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北京朝陽區(qū)歷史文化古跡、遺址(一)

瑞雪

<p class="ql-block">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朝陽東據(jù)京都。得名于詩經(jīng),雛形于燕趙。歷經(jīng)8朝風雨,地經(jīng)幾度變遷,始定版今朝。</p><p class="ql-block">朝陽,一片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沃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文明,在這里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朝陽從歷史中來</p><p class="ql-block">東岳廟、朝陽門、漕運碼頭…一個個地名斑駁著朝陽的塵封記憶,燕昭王昭賢、通惠河漕運、建四九一電臺…一樁樁歷史的遺跡以靜態(tài)的形式記錄歲月的風雨,陳述著一曲曲時代發(fā)展的故事。每一個歷史遺跡都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傳承者。</p><p class="ql-block">當歲月不再,當我們今天回望歷史的遺跡,那穿過歲月風塵的往事?lián)涿娑鴣怼3鞘幸驓v史而厚重,歷史音城市而傳承。就讓我們靜靜地品讀,在朝陽歷史長廊中尋找過去,豐富未來。</p> <p class="ql-block">朝陽區(qū)轄域歷史悠久。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王朝在北京地區(qū)冊封了燕國和薊國。隨著燕國的擴張,朝陽區(qū)現(xiàn)轄域并為燕國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6年秦國占領薊城,從此北京地區(qū)作為北方重鎮(zhèn)歷經(jīng)秦、漢、曹魏、西晉,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以及五代的后梁、后晉等王朝或政權的統(tǒng)治,并曾作為鮮卑族建立的前燕政權的國都。</p> <p class="ql-block">秦國占領薊城,公元前224年置廣陽郡。朝陽大部分境域為廣陽國或廣陽郡地,其東北隅及東部為漁陽郡安樂縣地和潞縣地。</p><p class="ql-block">新天鳳四年(17年),廣陽、薊城一帶人民以銅馬軍(后被劉秀擊破收編)為旗號,奮起攻殺官吏,打擊地主豪強,成為銅馬軍的一支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金國占領北京。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遷都北京,稱為中都。朝陽區(qū)轄域分屬中都路永安府析津縣、宛平縣和通州潞縣、漷陰縣。</p><p class="ql-block">開始建元大都。朝陽區(qū)轄域成為大都城郊,分屬大興縣、宛平縣和通州潞縣?,F(xiàn)在的和平街、安貞二街道辦事處以在大都城內(nèi),由大都左警巡院管轄。</p> <p class="ql-block">開鑿壩河。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壩河建千斯、常慶、郭村、西陽、鄭村、王村、深溝7壩以調(diào)節(jié)水位。</p><p class="ql-block">開鑿通惠河。</p> <p class="ql-block">鄭村壩(東壩)遺址</p><p class="ql-block">是元朝開挖的一條人工運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對京城的漕運發(fā)揮過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鄭村壩遺址-壩河又名阜通河,形成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河道全長21.63公里,流域面積158.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亮馬河、北小河、是元代大運河至元大都城的一條重要漕運河道。</p> <p class="ql-block">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壩河歲運漕米自水開發(fā)運,至河水凍結240天,日運漕糧四千六百佘石。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壩夫七百三十余人,晝夜不息。</p> <p class="ql-block">鄭村壩是壩河上一處重要閘壩,進京漕船在此交稅,具有壩河運輸管理地位,現(xiàn)僅存有壩基遺址。</p><p class="ql-block">為控水位自東向西依設閘壩為:深溝壩、王村壩、鄭村壩、西陽壩、郭村壩、常慶壩、千斯壩、亦名阜通七壩。</p> <p class="ql-block">鄭和得賜姓于北京東壩</p><p class="ql-block">燕王朱棣在鄭村壩(今東壩)大敗建文帝的軍隊。燕王宦官馬和,因有功而以戰(zhàn)役地名賜姓鄭,改名鄭和。</p><p class="ql-block">馬和,因為跟隨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因此被明成祖賜姓“鄭”。就因為馬和立下戰(zhàn)功的地點,就是鄭村壩,史稱鄭村壩之戰(zhàn)。</p> <p class="ql-block">朱棣遷都北京后,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于牧養(yǎng)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為明王朝的御馬苑。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yǎng)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墻,墻里蓋有馬棚,墻外草地平曠,馬群悠閑自在。母馬懷孕產(chǎn)崽,就蓋了駒子房負責接生。</p><p class="ql-block">1452年,景泰皇上還命在東壩建了三十間駝房,養(yǎng)過駱駝。1460年,失了王位又復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號改為天順。他這年就親臨東壩,到馬廠視察點驗儀仗衛(wèi)兵。</p><p class="ql-block">“御馬苑”便設在東壩,專門飼養(yǎng)戰(zhàn)馬。