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悲情的一年,疫情結(jié)束了,但留下的創(chuàng)傷無法愈合。讀書也是一種逃避,在別人的世界里尋找自己。</p> <p class="ql-block"><b>一月讀書第一本:《未來簡史》</b></p><p class="ql-block">原以為讀這書,會向我構(gòu)筑未來的遠景,其實不是,是分析和警示!</p><p class="ql-block">作者成書于2017年,所以他說,進入21世紀,威脅人類生存的饑餓、瘟疫和戰(zhàn)爭已經(jīng)被攻克,人類新的議題是長生不死、幸??鞓泛统蔀橹巧?。</p><p class="ql-block">作者說到了未來人類面臨的問題,數(shù)據(jù)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萍及l(fā)展代替人類做出明智的選擇,也就是大數(shù)據(jù)分析,一旦人類對網(wǎng)絡不能發(fā)揮作用,就會走上滅絕之路。而人類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發(fā)展的不確定性,當擁有大數(shù)據(jù)積累的外部環(huán)境,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時,我們就會成為無用的階級。</p><p class="ql-block">書中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人類面對未來該怎么辦,他留下了問題讓讀者思考。</p> <p class="ql-block"><b>一月讀書第二、三本:《地下》、《地下2 應許之地》</b></p><p class="ql-block">這不是小說,是紀實文學。1995年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造成12人喪生,3000多人中毒留下后遺癥。諾獎永遠的陪跑者村上春樹花了一年多時間,采訪了62名受害者和8名奧姆真理教教徒,集結(jié)成書。</p><p class="ql-block">很多事情現(xiàn)在想來是不可思議的:即便身邊一大片中毒者紛紛出現(xiàn)癥狀,那些人首先想到的是上班不能遲到。中毒最深的地鐵員工被送到醫(yī)院,醫(yī)生護士沒一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程度,把病人晾在一邊一個多小時,直到其他人去求他們,才開始治療,以至于不幸遇難。當大批中毒者被送進醫(yī)院時,醫(yī)生去圖書館檢索是什么毒品,不知道該怎樣治療,打東京都的衛(wèi)生局電話永遠沒人接,還是信州大學醫(yī)學部看電視中受害者的述說,意識到是沙林中毒,把治療方案傳真到各大醫(yī)院,才使醫(yī)生護士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治療,信州大學醫(yī)學部長說,“日本不存在迅速高效和有組織地處理這類重大災難的體制。”</p><p class="ql-block">對奧姆真理教教徒的采訪,也讓人思考,這些現(xiàn)實社會中的精英分子,怎么會拋棄現(xiàn)世利益而投奔奧姆真理教之中,向偏執(zhí)性宗教尋求意義之人并非不正常的人,他們是生活在你我身邊的普通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村上春樹也給出了答案:在大資本和社會體制等非人性、功利性mill中被無謂地切割消耗,被奧姆真理教切實可行的精神世界所強烈吸引。</p><p class="ql-block">一本非虛構(gòu)類小說,真實,深刻。</p> <p class="ql-block"><b>一月讀書第四本:《洛麗塔》</b></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名叫《洛麗塔》的電影,那時候不知道是小說改編劇,后來聽說了納博科夫,知道了他的這部名著,買來后就一直放著,直到現(xiàn)在才讀。</p><p class="ql-block">應該有很多人知道這部小說,繼父愛上十二歲的幼女,為得到她,娶了母親,而后母親發(fā)現(xiàn)秘密卻死于非命,這個男人順理成章霸占了女孩。雖然說的是亂倫,但并不淫穢。上半部通篇老男人沉迷小蘿莉,下半部通篇神經(jīng)病絮絮叨叨,還有全書都是作者看不起的人,看不起弗洛依德、陀斯托洛夫斯基、梵高、羅曼羅蘭……</p><p class="ql-block">雖說是名著,但我讀的很乏味,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不習慣大段大段的長句,反而注釋起了不少理解作用,時時提醒自己,這是部名著。