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召縣崔莊鄉(xiāng),這是一個山區(qū)縣,但崔莊卻是一個遍種水稻的美麗富庶的水鄉(xiāng)。</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小時候就讀的學校是崔莊小學,是當?shù)氐囊粋€大地主楊**的莊園,解放后簡單改造而成的。人們習慣叫做后湖小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個莊園約有300m見方的樣子,東面背靠一個叫小觀嶺的山丘的西側(但可能為了安全,和山坡保持了一段距離),其余三面都是種莊稼的田地,距離寨墻近100—300m內沒有其他村莊和住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個莊園可以說是一個防守嚴密的寨子。四四方方的,有高高的寨墻,外邊緊貼寨墻的是一個有防護功能的護寨水溝,四個角都有一個高聳的碉樓。寨門朝西稍偏南開,門上邊是高高的威風凜凜的高大的寨門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條可通大馬車的大道直達寨門。大門外邊是搭在水溝上的一個小橋(可能原來是吊橋)。在大道的南側,護寨水溝的西邊是一個小湖,池邊有幾棵柳樹,水中有長得不算茂盛的稀稀落落的荷藕,夏日荷葉間也偶爾露出鮮艷的荷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進寨門是一個寬闊的前院。寨內的建筑由一個一進三的四水歸堂的主院和輔助的院落組成。主院的三個主房有高高的臺階,出前廊的柱子。主院的房子都是一磚到頂?shù)那啻u墻,房頂密鋪青瓦,很是氣派非凡!大院內的其它房子雖然沒有主院那么大的氣派,但好像也是瓦房。對我們這些沒有見過大世面的小孩兒來說,覺得皇宮也可能就這樣,可能比這大一點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按照一般的設計建筑思路,這么大的莊園應該有個精致美麗的花園。但在我的記憶中這個莊園沒有花園和亭閣。不知是開始就沒有建造或是后來被毀壞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據(jù)老人們說整個寨子都有家丁護衛(wèi),大門和四個碉樓都有家丁把守,院內也有巡邏。真可謂一個可疑人員都難以進去,插翅也飛不進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整個莊園寨子好像就一個前門,解放后可能為了方便進出,在寨墻的南邊開了一個小門,在寨子的東北碉樓邊上也開了一個小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這個莊園就改造成了小學。我們上學期間,寬闊的前院是我們活動的操場。主院的第一進南北廂房是5–6年級的教室,我們的教室是北廂房。正房(可能原來的客廳)前邊(西邊)的那套把西邊正門堵了起來,當教導處,正中的主房(東)是老師們辦公的地方。我記不起來二進后院作什么用的,可能是住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主院的外邊也有教室,那里是低年級的。那時1–4年級為初小,5–6年級為高小,還要進行升學考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學校規(guī)模還算比較大,大約有10幾個老師。教我們的語文的是馬(文殊?)老師,他還兼班主任;教數(shù)學的是邢老師,她是一個年輕的女老師,教導主任翟老師,管后勤和教珠算的賀應鑒老師,還有幾個教低年級的老師,當時都不知道誰姓什么。記得有一個帶孩子的女老師,她丈夫被打成了右派,領導批評她沒有劃清界線,一沒離婚,二晚上還偷偷地哭(唉,難啊)。還有幾位老師,名字已記不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學校設施雖然比較簡陋,但老師們教的認真,誨人不倦,農村的孩子學得也很認真努力。每年升入初中的比例在縣里都名列前茅。后來高中畢業(yè)每年都有5—6個后湖學校的學生升上大學,這個比例在縣里各鄉(xiāng)也排在前邊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里我和后來的高中同學袁方、栗廷杰、賀元哲、蔡明安、王文杰(王杰)等一起讀了整整兩年高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從離開老家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去探望這個懷揣著朦朧夢想,將走向酸甜苦辣的人生大道的啟點。只能回憶一些零星的美好童年的夢的碎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后雜感</b></p><p class="ql-block"><b>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講,南召(我的老家)有三大家族:袁家、彭家和楊家。人們口頭傳的是:善袁家,惡楊家,最有錢的是彭家。</b></p><p class="ql-block"><b> 彭家居皇路店,掛過千頃牌(10萬畝),地跨南召,方城,南陽三縣;歷史上出過道臺,解放時有幾個后代在大學當教授……。袁家有很好的口碑:老太太心地善良,扶危濟困,善待下人,經(jīng)常會做點好吃的端給傭人。解放時有后代在新政府中就職高位。楊家就在我們崔莊鄉(xiāng),我們上小學的學校就是楊家的一個防守嚴密的莊園,也可以說是寨子。從小就聽到楊家也有很多小故事,此處不贅述了,只講一個。老人們說,那時是用他們來嚇唬小孩的:正在哭的小孩,一說,楊**來了,嚇得馬上就不哭了??梢娫谒泥l(xiāng)八鄰中的影響和印象了!解放時楊家?guī)讉€主要當家人物結局都不好。</b></p><p class="ql-block"><b> 南召這三大家族在解放時的遭際是有天壤之別的,后來的袁,彭兩家也依然是非常興旺發(fā)達的。不知楊家現(xiàn)在的情況如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回顧三家在剛解放時的遭際興衰令人有許多感慨系之!是否也可悟出了大家族治家的道理。首先是治家要以善為先,廣結善緣,為富多仁;不可仗著自己的勢力橫行鄉(xiāng)里;同時要嚴管族人和傭人家丁,嚴防他們狐假虎威,在外為非作歹,欺壓友鄰。要知道下人的惡行也要記到主人頭上的。其次家族要送年輕人讀書,如安徽皖南商人掙下了錢,第一位的就是送孩子上學,像袁、彭兩家也是如此。送下代到外邊讀書無疑是最好的,可以開闊家族的視野,可以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改換門庭。再次,當家的一定要有眼光,要看到時局的可能的變化,為自己的家族早布未來,不能安于當“土財主”。僅靠拳頭硬,寨子(莊園)的堅固,防守的嚴密是無法保證家族的后世的興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當然作為解放炮聲中出生的我來說對這三大家不可能有具體的接觸和了解,只能聽老人們聊大天的閑言碎語了。即使他們現(xiàn)在的情況也僅僅是聽說而已。不過我想三大家的興衰對我們都會有借鑒意義吧。</b></p> <p class="ql-block">注:1.圖片來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2.當時學校是因陋就簡的,課桌是</p><p class="ql-block"> 用土坯砌個小柱子,上邊架個木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