垛口登上金山嶺長城,往西可前往西五眼樓,向東則通向?qū)④姌恰⒔?jīng)沙嶺口、大小金山樓到望京樓。為了感受金山嶺的日落,我們選擇先一路向東上坡,直奔至高點將軍樓。</p> <p class="ql-block">陽光下,陶醉在徒步金山嶺長城的快樂時光。</p> <p class="ql-block">邊攀登邊駐足觀賞邊拍照,蜿蜒曲折的長城,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山巒上。它氣勢磅礴之態(tài),讓弱小的我們?nèi)缤碓谛∪藝?lt;/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山脊布滿臺階的馬道一路向上攀登。城墻分內(nèi)外墻,在我朋友的左手,面向關(guān)外的城墻叫“垛口墻”,又叫“男人墻”。在她的右手,面向關(guān)內(nèi)的城墻叫“宇墻”,又叫“女兒墻”?!芭畠簤Α甭缘陀谕鈧?cè)的垛口墻,正如男人必須保護女人一樣,垛口墻也自然有著對女墻的保護功能。</p> <p class="ql-block">在女兒墻一側(cè)還建有許多通風孔,它不僅起到通風并減少風阻,還能更好的起到保護墻體的作用。這些通風孔都裝飾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桃形,箭頭形、刀把形、鋸齒形等。這通風孔是用箭頭形裝飾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老頑童到了長城,調(diào)皮就像個孩子,爬到高高的垛口,四處張望。妳可知道,金山嶺的垛口是不同于其他長城垂直修建的垛口。</p> <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了解到,金山嶺的垛口兩側(cè)的墻有120度以上的斜角,墻磚呈內(nèi)外八字形,這種垛口的創(chuàng)新修建,可增加利用垛口作戰(zhàn)的打擊面積,改變射來敵箭的方向,更好的保護了守城士兵,不至于將身體暴露。</p> <p class="ql-block">如今從垛口往外眺望,今天的長城,已經(jīng)沒有了往昔的生死較量與兵戎相接,昔日荒蕪蕭索的邊塞戰(zhàn)場已經(jīng)成為今天雄奇壯麗的風景,讓行走在馬道上的游人目不暇接和欣喜!這就是和平!寶貴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來目不暇接,仔細覌察垛口墻下面還建有許多洞,據(jù)介紹它叫礌石孔,作用是更好的觀察城墻下面的敵情,發(fā)現(xiàn)敵情可將石雷等投放物由此投放出去,靠石雷爆炸后的碎石塊打擊敵人。如果遇到雨水量過大時,它還兼有“排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更值得稱道的是,城墻上的馬道每隔幾米遠就豎起一道高出地面的磚,它叫攔水磚。攔水磚關(guān)外一側(cè)高,關(guān)內(nèi)一側(cè)低,這樣雨水很快就能從女兒墻底下的排水孔流出馬道。由于關(guān)內(nèi)墻體大多是向陽的方向,這樣雨水排出墻外后會很快風干,起到保護墻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走出東方臺,長城又是另一翻景象。我們這位朋友,到了長城,所有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只有用肢體語言才能表達她內(nèi)心的感受,可愛極了。</p> <p class="ql-block">抬頭仰望矗立于山峰之上的將軍樓,猛然看到我們的女中豪杰已率先到達了將軍樓。據(jù)說登上此樓視野非常開闊,東、西、北三面皆有長城,是拍攝云海和日落的絕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布滿臺階的馬道直抵髙處的分叉口。</p> <p class="ql-block">行走到此,長城經(jīng)三岔口分別向左向右延伸。向左是從主墻上延伸出去的一段城墻,人稱“支墻”。向右蜿蜒往山頂爬去的是“主城墻”,高處的敵樓就是作為指揮所的將軍樓。</p> <p class="ql-block">我們決定先向左拐,前往向山下而去的“支墻”。</p> <p class="ql-block">走進支墻的空心敵樓(也稱敵臺),它像是剛剛修復完成。據(jù)介紹空心敵樓是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官時創(chuàng)建的,是金山嶺長城的重要防御設施。敵臺釆用磚石結(jié)構(gòu)或磚木結(jié)構(gòu),多數(shù)為上下兩層,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修復后的下層空心部分,主要用于作戰(zhàn)和存放糧草、兵器,其四周分別開設箭窗和券門。這是個較大的敵臺,每面設有五個箭窗。據(jù)說上層為臺頂,四周圍以垛口,中央筑有鋪房,供守城士兵遮風避雨用,然而現(xiàn)正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返回分叉口的右邊,城墻寬闊的馬道用大方磚鋪就,寬的地方,可容六七人并行,這是金山嶺長城的主墻。