</p><p class="ql-block">總覺得,同樣是說老牛吃嫩草,還是蘇軾的詩更有意境,“一樹梨花壓海棠”。老蘇自己也是中年大叔娶了一個十二歲的歌妓,為此還為小歌妓寫下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lt;/p> <p class="ql-block"><b>二月讀書第一本:《櫻桃園》</b></p><p class="ql-block">前幾年藝術(shù)節(jié)時,上演過話劇《櫻桃園》,濮存昕演的,女友邀約一起去看,可中途就退場回家了,女友在劇院打瞌睡了。</p><p class="ql-block">這書讀來覺得沒勁,邊讀邊得不斷的往前翻,俄國人的名字一長串搞不清,一會兒這個人上場,一會兒又是另一個,蠻搞的。</p><p class="ql-block">契訶夫的小說都是深刻揭露社會問題的,四幕話劇也是,可現(xiàn)今讀起來咋那么不吸引人呢,戲劇沖突感很強,可語言好夸張,覺得做作,主題又那么一目了然,書中收錄的五部正劇,讀的我昏昏欲睡,就這么一本300頁的書,讀了仨星期,也不能算長,中間隔了一個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過節(jié)沒心思讀書。</p> <p class="ql-block"><b>二月讀書第二本:《鈍感力》</b></p><p class="ql-block">當當買書時湊單買的書,想他是寫出《失樂園》和《紫陽花日記》的渡邊純一的書,應該不會差,連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都推薦給了安倍內(nèi)閣,讀完覺得蠻水的。</p><p class="ql-block">所謂的鈍感力就是做人要遲鈍一點,上司罵你別放心上;朋友嫉妒要把他當成幸福,因為其自身多不如你;夫妻男女朋友發(fā)生矛盾,也要鈍感一些,這樣關(guān)系才能長久維系下去,還有戰(zhàn)勝癌癥的方法也是鈍感力,也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薄薄的一本書,不到兩小時就讀完,而渡邊純一的鈍感力,就是唯唯諾諾的生活吧,神經(jīng)大條一點,那樣你就能獲得幸福。</p> <p class="ql-block"><b>二月讀書第三本:《名偵探的守則》</b></p><p class="ql-block">一本奇怪的書,是我不認識的東野奎吾,一個偵探小說家怎么能這么自黑自己呢!他設定了一個系列小說偵探,設定了十二個推理小說套路,一一解說推理小說要怎么寫,這不是小說,應該是小說寫作班大綱,他這是在干嘛呀。</p> <p class="ql-block"><b>二月讀書第四本:《到瑞士》</b></p><p class="ql-block">這書出版于2010年,什么時候買的早忘了。一直想去瑞士,可好好先生那幫狐朋狗友,總跟他說瑞士沒啥好玩的,他們每年去瑞士培訓,早就玩的不想去了,以至于即便每年都去歐洲旅行,卻一次都沒踏上過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原以為這書會有許多名勝古跡的歷史說明,其實卻是摻雜了更多作者自我感受。作者五年里七赴瑞士旅行,用一種富有人文的、寧靜平和的視角記錄瑞士,很漫不經(jīng)心,很恬靜,也很客觀。喜歡這樣的旅游書,旅行最重要的是文化感覺的探索,以及認知感和快樂感。</p> <p class="ql-block"><b>三月讀書第一本:《消失的13級臺階》</b></p><p class="ql-block">不認識高野和明,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這書,找來讀讀,讓我分外意外,非常精彩,應該早讀。推理小說看多了,經(jīng)常會提不起精神,全是套路,而像這樣能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少見。</p><p class="ql-block">社會派推理小說,推理不是重點,揭示社會矛盾和黑暗才是關(guān)鍵。這本小說,高野和明針對日本的司法制度和死刑存在的非必要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死刑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各國有不同的解說,從書中可以了解到,日本在死刑使用上非常謹慎。