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77年前《聊齋志異》手稿在遼寧險些付之一炬

王立成

<p class="ql-block">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jì)南府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清代文學(xué)家,短篇小說家。</p><p class="ql-block"> 蒲松齡逝世后其后人來到遼寧,帶來《聊齋志異》《行樂圖》《草蟲篇》手稿,交多人保管。卻險些在土地革命時期付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劉伯濤遞交手稿收據(jù)</p> <p class="ql-block">劉伯濤印章</p> <p class="ql-block">手稿一、二頁</p> <p class="ql-block">手稿涂改處</p> <p class="ql-block">學(xué)生抄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筆者采訪知情人發(fā)表的稿件</p> <p class="ql-block">《聊齋志異》手稿搶救始末</p><p class="ql-block">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各位都耳熟能詳。然而,各位卻有所不知,在蒲公謝世350多年之后,他的半部手稿在遼寧鐵嶺西豐縣被發(fā)現(xiàn),而且險些散失。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行樂圖》《草蟲篇》線索。至今這半部手稿就存在遼寧省圖書館。為饗讀者,吾將1997年7月所寫專稿重錄于此。</p><p class="ql-block">偶然識玉</p><p class="ql-block">今年近80歲的撫順離休干部劉伯濤,1947年土改時擔(dān)任遼東省西豐縣(現(xiàn)遼寧省西豐縣)政府秘書,負(fù)責(zé)兩個區(qū)的土改工作。11月的一天,劉伯濤帶著兩個人到距縣城5公里的更刻鄉(xiāng)忠信村元寶溝屯檢查土改工作。剛進(jìn)在三間房里辦公的農(nóng)會,他就注意到西屋北炕上散亂地放著一堆書。</p><p class="ql-block">劉伯濤想,土改挖浮財,把書也"挖"來是政策不允許的。他指看書問農(nóng)會干部:"你們拿人家這個干啥?"一位干部回答:"不是故意拿的,是一天晚上拉東西順手拿來墊車的。誰拿的,從誰家拿的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看看!"愛書的劉伯濤氣有些消了。他說著話跳上炕,開始挑來撿去地翻那堆舊書。突然,他手中撿起的一部厚書中掉出一函兩冊包著藍(lán)皮的線裝書。他翻開一看,書頁黃色如土,內(nèi)文由毛筆書寫,且有勾劃,刪改。"這難道是《聊齋志異》嗎?"劉伯濤好一陣驚喜。</p><p class="ql-block">談完工作,劉伯濤把書裝進(jìn)書包帶回了縣里,鎖在小書箱里。晚上有空的時候拿出那兩冊藍(lán)皮線裝書,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卻"噼啪"響著蹦紙片,他有些不敢翻了。此后無數(shù)個晚上,他在油燈下對照著偽滿出版的《聊齋志異》書仔細(xì)對照、研究起來。憑他初小的文化與好讀古書的修養(yǎng),劉伯濤斷定這不是書,而是《聊齋志異》手稿。但他問自己:如果是手稿,怎么會落到西豐縣呢?</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劉伯濤把縣城里程慶弟、鄂世卿、紀(jì)維緒、曾慶譚4位老教員請到縣政府門前開座談會。劉伯濤問:"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在西豐嗎?"老教員們自信地說:"在西豐。""在誰家呢?""在蒲文珊家啊。書放在兩個紅木匣里,上邊放煙,下面放書。他曾拿出殘頁給我們看過。"</p><p class="ql-block">得到4位老教員的指點后,劉伯濤立即把蒲文珊請到縣政府辦公室。蒲當(dāng)時50多歲,土改中被定為地主。劉伯濤請他坐,他不坐,仍站著。劉伯濤初見這位已逾天命之年的知識分子時就感覺到了他的精明。劉伯濤開門見山地問:"您家有《聊齋志異》手稿嗎?"蒲文珊一愣神,答道:"有?。∧鞘俏壹依献孀谄阉升g寫的。""你敢叫真兒嗎?""要是差一點,讓公安局找我。"這位蒲文珊問一句說一句,多一句都不說。</p><p class="ql-block">這位敢以公安局起誓的知情人的回答并未使劉伯濤滿意。第三天,他又查了縣志。果真有蒲文珊的父親蒲步瀛存有《聊齋志異》手稿的記載。劉伯濤又請公安局幫助查了蒲文珊的家史,證實蒲文珊是蒲步瀛之子,系蒲松齡第9世孫,當(dāng)過教員,曾任縣立圖書館館長。此時,劉伯濤對手稿的真實性確信無疑,深為無意間發(fā)現(xiàn)并搶救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興奮。然而,當(dāng)劉伯濤與蒲文珊第二次談話中得知《聊齋志異》手稿共兩函4冊時,他的興奮頓時消失了:另一函兩冊手稿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千里追寶</p><p class="ql-block">送走蒲文珊,劉伯濤告訴通訊員立即準(zhǔn)備飯、備馬。他匆匆吃過飯立即帶著兩個通訊員動身二進(jìn)元寶溝。到了農(nóng)會,劉伯濤三步并作兩步跨進(jìn)西屋,一看炕上堆的書不見了。