說到馬,東壩還有一座馬神廟,為明成祖敕建。</p><p class="ql-block">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12月與建文帝遣將李景龍(明朝開國大將李文忠之子)激戰(zhàn)于鄭村壩,也就是鄭和立功的那場戰(zhàn)役。此戰(zhàn)中立功的不止鄭和,朱棣的坐騎青驄馬也救駕有功,因此朱棣才在此地敕建馬神廟,只是今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御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視,當然要立祠紀念,而且禮制規(guī)格也高,不歸一般祭祀官員領導,而是直接隸屬皇家專管宮廷祭祀的光祿寺。每年春節(jié)、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宮內(nèi)太監(jiān)或近臣侍僚前來拜祭。到萬歷年間,馬房增到二十四個,逆賢宦官為講排場,就在東壩建了城墻。每來檢查工作,都要在城樓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則燃起焰火花炮助興,熱熱鬧鬧如過元宵。</p><p class="ql-block">這一切都煙消云散。而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就這么留存下來了……</p> <p class="ql-block">鄭村壩以東的板橋關帝廟也是明朝所建,另有位于十六中曾經(jīng)的校辦工廠內(nèi)的普惠生祠碑,亦是明熹宗天啟七年的文物。該校校址內(nèi)原有一座墳塋,經(jīng)清史專家多方考證,確認為乾隆第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之墓,舊稱公主墳。固倫和敬公主生于雍正九年,乾隆十二年下嫁色布騰巴勒珠爾,卒于乾隆五十七年,其后裔陸續(xù)埋葬于此;據(jù)說此墓還是大學士劉墉親自監(jiān)修的;1948年該墓被盜,現(xiàn)僅有古松屬株。</p> <p class="ql-block">東壩附近還有葉赫那拉.章嘉墓,墓主為滿洲鑲黃旗人,曾任御馬苑廄長,只是墓丘早已平覆。當年鄭村壩既是軍鎮(zhèn)、又是碼頭,商品交易十分活躍,商業(yè)的繁榮、經(jīng)濟的發(fā)達,也帶動了文化的發(fā)展,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帝御封東壩北門舞獅子會的“金鈴祖獅”,居京城十三堂太獅之首;保存下來的兩具各重七八十斤的青黃獅首勢壓群雄,現(xiàn)存于首都博物館。李永禎所著的《金獅鎮(zhèn)》實際記述的便是東壩。此外,傳統(tǒng)手藝制作的“東壩驢肉”,也是風味獨特、聞名遐邇的,時稱京都一絕。</p> <p class="ql-block">東壩娘娘廟</p> <p class="ql-block">拜音柱誥封碑</p><p class="ql-block">立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二十四日,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西壩河光熙門北里14號樓東。拜音柱,籍出嘉穆湖地方,伊爾根覺羅氏,鑲黃旗滿州人,吏部尚書科爾坤之父。</p> <p class="ql-block">單店真武廟</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東壩鄉(xiāng)單店村,始建于明代。該廟原供奉玄天上帝,即玄武帝。2012年,朝陽區(qū)文化委員會對該廟進行了搶險修繕。2014年,對真武廟正殿及東西耳房、東西配殿、圍墻、地面等進行全面修繕。</p> <p class="ql-block">四九一電臺(民國海軍通信基地舊址)</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8年,日本作品。</p><p class="ql-block">1937年為日本侵華的宣傳陣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南京國民黨政府派要員來北京接收電臺。</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15日,在解放戰(zhàn)爭的隆隆炮火中,電臺回到人民手中。</p><p class="ql-block">1949年更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澤東和朱德下達渡江作戰(zhàn)命令,當天中國解放軍30萬人渡過長江。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員齊越向全世界廣播了該消息。</p> <p class="ql-block">“開國大典”播音員齊越</p><p class="ql-block">齊越(1922年~1993),1949年10月1日,與丁一嵐一起向全世界現(xiàn)場直播開國大典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共建鐵塔6座、高200多米,發(fā)射機樓一座,及7座宿舍小樓(現(xiàn)存5座),以及機房。宿舍小樓建筑群屬于北歐鄉(xiāng)村別墅式風格。</p> <p class="ql-block">一號樓:一層有8間房屋,二層有4間房屋,室內(nèi)還設有歐式鑄鐵壁爐。該樓始建于1920年。建筑面積430平方米,舊時為電臺官員住舍。木質樓梯,室內(nèi)地面均為實木地板鋪裝。樓的基石為花崗巖,樓體為桔黃色,樓頂為不規(guī)則多坡式頂,上面覆蓋著紅色片瓦。門窗的邊框以水泥砌成拱形和方形均為白色。錯落有序,方圓結合。</p> <p class="ql-block">二號樓:建筑面積230平方米。舊時為住地官兵俱樂部舊址。坐落于庭院的南端。樓門朝北。一層有房屋3間,如今室內(nèi)已改成為電臺展覽廳。順木質樓梯進入二層,有房屋5間。室內(nèi)地上均為實木地板鋪裝。樓基為花崗巖石堆砌,有的高達2米。門窗框有圓形、拱形、長方形。</p> <p class="ql-block">電臺舊址馬房</p> <p class="ql-block">這是1967年7月法國湯姆遜公司生產(chǎn)的指數(shù)線,用于發(fā)射機與天線間的匹配。</p> <p class="ql-block">三號樓:建筑面積167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西端。樓門朝東。為民國海軍通訊基地的官舍舊址。一層有房屋7間,二樓有房屋3間,木質樓梯,室內(nèi)地面上均鋪實木地板。