</p> <p class="ql-block"><b>3月4日</b></p><p class="ql-block">下午有人幫我理舊書,理出一本首版書,這是我少女時代買的書,記得讀完這書又去買《簡愛》來讀,這可真是一件寶貝,記得還買過《紅與黑》,不知道是不是她先生趙瑞蕻版,再去找找</p> <p class="ql-block"><b>三月讀書第二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b></p><p class="ql-block">宅家兩天讀書,外面人山人海,看著害怕。一直不明白,春節(jié)假期過了,怎么旅游景點還這么多人?今天看了幾個同事的曬圖,突然醒悟,趕在3月底前把休假用完,去年疫情,大家多沒出去玩。</p><p class="ql-block">這書應該是我第一次讀的南美作家的書,非常好讀,也非常有畫面感,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西班牙牧羊少年接連兩次夢見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寶藏,少年賣掉羊群,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金字塔前,然而財富就在他家鄉(xiāng)的破教堂里。讀完怎么覺得有點像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花仙子》。</p><p class="ql-block">作者自己說,這是一本象征性作品,書中有很多勵志寓言,比如:如果你的愿望足夠強烈,全世界都會來幫你;只要追隨天命,就會得到你想要的;世界之魂就是你自己的靈魂……</p><p class="ql-block">全書歸結(jié)起來就一句話:人生經(jīng)歷比尋找財富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b>四月讀書第一本:《干涸的湖》</b></p><p class="ql-block">因為想去冰島玩,買了本冰島小說家寫的推理小說來讀,讀完覺得上當了,這不是推理小說,是政治小說,而且讀完心理很不舒服。</p><p class="ql-block">這小說寫的是二戰(zhàn)后東德的真實歷史,冰島留學生在萊比錫大學被監(jiān)視被告密被遣返被消失。那時因為蘇聯(lián)的鎮(zhèn)壓,因為匈牙利的暴動,人們對社會主義產(chǎn)生懷疑……</p><p class="ql-block">這段歷史今天看來非常可怕,卻又真實存在。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但愿歷史不會重演!</p> <p class="ql-block"><b>五月讀書第一本:《孽海花》</b></p><p class="ql-block">薄薄的一本不到三百頁的書,讀了一個月。</p><p class="ql-block">中國古典名著,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沒寫完,反映的是光緒年間的那段歷史,封建士大夫的醉生夢死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魯迅稱許《孽?;ā罚骸敖Y(jié)構(gòu)工巧,文采斐然?!?而我看的那叫一個亂,無數(shù)個混跡官場的士大夫和空有報國之心的知識分子,整天矯揉造作,就一個字:煩,唯一一個讓我興趣昂然的人物只有賽金花,活色生香,奇譎香艷。</p> <p class="ql-block"><b>五月讀書第二本:《陽光劫匪:倒轉(zhuǎn)地球》</b></p><p class="ql-block">日本推理小說家太多太多,伊坂幸太郎是我喜歡的一個,他的小說不像東野奎吾那樣厚重,總是輕松的出人意料,他筆下的罪犯,個個都是非常好玩的小人物,這次又是,四個搶銀行的,卻讓人恨不起來。</p><p class="ql-block">《陽光劫匪》共有三本,系列小說,為了保持這份開心,我是不是得像讀東野奎吾的《解憂雜貨店》那樣,慢慢的讀,讓快樂持久一些。</p> <p class="ql-block"><b>五月讀書第三本;《陽光劫匪:日常與襲擊》</b></p><p class="ql-block">比上一部看得更過癮,輕松愉快,更多的加入了劫匪們的日常生活。這次搶劫銀行沒有失敗,但還是一如既往的,邊打劫銀行邊助人為樂。這次還成了綠林好漢,拿出搶劫來的錢幫助別人。</p> <p class="ql-block"><b>五月讀書第四本:《陽光劫匪:友情測試》</b></p><p class="ql-block">作者時隔九年寫的第三本系列小說,三本中最平和的一本,也許是因為劫匪們年紀都大了,做事沒那么激進,雖然他們還是在搶劫銀行,但還是在幫助他人,這次是幫助他人復仇,對象是一個無良娛樂記者。