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師潤軍,編輯:直面人生</p> <p class="ql-block"> “湫坡頭上胡同”曾是一處傳承了幾百年的農(nóng)耕文明世襲家族的發(fā)祥地,胡同先輩們居住的兩排窯洞曾經(jīng)承載了這里的滄桑和輝煌。先輩以農(nóng)為業(yè),以善為本,以勤儉持家為榮。因家譜在文革中的毀失,無從考證師氏族先輩來此居住的最初年份。</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七零后,有幸在這承載了幾輩人的幸福家園度過了我歡樂的童年和激情燃燒的青年時代,從父輩的閑談中聞聽過先輩的事跡。在我的童年中,師氏家族已逐漸強大,人丁興旺,父輩兄弟們共八十多位,也是他們成就了這里的興盛與繁榮,因此方圓鄉(xiāng)鄰提起“湫坡頭上胡同”也是相當?shù)某绨菖c向往。還有我的奶奶嬸嬸都是來自鄰村的大家閨秀,她們也傳承了師族家族的優(yōu)良家風,成就了此地如今的子孫滿堂,譜寫了師氏家族盛世華章。</p><p class="ql-block"> “年少不知愁滋味”我的童年記憶中,兩邊的窯洞中都有人居住,白天大人們在田間耕種,孩子們在家玩耍,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一刻也不可離開大人的視線。在那個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的年代,母親在煤油燈下給一家人縫縫補補,物資短缺,嬸嬸們傳承了家族勤儉持家的家風,為了讓自家人在別人面前有顏面,縫縫補補的針線活也就成為了評判嬸嬸們成就的標簽。那時還未改革開放,父輩們還是在集體中大干的年份,也許我的同齡人都聽說過“三上變五上”大修水利大干土地,要比起那個年代,現(xiàn)在的上班族“早九晚五”又算得了什么。就因為她們辛勤的付出,農(nóng)村的土地才能像現(xiàn)在這般平整。但是嬸嬸們在放工后的晚上依然要安排一家人第二天的衣食。那時的夜晚不像現(xiàn)在的燈火通明,胡同兩旁的窯洞中能散發(fā)出煤油燈那一絲微弱的亮光。晚上也是我們的歡樂時光,那時沒有什么娛樂,都是年齡相仿的伙伴們在黑暗中嬉戲打鬧。最值得提的是在夜間用土疙瘩打仗······現(xiàn)在想起這些都有些后怕。過去的人們淳樸,孩子們在外的磕磕碰碰都不算什么,大人們也不計較,鄰里之間也十分和睦。時光如梭,在懵懵懂懂中,逐漸長大的我們都步入了學堂,每天都盼著星期六放假,現(xiàn)在想起來都有些可笑,但現(xiàn)實也告訴我那時的無知也的確可笑。在父輩們辛勤勞做下,我們在無知與嬉鬧中一天天長大。</p><p class="ql-block"> 社會迎來了大變革,開放了,農(nóng)業(yè)社解散了,分產(chǎn)到戶的良策也開始實施了。我們這里是八一年分的隊,自家也有了責任田,隊里的牲畜也分配到各家各戶飼養(yǎng)。人們的干勁更大了,大人們忙完田里的活后還要給牲畜割草,哥哥們也都長大了,也能替父母分擔一些家務(wù)。每周放假后我就像個跟屁蟲一樣,跟在哥哥的身后滿溝的跑,說實話那種快樂是現(xiàn)在無法體會到的。</p> <p class="ql-block"> 新一輪的致富浪潮隨著人們解決了溫飽后,政府著力改善人們的經(jīng)濟收入,初期鼓勵大家伙種甜菜,藥材,雖然有一些經(jīng)濟收入, 但是只能解決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所需,收入不高。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政府引進了烤煙,鼓勵大伙種植烤煙,胡同又一次承接了它的另一番使命。那時,家家門前都有一座烤煙樓,每到農(nóng)歷七月份,那時的胡同便熱鬧起來了??緹熓且粋€周期性的作物;要采摘、掛桿、烘烤、辨煙,分揀。