有鑄鐵壁爐。桔黃色樓體高低結合,南北走向,樓基為花崗巖,樓頂為多面坡,紅色片瓦。</p> <p class="ql-block">四號樓:建筑面積759平方米,舊時為官兵和技術人員的住舍。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樓體東西走向。一層東面房屋7間,西面房屋7間,中間為樓門洞,坐北朝南。二層東面房屋6間,西面房屋6間,中間房屋3間。室內(nèi)均為木質樓梯,實木地板,有歐式鑄鐵壁爐。此樓的基石為紅磚砌成。樓頂為兩面坡式,上面覆蓋著紅色片瓦。</p> <p class="ql-block">五號樓:建筑面積409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樓基為紅磚砌成。舊時為工程技術人員住舍。樓頂為兩面坡式,樓門坐北朝南。分隔成三個門洞,東門洞內(nèi)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中門洞內(nèi)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西門洞內(nèi)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均為木質樓梯,室內(nèi)地面上均鋪有實木地板,有鑄鐵壁爐。為復式結構。六號樓、七號樓已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機房:</p><p class="ql-block">原為民國海軍通訊處?,F(xiàn)已成為教學大廳。室內(nèi)發(fā)射設備均由日本制造。如今該樓為廣播系統(tǒng)培訓中心。</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積2767平方米。樓門朝西。樓體南北走向約50米長。仿軍艦形狀。舊時為民國海軍通訊處。樓高6層為塔式,登高望遠,俯瞰四周,周圍一切盡收眼底。樓內(nèi)設有一個約900平方米的大廳。如今已成為教學大廳。室內(nèi)發(fā)射設備均為日本制造。樓基為花崗巖石,樓體為鋼石結構。樓的整體顏色為桔黃色。門窗為長方形、拱形,以水泥鑲砌成白色窗框。</p> <p class="ql-block">樓前有一座大型日本式噴淋圓形涼水池。</p> <p class="ql-block">1966年3月28日下午,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來臺視察,廣播局有關領導陪同。臺領導請總理一行到會議室,周總理笑著說:還是邊看邊匯報吧。周總理來到機房、調(diào)度室,與值機人員們一一握手。然后,周總理提出到樓頂上看一看,戴漢屏政委陪同總理登上了老機房四樓房頂瞭望臺,居高仔細觀察電臺四周的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老機房原貌帶頂</p> <p class="ql-block">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電臺始建于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當時皖、直、奉系三路軍閥混戰(zhàn),段祺瑞政權妄圖借日本的援助擴充自己,從而達到稱霸中國之目的。根據(jù)1918年2月21日,民國海軍部與日本三井洋行株式會社簽訂的《無線電臺借款契約》,而建設的海軍長波通信臺,號稱中國海軍中央無線電臺。實際上是為歐美國家在京官員和商人與本國通訊用的聯(lián)絡臺。由于日本不滿中方的經(jīng)營狀況,以收不到合約款額為由,強行收管。1920年4月開始動工。建鐵塔6座、高200多米,發(fā)射機樓一座,及7座宿舍小樓。電臺設備均為日本制造。于1923年7月底竣工。1937年由日本政府內(nèi)閣決定,改為廣播發(fā)射臺,將本土使用的東京電器公司產(chǎn)50KW中波機拆卸后,運送安裝。1939年,日本又趕制出100KW機代替50KW機。1937年“七·七事變”后,成為日本侵華的宣傳陣地。此后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無暇顧及廣播事業(yè),直至1948年,雙橋中短波發(fā)射基地一直處于房屋破敗,技術人員逃離,發(fā)射設備廢棄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國民黨政權接管。1948年12月15日深夜,解放軍荷槍實彈進駐雙橋臺,承擔起保衛(wèi)電臺的工作,第二天,冀東軍區(qū)“長城部”也叫“城工部”(實際上就是中共北平市委)接管雙橋電臺。1949年3月8日,雙橋臺先后修復了10KW短波發(fā)射機、100KW中波機,分別以10260KHZ、680KHZ的頻率全方向播出,并更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9月更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10月1日開國大典的情況即從這個電臺發(fā)送到世界各地的。1949年后,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曾來此視察指導工作,并做出指示。國家投資對電臺進行多次改擴建。1950年前后稱為“中央廣播事業(yè)局四九三臺”。1955年6月6日改稱“中央廣播事業(yè)局九四二臺”。1965年1月1日改稱“中央廣播事業(yè)局四九一臺”。</p> <p class="ql-block">肅慎親王敬敏墓</p><p class="ql-block">位于朝陽區(qū)王四營鄉(xiāng)白鹿司道口村。道口村原名小井村,清初更名莊頭村,后因該村地處由肅慎親王敬敏墓通往萬子營的肅屬親王華豐墓的大道口,更名道口。</p><p class="ql-block">白鹿司,相傳白鹿司處原名白鹿寺,古時水草豐盛,附近常有野生白鹿在此繁衍生息。據(jù)古籍記載,白鹿稱神獸,常與仙人為伍,故后在此設置鹿司衙門,掌管飼養(yǎng)和獵捕,供皇室享用。據(jù)說現(xiàn)在的白鹿司的居民均為當時的養(yǎng)鹿人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敬敏(1773-1852)為肅恭親王之長子,是第七任第六代肅親王,曾掌管神機營和府庫度支,敬敏薨逝于咸豐二年(1852年),享年八十歲,謚曰“慎”,是宗室諸王中的壽星。</p> <p class="ql-block">敬敏的一生平平靜靜,就是個隨大溜的王爺。墓址卻選的有點離群,離肅親王家傳統(tǒng)的祖墳地勁松一帶有點遠(勁松這個地名,焉知不是因為老肅王墳的松樹而得名)。敬敏墓建得較晚,園寢所在的道口村一直到21世紀初,才進入北京城市開發(fā)的范圍。