</p><p class="ql-block">覺得坂本幸太郎比東野奎吾更吸引我,東野奎吾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而坂本幸太郎的小說總是從罪犯角度出發(fā),帶著濃濃的溫情。</p> <p class="ql-block"><b>六月讀書第一、二、三本:《物哀 幽玄 侘寂》</b></p><p class="ql-block">日本美學名著,看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物哀還好些,無非就是看到自然美景有感而發(fā);幽玄,暗黑之美、朦朧之美而已,何必說的那么玄乎;侘寂很容易理解,樸素之美。</p><p class="ql-block">簡單美學問題,日本美學專家,偏要弄出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來論證,又沒說清楚,讓人讀的那么累,是不是就為了顯示他很有學問。當初被這套書的裝幀吸引,花高價買了,現(xiàn)如今看看,這是唯一值得安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六月讀書第四本:《楊言》</b></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每天中午吃完飯,就喜歡在辦公室,看鳳凰衛(wèi)視的《有報天天讀》,喜歡看這個其貌不揚的小老頭,不虛偽,不做作,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本《楊言》是楊錦麟為《南方人物周刊》所寫專欄的精選集,每期短短三百字,點評雜志封面文章,言簡意賅,一針見血,一寫就十年,從中我們也可窺見中國社會十年的變遷。</p><p class="ql-block">《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報業(yè)集團眾多報刊里的中堅力量,創(chuàng)刊于2004年,那時上面整頓報刊市場,多出來一批刊號,應運而生。記得《上海電視》那時因為是上海優(yōu)秀期刊、重點期刊,也拿到了上海市兩個獎勵刊號中的一個,另一個給了《理財周刊》,于是也辦了一份《人物周刊》,可沒辦幾期,上面又把刊號收回了,如果持續(xù)到現(xiàn)在,不知道會怎樣。目前《南方人物周刊》還活著,看到有征訂廣告,在紙媒日益衰弱的今天,仍能屹立不倒,可敬可佩!</p> <p class="ql-block"><b>六月讀書第五本:《閉經(jīng)記》</b></p><p class="ql-block">一本非常扎勁的書,一天就讀完了,書名看著很怪誕,但這書寫的不是閉經(jīng)的事,而是閉經(jīng)前后女人身體的變化,以及正在老去的“我”與各種人和事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五十六歲的女人,俗稱歐巴桑,她勇氣十足的宣稱,“美還是不美,都去他的。變老意味著自由,全新的自由?!彼X得這時候是身心最輕快的時候:父母死去,孩子長大,丈夫也沒那么親密熱絡,同時也感知到了自己人生的單向之路和終將走向枯萎和離去。但人生后半場又是搏擊的時候,她選擇的活法是沖上去,賭一把,做過,錯過,再重來!</p><p class="ql-block">這是本到了這個年紀才能讀懂的幽默之書。</p> <p class="ql-block"><b>六月讀書第六本:《豆腐》</b></p><p class="ql-block">因為他的裝幀設計而買了書,他是“世界最美的書”得主朱贏椿全新的概念主題書,設計的是像塊豆腐。但內(nèi)容就太水了,書中匯集了一些與豆腐有關(guān)的詩歌、民俗、戲曲、童謠、網(wǎng)文、老照片等等,就是一盤東北大亂燉。這是本裝幀形式大于閱讀內(nèi)涵的書,無甚可讀,但可用來裝飾書架。</p><p class="ql-block">同時還買了另一本朱贏椿的《肥肉》,可能也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吧,唉,晚上弄盤皮蛋豆腐吃吃,降降火。</p> <p class="ql-block"><b>六月讀書第七本:《肥肉》</b></p><p class="ql-block">廣告語是這么寫的:“世界最美的書”獲獎者朱贏椿歷時6年約稿,精心編輯與設計而成,新增陳曉卿、封新城、蘇童、麥家等名家好文,(其中某幾個名家因為丑聞,已經(jīng)消失在公眾視野里)</p><p class="ql-block">這書談設計,就是一塊大肥肉用一張老式包裝紙一扎,設計者還貼心的在內(nèi)頁里放上以前的即時貼肉票,可以固定成第二個封面。</p><p class="ql-block">談內(nèi)容,就是命題作文:肥肉,許多人談在物質(zhì)匱乏年代對肥肉的回憶以及年輕人對肉的雜感,大同小異,良秀不齊。