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蠶壇,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文津街1號北海公園內(nèi),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是明、清兩代后妃們祭祀先蠶神、行親蠶典禮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先蠶壇總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壇墻周長一百六十丈(約530米),正門設(shè)在西南角,有三門,兩旁各一小門,另西北角有一角門。壇垣南面外側(cè)有雙重室,各五間(約18.2米),均取西向。入正門后即為先蠶壇,壇東有采桑臺,臺前為桑園。采桑臺的北面為具服殿,又稱親蠶殿,分前后兩殿,皆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殿各三間,東西南三面院墻上各辟一門,殿后為浴蠶池。先蠶壇是皇家壇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軸線上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包含先蠶壇在內(nèi)的北海、團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包含先蠶壇在內(nèi)的北海及團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靜心齋的歷史悠久,最早建于明代,初名鏡清齋。它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行了擴建,并被稱為“乾隆小花園”。據(jù)說清乾隆帝在成為太子時曾在此讀書,因此它也被稱為“乾隆小花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軍經(jīng)費增修齋內(nèi)建筑,并設(shè)小火車站,鐵軌由中南海經(jīng)陽澤門沿西北岸直抵齋門。然而,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后,靜心齋遭到嚴重破壞。1913年,袁世凱執(zhí)政時,對這里進行了大修繕,并將其作為外交部宴請賓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靜心齋被用作國務(wù)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館的辦公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解放后也曾在此辦公。1981年11月,靜心齋歸還給北海公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位于北海公園內(nèi),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結(jié)構(gòu)彩色琉璃磚影壁,也是中國三大九龍壁中唯一一處雙面九龍壁。</p><p class="ql-block">九龍壁為雙面影壁,琉璃須彌座,用424塊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7米,高5米,厚1.2米。廡殿式壁頂,黃瓦綠剪邊。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635條龍。九龍壁無論是在龍的造型、色彩以及整體的節(jié)奏與韻律方面都達到較為精湛的程度,是中國較為重要、寶貴的藝術(shù)品之一,對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高5米,厚1.2米,長27米,由424塊彩色琉璃磚砌成。壁面前后各有九條龍浮雕,色分五彩,壁面以藍色調(diào)為底,燒制祥云紋樣作為背景。九條龍形態(tài)各異,騰舞于長空、云、海、山崖之間。飛騰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東壁面上半部分為旭日東升,流云圖案,下本部分為江崖海水;西壁面上半部分為明月當空,流云紋樣,下半部分為江崖海水。頂部為廡殿式。正脊前后各有9條龍,正脊兩側(cè)有兩只鴟吻,鴟吻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條龍,正脊上共有20條龍。四條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頂部的每個筒瓦里各有一條龍的紋樣,每個滴漏里面同樣也各有一條龍的圖案,在每個斗拱的間隔中的墊板層上還雕刻有龍紋樣,南北兩面共有82條龍。九龍壁中總共含有635條龍。九龍壁的下部為須彌座,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所組成。底座為青白玉石臺基,上有綠琉璃瓦須彌座。</p>