雄偉的將軍樓海拔475米,是磚拱結(jié)構(gòu)的空心敵樓,四周由遠及近分布有烽燧、支墻、擋馬墻、塢墻、障墻、熗臺,構(gòu)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是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糸的精華。因敵樓為金山嶺長城防御指揮的中樞,故稱此樓為將軍樓。</p> <p class="ql-block">通往將軍樓的馬道上,你會看到占據(jù)了馬道寬度的三分之二,一層層隨階梯橫砌的短墻。據(jù)介紹這就是金山嶺長城著名的“三絕”之一障墻?!罢蠅Α鳖櫭剂x就是象屏障一樣的墻,這是一種很人性化的設計,為防止守城士兵的暴露和免遭來犯之敵的射傷,因而修筑這些像一面面屏障的障墻,用于阻擊攻上長城馬道的敵軍。</p> <p class="ql-block">障墻還設有了望孔和射擊孔,便于士兵觀察敵情和阻止敵方的進攻。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層特殊的功能,就是一旦敵人攻上墻來,守城士兵可以依據(jù)這種障墻達到“戰(zhàn)墻”的目的,層層據(jù)守,步步為營。</p> <p class="ql-block">佇立于將軍樓前,舉目顧盼,重巒疊嶂,無邊無際,壯闊雄奇。不禁令人感慨金山嶺長城防務體系的精妙絕倫。位于高處的將軍樓確保敵我態(tài)勢盡收眼底,可以兼顧東西兩翼,在沒有遠程火炮的冷兵器時代,是指揮所的絕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從將軍樓西面眺望,東方臺、磚垛樓、西方臺、西梁磗垛樓,西五眼樓、桃春東樓,一筧無遺。</p> <p class="ql-block">佇立在將軍樓的東面,極目遠眺,長城隨回還的山勢向遠方的天際延伸,平添了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p> <p class="ql-block">那群山繁茂翠綠的樹木中沙嶺口東方臺、黑姑樓、一號敞樓、二號敝樓、小金山樓,甚至更遠的大金山樓、窯溝樓和髙尖樓由近及遠呈現(xiàn)在眼前。據(jù)介紹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公里的金山嶺長城沿線共筑有不同形式的敵臺67座,關(guān)隘5處,烽燧3座。間距從47米到200米不等,密集程度十分罕見。</p> <p class="ql-block">將軍樓朝北方向的支墻。聽說支墻北面約200米左右的山頭之上,各設有一座烽火臺,當有敵人來犯,烽火臺上的哨兵就會點火報警,報警時夜間點火,白天放煙,夜間之火謂之“烽”,白天之煙謂之“燧”,故烽火臺又稱為“烽燧”。見到點火報警守墻士兵立即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準備迎敵??梢娭ι系氖剀姴粌H可以配合主墻守軍對敵形成犄角合圍之勢,從側(cè)翼對敵軍實施打擊,還是指揮所的重要屏障,是將軍樓的第一道防線。</p> <p class="ql-block">建在主墻北側(cè)山坡上的擋馬墻已不復存,仔細觀察還能看到墻基的遺址。據(jù)介紹擋馬墻是金山嶺長城著名的“三絕”之一,是金山嶺長城防御體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壕塹”的另外一種形式。因不能挖掘深壕,故釆用毛石壘砌,用以阻擋敵軍騎兵接近長城,故稱“擋馬墻”。擋馬墻多修建于關(guān)口之外,構(gòu)成了長城外側(cè)一道堅固的壁壘。</p> <p class="ql-block">從將軍樓東面下坡左轉(zhuǎn),一處斷壁殘垣的建筑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這是西域樓。西域樓原為磚木結(jié)構(gòu),分為上、中、下三層。頂層設有鋪房。由于此樓為寧夏人修建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西域樓仍然是碎磚成堆,荒蕪蕭索,據(jù)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長城修繕者刻意為之的經(jīng)意之作,目的是讓游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沉重。</p> <p class="ql-block">拍了一段西域樓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借用陽光照射到的一角,我們請工作人員幫我們與殘垣斷壁的西域樓拍張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逆光中神圣而幽靜的西域樓。</p> <p class="ql-block">朦朧逆光里,篳路藍縷的西域樓變得非常獨特美麗。嘗試逆光拍照,令人在尋找和感受美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的興趣和快樂。