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一篇古琴家的文,他從肥肉引發(fā),談到了唐宋審美趣味的演變,像“環(huán)肥燕瘦”,像初唐書法,歐陽詢褚遂良的險絕瘦勁與盛唐書法,徐浩顏真卿的肥滿雄厚,以及琴制的變遷,此外還有朱贏椿與僧人和活佛有關(guān)吃葷與吃素的探討。</p><p class="ql-block">整本書讀下來覺得,一個書籍裝幀設計師,還是做好本職的好,編書讓編輯來。</p> <p class="ql-block"><b>七月讀書第一本:《奇鳥行狀錄》</b></p><p class="ql-block">終于讀完這部鴻篇巨作,村上春樹的小說都有強烈的反戰(zhàn)意識,這部也是。這次他集中寫了二戰(zhàn)中的諾門坎戰(zhàn)役、侵華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非常殘忍,非常血腥,他寫了剝?nèi)似?,觸目驚心。</p><p class="ql-block">村上認為,“日本這個國家體制上固然是民主國家,但同時又是極度弱肉強食的等級社會,若不成為精英,在這個國家?guī)缀蹙驼劜簧嫌惺裁瓷嬉饬x,只能在石磨縫里被慢慢擠癟碾碎。”</p><p class="ql-block">村上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寫出了這部了不起的作品,該小說1996年獲得層次很高的“讀賣文學獎”。</p><p class="ql-block">有興趣可以讀一下!</p> <p class="ql-block"><b>7月31日</b></p><p class="ql-block">買本簽名本,到手塑封的,覺得上當了,拆開后看,有簽名,手寫的,不是敲章的。這個到是蠻道地的,簽完名再塑封。</p> <p class="ql-block"><b>八月讀書第一、二、三本:《平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花了一個月時間,讀完這套如雷貫耳的小說。蕓蕓眾生中,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掙扎和沉浮。</p><p class="ql-block">路遙是個偉大的作家,只不過看他小說里塑造的女性角色,不是滋味,特別是當高干女子、省報女記者,愛上一個挖煤的農(nóng)家子弟后,路遙可能覺得離現(xiàn)實太遙遠吧,干脆把她寫死了。當然,他筆下的其他女性,基本也沒啥好運,一個比一個慘。</p> <p class="ql-block"><b>八月讀書第四本:《河邊的錯誤》</b></p><p class="ql-block">看到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上,上映了這部由朱一龍主演的余華小說改編電影,于是買書來讀,一開始還缺貨。</p><p class="ql-block">余華發(fā)表于八十年代的早期作品,書中有四個故事:《河邊的錯誤》,瘋子殺了三個人,法律對他無能為力,為了保證正常人的生命安全,警察殺了他,然后自己成了瘋子;《古典愛情》,余華版蒲松齡才子佳人故事;《偶然事件》,兩人目睹一起兇殺案后推理現(xiàn)場,于是完成了對自己兇殺案的推理;《一九八六年》,應該是模仿喬治·奧威爾的《1984》,血腥殘忍,一個文革中的歷史老師,研究刑法者,在大街上對自己處以極刑。</p><p class="ql-block">余華寫這小說時才二十多歲,四篇小說都指向了死亡、荒誕、怪異、驚悚,一次次挑戰(zhàn)心理承受力。9月《河邊的錯誤》公映,沖著余華,沖著朱一龍,去看。</p> <p class="ql-block"><b>10月27日</b></p><p class="ql-block">電影上映,書讀過了,去看電影,然后邊看邊打瞌睡,止不住的瞌睡。不喜歡影片的色調(diào),太陰暗,不喜歡影片的結(jié)尾,改編的太平和,不像小說那樣嘲諷時弊。不建議專門去影院看,等網(wǎng)上有時消磨時間隨便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八月讀書第五本:《晚秋情事》</b></p><p class="ql-block">薄薄的一本書,12萬字,兩天就讀完了。寫的是老三屆再續(xù)前緣黃昏戀的故事,很平和的一部小說,覺得更像是作者烏托邦式的愛情。</p><p class="ql-block">當年的一對插兄插妹愛的熱火朝天,男人放棄上大學機會給了女人,女人讀了外語學院后去了美國,把男人蹬了,在那里結(jié)婚生子做生意成了有錢的貴太太,男人千方百計回到上海成了一個連工作也沒有的社會底層。