因此保存下來的建筑挺多:現(xiàn)存一座碑樓,東西兩座朝房,一座園寢門,一座享殿。</p> <p class="ql-block">碑樓內(nèi)有螭首龜趺石碑一座,雕鑿十分精致。只可惜墓室曾于民國年間被盜。</p> <p class="ql-block">東朝房及一些碑座,大概是敬敏兒子們墓地上的。原來就在敬敏墓的東側。</p> <p class="ql-block">園寢門后面,依稀可見享殿的屋頂</p> <p class="ql-block">按照輩分,敬敏和道光皇帝屬于一輩人,而他承襲肅親王的爵位也恰好是在道光元年(1821)。咸豐二年(1852),敬敏以八十歲高齡去世,他的一生可謂庸庸碌碌,平淡無奇。但兩起小風波也足以從一個側面展示當時清帝國的風雨飄搖。</p><p class="ql-block">第一件風波是道光十六年(1836)。敬敏的轎夫葛三,因聚眾賭博被步軍統(tǒng)領衙門抓獲,步軍統(tǒng)領衙門要求肅王府交出其他參與此事的賭徒,王府卻以早已將他們遣散為由,拒絕了步軍統(tǒng)領衙門的請求。不僅如此,敬敏還以王府要嚴懲葛三為由,派人到步軍統(tǒng)領衙門要求放人。步軍統(tǒng)領耆英知道肅王府不好惹,只好從命,葛三大搖大擺走出了監(jiān)牢。這事兒后來傳到了道光皇帝耳朵里,他要求對此事嚴查,并以失察之罪將敬敏交付宗人府議處。</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風波發(fā)生在道光十九年(1839)端午節(jié)。當時,敬敏在紫禁城內(nèi)當值,按照慣例,交接班的時間應該是在辰刻(7-9點),但不知何故,當天接班的人竟然到了申刻(15-17點)才到,敬敏等人并沒有等到接班的人來便先行“出班”,雖然敬敏也算是完成了值班任務,但實際上形成了無人當值的“真空期”。道光皇帝得知此事后,對當天當值以及接班的王公大臣予以懲處,敬敏則受到了革去宗人府宗令、內(nèi)大臣職務的處罰,并罰俸祿六年。</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四年(1844),敬敏享受到了人生中的一項殊榮,即在紫禁城內(nèi)乘轎,此時敬敏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咸豐皇帝登極后,敬敏多次以病請卸任,皇帝也大多以“賞假”的方式處理。咸豐二年(1852)正月底,敬敏終于得以“退休”,但當年的九月即身故,享年八十歲。在歷代肅親王中壽數(shù)僅次于其祖衍璜。</p> <p class="ql-block">建筑基本等于原址重建,像大門和享堂,都修成了灰瓦頂,這明顯不符合親王規(guī)制。</p> <p class="ql-block">十方諸佛寶塔(延壽寺塔)</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王四營鄉(xiāng),馬房寺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翠峰禪師在吉祥寺東馬房營(現(xiàn)馬房寺村)買香火地七余頃,建延壽寺。</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翠峰禪師在延壽寺內(nèi)建十方諸佛寶塔。</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延壽寺被八國聯(lián)軍焚毀,十方諸佛寶塔僥幸保存。</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間,十方諸佛寶塔的塔門有些磚被拆去。</p> <p class="ql-block">門洞外正上方刻有“十方諸佛寶塔”石匾</p> <p class="ql-block">塔后有四個和尚塔,塔座為磚制,有雕花,其中一個塔前有螭首龜蚨碑,現(xiàn)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在十方諸佛寶塔北偏西處,立有一塊石碑,碑額篆書:“明故翠峰禪師碑文”,碑高約180厘米,座高60厘米,青石質。</p> <p class="ql-block">觀音禪寺</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王四營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觀音禪寺曾名“崇惠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由于歷史原因古剎一度湮沒。2009年11月恢復重建,改名觀音禪寺。</p> <p class="ql-block">老君廟</p><p class="ql-block">位于朝陽公園內(nèi),是一座道教宮觀。所在地原來是麥子店街道葦子坑村?,F(xiàn)朝陽規(guī)劃藝術館西北角。</p><p class="ql-block">老君廟創(chuàng)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道教宮觀,位于朝陽公園內(nèi),是朝陽區(qū)至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供奉窯神的道教廟宇。當年,該地是燒制皇宮磚材、陶器的窯場,城磚和陶器的窯場,工匠為祭祀窯神太上老君,祈求燒出成品,而建此廟。當時取土燒磚挖出不少窯坑,積存水之后形成了如今的朝陽公園湖。</p><p class="ql-block">老君廟現(xiàn)僅存一座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正殿墻體的大磚上多印有"通和窯澄漿停城"字樣。</p> <p class="ql-block">當時取土燒磚挖出不少窯坑,積存水之后形成了如今的朝陽公園湖。</p> <p class="ql-block">老君廟曾被煤氣用具廠的倉庫占用。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聯(lián)合五金工廠。2003年,為建設朝陽公園,煤氣用具廠搬遷,部分廠房及工業(yè)設施被完整保留下來。2005年,朝陽公園拆遷煤氣用具廠的過程中,老君廟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文物部門考證為太上老君廟。</p> <p class="ql-block">老君廟現(xiàn)僅存一座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正殿墻體的大磚上多印有“通和窯澄漿停城”字樣。</p> <p class="ql-block">窯之神實際指的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由于其整天在他的兜率宮里努力鉆研煉丹法門,所以太上老君也被陶工們認可為窯神、火神,是窯業(yè)最高綜合類神靈,威望極高,頗受尊重。