他急了,大聲喊道:"那些書呢?"農(nóng)會干部說:"在外邊麻袋里裝著呢,準(zhǔn)備燒火。"劉伯濤命令通訊員把7個麻袋逐個推倒,把書倒出來,三個人一齊翻找??墒?,所有的書翻了個底朝上卻一無所獲。劉伯濤心涼了。</p><p class="ql-block">就在這時,一位農(nóng)民走進(jìn)院來,看著滿地書隨便問了一句:"你們找什么書???""找《聊齋》!""《聊齋》?在我家住的那女工作隊員有兩本,天天晚上看,破破爛爛的。""對!對!"劉伯濤眼睛亮了。但那農(nóng)民又說:"可是,她頭幾天回哈爾濱了,書也帶走了。"</p><p class="ql-block">失望中獲得了希望,希望之后又是失望。但劉伯濤告訴自己:這是國寶,只要有一線希望,也要找回那兩冊手稿。他經(jīng)多方查證,弄清了那位女同志叫王慎之,是哈爾濱派來的土改工作隊成員,可惜工作單位不詳。劉伯濤思前想后,苦苦設(shè)計找回兩冊手稿的方案。最后,他決定給在梅河口的省政府寫求援信,派人送到省政府,懇切請求務(wù)必找到王慎之,追回那兩冊手稿。</p><p class="ql-block">信派人送走后,劉伯濤進(jìn)入了食不甘味的等待。轉(zhuǎn)眼6個月過去了。1948年6月底的一天,通訊員終于把一個紙包送到他面前,告訴他是省政府派人送來的。劉伯濤興奮異常,不知說了多少聲“謝謝”。打開報紙包果然是《聊齋》手稿,封皮、內(nèi)文字體和手里的兩冊完全一樣,但有幾頁筆體不太一樣。一問蒲文珊,得到的回答是:“是學(xué)生幫助他抄的。”劉伯濤如獲至寶,從此,他將四冊手稿小心翼翼地銷在了一個鐵箱子里。而就在這次,蒲文珊又說出前人還留下了《行樂圖》,分家里分給了他兄弟,他兄弟住在高家店,與他無太多往來。</p><p class="ql-block">劉伯濤很想擴(kuò)大戰(zhàn)果,曾兩次去高家店找姓蒲的,可有村里的人說那個姓蒲的搬走了,不知道搬哪去了。</p><p class="ql-block">半部"之謎</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底,已任西豐縣委書記的劉伯濤借一次到丹東參加省里的一個會議,代表縣委、縣政府把手稿轉(zhuǎn)送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處。1951年手稿經(jīng)重新裝裱后轉(zhuǎn)東北圖書館收藏。1952年又送交國家文化部。上世紀(jì)60年代初,手稿由遼寧省圖書館負(fù)責(zé)人王務(wù)同志索回,由遼寧省圖書館珍藏至今。事情至此,為保護(hù)文化遺產(chǎn)功不可沒的劉伯濤,也算了卻了一份心愿。后來上海出版了這半部手稿。</p><p class="ql-block">為了表彰蒲文珊獻(xiàn)出手稿的義舉,經(jīng)劉伯濤申請,1951年省政府獎勵蒲文珊東北幣500萬元。蒲文珊對政府重視保護(hù)文化遺產(chǎn)十分感動,又獻(xiàn)出了蒲松齡著的《草蟲篇》手稿。劉伯濤又派人送到沈陽市政府文化處(據(jù)劉伯濤講,該書有3厘米厚,后來這本書竟不知下落了)。</p><p class="ql-block">此前,蒲文珊還給劉伯濤看過一張偽滿時期出版的《盛京日報》,上邊有一則題為"柏林圖書館發(fā)現(xiàn)半部《聊齋志異》手稿"的消息。劉伯濤由此判斷,他搶救的僅僅是《聊齋志異》手稿的半部。</p><p class="ql-block">為了弄清原委,筆者又采訪了手稿保存人蒲文珊的女兒蒲延章。她補(bǔ)述了半部手稿之謎:清同治年間,其曾祖父蒲價人由山東淄川蒲家莊偕眷來東北謀生,《聊齋志異》手稿也隨同主人在沈陽定居。光緒初年,蒲價人請人將《聊齋志異》手稿裱糊裝成四函八冊,后傳給兒子蒲文灝(即蒲步瀛)。據(jù)說,當(dāng)時還把《行樂圖》傳給另一位后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蒲文灝在奉天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帳下為幕僚,依氏得知手稿之事即商借閱。蒲文灝實難推卻,先借其半部。依氏閱后交回,又借去另半部。可是不久,依氏就奉調(diào)進(jìn)京,并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病逝北京,從此半部手稿下落不明。直到偽滿時期《盛京日報》刊載出此消息才知下落。但是,該手稿是否依氏借而未還的那半部手稿,還有待考證。</p><p class="ql-block">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傳到蒲文珊手中之后的1933年,偽滿洲國參議兼?zhèn)螄⒎钐靾D書館館長袁金鎧和偽奉天中央銀行行長陳漱六(又名陳藝),在手稿膠版影印后欲出巨資購買手稿,日本駐偽滿洲國的"領(lǐng)事"也曾以威脅利誘手段欲得到手稿,均遭到蒲文珊拒絕。不久,蒲文珊即失去了西豐縣圖書館館長之職。</p><p class="ql-block">為了確保手稿安全,蒲文珊于住宅西山墻建造一間耳房,內(nèi)分南北二室。其中北室即為存放手稿的密室,連自家人都不得擅入,更不知其詳。1947年,土改挖浮財時,蒲家大部分藏書和字畫均被抄走,手稿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蒲延章說:劉伯濤土改時搶救的兩函4冊手稿,經(jīng)專家鑒定,是8冊原稿中的1、3、4、7冊,共收文234篇。當(dāng)年遇上劉伯濤這樣有見識、有情義又秉公辦事的人,已屬萬幸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