二十年后,女人離婚了回到上海,找到男人再續(xù)前緣過上了幸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作者自己也說,他寫這書是發(fā)現(xiàn),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跟以前完全兩樣,“懶戀懶婚”甚至不婚不戀。于是他寫了這個發(fā)生在知青中的中年愛情故事,因為知識青年是先進代表。</p><p class="ql-block">怎么說呢,葉辛是令人尊敬的作家,他的《孽債》《蹉跎歲月》都曾影響過一代人,可這本小說太理想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中老年婚戀市場并非如此,這不是一部深刻揭露現(xiàn)實問題的小說。</p> <p class="ql-block"><b>九月讀書第一本:《裝臺》</b></p><p class="ql-block">雖說有電視劇在先再讀書會覺得無趣,可還是讀的一發(fā)不可收拾,書比劇精彩深刻多了,電視劇美化了不少。</p><p class="ql-block">讀完這書心里悶的慌,人只見演員臺前風光,不想裝臺人臺后辛酸。底層人的生活非??膳?,“底層與貧困,往往相鏈接”,人如螻蟻一般,逃不出無望的輪回。</p> <p class="ql-block"><b>九月讀書第二本:《長夜難明》</b></p><p class="ql-block">這也是一本先觀劇再讀書的小說,看《沉默的真相》時,僅僅只是當作電視劇在看,要說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皮匠”寧理在劇中扮演的大律師。而讀小說不一樣,很沉重,特別是最后一句,“2014年7月29日,大老虎落馬”,特地去百度查了查,這天發(fā)生了什么?然后明白了,可以說小說比電視劇更黑暗。</p> <p class="ql-block"><b>九月讀書第三本:《長安的荔枝》</b></p><p class="ql-block">買了好幾本馬伯庸的書,挑這本先讀是被裝幀設計吸引,然后又是都知道的一段歷史。</p><p class="ql-block">這書讀來枯燥的很,乏味,立意很好,借古喻今,上面一句話,下面跑斷腿,長安九品小吏、基層辦事員往往是最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書中還傳遞了不少人生真諦,像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guī)矩……</p><p class="ql-block">覺著這書乏味還是因為通篇用一個精于數(shù)字計算的人來鋪陳,抨擊官場體制,沒啥情趣。</p> <p class="ql-block"><b>九月讀書第四本:《東方快車謀殺案》</b></p><p class="ql-block">看過新舊兩版電影,再讀小說總喜歡默默的比較,電影里的這個人物這個情節(jié)對應的是小說里的哪一段,然后覺得哪個是經(jīng)典應該保留哪個不足應該彌補,沒覺得這樣讀小說累,反而覺得挺好玩的。</p> <p class="ql-block"><b>十月讀書第一本:《攀登者》</b></p><p class="ql-block">阿來寫的電影劇本,2019年拍了同名電影,吳京、章子怡等人演的,演員陣容很強,票房一般,我也沒看過。</p><p class="ql-block">電影劇本也能出書,應該還是因為阿來吧。寫的是六七十年代,中國人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讀到最后就覺得,在物資匱乏,缺乏專業(yè)知識的年代,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彰顯的是國家意志。兩小時讀完書,跟阿來的《塵埃落定》沒法比,想阿來寫這個故事,更多的是他們那代人的家國情懷吧。</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讀書第一本:《西藏天空》</b></p><p class="ql-block">又是阿來的電影劇本,已經(jīng)拍成電影,還是沒看過。有人說他的這部電影劇本,是低配版的西藏版《追風箏的人》,少爺和家奴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化,但他缺少觸及靈魂的震撼,沒有新意,很空泛,覺得就是上面布置的命題作文。同他的《塵埃落定》不能相比,那是一座豐碑,他自己很難超越自己。</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讀書第二本:《尋找香格里拉》</b></p><p class="ql-block">阿來的又一電影劇本,只不過投資方撤資沒拍成,但還是把它當作小說出版了。