</p> <p class="ql-block">金臺夕照碑(又稱道陵夕照燕京八景)</p><p class="ql-block">金臺夕照位于朝外關東店的苗家地,曾經(jīng)是清八旗兵鑲白旗部的練兵場。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陽西下之后一小段時間,由于金臺地勢較高,暫時還有一段太陽光線照到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金臺夕照”的景觀,一直是北京東南城的文化景觀。古剎夕照寺、學府金臺書院等,都和“金臺夕照”有關。</p><p class="ql-block">這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這一景色動了疑心。他問明情況后,擔心姓苗的在風水上對朝廷不利。于是改苗家地為“金臺夕照”,并就地立了一座碑,借以破壞苗姓的風水。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臺夕照”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昔燕昭王尊郭隗,筑宮而師事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后,金人慕其好賢之名,亦建臺在中都城內(nèi)。明末清初人孫承澤的《天府廣記》有云:“燕城故跡,見于元人萵邏祿、乃賢文集者,一曰黃金臺,大悲閣東南隗臺坊內(nèi)”。這處隗臺坊的地點,據(jù)《宸垣識略》寫到:隗臺坊內(nèi)“其地約今白紙坊,殆金所筑也?!庇钟腥丝甲C,大悲閣舊址在今宣武區(qū)長椿街南口路東,隗臺在教子胡同一帶,金臺當在其地。</p> <p class="ql-block">“ 金臺夕照”一景的由來:春秋戰(zhàn)國時燕昭王聽取了謀士郭隗的建議</p><p class="ql-block">為招納天下的人才賢士而修建的黃金臺。黃金臺的高臺為四方( 或長方形,沒有文字記載)梯形, 上小底大,上面為正方( 或長方)形平臺,并還筑有樓閣宮殿,據(jù)說并設黃金千兩,為皇帝招賢納士之所。因黃金臺在東郊很是顯目,太陽西下時夕陽照耀在黃金臺上閃閃發(fā)光,景觀綺麗。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贊黃金臺的詩賦,所以在金章宗時文人墨客選定“ 燕京八景”時為一景。</p> <p class="ql-block">明代詩人儲巏有《大房山金源諸陵》詩曰:“長白山高朔漠連,金源風致故依然。千秋魂魄猶思沛,萬里丘陵卻到燕。感事重翻江統(tǒng)疏,傷心莫問靖康年。幽蘭一盡雄圖歇,汝水悠悠入墓田”。</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明代所傳“金臺夕照”地點在何處,至今未考證清楚。明劉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說:“黃金臺名,后人擬名也。其地,后人擬地也?!泵魇Y一葵著《長安客話》中說:“都城黃金臺出朝陽門循濠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土,登斯臺者,輒低睠顧,有千秋靈氣之想。京師八景有曰‘金臺夕照’,即此”?,F(xiàn)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東三環(huán)中路附近。</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策·趙策》和《史記》分別記載:“(燕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改筑宮而師之?!睙o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記載都講述了燕昭王為了振興燕國,采納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聽郭隗講“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并為其修筑了一座崇臺,經(jīng)常來此受業(yè),在崇臺上置千金,廣招天下賢士。因此,“黃金臺”就成為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之所。成語“請自隗始”即來源于此。這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千古佳話,世代傳誦。</p> <p class="ql-block">典故與傳說</p><p class="ql-block">乾隆依據(jù)歷代的詩及其有關記述,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詩,概括了黃金臺的歷史情況。詩曰:“九龍妙筆寫空蒙,疑是荒基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遺跡明昌重校檢;睪然高望想流風”。并立“金臺夕照”碑于朝陽門外關東店苗家地教場,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尚可見到已經(jīng)倒臥的金臺夕照碑的形狀。</p> <p class="ql-block">校場中有個高臺,稱為金臺,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陽西下之后一小段時間,由于金臺地勢較高,暫時還有一段太陽光線照到這個地方,這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這一景色,動疑心。據(jù)說他問明這里的地名后,擔心姓苗的得天獨厚,對朝廷不利。于是改苗家地為“金臺夕照”,并就地立了一座碑,借以破壞苗姓的風水。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臺夕照”的由來。</p><p class="ql-block">至于該臺的確切位置,由于年代久遠,難于考證。目前有金臺七八處。</p> <p class="ql-block">五里橋村</p><p class="ql-block">一次談判入史冊</p><p class="ql-block">常營鄉(xiāng)五里橋村在新中國成立前為河北通縣五里橋村,是一個位于溫榆河畔的不足百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因距離通縣縣城五里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五里橋村的歷史高光時刻是從1949年1月12日正式開始的。