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與許多同學一樣,12 歲前的我并不喜歡寫作。誠實地說,是對寫作感到“恐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年級時,每周的“看圖說話”對我都是一場惡夢;三年級后,盡管已初步接觸習作,但內(nèi)心的恐懼依然存在,尤其不知道如何將文章“寫長”,更不用說“寫好”了。此外,當時的我?guī)缀鯖]有即興寫作的訓練,這導致我語感貧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六年級后,我報讀了“袋鼠寫作力”課程,接觸到了西方哲學。每周的每節(jié)課上,我們都會進行寫作練習。盡管,起初我的篇幅短小,但都是寫我所想,寫我所感。雖然,我的寫作較之前有了起色,但依舊沒有完全消除對寫作的“恐懼”所帶來的副產(chǎn)品——不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之后的一年中,老師的悉心指導,每周一次持之以恒的練寫,終于讓我的寫作有了顯著進步。尤其是看著自己的作品在自媒體平臺發(fā)表后獲得的數(shù)千點贊,讓我的自信回來了,并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作品《呼嘯著,去下一站》被少年報采用的經(jīng)歷,讓我徹底告別了恐懼,享受起寫作的樂趣。那年,我 12 歲,與一年前的自己大不相同——我大膽下筆,勇敢表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本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袋鼠寫作力課程中的收獲與總結(jié)。把他們整理在一起,目的很簡單——一是能讓我自己看到這學期來的進步,二是能讓讀者體會到我在作品中的真摯情感。我想,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不只是我寫作水平的提升,更是我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我能夠更好地駕馭一些文字,也在寫作當中理清了思路,感悟到了哲學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然,我寫作之路的順利與成功,也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我感謝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父母,是他們讓我接觸了帶鼠寫作力的課程,從而愛上寫作;我要感謝崔老師,讓我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并從哲學的角度賦予我了不同的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我感謝美篇上的每一位陌生人,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后留下自己的肯定,使我有了自信心,敢于表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試圖通過封面畫中的色彩,圖案、布局,傳遞的心聲。當然,對于這幅畫的解讀,除了作者我本人,就是讀者了。我想,它也許讓你看到了自己,也許讓你更進一步的走近了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崔雪君老師閱后評點】</p><p class="ql-block">安苒,你的上篇序文,有如下五點值得肯定——</p><p class="ql-block">第一,你以真情敘寫了自己對寫作的恐懼和不自信。這種坦誠和真實的表達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寫作不易。</p><p class="ql-block">第二,你詳細描述了自己通過寫作課程的學習和持之以恒的練寫,逐漸克服了對寫作的恐懼,并取得進步的過程。這種展示個人成長的敘述方式,使讀者能夠看到你的努力,并啟迪他們——思考走出困境需要的核心品質(zhì):走下去。</p><p class="ql-block">第三,你提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刊物采用的經(jīng)歷。這個具體的事例,為序文增添了亮點——它不僅是對上文——進步結(jié)果的直觀的“看見”,也是因“走下去”,抵達的第一個遠方。</p><p class="ql-block">第四,你在序文的尾聲,表達了對家人、崔老師和“美篇”上的讀者的感謝之情。這種感謝的表達,體現(xiàn)了你的感恩之心,也突顯了你在寫作過程中得到的支持和鼓勵。</p><p class="ql-block">第五,你在最后一段談到了封面畫所傳遞的心聲,并提到了讀者對畫的解讀。這種引用封面畫的方式融入序文的表達,增加了序文的藝術(shù)性和層次感,同時也讀者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參與的空間。</p><p class="ql-block">如果,上文要升格,可在下面一處的一語雙關(guān)上作設(shè)計——</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作品《呼嘯著,去下一站》被少年報采用的經(jīng)歷,徹底改變了我對寫作的態(tài)度,我也如同這個題目——呼嘯著,去往我寫作路上的下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崔雪君老師改后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呼嘯著,去往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集自序</p><p class="ql-block">與許多同齡人一樣,12 歲前的我,并不喜歡寫作。誠實地說,是對寫作感到“恐懼”。一二年級,每周的“看圖說話”對我都是一場惡夢;三年級后,盡管已初步接觸習作,但內(nèi)心的恐懼依然存在,尤其不知道如何將文章“寫長”,更不用說“寫好”了。此外,當時的我?guī)缀鯖]有即興寫作的訓練,平時寫得也少,一學期也就是三四篇。這導致了我書面語感的貧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六年級后,我報讀了“袋鼠寫作力”課程,接觸到了西方哲學。我們所用的讀本,是挪威作家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但在走進這本西方哲學小說前的一年半里,我們精讀完了被崔老師稱為“通往《蘇菲的世界》的‘橋梁書’”——八本“賈德少兒哲學啟蒙小說”——《青蛙城堡》《橙色女孩》《沒有肚臍的小孩》《伊麗莎白的秘密》《諾拉的 2084》《西西莉亞的世界》《喂,外面有人嗎?》《紙牌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周的每節(jié)課上,我們都會讀寫結(jié)合——就作品中一二個有關(guān)生命,宇宙,宗教,時間和空間,本原等話題,結(jié)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展開深入淺出的討論。而后,聯(lián)結(jié)現(xiàn)實或在老師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下,寫一篇不設(shè)限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管,起初我筆下的文字篇幅短小,但寫的都是我之所想,我之所感。尤其是哲學的溯源思維和辯證分析,逐漸拆除了我的思維圍墻。漸漸的,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在每周一次持之以恒的練寫下,在我一次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自媒體平臺發(fā)表后獲得的數(shù)千點贊下——我的自信,回來了!尤其,是作品《呼嘯著,去下一站》被少年報采用的經(jīng)歷,徹底改變了我對寫作的態(tài)度。我也如同這個題目——呼嘯著,去往我寫作路上的下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里,你即將讀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今年秋季課程中的收獲與總結(jié)。它不僅是我寫作能力提升的見證,更是我思維水平發(fā)展的體現(xiàn)。而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變化,自然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和鼓勵。在此,我要感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謝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走進了“袋鼠寫作力”課程,從而愛上了寫作;感謝崔老師,是她的課堂教學,她的課后批閱——從詳盡的點評到優(yōu)化后的改稿,讓我慢慢知道了如何研磨文字,如何周密邏輯,如何建立讀者意識,并有了哲學視角下的思考方式;感謝“美篇”上每一位閱讀我作品以及閱讀后留下鼓勵與贊賞的陌生人,他們不僅讓我在寫作路上更有自信心,且感受到“被看見”的強大力量;最后,我要感謝你——正在閱讀我文集的你。是文字讓我們走近——我走近了你,你也走近了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安苒12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