</p> <p class="ql-block">前方是沙嶺口西方臺,過去應該有一座高大的垛樓屹立于此?,F(xiàn)在垛樓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一塊寬闊的平臺和兩組殘墻。我們沒有往前探訪的計劃,在此終止了東線之旅,折回將軍樓完成我們此次欣賞金山嶺長城夕照的計劃。</p> <p class="ql-block">金山嶺長城的秋日夕陽,是不容錯過的天空美景。返回三岔口,黃昏中的將軍樓已鍍上金色。期盼著日落的攝影人,早已在炮臺上架好了三腳架。那份期待,那份向往,那份執(zhí)著,只有攀登上金山嶺之巔,才能體會到那份激情! </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每年的九月中旬一過,這里便成為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和家園。很多著名的有關(guān)長城攝影作品便來自金山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秋到金山嶺長城,沒有如織的游人,也不見燥人的喧囂,來的多是攝影愛好者,外國游客,徒步穿越長城的執(zhí)著者。</p> <p class="ql-block">高山之巔,一覽眾山小,期待的日落如約而來。這是對我們忙碌了一天最好的褒獎!</p> <p class="ql-block">當那份橙黃,如鎏金般奪目的霞光彌漫我們的視線,那份激動在胸中澎湃,它是潛藏在我們心底對長城的浪漫情懷。</p> <p class="ql-block">太陽漸漸西沉,暮色也漸漸濃時,晚霞的顏色開始慢慢加深,原本燦爛的金黃色被鍍上一抹浪漫的橙紅色。</p> <p class="ql-block">原本就很美的景色,當夕陽照向長城,霞光下的雄關(guān)漫道又是另一副全然不同的光景。</p> <p class="ql-block">西斜的太陽收起那耀眼的光芒,萶色溫柔,我們?nèi)造o靜的望著天空,從心里感謝金山嶺長城讓我們邂逅一場醉人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當天我們?nèi)胱〗鹕綆X長城腳下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我們再次與金山嶺長城相會。</p> <p class="ql-block">我們借助游覽快捷工具索道,坐上全程17分鐘的覽車直達小金山。</p> <p class="ql-block">山髙云淡,天朗風輕,連綿起伏的長城如一條金色巨龍沐浴在陽光下,迎著秋天的腳步展現(xiàn)出一片自然秋景。</p> <p class="ql-block">登高遠眺,神情歡悅。一抹晨光照耀著遠處的窯溝樓和高尖樓。窯溝樓里五顏六色的小點點,估計是天未亮就上山覌日出的游客。此時正是戶外出行,感受涼爽秋季的好時節(jié)。</p> <p class="ql-block">下覽車后,需要徒步幾百米的山間小道才能到達小金山樓。小金山樓是建在小金山上的一座敵樓。小金山并不是金山嶺長城的最高點,但它山壁陡峭險峻。</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樓的地形決定了它建筑的特殊,高髙垛墻,樓西側(cè)的長城與敵樓不直接連通,想要進入敵樓或到長城另一側(cè)去,必須通過城墻內(nèi)側(cè)的券門繞道關(guān)內(nèi)才行。</p> <p class="ql-block">站在小金山樓頂層,可以了望金山嶺西線的長城,遠處的山巒疊嶂,近處的樹木蔥郁,一片生機蓬勃的景象??梢孕蕾p長城的雄偉和壯麗,感受它歷史的滄桑和深遠。</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樓頂層的東面。金山嶺的名字源于叫大金山樓和小金山樓的兩座敵樓。這兩座敵樓的修建,與戚繼光有著很深的淵源。</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角度覌望,青磚黛瓦的小金山樓和門前髙筑的「石拱橋」儼然就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戚繼光調(diào)任薊鎮(zhèn)總兵官之后,發(fā)現(xiàn)北方的士兵,紀律松散,作風拖拉,戰(zhàn)斗力較差,于是上書朝廷,把自己在南方抗倭時訓練的三千精兵調(diào)遣至此。部隊到達的那一天恰逢大雨,戚繼光為了整飭軍紀,故意讓三千勇士屹立雨中,從早晨到傍晚,巋然不動,北方的士兵看到此情此景,方知什么叫做軍令如山。這一招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此,軍紀嚴明,令行禁止。那些去國離鄉(xiāng)的南方士兵把一大一小的兩個山峰,命名為大小金山,筑起了兩座江南風格的敵樓,寄托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就是“小金山樓”和“大金山樓”。</p> <p class="ql-block">由于這些江浙籍三千精兵都是部隊的骨干,所以他們命名的大小金山敵樓就成為這段長城的標志,這段長城就被命名為金山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來自臺灣的游客與我們互不相識,他們非常禮貌地請我們?yōu)樗麄兣c長城合影拍照。