小孩子們也都能幫忙,胡同白天,黑夜都有喧鬧的聲音,那時的胡同有些“樂氣”,人們的生活也在慢慢的改善,族中的長兄們都相繼的成家了,古老的胡同已經(jīng)承載不住居住所需,也許是它的使命也將慢慢消退,成家后的長兄們也都相繼為自己申請了宅基地,都慢慢的搬離了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他們的這條胡同,這只是胡同的第一次分流,并沒有讓胡同的熱鬧褪色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講述了不少,倒是遺忘了最讓長輩們淡為觀止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矗立在胡同口的那顆楸樹,這是族人們最為敬仰的,它就像是我們的保護神,保護著村民們的日子風調(diào)雨順。它很神秘,古老,久到人們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開始生長在那里的,能從它空洞的樹干和繁茂的枝葉判定,它陪伴了胡同幾代人,它空洞的身軀和裸露的枝干,使它看起來滿目瘡痍,也只有它能體現(xiàn)先輩們的艱難歷程,見證了胡同人的滄桑,繁榮。</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最讓農(nóng)村人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的是在90年代,改革的春風,也將溫暖送進了這條胡同居住的人們。南方的打工潮,讓長兄們走出家門,走上了農(nóng)民致富的一條捷徑,政府號召人們種植蘋果樹,當初的烤煙還未退出經(jīng)濟作物的行列,但是隨著氣候和大面積的種植和土壤的改變,已不適應(yīng)再次種植,一些思想先進的農(nóng)戶栽植了蘋果樹,那是一場農(nóng)村萬元戶崛起的時代。沿海城市,人們對金錢的富有意識可能已在百萬級別,但在貧窮的農(nóng)村,年收入萬元,那是大多數(shù)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數(shù)字。所以,那些依靠蘋果產(chǎn)業(yè)富裕起來的家庭,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偶像。也因此,蘋果代替了烤煙,成為了一股栽樹熱潮。那幾年,農(nóng)村青年娶個媳婦,都看有沒有果園,果園成了人們財富的標簽。果樹也確實沒有讓大家伙失望,雖然后期栽植沒有前期的效益好,但也讓大家致了富。富裕后的人們都已開始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居住就理所當然成了他們的首要目標,因此胡同旁的窯洞也就結(jié)束它了承載師族家族的使命。在政府的規(guī)劃下,211國道兩邊不知何時,從基本農(nóng)田建設(shè)劃分成宅基地。</p> <p class="ql-block">因此舍棄窯洞的父輩兄弟們,便重新申請了宅基地,劃分到現(xiàn)如今的國道兩旁,剩余的家庭也就對改造老窯洞失去了激情。隨著政府窯洞搬遷政策的實施,人們都相繼在道路的兩旁蓋起了兩層小洋樓,華麗外貌,的確比那灰土的外墻整潔了許多,環(huán)境衛(wèi)生也改變了許多。雖說人們都搬離了窯洞,但他們的使命還未結(jié)束,家家戶戶的大門都上了一把鐵鎖,只是少了往日的喧鬧和穿梭的人流,人們還是偶爾的到老屋去取自己的所需。隨著人們的搬走,窯洞再沒有修繕。是隨著雨水的沖刷,一排排的窯洞,陸陸續(xù)續(xù)的塌掉了。徹底讓窯洞毀壞的時間是2020年的強降雨,兩邊的窯洞及房子都塌掉了,只剩下幾座殘缺的廈房,豎立在胡同的兩旁,剩下幾位年邁的老人,守護著這個曾經(jīng)為家族付出過的胡同。農(nóng)村人說,人是地方的立柱,這句話剖析窯洞毀壞的原因,再不為過了。</p><p class="ql-block"> 雖然胡同的人都搬進了新居,但是人們還會常常提起當時生活在胡同中的幸福時光。鄰村的人們還是稱呼新居中的人們?yōu)椤吧虾恕蔽ㄒ粵]有改變的是那顆挺立在坡畔的楸樹,它依然守護著現(xiàn)在殘缺不全的胡同,也映照著當初胡同的燦爛和繁榮,守護著這個曾經(jīng)讓家族曾引以為傲的家園,師家胡同,隨著歷史的變遷,將成為一代傳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