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鄲,一座具有三千年歷史底蘊的歷史名城,三千年從未改過名字。據統(tǒng)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在如此厚重的歷史煙云中卻只有兩處國家5A級景區(qū),其中一個就是廣府古城,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這里曾是明代廣平府的治所,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古城墻高大雄偉,城內的街道和建筑古樸典雅,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我們逛完了古城,我對廣平府署加深了了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廣平府署,占地面積很大,它是歷史上著名的畿南三府之一,是一座建筑規(guī)制較高的建筑,廣平府在元代被稱為廣平路,明洪武元年,將元代廣平路改為廣平府,治永年縣,這是稱廣平府之始,明代下轄九縣。廣平府知府官階為四品,這個品級在當時已經不小了。進了大門前方就是儀門,儀門是知府迎接貴賓的地方。進入儀門后兩側按左文右武依次排列府署的辦事機構六科,東面為吏科、戶科、禮科,西面為兵科、刑科、工科,里面有古代科舉教育展、古代刑具展廳。</p> <p class="ql-block">廣平府署有大小院落19個,房屋160余間。建筑格局為中軸對稱。進入儀門有莊嚴的“圣諭戒石坊”,戒石坊南面上書戰(zhàn)國末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公生明”三個大字,意為“公平公正方能明察秋毫”;北面上書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的官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前走,就是廣平府署的正堂,正堂是府衙核心機構,是迎送圣旨、舉行重大活動、審理有影響的案件的地方,是封建衙署的最核心建筑。廣平府大堂整個建筑顏色深暗、布局工整,造型莊重,落落大方。大堂前廈屋檐下高懸“廣平府正堂”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大堂兩側墻邊則依次布有十八般兵器及八大殺威棒,還有“肅穆”“回避”牌,使的整個大堂莊嚴而肅穆,彰顯官署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走進大堂,正堂屋檐下懸有“忠愛”匾,主人正座后,屏風上方懸有“明鏡高懸”匾,這些匾額都是一個中心思想:提示官衙的主人要清正廉明,上不負皇恩,下不負百姓,做一個忠君愛民的好官。</p> <p class="ql-block">從大堂寶座的屏風后邊穿出大堂的后門,就來到了府署的第二進院,二進院里只有一座建筑,即衙署的二堂。二堂的正式名稱為“中和堂”,“中和”二字出自《中庸》一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大大道也。”中和堂即取“中庸”“和諧”于一堂之意。</p> <p class="ql-block">廣平府三堂又稱“燕思堂”,是知府平常休息、喝茶、處理內務、會見賓客、接待上級官員以及處理隱私案件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府署中軸線東側有東客廳、馬神廟、大花廳、戲臺、東湖、廚房等,西側有西客廳、幕僚室、蓮池、吏廨、自怡亭、賬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三堂兩側各有一跨院,東跨院為戲臺院,建有三間堂屋和戲臺,是主人看戲的地方。西跨院原是客房,現在為廣平府明清知府事跡展。挨著西跨院還有一個跨院,為幕僚居住的地方,現有古代衙門幕僚展。</p> <p class="ql-block">三堂之后是東四堂和西四堂,為內宅,是知府親屬家眷居住的場所。東四堂是知府和夫人、兒女居住的場所,平時外人不準隨意入內。</p> <p class="ql-block">西四堂是知府家眷居所。這里的所有建筑多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體現了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建筑物外墻大多是青磚黛瓦,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西跨院有廣平府的幕僚室,以及賬房等都在這里。這里還有以“天下衙門”為主題的展覽,追溯衙門歷史,展現衙門建筑,評說衙門人物,揭示衙門規(guī)矩,介紹衙門行政,旨在使觀眾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職官制度,官府行政,品味衙門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最北端建筑是浮青閣(鎮(zhèn)樓)。浮青閣,是知府供奉神明,祈禱平安的地方,府衙內還有東、西兩個花園,小巧精致,可以賞景休息。</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社會的職官設置與國家形成、發(fā)展同步,有官便有衙,林林總總的衙門成為國家的縮影,廣平府署使我感覺到了強烈的歷史氛圍,仿佛一切都停留在了幾百年前的時光里。在這里,我也感受到了邯鄲市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穿越在這府署中,我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領略到了古老的邯鄲城的魅力。我希望這座府署能夠保持原汁原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愛邯鄲的歷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