那天,一隊解放軍來到五里橋村張家大院,對室內(nèi)外陳設重新進行了布置。</p> <p class="ql-block">五里橋談判舊址——張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據(jù)常營地區(qū)的老人介紹,這個張家大院原主人叫張益甫,原是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人家。張家大院是由四個四合院組成,每個院子都有走廊、石頭臺階,房子是雙層方挑檐,青磚灰瓦。</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2日清晨,一隊解放軍來到五里橋村張家大院。他們對室內(nèi)外陳設重新進行了布置,還從通州城“東興居”飯莊請來了廚師。頓時,小村子熱鬧起來。人們議論紛紛,猜想著這里可能要來大人物!直到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人們才知道,當時來這里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與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1月15日,著名的五里橋談判在張家大院正式開始。這次談判非常順利,雙方最終于16日初步達成協(xié)議。同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向鄧寶珊面交了羅榮桓、聶榮臻等為敦促和平解決北平問題致傅作義的公函。隨后,東北野戰(zhàn)軍參謀處處長蘇靜隨鄧寶珊等一道進城。</p><p class="ql-block">1月19日,雙方代表根據(jù)在五里橋簽訂的協(xié)議,逐條具體化。22日,傅作義在《關于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xié)議》上簽字,并正式對外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實施協(xié)議的條文。</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五里橋和平談判也由此載入史冊。</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p><p class="ql-block">因為當時的談判都是秘密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不知道著名的五里橋談判是在后來的朝陽區(qū)常營鄉(xiāng)的一個小村莊進行的,但五里橋在新中國歷史上已留下了精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五里橋談判</p><p class="ql-block">“北平方式”創(chuàng)奇跡</p><p class="ql-block">北平和平解放,也標志著中共中央“武攻天津,文取北平”戰(zhàn)略部署取得成功,并成為中國解放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彼時,“武攻”與“文取”是同步推進的,“武攻”主要是指平津戰(zhàn)役,而“文取”主要是和平談判。五里橋談判,是北平和平談判的第三次博弈。</p><p class="ql-block">此前,北平和平解放談判已先后進行兩次。第一次談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第二次是1949年1月8日至9日,地點都在原河北薊縣八里莊村(現(xiàn)屬天津)。第一次由于雙方條件差距較大,談判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二次雙方草簽了《談判紀要》,為五里橋談判最終達成協(xié)議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1月14日,人民解放軍向天津發(fā)起總攻。天津被攻克后,北平成了一座孤城,20多萬守敵完全處在解放軍嚴密包圍中。這些都成為人民解放軍五里橋談判的制勝砝碼。</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布告。</p><p class="ql-block">談判成功后,在眾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北平很快便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p><p class="ql-block">“北平和平解放,不僅使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免遭戰(zhàn)火涂炭,完好保存了歷史文物古跡,也為新中國首都的建立和建設奠定了基礎?!背枀^(qū)黨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北平作為歷史文化古都,有大量古跡、人文薈萃,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北平和平解放,也創(chuàng)造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新模式——‘北平方式’,即軍事包圍,政治爭取,不費一兵一卒取得戰(zhàn)爭勝利。”</p><p class="ql-block">“北平方式”很快成為此后很多地區(qū)的學習模式,比如湖南長沙、山西大同,以及新疆地區(qū),其示范作用,也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p> <p class="ql-block">立碑著書</p><p class="ql-block">紅色基因永傳承</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張家大院的一部分分給了農(nóng)民,一部分做了五里橋小學,另一部分做了生產(chǎn)隊辦公室及庫房。后來大院被拆,1977年在原址興建了服裝廠。</p> <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大院所在地被確定為北京地鐵6號線車輛段用地后,大院原址上的所有建筑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五個月后,全國進行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北平和平解放談判地遺址——朝陽區(qū)常營鄉(xiāng)五里橋村張家大院,被列入北京市革命遺址。