之后,他們又熱情的為我們拍下這張洋溢開心笑臉的照片。同宗同族同語言的兩岸人不約而同聚在古老的長城上顯得挺親切。</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大金山樓形狀與小金山樓相似,它始建于1569年,1987年對鋪房瓦件進行過維修。</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江浙籍士兵所修的大金山樓,樓上層仿木制的小鋪房,它的椽、擦、檐、窗都是用青磚磨制而成,酷似木制,給人以精巧、細膩之感。正是江浙籍士兵以南方人特有的細膩,作為骨干指導長城守衛(wèi)部隊把金山嶺長城修繕成構(gòu)筑堅固、攻守兼?zhèn)涞睦喂谭谰€。</p> <p class="ql-block">我率先到達大金山樓。站在古石門前,使勁向陡坡上的同伴揮手示意。</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樓與大金山樓相距不遠,但是從小金山樓通往大金山樓的地段山坡陡峭,長城也隨之陡峭起來,我的朋友正在高陡的馬道上緩慢地移步下行。率先趕到大金山樓就是想記錄這段場景。</p> <p class="ql-block">透過大金山樓的箭窗,拍下遠處漂亮的小金山樓。</p> <p class="ql-block">給大、小金山樓拍合影留念,沒想到把遠處的將軍樓也拍進來了。是呀,一個都不能少。六百多年了,它們始終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筑就萬里長城的鋼墻鐵壁。</p> <p class="ql-block">厚重的城墻隨著山勢的起伏,頑強地向前爬行。</p> <p class="ql-block">越往前走,長城六百多年風雨的侵蝕痕跡愈發(fā)明顯,馬道上坑坑洼洼,忽高忽低。支離破碎的敵臺窯溝樓出現(xiàn)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滿目瘡痍的窯溝樓,彷佛在向我們低訴著朝代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當年去國離鄉(xiāng)的戍邊將士默默無悔地守衛(wèi)在這片“雁去無留意”的蒼莽邊塞,他們雖然常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然而軍功未建,燕然未勒,無以返鄉(xiāng),直至馬革裹尸,滯留忠骨。直到1644年滿清入關(guān),長城才逐漸失去了軍事堡壘的作用,并日漸荒蕪。</p> <p class="ql-block">感受原汁原味的長城,徬彿穿越時空。</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高尖樓長城最高處的垛墻,遠看真像巨龍的脊背。那是一層層砌筑的非常講究規(guī)范的障墻,它讓人感到整個長城看起來既堅固又美覌。在金山嶺長城總能看到軍事防御與建筑藝術(shù)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這個殘破不全斑訤的敵樓叫高尖樓,很少有游人游覽到這個高處。</p> <p class="ql-block">高尖樓位于金山嶺長城重要關(guān)口后川口西側(cè)山頂?shù)闹聘唿c上,戰(zhàn)略地位十分突出。</p> <p class="ql-block">高尖樓建筑形式也為磚木結(jié)構(gòu),分上下兩層,一層與頂層用木梯連結(jié),現(xiàn)已坍塌,僅剩四周殘破的墻體。</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通往后川樓、花樓、拐角樓、冰道溝樓、車道溝樓、四眼樓、東五眼樓??。在高尖樓,我們要給此次金山嶺長城之行劃上一個句號了。雖說有許多的不舍,再往前走就是未經(jīng)過多修復,我們酷愛行走的古樸原始的“野長城”,尤其在金山嶺長城最東側(cè)的東五眼樓,有一段萬里長城上獨一無二的用文字磚砌墻的長城,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城磚上面都刻有記載著燒制城磚的單位和時間,非常的獨特珍貴,是金山嶺長城“三絕”之一。在此只能借用網(wǎng)上的照片展示它。</p> <p class="ql-block">文字磚在綿延萬里的長城上其實并不罕見,但一整段500米的城墻上全部用文字磚來建造,卻只出現(xiàn)在金山嶺長城。這些文字磚上的字跡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很多都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登臨長城的游人常常喜歡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雖說我們十幾年來多次登上不同地段的長城,但從未體驗到與“好漢”有絲毫關(guān)系,充其量我們只是一個覌賞風景的過客。真正的好漢,無論在哪個時代,依然是那些戍邊衛(wèi)疆、保家衛(wèi)國的將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