</p><p class="ql-block">同另兩本拍成電影的電影劇本《攀登者》和《西藏天空》相比,這本稍好一點,寫了不少人物心理,能讀出點味來,雖然寫的是一個大眾都知道的故事,美國探險家洛克發(fā)現(xiàn)香格里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個電影劇本讀下來,覺得劇本就是劇本,不是小說,兩者之間差太多。</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讀書第三本:《浪跡越南 穿行迷離時光》</b></p><p class="ql-block">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出游前我總喜歡先讀一下別人的游記,有個粗粗的了解。這次也一樣,沒錯,下周要去大中華原來的藩屬國越南浪一浪。</p><p class="ql-block">對越南的印象最早來自于《野戰(zhàn)排》和梁家輝的《情人》,后又讀了一本旅游圣經(jīng)LP推薦的《戰(zhàn)爭哀歌》。越南留給我的個性標識,就是戰(zhàn)爭傷痛和殖民文化的刺青。2019年底原打算去越南,因為線路不滿意就放下了,沒想到一放就放到現(xiàn)在。</p><p class="ql-block">這本書出版于2016年,作者花了二十多天時間從北到南,與先生一起游歷了越南,是本流水帳式的散文集,對我有幫助,因為我準備去的地方她全寫到了,我想玩的東西她也寫到了。</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讀書第一本:《情人》</b></p><p class="ql-block">這本書收錄了杜拉斯的兩部小說《情人》和《烏發(fā)碧眼》,我感嘆自己,硬著頭皮讀完了,沒有半途而廢。</p><p class="ql-block">我是才知道,杜拉斯的小說一直被看作是難以閱讀的,理解她的作品是件異常復雜的事,雖然《情人》改變了人們對她的評價,說不怕杜拉斯了,但我還是覺得她的小說沒有可讀性,《情人》還能讀懂一些,《烏發(fā)碧眼》讀完就是一腦袋漿糊,不知道她寫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覺得還是別去讀小說了,看電影吧,非凡梁家輝細膩優(yōu)雅的演技,那一往情深的愛戀,每一個眼神都充滿風情……另外,對杜拉斯筆下那個讓人欲望沉醉的西貢,也別抱有幻想了,它既沒有東方神秘色彩,也沒有法國浪漫風情,他只是人們想象中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讀書第二本:《北歐,凜冽的世界盡頭》</b></p><p class="ql-block">歐洲去過很多次,但基本上圍著南歐西歐轉(zhuǎn),北歐一次都沒去過,所以明年打算重點在北歐。買了幾本北歐的書,先掃一下旅行美學。</p><p class="ql-block">馬蜂窩出品的這書,原以為是本游記集,其實不是,是27位長年居住于北歐的各界精英,他們眼中的北歐人,北歐日常和北歐玩點。</p><p class="ql-block">這是本沒有閱讀壓力的書,讀起來很開心,比如說其中一位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理學碩士總結(jié)的北歐五國,看了讓我哈哈大笑,他說如果按“人設”來形容北歐五國,“丹麥偏向奸商,瑞典比較呆滯,挪威是傻白甜,芬蘭是受氣包,冰島是‘自己一邊玩去’”。此外,書中還寫了許多好玩的東西,比如:瑞典人很自豪,因為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比哥本哈根市政廳長了整整一米;丹麥駐華大使館的官方微博,不像外交機構(gòu)的宣發(fā)平臺,倒更像是丹麥官方旅行社和特產(chǎn)專賣店,滿篇都是“請來玩”和“買買買”;北歐人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年評選的“最幸福國度”,北歐諸國都榜上有名。對于這個現(xiàn)象有一個笑話:因為熬不過冬夜的人都自殺了,所以活著的人都是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讀完這本書,恨不得馬上飛去北歐,去感受凜冽的世界盡頭。</p> <p class="ql-block">2023年讀書38本,不是很多,沒把讀書當成必需完成的事情,只在想讀時讀一下。讀書改變不了什么,唯一改變的是自己。易中天曾說:讀書的目的,在于謀心。讀過的書愈多,人的內(nèi)心就會愈強大。哪怕有一天,你平淡的日子驟然掀起驚濤駭浪,書中的智慧,也能帶你穿越所有風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