</p> <p class="ql-block">近年來,朝陽區(qū)通過編纂《五里橋談判——叩開北平和平解放之門》書籍、編制朝陽區(qū)紅色印記主題掛圖、制作“五里橋談判沉浸式體驗課”等,講述五里橋的歷史故事,弘揚朝陽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朝陽門石道</p><p class="ql-block">1292年 (元至元二十九年),連接元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建成,從杭州北上的船只可以一直到達元大都城內(nèi)的積水潭。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重新疏通通惠河,在朝陽門內(nèi)修建了一系列的糧倉,大批的糧食開始由江南經(jīng)運河運往朝陽門內(nèi)。</p> <p class="ql-block">然而因為通惠河離明北京城的皇城太近了,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天天聽著運河邊的喧囂聲非常受不了,于是在1432年(明宣德七年)下令將皇城墻東移,把那一段通惠河圍了進去。1438年(正統(tǒng)三年),明朝在東便門兒外修建了大通橋閘,從此從南方北上的運糧船能到東便門兒外,再換成獨輪車或馬車將漕糧拉入朝陽門內(nèi)的糧倉。</p> <p class="ql-block">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朝疏浚了朝陽門外的護城河,在朝陽門設置水關,南來的漕船可以一直運到朝陽門外,再卸船進朝陽門入各大倉儲,從此朝陽門正式成為了京杭大運河的終點。</p><p class="ql-block">由于通惠河的水是向東流的,從通州進京的船只都是逆流而上,必須要經(jīng)過通惠河上的五道閘口分段調(diào)節(jié)好水位后才能通行,行船速度很慢,經(jīng)常塞船。因此槽船到達通州后大多“舍舟登陸”,卸船裝車后由陸路直接前往朝陽門,這樣連接朝陽門與通州的官道越來越繁忙,終于超過了通惠河成為主流。</p><p class="ql-block">1729年(雍正七年),朝陽門到通州的石道建成。石道本身寬二丈,兩旁還有土路各寬一丈五,成為當年的京通快速路。</p> <p class="ql-block">1942年,日本要修從通州到北京的公路,準備將石道改為水泥,結果剛修了一半就投降了。所以1949年時是一半石道一半水泥道。49年后建成了柏油路,朝陽門石道才最終消失,但很多條石被淺埋在朝陽路路邊,后來一些被挖出,保留在了朝外CBD公園中。</p><p class="ql-block">(1935年的中的朝陽門官道,就是圖中汽車走的那條線。)</p> <p class="ql-block">因為不受夜間關城門的限制,運送漕糧的人都原意選擇在朝陽門外住宿歇腳,朝外關廂漸漸興起了各種茶館、客店、飯鋪,成為了京東最為繁華的地區(qū),店鋪眾多生意興隆,許多人最終定居下來。</p><p class="ql-block">朝外關廂除了朝外大街作為商業(yè)主干道外,還有三片由三個民族聚居的居民區(qū)。其中朝外大街北邊的吉市口以漢族為主,西南的南下坡一代以回民為主,東南的鑲白旗南營房則以旗人為主。</p> <p class="ql-block">八里橋雍正石道碑亭</p> <p class="ql-block">雍正石道碑</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為記載修筑京通間石道之事撰文并在東橋頭立“御制通州石道碑”,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碑亭光緒二十六年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2005年在原址建碑亭。</p> <p class="ql-block">“白云紅樹通州道”</p><p class="ql-block">它溝通著皇城與通州,成為進出京城的官員、使者、商人、舉子的必經(jīng)之路,自春至秋,車馬日夜不絕?!俺⒁?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的祿米,須自行前往通州糧倉領取,走的也是這條路。”</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道碑(三間房)</p><p class="ql-block">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御筆,琉璃亭兩側共有14根漢白玉拴馬樁,成村初,該地有三爿作坊,村因而得名“三間坊”,后諧音稱“三間房”。</p> <p class="ql-block">建成后的石道西起朝陽門,經(jīng)關廂、朝陽門外大街、東大橋、紅廟、八里莊、十里堡、三間房、八里橋,到達通州西門,石道全長18公里,寬6米,兩旁土道各寬近5米。這條石道全是用花崗巖塊石鋪砌,每塊條石長1.2米、寬0.6米、厚0.2米左右,耗費白銀34萬余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石道,長度達22公里。</p> <p class="ql-block">用了15萬塊條石</p><p class="ql-block">清代,為了皇帝出行和方便交通,在北京城外修建了三條石道,因是皇帝常走之路,也稱御路。這三條路即朝陽門至通州石御路、廣安門至盧溝橋石御路、西直門至"三山五園"石御路。這三條石道都是用大型石塊鋪成的,總長度約37公里。在當時沒有水泥、瀝青的條件下,是最高級的路面,也是十分巨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朝陽門為國東門孔道,是去往京東地區(qū)的主干道。通州至朝陽門的大道歷史悠久,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去秦皇島,隋煬帝、唐太宗進軍高麗都是走的這條大道。元大都的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從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通州是水路、陸路的要沖,為京杭大運河的北京碼頭,車水馬龍,千車萬船貨物、糧食云集,朝廷漕運倉儲重地。為保京城朝廷官員及家屬、軍隊、百姓的吃糧,明清時期每年由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400萬石,南方糧食運達通州后,有水路和陸路兩種方式運到京城。水路是換小船由通惠河運到東便門。元代時通惠河水源充足,運糧船可提閘過船,明清時期通惠河因水量不足運糧船不能直達京城,要分段遞運。因北京比通州高13.3米,為了蓄水行舟,通惠河設大通橋、慶豐閘、高碑店、花園、普濟閘五處閘。糧船只能在閘與閘之間逆水行舟,糧船到閘口,不能過閘,每至閘門都要人工搬運糧食到上閘之船,先后由人工搬運五次才能抵京。陸路是由通州用馬車運輸漕糧到朝陽門內(nèi)糧倉,朝陽門內(nèi)有祿米倉、北運倉、東門倉、海運倉、北新倉等多座國家糧倉。那時每天有千輛馬車運糧往返此路上,平均十多米就有一輛運糧車。朝陽門至通州的路是進京人員、糧食、貨物的要道,也是皇帝拜謁東陵及巡幸江南之路。這條路是土路,馬拉鐵瓦轱轆車,每遇雨雪天氣,車轍成深溝,泥濘難行,常發(fā)生陷車事故。</p> <p class="ql-block">為了完成運輸漕糧任務和拜謁東陵及巡幸江南方便,清朝雍正皇帝決定將朝陽門至通州的大道修建成石路。朝陽門至通州長40里,當時修石路十分艱難。修這條石路約需要15萬塊條石,每塊條石幾百斤重。要到山區(qū)開采石塊,經(jīng)加工用馬車運到修路工地,路面要平整夯實。鋪好每塊條石,全靠石匠、泥瓦匠兩手勞動,都要費很大力氣,而且風雨無阻。</p><p class="ql-block">這條路在雍正七年(1729年)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次修建。它西起朝陽門,經(jīng)關廂、朝陽門外大街、東大橋、紅廟、八里莊、十里堡、三間房、八里橋,達通州西門。這條石道即今朝陽門外大街和朝陽路。朝陽門外石道的修建對運輸漕糧、貨物,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便利交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筑石道后雍正、乾隆兩皇帝在路旁豎碑建亭,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御制朝陽門至通州石道碑立于通州鎮(zhèn)西八里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御制重修朝陽門石道碑立于朝陽區(qū)三間房村西石道路北。兩座石碑均保存完好,近年復建了碑亭。雍正和乾隆御制石道碑形制規(guī)模相同,兩碑陽面為雍正和乾隆皇帝書寫的滿漢碑文,記載了修建朝陽門石道的緣由,修建經(jīng)過、長度、寬度、耗資白銀數(shù)量和竣工年月。碑文四周刻有精美龍紋,碑兩側雕獨龍戲珠,碑陰無字。尚存石碑完好,碑文字跡清晰。雍正碑亭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2005年通州區(qū)政府在八里橋南街京通快速路北側復建了碑亭。乾隆石道碑原在朝陽區(qū)三間房村西,朝陽路北側50米處,為保護石碑于1984年對碑座進行加固,周圍設置了鐵柵護欄。2009年石碑被盜,第二年抓獲盜碑者,將石碑移至朝陽路定福莊路南口過街天橋旁,2010年朝陽區(qū)政府對該碑復建了碑亭。兩處碑亭均按舊樣復建,亭高12米,為四角琉璃亭,覆蓋黃色琉璃瓦,雙圍柱,重檐,歇山頂,雕梁畫棟。朝陽路上的兩座碑亭為這條繁華柏油路增加了亮點,顯示了這條路的深厚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朝陽門</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元稱齊化門,門內(nèi)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nèi)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jié)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京城百姓的口糧基本均來源于此。朝陽門關廂的熱鬧主要得益于京杭大運河,這里是漕運的必經(jīng)之門,經(jīng)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通州或東便門卸船裝車,通過陸路經(jīng)朝陽門進城。</p> <p class="ql-block">因此,朝陽門下車水馬龍,如此商機,各行各業(yè)都爭相在朝陽門關廂開設店鋪了。但是,現(xiàn)在的老人們?nèi)杂薪兴R化門的,有時也被訛稱"奇貨門",大概是以前打南方來的奇珍異寶都要從此過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朝陽門內(nèi)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p> <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之變被日軍炮火轟毀的朝陽門箭樓。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日軍集中十幾門大炮,轟炸朝陽門,摧毀箭樓,攻入城內(nèi),並向東直門,安定門方向擴大戰(zhàn)果,清軍10萬守兵潰散。</p> <p class="ql-block">1901年朝陽門城樓東面(甕城內(nèi)),由箭樓城臺向西拍攝,城樓二層上站著一個八國聯(lián)軍軍官。此時城樓已破舊不堪,琉璃脊、吻獸和木圍欄等構件幾乎掉光。</p> <p class="ql-block">1907年朝陽門甕城內(nèi),城樓及閘樓門洞,城樓整修后,堆拔房也修好。出殯的隊伍,西北角的關帝廟。城門石匾還是滿漢兩種文字。</p> <p class="ql-block">1933,朝陽門內(nèi)送殯隊伍里手舉紙扎雪柳的兒童列隊道路兩側。這些兒童要是還在人間估計快100歲了。</p> <p class="ql-block">1936年朝陽門箭樓西南面,環(huán)城鐵道邊的煤棧。</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8日,朝陽門城樓南面。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北平,進城的日軍沿登城馬道登上城墻。</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朝陽門城樓門洞東側。北平和平解放,解放軍接替國軍的北平城防,交接完畢,國軍撤防。</p> <p class="ql-block">1952年朝陽門城樓東北面。此圖當為最后遺照,轉年10月即下令拆除。又是一座古城門樓,在沒有戰(zhàn)爭的年代被毀滅了。</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朝陽門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朝陽門附近的東二環(huán)城市公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